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氧合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刘焕涛;孙靖中;马榕;唐鲁兵

关键词:乳腺癌, 去甲二氢愈创木酸, 脱噬作用, 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脂氧合酶抑制剂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噻唑蓝(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及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MTT法显示NDGA对MCF-7细胞生长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NDGA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诱导细胞凋亡;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NDGA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形态学变化,导致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改变和凋亡小体的形成.结论 NDGA能够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为脂氧合酶抑制剂临床应用于乳腺癌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硫化砷对骨肉瘤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硫化砷对骨肉瘤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Ⅴ法检测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bcl-2及bax基因的表达,观察硫化砷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诱导凋亡的作用.结果硫化砷可明显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1.0 mg/L浓度的硫化砷作用24 h后,MG-63细胞的抑制率可达26.43%.倒置显微镜观察被硫化砷抑制的MG-63细胞呈典型的凋亡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与硫化砷处理时间、处理浓度呈正相关.在硫化砷的作用下,MG-63细胞的bcl-2表达下调,而bax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硫化砷可有效地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bcl-2表达下调是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

    作者:刘勇;郑启新;杜靖远;杨述华;邵增务;段德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反应停对人肝细胞癌生长侵袭的作用

    目的观察反应停对人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侵袭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高转移潜能人肝癌裸鼠肝原位移植模型,随机分成4组.各组模型自建立次日起分别经腹腔注射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反应停(200 mg/kg体重)、紫杉醇(13 mg/kg体重)、反应停(200 mg/kg体重)+紫杉醇(13 mg/d).给药第30天处死裸小鼠,观察肿瘤生长、转移情况,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癌组织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表达并记录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反应停组肿瘤重量、体积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处理组肺转移灶计数、MVD和VEGF均低于对照组,以联合用药组为显著.结论反应停对HCC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但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降低肺转移.

    作者:张中林;刘志苏;孙权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乙酰肝素酶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SE)mR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2例膀胱癌及16例癌旁组织中HPSE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膀胱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合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42例膀胱癌中,HPSE mRNA阳性23例(54.8%),16例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者2例(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SE mRNA的表达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术后生存3年以下者HPSE mRNA的表达阳性率87.5%,明显高于生存3年以上者之46.9%(P<0.05);HPSE mRNA表达阳性者MVD值为90.8±13.6,表达阴性者肿瘤MVD计数均值为65.8±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SE在膀胱癌的生长浸润、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赵勇;金讯波;吕家驹;孙鹏;王慕文;蒋绍博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对支气管成形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影响

    目的评价反义转化生长因子(TGF)-βⅡ型受体-腺病毒表达系统对支气管成形动物模型吻合口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将行左上肺支气管成形术的试验犬分为3组,A组雾化吸入蒸馏水,B组吸入腺病毒空白载体,C组吸入反义TGF-βⅡ型受体-腺病毒各1周,4周后取吻合口组织检测TGF-βⅡR mRNA和I型胶原的合成量.结果 C组的TGF-βⅡR mRNA合成量(0.75±0.13)和I型胶原的合成量(829.50±78.30)较A(1.96±0.20和1 167.20±94.10)B(1.89±0.17和1 291.30±103.50)两组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反义TGF-βⅡ型受体-腺病毒表达系统阻断TGF-β的作用可以减少细胞外胶原的合成,从而发挥抑制吻合口瘢痕增生的作用.

    作者:付向宁;张霓;孙威;黄畦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肝细胞及肝内移植研究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及肝纤维化形成环境中移植情况.方法首先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离和培养,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20 μg/L)和表皮生长因子(EGF,1.5 mg/L)诱导定向分化.肝纤维化形成的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使用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门静脉向肝纤维化形成的SD大鼠肝脏移植,对照组用BrdU标记未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周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脏标记细胞的分布及BrdU+/ALB+细胞数量.结果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细胞CK8及ALB表达阳性.移植2周后大鼠肝脏均可检测到BrdU标记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rdU+/ALB+细胞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分化为肝细胞,移植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环境中,白蛋白表达细胞数更多.

