王永炎;王飞;杨晗
笔者采用家传验方,以薏苡仁为主治疗小儿遗尿,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炒)薏苡仁15g,益智仁6g,补骨脂6g,金樱子6g,太子参6g,五味子3g,鸡内金3g,(炙)麻黄3g.此为4-6岁年龄组1日用量,水煎2次饭后服.
作者:肖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J],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习方剂学及其他中医药专业课的基础.但是中药学涉及内容庞杂,信息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于记忆理解;而当学习方剂学时,大部分学生对中药的性味、功效已经淡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入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以中药为主线,结合方剂进行讲授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旨在为中药学的教学改革做探索性的尝试.
作者:赵越;贾真;韩彬;戴王强;李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由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脏进行性损伤和肾功能逐渐恶化的一种慢性疾病[J].现代医学以保护肾脏、对症治疗及透析为法,但效果欠佳且并发症较多,还有患者因拒绝接受透析治疗而延误病情,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我们跟随导师张振忠教授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赵宏波;孙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热敏点灸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主任医师课题组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一种艾灸方法,全称为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热敏化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项新的艾灸疗法,临床应用已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研究运用此疗法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收到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魏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从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生化成分,微生态学研究,免疫学研究,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等方面就舌苔细胞研究方法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赵洁;李福凤;钱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强肌健力方对脾肾两虚证大鼠胸腺组织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16只),强肌健力方组(15只),黄芪减量方组(15只),单味黄芪组(16只).采用灌服大黄复制脾虚模型(14天),在脾虚基础上采用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复制肾虚模型(10天).造模同时分别给予蒸馏水、强肌健力方、黄芪减量方、单味黄芪灌胃,连续给药24d后,取胸腺组织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胸腺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 模型组体质量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减轻(P<0.01),而各用药组均可使大鼠体质量升高(P<0.05或P<0.01);模型组大鼠胸腺组织有不同程度损伤,而强肌健力方组、单味黄芪组能使已遭损伤的胸腺组织得以修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胸腺组织PCNA蛋白表达减少,阳性面积率显著降低(P<0.01);而强肌健力方能使胸腺组织PCNA表达升高(P<0.05).结论 强肌健力方能有效促进脾肾两虚证大鼠胸腺组织细胞增殖,并对受损的胸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健脾益气的作用机理与升高PCNA表达有关.
作者:王立峰;陈芝喜;赵慧;何赞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鉴于<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研究启示及中医学传承史上的两大脉络,认为应将名医经验传承工作置于中医学传承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从辨证论治和方证对应这两大体系上升华对传承的认识.指出方证对应是中医传承的关键.通过老中医口述,整理名老中医医案,领悟其方证、药证运用体会,并结合循证医学进一步整理、挖掘、升华,是名医传承的重要方法.
作者:王阶;熊兴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论述了阴虚内热型疾病可否灸治、实例探源、审穴探析.以师古法医今病、异病同治的思路,结合现代疾病自身的特点,拓展灸法治疗阴虚内热型疾病的范围.
作者:张新普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对李东垣225首方剂处方用量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其常用药味,大、小、平均剂量范围,方剂药味数目,每服剂量,每日剂量等,分析其组方用量规律.
作者:宋延强;傅延龄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胸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2008年7月~2009年6月采用血脂康胶囊治疗胸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臂踝指数(BAT)的影响因素,探讨其与中医脉象的关系.方法 收集体检者244例,排除下肢动脉有闭塞者12例,根据baPWV分为正常组(87例)、轻度硬化组(63例)和硬化组(82例),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双侧的baPWV及BAI,同时记录体检者年龄、病史、血压、血脂、体质指数和脉象,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动脉弹性的因素及与中医脉象的相关性.结果 3组体检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差随着baPWV值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及体质指数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PWV影响因素为年龄、收缩压、糖尿病史,BAT影响因素为年龄、糖尿病史(P<0.05).反映动脉硬度由弱到强的脉象(弱脉组、平脉组、弦脉组)双侧baPWV均逐渐增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脉管的粗细相关的脉象(细脉组、平脉组)双侧BAT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收缩压、糖尿病史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baPWV,BAI与脉象表现密切相关.
作者:刘玥;齐新;冀云萍;刘克强;陆小左;庞建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介绍了<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历史源流、含义,并对历代常用方剂中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为理解和临床应用这一理论提供了参考.
作者:李莉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不同药物剂量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及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其中对照组药物剂量按1两等于9g计算;观察组药物剂量按1两等于15g,两组均每日1剂,连用8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肾功能及腓神经传导速度(NCV)变化,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NCV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无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药物剂量按1两等于15g换算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可明显提高DPN的临床疗效,并优于药物剂量按1两视为9g计算,而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宋凤林;贾锐馨;李国永;王彩娟;马慧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肾间质纤维化相关指标纤维连结蛋白(FN)、IV型胶原(Col Ⅳ)的相关性.方法 180例CGN患者中肾功能正常组90例,肾功能不全组90例,另选正常对照组60例,对CGN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和血清FN,Col Ⅳ的水平,并对各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CGN患者较正常对照组FN降低、Col IV升高(P<0.05);并且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较肾功能正常组FN降低、Col Ⅳ升高更明显(P<0.05).CGN患者BUN,SCr水平与血清FN呈负相关,与血清Col IV水平呈正相关(P<0.05);在肾功能不全组中,脾肾阳虚证患者血清FN降低多、Col IV增高明显(P<0.05);湿热证患者血清FN降低明显,血瘀证型患者血清Col IV增高明显(P<0.05).结论 CGN肾功能正常患者多见肺肾气虚证,肾功能不全患者多见脾肾阳虚证,CGN患者中医证型与FN,Col Ⅳ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赵瑞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倦怠乏力是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症状之一,是重要观察指标.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四诊信息采集及问卷调查,并进行频次分析发现,倦怠乏力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频次出现的症状.我们认为,从西医学角度,有7种导致倦怠乏力的原因;从中医学角度,倦怠乏力的原因与肝脾肾有关;不但见于虚证,亦可见于实证、虚实夹杂证;提示治疗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可加用健脾补气药来缓解症状.
作者:车志英;胡义扬;刘平;周忞;褚娜;魏浩;马利庄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我国UC的临床病例报道明显增多.而病情的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往往使UC患者出现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无助感、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思维迟缓、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表现.有研究表明,抑郁症在UC患者中约占18%-42%,两者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中医中药,在控制UC病情发展,改善相关症状,特别是治疗UC合并抑郁症患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隋华章;萧峰;王建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汪履秋,从医近60载,对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作者:汪悦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通阳活血方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符合人选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阳活血方,疗程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并对患者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MWT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阳活血方能明显降低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汪艳丽;刘如秀;刘金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通过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抗胸腺球蛋白(ATG)治疗病例的临床分析,针对疗效差异较大间题,提出并论述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不同证型对疗效的预测作用和临床意义.
作者:白玉盛;李晓征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