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凯林;刘敏艳
目的 观察与评价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行择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帕瑞昔布钠组(Ⅰ组)和地佐辛+帕瑞昔布钠组(Ⅱ组),帕瑞昔布钠40mg于术前15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mg于术毕前30min静脉注射.分别记录术后2h (T1)、4h (T2)、8h(T3)、12h(T4) 及24h(T5)不同时点患者的VAS评分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T1、T2、T3时点上VAS评分,Ⅱ组低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独应用帕瑞昔布钠术后镇痛相比,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更确切、完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
作者:郑雪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初步探讨和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积分三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7例经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的呼吸道感染患儿,采集这些患儿的PCT、CRP及NAP积分,并予统计学综合分析.结果 与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上述三项指标均呈不同程度异常,且PCT在细菌性感染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CT、CRP和NAP积分有助于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诊断,并可提高儿童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叶卫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微创钢板技术在治疗胫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推广应用的必要性.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18例胫骨骨折患者,按照自愿和知情的原则对其进行微创钢板治疗,术后随访5~12个月,详细记录患者的康复情况及骨折愈合效果,并按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进行优、良、中、差的效果评价.结果 在对18例微创钢板治疗患者,功能恢复优共l0例,良5例,中1例,差2例,整体的优良率为83.3%.结论 应用微创钢板技术不仅能够提升胫骨骨折患者的愈合效果,同时明显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降低软组织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阮杨光;何勇;方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在胸部刀刺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应用电视胸腔镜进行手术的26例胸部刀刺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均在胸腔镜下获得正确诊断,2例中转开胸手术,无死亡病例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诊治胸部刀刺伤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大部分胸部刀刺伤患者的诊治可由胸腔镜完成,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单立群;李明东;陈增杰;张宗良;林辉;张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小儿熄风止痉推拿法结合整脊疗法治疗颈源性小儿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颈源性小儿抽动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小儿熄风止痉推拿法结合整脊疗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硫必利治疗,两组均治疗1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美国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YGTSS评分改变,进行近期、远期疗效评价及有效率评定.结果 治疗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87.5%,治疗组远期疗效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YGT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熄风止痉推拿法结合整脊疗法能有效减轻颈源性小儿抽动症的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嘉莹;詹强;周翔;曹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1h尿淀粉酶(Amy)在急性胰腺炎(AP)诊疗中的价值、尿Amy生理波动度、血和尿Amy达峰时间.方法 1640例对象调查血、尿Amy参考范围,50例健康志愿者调查尿Amy生理波动度,42例AP患者每次排尿测血、尿Amy对比.结果 Amy参考范围,血:14.0~114.4(59.2±22.6) U/L,尿:0~624 (270.1±177.1) U/L,3.3~12.4(7.8±2.3)U/h;1 h尿Amy(U/h)波动度(CV)0.082~0.207(0.121±0.033),尿Amy浓度(U/L)的波动度(CV) 0.381~0.810 (0.522±0.101),t=14.513,P<0.001;42例AP患者,腹痛后1~24 h (6.86±5.15)就诊,初诊时血、尿Amy均已升高,血:179~3240(1825.4±843.3) U/L,尿:1356~14100 (7423.4±3192.2)U/L,115.0~950.0(518.9±222.0)U/h;血、尿Amy浓度、1h尿Amy达峰时间(h)分别为:~24(8.62±7.1)、1~28.5(9.4±7.96)、1~26.5(8.88±7.50),三者间t1=0.4739,t2=0.3081,t3=0.1632,均P>0.50,血与尿Amy达峰时间一致;40例AP患者1h尿Amy达峰后进行性下降直至正常,但Amy浓度因受输液的影响而无规律性,连续2~4次测定中均有高于前次结果2~5倍以上的情况,但无任何临床体征加重表现;1h尿Amy达(80.5±10.6) U/h时,血Amy为(79.8±9.7) U/L已正常,1h尿Amy降至正常比血迟.结论 血、尿Amy达峰时间一致,但血Amy比1 h尿Amy先降至正常;尿Amy浓度测定不能应用于AP患者预后观察;1h尿Amy可早期诊断胰腺炎,且预后观察中应用优于血及尿Amy浓度测定,应推广使用.
