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李宝珍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

赵久龄;金红花

关键词:小儿脾胃病, 中医药疗法, 经验, 李宝珍
摘要:李宝珍老师业医30余年,先后师从王士相和李少川两位儿科大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经验.我们有幸随师学习,现将导师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1 小儿脾胃疾病,首重调护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芪麻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98例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活习惯改变与不合理用药,急慢性咳嗽增多.其中咳嗽变异型哮喘较为常见,该病常因认识不足,没有得到合理治疗而导致迁延不愈,笔者用自拟芪麻汤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中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金匮要略》中精神疾患浅析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书中对精神疾患有较多的论述.对其中有关精神疾患的分类、症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进行了阐述和归纳,是对<金匮要略>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和学习.

    作者:刘婉婷;杨秋莉;薛崇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调和气机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64例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调和气机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性胃轻瘫(I=)Gt,)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胃动素、胃动力、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136例T2DM DG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72例,在选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一致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调和气机中药和氯波比利治疗.检测血浆胃动素、胃动力及血糖水平.结果 胃、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Ⅰ相时间明显延长,Ⅲ相时间明显缩短,Ⅱ相时间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5.63%、96.88%,对照组分别为52.78%、84.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浆胃动素和血糖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的MMC时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调和气机中药治疗T2DM DGP临床疗效显著,能降低空腹血糖及血浆胃动素,明显增强胃动力的作用.

    作者:吕文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温经汤临床应用体会

    <伤寒论>温经汤为调经之祖方,经少能通,经多能止,凡冲任虚寒而兼有瘀血阻滞的病证皆可用之,在妇科中应用甚广.方中吴茱萸得桂枝入肝经,温通血脉,兼牡丹皮则祛瘀;当归、川芎、芍药、阿胶、麦门冬皆补血滋水之药,以生新血;人参、甘草补脾气;生姜、半夏降胃气,脾升胃降,则中土有权,五脏得养.

    作者:沈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中医药治疗概况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指由于热量摄入远远大于消耗与利用,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进而导致体重超常的病症.目前公认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1].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开展的两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症已成为中国儿童严重的健康问题[2].现就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肖红;赵卫国;王响;杨凤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五味地龙汤对哮喘豚鼠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五味地龙汤治疗哮喘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白蛋白喷雾引喘制作动物模型,致敏15天后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8天.取血分别进行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EOS)、淋巴细胞分类计数、γ-干扰素(IFN-γ)和二羟酸白三烯(LTB4)测定.结果 哮喘模型组白细胞总数、EOS、淋巴细胞均显著升高,与五味地龙汤各剂量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哮喘模型组动物血清LTB4含量明显升高,IFN-γ水平明显降低,给予五味地龙汤后,大、中、小3个剂量组均使血清LTB4含量降低、IFN-γ上升(P<0.05或P<0.01).结论 五味地龙汤能抑制哮喘状态下的炎症细胞浸润和扩散,对LTB4和IFN-γ有调节作用,其可能是五味地龙汤治疗哮喘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祥华;涂献玉;张德新;许甲凤;王文英;张渊;杜亚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白花蛇舌草降酶、降尿酸效佳

    我们在观察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中发现本品治疗脂肪肝伴发肝损害,高尿酸血症效果可靠.兹介绍如下.例1:杨某,男,42岁.1年前,查体发现中一重度脂肪肝,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7 I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8 I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138 IU/L.1年后复查,仍在此范围内波动(排除其他原因肝损害).身体肥胖,喜食肥甘厚味,嗜好烟酒,多静少动.身高172cm,体重96kg,腹围104cm,皮下可触及多个脂肪瘤.

