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宝
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两种诊疗形式,讨论了以病统证与同病异治/同病类治、以证统病与异病同治/异病类治的关系.重点论述呼吸系统疾病的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的诊疗形式,强调以证统病诊疗中同证同治中的差异,即证同而病因不同、证同而病位不同、证同而病势不同、证同而主症不同、证同而病性不同、证同而程度不同、证同而兼证不同等,既要强调同证的共性及所根据同证而制定的基本相同或相似治法,又要注重同证中的差异而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
作者:李建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从卵泡发育调控的旁分泌途径研究补肾调冲方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调冲方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每组10只,采用雷公藤多苷灌胃(50mg/kg,14天)建立卵巢早衰模型,分别使用高(1ml/100g)、中(0.5m1/100g)、低(0.25ml/100g)剂量补肾调冲方及倍美力(0.075ml/100g)进行干预,时间为35天,观察各组大鼠各级卵泡及黄体计数和卵巢超微结构改变,检测卵巢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各级卵泡数、黄体数明显减少,卵巢超微结构受损,EGF,Cx4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补肾调冲方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大、中卵泡数及黄体数明显增加,卵巢超微结构明显改善,EGF及Cx43的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 补肾调冲方可改善雷公藤多苷所致的卵泡发育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卵巢EGF,Cx43 mRNA表达这一旁分泌调控途径实现.
作者:杨涓;高慧;夏天;韩冰;董江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SCs移植组(MSCs组)、补阳还五汤联合MSCs移植组(联合组),每组12只.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SCs组、联合组从尾静脉注人MSCs,联合组并给予补阳还五汤,给药10天后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MSCs组与联合组均能上调大鼠脑组织bFGF 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表达明显高于MSCs组(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MSCs移植能通过上调脑组织bFGF mRNA表达水平,促进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FGF基因表达而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作者:张运克;杨广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1病历摘要张某,男,38岁.主因发热10天入院.患者2009年11月19日去非洲访问,在肯尼亚期间曾被蚊子叮咬,当时未在意.11月25日突然出现寒战,发热,体温39.5C以上,伴头痛,自服解热镇痛药可暂时汗出热退,旋即发热又起.12月1日回国后曾去几家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曾怀疑疟疾,两次行血涂片检查疟原虫均为(一).12月3日去北京某医院就诊,查肥达反应、外斐反应(一),登革热IgM抗体(+),诊断为登革热,收入院治疗.
作者:李春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汪履秋,从医近60载,对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作者:汪悦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介绍了<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历史源流、含义,并对历代常用方剂中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为理解和临床应用这一理论提供了参考.
作者:李莉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老年贫血性心脏病一般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症状复杂,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预后较差.我们对老年贫血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心氏片,取得一定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代兴斌;蒋楠;马兰;魏学礼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笔者采用家传验方,以薏苡仁为主治疗小儿遗尿,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炒)薏苡仁15g,益智仁6g,补骨脂6g,金樱子6g,太子参6g,五味子3g,鸡内金3g,(炙)麻黄3g.此为4-6岁年龄组1日用量,水煎2次饭后服.
作者:肖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不同药物剂量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及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其中对照组药物剂量按1两等于9g计算;观察组药物剂量按1两等于15g,两组均每日1剂,连用8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肾功能及腓神经传导速度(NCV)变化,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NCV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无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药物剂量按1两等于15g换算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可明显提高DPN的临床疗效,并优于药物剂量按1两视为9g计算,而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宋凤林;贾锐馨;李国永;王彩娟;马慧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补土宣肺方对感冒后咳嗽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75例、结合组74例和对照组73例.中药组以补土宣肺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每日1剂.结合组在中药治疗的同时加用西药复方甲氧那敏,每次2粒,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西药复方甲氧那敏,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经3个疗程(21天)的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咳嗽症状疗效:中药组的总有效为70例(占93.3%),结合组为70例(占94.6%),对照组为47例(占64.4%).3组患者总体疗效:中药组总有效为71例(占94.7%),结合组为71例(占96.0%),对照组为47例(占64.4%).中药组及结合组在控制咳嗽症状和总体疗效方面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结合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土宣肺方对感冒后咳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中药治疗的疗效相当.
作者:闵存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通过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抗胸腺球蛋白(ATG)治疗病例的临床分析,针对疗效差异较大间题,提出并论述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不同证型对疗效的预测作用和临床意义.
作者:白玉盛;李晓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含有不同炮制方法半夏的黄芪陷胸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EISH患者随机分为生半夏组、清半夏组、法半夏组各60例,3组均每日1次服用雅施达片4mg,并分别给予含有3种不同炮制方法半夏的黄芪陷胸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20周为1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生半夏组患者的SBP,PP下降差值大于清半夏组、法半夏组,而DBP下降差值小于清半夏组和法半夏组(P<0.01);与法半夏组比较,清半夏组患者SBP,DBP,PP下降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生半夏者的黄芪陷胸胶囊降低EISH患者收缩压及减小脉压的作用佳,对舒张压的降低作用小.
作者:杨丁友;吴兴利;于洋;高飞;钱丽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J],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习方剂学及其他中医药专业课的基础.但是中药学涉及内容庞杂,信息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于记忆理解;而当学习方剂学时,大部分学生对中药的性味、功效已经淡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入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以中药为主线,结合方剂进行讲授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旨在为中药学的教学改革做探索性的尝试.
作者:赵越;贾真;韩彬;戴王强;李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鉴于<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研究启示及中医学传承史上的两大脉络,认为应将名医经验传承工作置于中医学传承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从辨证论治和方证对应这两大体系上升华对传承的认识.指出方证对应是中医传承的关键.通过老中医口述,整理名老中医医案,领悟其方证、药证运用体会,并结合循证医学进一步整理、挖掘、升华,是名医传承的重要方法.
作者:王阶;熊兴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肾间质纤维化相关指标纤维连结蛋白(FN)、IV型胶原(Col Ⅳ)的相关性.方法 180例CGN患者中肾功能正常组90例,肾功能不全组90例,另选正常对照组60例,对CGN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和血清FN,Col Ⅳ的水平,并对各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CGN患者较正常对照组FN降低、Col IV升高(P<0.05);并且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较肾功能正常组FN降低、Col Ⅳ升高更明显(P<0.05).CGN患者BUN,SCr水平与血清FN呈负相关,与血清Col IV水平呈正相关(P<0.05);在肾功能不全组中,脾肾阳虚证患者血清FN降低多、Col IV增高明显(P<0.05);湿热证患者血清FN降低明显,血瘀证型患者血清Col IV增高明显(P<0.05).结论 CGN肾功能正常患者多见肺肾气虚证,肾功能不全患者多见脾肾阳虚证,CGN患者中医证型与FN,Col Ⅳ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赵瑞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应用诠释学作为一种对文本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的哲学方法论对中医内科疾病、概念、术语及内科临床理论进行现代诠释,阐明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的本质内涵,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医内科学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做参考.
作者:王永炎;王飞;杨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从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生化成分,微生态学研究,免疫学研究,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等方面就舌苔细胞研究方法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赵洁;李福凤;钱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胸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2008年7月~2009年6月采用血脂康胶囊治疗胸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对李东垣225首方剂处方用量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其常用药味,大、小、平均剂量范围,方剂药味数目,每服剂量,每日剂量等,分析其组方用量规律.
作者:宋延强;傅延龄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