作者:金磊;胡安定;胡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影响因素.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完成l00例瓣膜疾病手术治疗,同时术中直视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术后随访6~33个月,平均(19.8±8.7)个月,其中70例患者维持窦性心率,30例患者再次转为房颤心率.回顾两组患者的左房直径、房颤病史的长短、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瓣膜置换类型.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瓣膜置换类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左房直径、房颤病史的长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窦性心律组的左房直径、房颤病史均较房颤心律组明显较小、较短.结论 左房直径(<60mm)、房颤病史的长短(<7年)是影响房颤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贺继刚;李洪荣;桂龙升;沈振亚;滕小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11月120例DAI患者,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各60例.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差值,以及治疗后mRS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DAI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后常温组和亚低温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亚低温组患者GCS评分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常温组(P=0.012).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治疗前后在胼胝体各部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各区域FA值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初始GCS评分以及手术方式均为影响mRS评分的因素.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有一定疗效,并能改善其预后.
作者:李太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对发热伴高浓度C反应蛋白(CRP)的病因构成及病原学进行观察,为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以急性发热为首发症状且CRP≥50mg/L(年龄1个月~l4岁)患儿资料.结果 480例患儿中明确病因23种,前3位病因依次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占22.5%(108/480)、尿路感染占14%(67/480)、川崎病占7.1%(34/480).常见的病因在不同年龄段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病例集中在1个月~3岁组[249 (70.1%)].各年龄段中1个月~3岁组更易尿路感染(62例,18.6%);3~6岁和6~14岁组则以化脓性扁桃体为常见病因(33例,40.0%)和(20例,31.8%).480例患儿均选用抗生素治疗,单联为主共413例(86.0%),给药人次前3位依次为头孢曲松针、头孢噻肟针、美洛西林舒巴坦针.结论 尿路感染是婴幼儿发热的第一病因,主要病原为大肠埃希菌,化脓性扁桃体炎是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发热高CRP的首要病因,同时川崎病是婴幼儿发热、高CRP中主要的非感染性疾病病因;腺病毒感染是引起儿童高CRP、发热的主要病毒病原.
作者:金佳蕙;聂少风;单小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PTE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腺性膀胱炎(CG)及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膀胱黏膜组织病理标本,其中膀胱癌51例,CG 42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1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TEN蛋白在相应的膀胱黏膜组织石蜡切片中的表达特点.结果 PTEN蛋白在BTCC及CG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分别是58.82%、80.95%,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TEN全呈阳性表达,三组比较总体有显著性差异(P<0.01);BTCC组与CG组及正常膀胱黏膜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CG组与正常膀胱黏膜组间无差异(P<0.05).在51例BTCC病理分组中,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GⅠ组与GⅡ、GⅢ比较总体有显著差异(P<0.0l),GⅠ组与GⅡ组及GⅢ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GⅡ组与GⅢ组比较无差异(p<0.05);临床分期中,Tis-T1组与T2-T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N蛋白在BTCC中的阳性表达率较CG及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低,其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病理分级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膀胱癌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及恶性程度、病理分级的区别.
作者:金鹏飞;谭操;毛平花;王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资料、生存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直肠癌组织中MR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RP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94例直肠癌术后组织标本中,有86例(44.3%)存在MRP的高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P=0.029)显著相关,而未发现其与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生长方式、TNM分期等因素的相关性.生存分析发现MRP高表达的患者远期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低表达组(P=0.014).结论 直肠癌组织中MRP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分化程度存在关联,并影响患者的预后.
作者:吴伟宏;王丰平;费胜琪;陈贵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上消化道癌相对高发区人群上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的分布情况,为早诊早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浙江省上消化道癌相对较高发区的仙居县和天台县,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部分自然村40~69岁村民作为筛查对象,采取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进行筛查,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结果 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间共筛查9037人次,查出癌症106例,检出率为1.17%.其中早期癌79例,早诊率为74.53%;食管轻度异型增生379例(4.19%),中度异型增生89例(0.98%);非萎缩性胃炎3299例(36.51%),萎缩性胃419例(4.64%),低级别上皮内肿瘤123例(1.36%).结论 在上消化道癌高发区人群中存在着大量癌前病变患者,对该部分高危人群进行内镜筛查并进行癌症综合知识宣传、干预和随访工作,是做好上消化道癌二级预防工作的关键.
作者:杜灵彬;王买;吴伟;李友勇;许示坚;毛伟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辅助脂肪移植在面部软组织填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下腹部抽吸脂肪,将获得的脂肪采用标准分离、纯化程序提取ADSCs,将其与颗粒脂肪均匀混合后填充面部软组织缺损.结果 35例患者,随访3~24月,34例1次填充,1例2次填充,效果满意.所有患者术后填充区丰满柔和,面部恢复其软组织量,形态质感与周围组织一致,面部轮廓弧度自然流畅,形态自然,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ADSCs辅助脂肪移植填充面部软组织缺损创伤小,手术效果明显,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面部单纯软组织缺失的方法.