    作者:张子臻;李刚;郭中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单味中药凤尾草颗粒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ⅢA型)87例

    从1999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应用自制的单味中药凤尾草颗粒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87例,并与41例服前列康片组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单玉喜;薛波新;向贵;王益;刘兆伟;汪意青;邵雪峰;张国庆;颜纯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青叶牵正散治疗贝尔麻痹50例

    贝尔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2003年2月~2007年2月,我们采用青叶牵正散治疗本病,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东义;魏绪华;杭传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伴高热病案

    1 病历摘要蒋某某,女,43岁.因反复发热伴乏力1年,再发2天,于2007年7月1日上午8时入院.现病史:患者2006年6月9日因乏力、发热持续不退,入本院血液科治疗,经骨髓常规、免疫分型等检查后确诊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先后予以AA方案化疗3次,NA方案化疗2次,DA及MA方案化疗各1次.MA化疗后出现严重骨髓抑制伴呼吸道感染,而以升白细胞和抗感染并配合输血治疗,至2007年6月21日复查发现疾病复发,再以中等剂量阿糖胞苷化疗4天.

    作者:严仲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溃疡汤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7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溃疡汤与西药三联疗法相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疗效及其对Hp的根除作用.方法 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西药三联疗法,口服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均每日2次,连服1周,然后单服奥美拉唑,连服3周;治疗组70例,口服溃疡汤4周,同时口服上述西药,服法同对照组.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Hp,并对临床疗效作对比分析.结果 胃镜下疗效、Hp清除率、症状改善及治疗后1年复发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溃疡汤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能够提高Hp根除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蒋旭荻;张勤;胡兆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自拟益肠汤口服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0例

    我们自2000~2006年采用中药益肠汤口服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0例,并设立了对照组,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穆学同;李耀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184例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甲状腺炎(桥本病,HD).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因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我们采用中药甲宁和甲状腺片联合治疗184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120例对照,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路现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脂消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2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肝脂消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疗效.方法 依据中华医学会NAFLD诊断标准人选NAFLD患者(NAFLD组)22例并与20名健康人(正常组)对照.两组均进行常规体检和肝脏CT扫描,以CT肝/脾比值做为疗效评价指标.NAFLD组患者服用肝脂消胶囊8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和CT肝/脾比值的变化.结果 NAFLD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G)较正常组明显升高,CT肝/脾比值较正常组明显侔低(P<0.01).经治疗后ALT、TG均明显下降,CT肝/脾比值升高(P<0.05或P<0.01).结论 肝脂消胶囊治疗NAFLD疗效肯定.

    作者:董慧;陆付耳;王南;饶晶晶;魏世超;徐丽君;邹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白花蛇舌草善治急性肾炎

    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其功效清热解毒消痈,利尿通淋.临床常用治疗热毒疮痈,肠痈及热淋等证.笔者以大剂量白花蛇舌草为主药治疗急性肾炎疗效颇佳,且疗程短,无副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傅贵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解郁丸治疗失眠症34例

    失眠症是一组非器质性的,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足状况,是一种影响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长期失眠可引起焦虑,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可产生诸多的不良反应和躯体依赖性.为进一步探讨失眠症的临床治疗,我们用解郁丸治疗失眠症34例,并与抗失眠焦虑药艾司唑仑治疗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陆平;徐兴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端提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

    肌性斜颈(MT)是小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后形成头颈部不对称畸形的一种儿科常见疾病.我们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以端提牵拉手法为主配合小儿松筋常规按摩手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连生;于海阔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从期刊引证关系分析中医类期刊的特点

    利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统计<中医杂志>在2005年的被引证情况,分析该杂志发表文献的老化速度和使用寿命,以及不同学科期刊间的相互影响.表明<中医杂志>的文献老化速度较慢,使用寿命长.中医中药类期刊与现代医学类期刊之间、图书与期刊之间存在一定的学术影响.期刊的影响力指标随着计算方式和数据来源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者:刘树春;何素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从体质深化中医感染病学研究的思考

    在剖析历代医家对体质论述的基础上,联系现代感染性疾病防治实际,从体质与疾病的发生、病变、证候表现、转归和治疗等方面探讨体质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提出感染性疾病体质研究的思路和设想,指出体质研究对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都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并从体质与发病因素、体质与邪气的从化、邪气侵犯和伏藏部位、证候表现的特异性、邪气的传变、疾病的预后、转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冯全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张承烈运用调周法治疗不孕症经验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张承烈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40余年,对各类妇科杂病的诊治,疗效颇佳,现将张师运用中药调周法治疗不孕症的经验浅析如下.

    作者:孙白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