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前镇痛结合康复护理对预防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评估

李菊仙;高伟仙;沈霞勤

关键词:下肢手术, 骨科, 深静脉血栓, 超前镇痛, 康复护理
摘要:目的 评估超前镇痛结合康复护理预防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B组在A组基础上,于术前1d给予等渗盐水250ml+氯诺昔康16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至术后3d、共5d.观察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的变化及下肢血管是否有血栓形成.结果 在术后1d及3d,B组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方面均优于A组(P<0.01),术后7d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方面B组优于A组(P<0.01).A组有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超前镇痛结合康复护理预防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效果较好.
护理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对白血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对白血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将80例白血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21分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血液内科护理及负性情绪干预,当患者出现严重抑郁,遵医嘱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药足浴及穴位按摩干预,分别于化疗前、化疗第2周末、化疗第4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结果 观察组化疗第2周末、第4周末汉密尔顿评分均有下降,化疗第4周末与化疗前比较,P<0.05;对照组化疗第2周末、第4周末汉密尔顿评分无明显差异,化疗第4周末与化疗前比较,P>0.05;第4周末汉密尔顿评分两组比较,P<0.05.干预4周期间,按医嘱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观察组为2例次、对照组5例次.结论 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能改善白血病患者的负性情绪.

    作者:张晓兰;方桂珍;周郁鸿;林圣云;程秋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的护理体会(附827例报告)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827例颅神经疾病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为术前心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焦虑与恐惧情绪,同时完善术前准备,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加强术后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同时做好出院指导,以保障手术安全及提高手术疗效.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治愈率为97.4%、面肌痉挛手术治愈率为96.3%,无1例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蕾;郑美娣;方碧兰;马亚红;庾莉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近效期标识在手术室非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

    总结近效期标识在手术室非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的应用效果.制作近效期标识,成立无菌物品有效期监测小组,针对无菌物品有效期的长短使用近效期标识,同时加强近效期物品的细节管理.近效期标识的应用半年,明显降低手术室非一次无菌物品的返消毒率.

    作者:艾梦婷;李晓芬;叶海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超前镇痛结合康复护理对预防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评估

    目的 评估超前镇痛结合康复护理预防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B组在A组基础上,于术前1d给予等渗盐水250ml+氯诺昔康16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至术后3d、共5d.观察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的变化及下肢血管是否有血栓形成.结果 在术后1d及3d,B组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方面均优于A组(P<0.01),术后7d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方面B组优于A组(P<0.01).A组有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超前镇痛结合康复护理预防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效果较好.

    作者:李菊仙;高伟仙;沈霞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妊娠晚期加强干预支持对产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 观察妊娠晚期加强干预支持对产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69例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134例和观察组1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孕产期指导、检查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妊娠晚期加强干预支持.比较两组孕产妇干预后认知行为情况、产时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产妇对孕产期干预支持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孕产妇分娩知识、态度评分均有提高,但对照组分娩知识、态度、产时应对行为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干预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率及产后2h分娩出血量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满意率观察组为98.5%,对照组满意率为8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晚期加强干预支持可提高产妇分娩知识及产时应对能力,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产妇满意度.

    作者:陈超萍;柯燕飞;林赴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麻风病院疗养患者临终关怀50例护理体会

    总结50例麻风病院疗养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组建由医生、护士、病友和志愿者或家属等组成的临终关怀小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后,给予姑息治疗、生活照顾、心理护理、残疾护理等全方位服务.50例住院麻风病疗养患者临终前均得到全面的生理和心理照护服务.

    作者:潘美儿;归婵娟;王景权;汪萌萌;沈国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择期日间手术当日取消手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结择期日间手术当日取消手术的原因,为减少手术取消率提供依据.2013年3月到2014年2月期间日间手术病房择期手术4230例,其中208例于手术当日取消手术,择期日间手术当日取消率高的3个专科是骨科、妇科和普外科,占总手术量的78%,占总手术取消的81%;取消手术的原因中医疗原因占62.5%,患者相关原因占24.5%,管理原因11.1%,术前准备不充分(占28.4%)、月经来潮(12.5%)、未遵循术前禁食禁饮指导(11.1%)是主要原因.为此,设计护理评估记录单和日间手术宣教手册等以加强护理宣教,重视对准入医生培训及严格手术准入指征,加强医院管理,以减少当日手术取消率.

    作者:袁华娣;洪萍花;蒋立群;王华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拉玛泽呼吸法产前教育在促进产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拉玛泽呼吸法产前教育在初产妇自然分娩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门诊行常规孕前检查的初产妇20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定期产检且经过严格拉玛泽呼吸法产前培训,产时助产士指导产妇按呼吸技巧训练方式分娩;对照组仅接受常规产检,产时按助产士讲解常规分娩操作流程及其他协作口令分娩.比较两组产妇在宫缩疼痛耐受性、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在Ⅰ级、Ⅱ级、Ⅲ级产时疼痛各占的比例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明显提高(P<0.01);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观察组均较对照组少(P<0.01).结论 拉玛泽呼吸产前教育法能有效改善初产妇产时疼痛的构成比,减少Ⅲ级重度疼痛的发生,缩短产时,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陈秋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儿童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1例的护理

    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3-HMG),又称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裂解酶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有机酸代谢病,是由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lutaryl-CoAdehydrogenase,GCDH)缺陷所致.GCDH位于线粒体基质,参与色氨酸、赖氨酸和羟赖氨酸在体内的代谢.其缺陷可导致戊二酰辅酶A在线粒体内转化为巴豆酰辅酶A过程受阻,戊二酸、3-羟基戊二酸在体内大量累积,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

    作者:袁婷;刘碧红;陈晓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插管型喉罩与常规复苏面罩在院前急救中应用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2种不同气道建立方式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按使用喉罩通气、面罩通气分为两组.A组30例在心脏按压的同时予喉罩置入辅助通气,B组30例给予心脏按压的同时予常规复苏面罩辅助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气道装置放置成功时间、呼末二氧化碳值、自主循环恢复率等指标.结果 面罩通气建立气道用时短,喉罩通气建立气道用时较长;心脏按压2 min、5 min呼末二氧化碳值A组高于B组;自主循环恢复率A组高于B组.结论 在院前心肺复苏时,早期盲插喉罩通气有利于提高气道通气质量.