    作者:安伟德;胡祥;曹亮;王金晶;刘巨超;李力;宋旭华;徐迎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肝癌细胞系BEL-7402与正常肝组织基因表达概况差异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系的基因表达概况,寻找在肝癌细胞系及正常肝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以肝癌细胞系及正常肝组织的总RNA反转录合成含有α-32P dATP的cDNA为探针,与Atlas微阵列表达分析膜进行差异杂交,并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放射自显影结果经AtlasImageTM软件分析显示:在所分析的588种已知基因中,TFDP2、Akt1、E2F-3等26个在肝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TDGF1、BAK、Caspase-3等22个表达下调,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细胞间相互作用、与细胞侵袭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改变.结论通过Atlas微阵列系统分析发现的这些基因的表达改变组成了一个肝癌特异的基因表达谱,系统地研究肝癌细胞系的基因表达改变,可为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刘连新;武林枫;谢向晨;姜洪池;刘芝华;吴旻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在肺癌组织中浸润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观察100例肺癌实体瘤组织中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浸润情况,探讨影响肺癌患者生存与预后的内在因素.

    作者:龚选举;李妹;王岩;袁素;符志龙;董玉英;陈春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内毒素受体Tlr4及CD14基因在脓毒症大鼠肺、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脓毒症模型,探讨脓毒症时大鼠肺、肝组织内毒素受体Tlr4及CD14 mRNA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CLP组(40只),CLP后24、48、72和96 h处死动物,留取肺、肝、肾及空肠组织,分别检测Tlr4、CD14 mRNA的表达.CLP组24、48、72和96 h肺、肝组织Tlr4及CD14 mRNA的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空肠组织Tlr4及CD14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肺、肝组织中Tlr4及CD14基因的表达改变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乔安意;钱以德;杨星;黎介寿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氯化钆抑制枯否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抑制枯否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制作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80只,实验组注射氯化钆,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检测两组大鼠缺血前、再灌注后5 min、1和6 h血压、心率的变化,血清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及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实验组再灌注6 h血清TNF-α和IL-1为(0.475±0.069) μg/L和(0.221±0.056)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831±0.167) μg/L和(0.335±0.127) μg/L(P<0.05),两组血压、心率和AST变化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肝脏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抑制枯否细胞活化可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枯否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很重要.

    作者:王东;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赫赛汀联合干扰能对肾癌细胞的杀伤抑制作用

    目的了解赫赛汀联合干扰能(IFNα-2b)对肾癌细胞在体外的杀伤抑制作用,同时检测肾癌细胞在药物作用前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的表达情况.方法肾癌细胞系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进行培养,用噻唑蓝(MTT)法观察赫赛汀联合IFNα-2b对该细胞系的抑制杀伤效果,过河实验检测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进而运用链霉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HER2、MRP1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赫赛汀联合IFNα-2b对肾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耐药性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经药物处理后,HER2、MRP1表达明显下降,由用药前的62.82%、69.42%降到用药后的24.35%、16.87%(P<0.05).结论联合用药能有效抑制肾癌细胞的生长,对瘤细胞的耐药性也有一定的逆转作用.

    作者:胡志全;王家菁;叶章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目的探讨人胚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用5溴-2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hNSC,并将其移植到14只T10半横断的Wistar大鼠损伤脊髓内(另外14只T10半横断损伤的大鼠作为对照组,仅损伤脊髓内注射DMEM/F12培养液),用BrdU的FITC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徙,用NF-200、GFAP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BBB评分评定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获得了大量的hNSC;(2)用免疫组织化学可以检测到移植的hNSC能在体内长时间存活(达2个月)并向远处迁徙,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3)检测到实验组大鼠BBB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在SCI后第10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BBB得分大差距达到2.1分.结论 hNSC移植能促进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它是SCI移植治疗较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作者:蔡培强;汤逊;林月秋;徐林;阳运康;周田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雌激素受体表达和微血管密度改变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在肝门部胆管癌(HCCA)中雌激素受体(ER)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的改变,探讨它们在HCCA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HCCA组织中ER和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 ER的阳性率为6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组的MVD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ER可能通过影响血管的生成在HCC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诊断和治疗HCCA提供新途径.

    作者:范正军;吴阳;张志永;李德旭;王陆林;谢志徵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Survivin 基因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为探讨Survivin 基因与原发性胆囊癌(PGC)发生、发展的关系,我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GC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将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为原发性胆囊癌的综合治疗及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陈德志;王永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Nucleostemin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抗原的关系

    Tsai等[1]近发现多种癌细胞中均存在Nucleostemin(NS)蛋白,其对癌细胞维持增殖状态是必须的.我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前列腺癌(PCa)及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NS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在PCa中的作用及其与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关系.