作者:杨志宏;上官守琴;田诗政;陆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远期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实施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将其平均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对照法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远期并发症、转移复发率、远期生存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应治疗后,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术过程中,腹腔镜组患者失血量较少(P<0.05),且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P<0.05);除粘连性肠梗阻外,两组患者在局部复发、远处转移、远期总生存率、切口种植以及切口疝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比开腹手术有较好的远期疗效,能够安全治疗结肠癌,而且术中患者失血量少,远期并发症少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刘滨洋;刘祖定;伍家发;刘中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肿瘤生长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择期全麻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5例,A组为单纯舒芬太尼静脉镇痛(PCIA);B组为多模式镇痛(MMA).于麻醉前、术后24h、48h,术后1个月等4个时间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NK细胞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肿瘤生长转移情况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4+、CD4+/CD8+水平于术毕24、48h较麻醉前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CD4+、CD4+/CD8+在术后24h下降幅度较小(p<0.05);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术毕24、48h NK细胞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B组NK细胞水平在术毕24、48h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MMA可通过降低CD4+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数量下降幅度,减轻肿瘤患者免疫抑制,对术后肿瘤生长转移的影响较弱.
作者:许宏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医学基础研究的深入,以及生物工程尤其是抗生素和材料学的发展,疾病治疗理念的改变和骨科器械的不断改进,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1],治疗方法的选择更兼顾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局部情况,更多的是联用多种治疗方法,日趋个体化,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和减少了副损伤.手术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实行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作者对本院2007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1例糖尿病并发慢性骨髓炎患者的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作者:潘锁花;李莹;吴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8例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2例有正规产前检查,4例未正规产前检查,2例无产前检查;l例合并子痫前期重度、支气管炎、心力衰竭,1例合并子痫前期轻度,1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炎,1例合并产褥感染性发热、产后大出血,无合并症4例.产妇死亡2例,病死率25%;围生儿共7例,6例存活,l例死亡,病死率14.29%.结论 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母儿预后差,不宜妊娠,若妊娠应尽早行人工流产术终止妊娠.希望继续妊娠者,应定期产前检查,早住院监护治疗,加强与心内科、麻醉科及新生儿科联合,改善母儿预后.
作者:艾玲;王晓霞;葛加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脂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拟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剖宫产术足月产妇100例,按照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为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氟比洛芬脂复合芬太尼组(A组)和芬太尼组(B组).两组产妇术毕时均给予静注芬太尼0.05mg,术后均给予产妇静脉自控镇痛(PCIA).A组:氟比洛芬脂150mg、芬太尼0.5mg及盐酸雷莫司琼0.3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组:芬太尼1.0mg及盐酸雷莫司琼0.3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两组背景输注2ml/h,PCIA lml/次,锁定时间15min,持续输注48h.观察术后6、12、24、48h常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宫缩痛评分及术后头痛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记录48h内PCIA按压次数.结果 两组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和宫缩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PCI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产妇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氟比洛芬脂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镇痛效果好,能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作者:许庆;张巍;李江;瞿煦临;曹瑞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临床使用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 选取50例AMI发病<3h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25例)及阿替普酶组(25例).瑞替普酶组给予瑞替普酶18mg,共2次,间隔30 min快速静脉推注;阿替普酶组采用阿替普酶100mg,90min加速给药法.观察血管再通率,血管开通时间,心肌酶,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血管开通时间与开通率、心肌损伤,心功能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AMI静脉溶栓疗效相似,但瑞替普酶半衰期长,临床用药步骤简单,易于掌握.
作者:陈瑞炳;胡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19例肺癌合并SVCS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化疗以及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综合疗法.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为治疗后2~7d,肿瘤总有效率(CR+ PR) 17例(89.47%).6个月、12个月、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4.74%(18/19)、68.42%(13/19)、47.37%(9/19).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和胃肠道反应,以Ⅰ~Ⅱ级为主,无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综合疗法(3-DCRT联合支架植入、化疗)治疗肺癌合并SVCS可迅速有效缓解梗阻症状,疗效确切,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葛方红;谢国栋;顾红芳;杨百霞;李拥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