    作者:姚晓丽;金培英;翁伟芬;娄晓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全程陪伴联合分娩镇痛对足月初产妇负性情绪、镇痛效果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程陪伴联合分娩镇痛对足月初产妇负性情绪、镇痛效果及母要结局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将80例符合阴道分娩指征的足月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两组产妇均采取分娩镇痛,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全程陪伴分娩模式干预.分别于分娩前后采取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估产妇负性情绪状况,采取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估产妇不同产程中疼痛程度,观察并统计产妇母婴结局.结果 观察组产妇分娩后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不同产程中宫缩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产后2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顺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陪伴联合分娩镇痛有助于改善产妇负性情绪,有效缓解分娩疼痛,提高母婴安全.

    作者:董小琼;周雪微;陈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的护理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并发症,多数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1].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是主要致死原因[2].手足口病相关的神经源性肺水肿是颅脑损害和全身炎症反应所致,主要发病机制为脑干受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全身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肺血容量急剧增加[3].

    作者:谢王芳;楼晓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根本原因分析在护理用药差错中的应用

    将根本原因分析法用于护理用药差错管理.成立根本原因分析小组,对实施前1年42起用药差错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找出近端原因,确认根本原因为临床用药相关知识较缺乏、工作任务原因、管理制度不完善、医护及护患沟通不佳,根据原因完善系统流程、加强护理人员用药知识培训、合理进行人员分配等改进措施.根本原因分析实施后与实施前相比较,用药差错发生率降低、上报率上升,而且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

    作者:林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3C疗法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结12例1型糖尿病患儿应用3C疗法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做好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的应用及护理、胰岛素持续输注系统的应用及护理,落实糖尿病信息管理,同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1例因患儿年龄小、依从性差,血糖控制不稳定;11例血糖控制良好出院.

    作者:陈晓春;郑燕;蔡建萍;刘碧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无创助产在初产妇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无创助产方法对会阴完整及创口疼痛、肿胀、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初产妇按不同助产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取无创助产技术协助产妇完成分娩,对照组采取常规会阴侧切术,在保护会阴下娩出胎儿.比较两组产妇产后ld创口肿胀疼痛程度及产后3d创口甲级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后会阴完整率53.0%,对照组为0%;产后1d创口肿胀疼痛程度观察组轻于对照组;产后3d创口甲级愈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产妇阴道分娩时行无创助产可提高会阴完整率,同时降低产后会阴创口疼痛、肿胀程度,提高创口愈合率.

    作者:施立华;俞智慧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冠心病患者主要照顾者知识水平及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不可治愈的慢性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患病率及病死率不断上升[1-3].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4],帮助冠心病患者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防止病情发展.照顾者是指为慢性病或急性病患者提供生活、情感和经济照顾的人,他们所从事的是非社会的、非专业的和非志愿的行为,可以是配偶、儿女、其他家庭成员、朋友,也可以是保姆,而主要照顾者则是承担了大部分照顾任务的人[5].

    作者:林剑靖;王惠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护理

    婴儿血管瘤是儿童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5%~10%[1],好发于头面、四肢等体表部位,严重影响外观,并会给患儿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而生长于眼周、皮肤褶皱处、生殖器或者肛周部位的血管瘤可能发生溃疡、感染、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2].临床上治疗血管瘤的方法很多,比如硬化剂、激光、激素、干扰素、手术等,但都有各自的适应范围和不良反应[3].

    作者:孙莉;邵爱仙;朱利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医护一体化在重度压疮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在重度压疮护理中实施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收治36例院外带入重度压疮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干预压疮;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36例院外带入重度压疮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式干预压疮.结果 观察组压疮患者对医生、护士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4.44%、94.44%,高于对照组的77.78%、75.00%,观察组压疮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重度压疮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干预能提高压疮治疗效果及医护工作满意度.

    作者:张惠玲;朱佩玉;莫彩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留置针固定护套的研制与应用研究

    静脉留置针因具有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诸多优点,已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1].留置针穿刺成功后,保护好留置针,延长使用日期,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传统留置针固定方法为静脉穿刺送管成功后用3M透明敷贴固定针头,再用医用胶带固定针管延伸段,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针管置于体表易引起针管延伸段与外界摩擦,导致敷贴卷边、针头滑出等情况,重新穿刺则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因此选择佳固定方式,以延长留置时间,在临床实践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郑王萍;陈娅莉;徐海燕;任惠芬;张春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蓝色橡皮大疱样痣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蓝色橡皮大疱样痣综合征是一种以多血管橡皮样改变为特征的少见疾病,是自然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见的症状是由于消化道血管畸形引起的慢性出血,并终导致缺铁性贫血,而其他症状较为少见,取决于血管畸形所处部位[1-2].此病可累及多个器官,除常见的胃肠道和皮肤外,还可累及骨骼肌、关节、肝、肺、肾等.目前临床对伴有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治疗,可以很好地阻断病变部位的滋养血管,使再次出血率下降至2.7%左右[3].2013年11月,本院消化科采用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用于1例蓝色橡皮大疱样痣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烨;何赛琴;徐亚芬;金亚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护理与康复杂志

护理与康复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