    作者:刘秉乾;李沛寰;张彤;范志强;王广有;马腾骧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黏附分子T-cadherin表达对胶质母细胞瘤C6细胞的生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T-cadherin分子表达对胶质母细胞瘤C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将pcDNA3和pcDNA3.T-cadherin表达质粒转染C6细胞,以克隆形成试验和细胞增殖试验研究T-cadherin表达对C6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转pcDNA3.T-cadherin质粒的C6细胞形成的细胞克隆数显著少于转染pcDNA3载体质粒的C6细胞形成的克隆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染后表达T-cadherin分子C6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转染空载体不表达T-cadherin的C6克隆(P<0.01),且T-cadherin表达水平与C6细胞增殖速度呈负要关.结论 T-cadherin分子表达显著抑制胶质母细胞瘤C6细胞的增殖.

    作者:黄志勇;王克琼;陈孝平;吴在德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二氧化碳气腹对直肠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腹腔镜能否应用于肿瘤外科一直存在争议,焦点之一是二氧化碳(CO2)气腹是否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扩散.我们应用经直肠黏膜下接种建立直肠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动物模型对此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付斌;赵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血管化组织工程肝小块构建的研究

    目的利用组织工程方法和原理初步构建血管化肝小块组织.方法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取自小鼠肝脏.采用内管网高分子聚酯类聚合物(PLGA)材料作为支架.肝窦内皮细胞接种在内管网PLGA支架管道的内壁使之在体外预内皮化.肝细胞与纤维蛋白原混合制成肝细胞/纤维蛋白原混合液,接种在喷洒有凝血酶的预内皮化的内管网支架上.构建的复合物分别植于小鼠肠系膜部位(A组)和肝组织表面(B组),2周后将支架取出观察,比较不同部位的植入效果.结果支架体外预血管化后,其管道内可见内皮细胞均匀贴壁;体内植入后内皮细胞优势生长;A组小鼠肠系膜间支架中有血管长入,但未见有肝细胞留存;B组可见支架内有少量肝细胞团,并有血管长入.结论简易PLGA内管网多孔支架可以用于肝组织小块的构建,而肝组织表面更适合组织工程肝小块的体内植入.

    作者:徐迎新;吴仕和;杨洪义;宋旭华;王金晶;刘巨超;李荣;颜永年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脊索瘤与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改变与脊索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18例脊索瘤和瘤旁正常组织FHIT基因RNA转录本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RT-PCR检测可见11例(61.1%)存在FHIT基因RNA转录本缺失,1例还同时含有正常和异常转录本.对其中2例进行测序,证实1例转录本缺失全部E5~E7外显子及部分E8外显子和部分E10外显子等2个片段;另1例转录本缺失全部E5~E9外显子及绝大部分E10外显子.脊索瘤中FHIT蛋白表达阳性百分比为55.6%(10/18),瘤周正常组织为100.0%(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蛋白在脊索瘤中表达减低.结论 FHIT基因表达缺失是脊索瘤发生的重要事件之一,可能与脊索瘤的发生机制有关.

    作者:韩壮;王敏;吕刚;王太一;金春莲;富伟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半离体体外肝手术不同术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3种半离体体外肝手术方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单纯离断肝下下腔静脉手术组(B组)、单纯离断肝上下腔静脉手术组(C组)和联合离断肝上、肝下下腔静脉手术组(D组),每组各10只,手术后4、24 h分组收集血清和肝组织,分别进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监测、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 ALT随各组手术复杂程度和再灌注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病理切片见各手术组肝脏炎症反应随手术复杂程度和再灌注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加重;B组术后4和24 h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α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术后24 h原癌基因B淋巴瘤-xL(bcl-xL)的表达强;C、D组肝组织术后4 h PPARα和bcl-xL的表达增加,术后24 h PPARα的表达明显强于4 h组,而bcl-xL的表达较4 h明显下降.结论 PPARα和bcl-xL参与体外肝手术后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两者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肝细胞受损的程度.B组手术方式简单、对肝脏的损伤较小;C、D两组手术复杂,对肝组织的再灌注损伤较重.

    作者:汪谦;李湘竑;侯景辉;陈俊任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突变体富集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胰腺癌K-ras基因突变的研究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早期难以诊断,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临床确诊者大多属于晚期癌,5年生存率总体低于5%.我们采用突变体富集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胰腺癌细胞系K-ras基因点突变,以期为早期诊断胰腺癌提供一种简便、灵敏而有效的检验方法.

    作者:张峰;刘三光;刘晔;李冬斌;李荣琴;谢绍建;蔡建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