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坤;王德军;刘密;张泓;李铁浪;常小荣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病情痊愈则不进入下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显愈率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平均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红斑消退时间和总病程分别为(2.5±0.5)d、(3.4±0.6)d、(4.6±1.1)d、(5.3±1.5)d、(10.1±2.6)d,对照组分别为(5.4±1.3)d、(4.8±1.2)d、(6.6±2.6)d、(8.8±3.7)d、(13.3±3.8)d,治疗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0.01).治疗组显愈率96.7%,后遗神经痛发生1例,占1.7%;对照组显愈率86.7%,后遗神经痛发生9例,占15%.治疗组患者的显愈明显高于对照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疗程短,治愈率高,后遗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古国明;李云君;袁洪海;严明志;石慧芝;段恒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闻诊是传统中医诊疗方法的特色之一,有着丰富的传统医学理论基础,是历代中医医家临床经验的传承.它在中医诊断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疾病和证型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传统中医闻诊理论出发,阐述其地位和作用,从而展望未来中医闻诊的现代研究和发展.
作者:陈春凤;王忆勤;燕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聂惠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潜心研究《伤寒论》,对经方多有独到的见解.临床中聂教授不仅善用仲景经方,更善用合方治疗疑难杂症.文章总结了聂教授运用泻白散与经方小柴胡汤、小陷胸汤、栀子豉汤的合方治疗肺热咳喘的临床验案,与读者共飨.
作者:郭玉娜;郭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64例患者采用中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而对照组64例患者采用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3,P<0.05),观察组患者的24 hUMA、SCr、CCr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和血压指标均较治疗前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且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金芪降糖片与西药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葛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针灸资生经》是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执中所撰写的一部针灸著作,其对灸法理论贡献巨大,继承了宋代以前的灸疗理论,对我国灸疗学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此文从灸法的取穴,施灸的体位、顺序,灸炷的大小,施灸的壮数、施灸时的注意事项,以及灸法与针药相结合的临床用法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针灸资生经》的灸法学术思想.
作者:艾坤;王德军;刘密;张泓;李铁浪;常小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结合药线点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疗法治疗痛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痛经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将70例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穴位贴敷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口服芬必得治疗.观察治疗3个疗程后的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 <P <0.05).结论:穴位贴敷结合药线点灸是治疗痛经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梁瑾冰;梁茜茜;吕计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肺病(变应性鼻炎、咳嗽变异性哮喘)及其发病因素与特禀体质的相关性联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运用中医体质调查表和变应性鼻炎(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调研表对1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4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进行特禀体质与发病规律相关性的调查.结果:200例过敏性肺病中有96例为特禀体质,且其兼夹体质以气虚质与阳虚质较多,分别占病例数的24.0%、23.6%;其发病女性多于男性;趋于低龄化;与冷空气、花粉等过敏因素有关;好发在冬春季;与不太运动、过敏性肺病家族病史关系密切.结论:过敏性肺病特禀质人群中其发病与低龄化、冷空气、冬春季、不太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林霞;张庆祥;孟庆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中方法学运用现状,并提供较为可靠的评价和建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VIP数据库,检索2003年1月-2013年1月间文献,根据循证医学及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各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仍然有待提高.
作者:詹理睿;周萌;程先祥;姬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越鞠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胃黏膜炎症和幽门螺旋杆菌(Hp)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越鞠四逆散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胃黏膜炎症和Hp改变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0.42%、37.50%,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70.8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胃黏膜炎症显著改善率分别为64.58%、37.50%,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66.6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抗Hp治愈率分别为45.83%、39.58%,总有效率分别为85.42%、81.2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半年后随访结果,抗Hp治愈率分别为25.00%、22.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5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越鞠四逆散加减联合西药对慢性胃炎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在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清除Hp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远期疗效较西药治疗更佳.
作者:陈春红;王邦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从量效关系角度谈李可老中医临床常用药物的特点,以期为中医临床医师提供经验指导.方法:以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就仲景本源剂量、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量效之间的关系、大剂量用药安全性控制策略及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中药饮片剂量观等方面对李老进行了访谈.再者,对李老所编著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里的相关处方按照本课题组选定的常用50味药物(TOP50)统计了小量、大量、常用量以及常用量与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剂量上限值的相对比.结果:李老某些药物使用剂量极大,如炮附子600 g,生石膏500 g,柴胡250 g等,在选定的药物中有16味药物使用量超过100 g,占30.77%.李老用药的剂量阈比较宽泛,如大黄、生黄芪、炙甘草等13味药,其剂量阈值均过百.而在其常用剂量与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剂量的上限值的比较中,18味药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限值一致,且有3味药物:生石膏、大黄、黄柏的常用剂量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限值.结论:李老在急危重症中,尤其在亡阴亡阳时,其剂量大,一日数剂,且急煎频服.对于毒性药物的炮制及煎服法值得当代临床医生在急救时效仿.对于稳定期或者恢复期患者的常用剂量仍多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接近.
作者:倪胜楼;严芳;何丽清;傅延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设计推拿临床研究用主观量化评分设备,并建立以受试者感受为主的推拿手法轻重组别判定法.方法:选择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于承山穴做一指禅手法刺激,设备记录受试者主观刺激感受.结果:主观量化评分设备设计合理可用,其轻重手法组(x)±s分别为2.92±1.40,7.95±1.94;P<0.001,ROC曲线下面积0.970.一指禅推拿操作者经验与受试者感受间一致性较高.
作者:张昊;房敏;蒋诗超;张仲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对十余年的浮针治疗痛证临床研究加以概括总结,搜集整理十余年的浮针治疗痛证的临床应用,综述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的研究进展.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疗法.浮针疗法运用浮针针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的周围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层行进,以治疗临床各种痛证.
作者:刘明莹;孙忠人;张秦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调肝益气通络方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从而评价该方的促增殖能力.方法:腹腔注射“CCl4-橄榄油”混悬液制备Wistar小写大鼠(35只)肝纤维化模型;其中30只灌胃给予调肝益气通络方(低、中、高3个剂量)1个月,制备含药血清;另外5只用于MSC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用含药血清诱导MSC向肝细胞的分化连续7d;在各检测点进行形态学观察及通过MTT对细胞增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各浓度含药血清在加入1~7d后,其细胞数量均比常规培养组增多,并同用药剂量呈正比,浓度越大细胞数量越多,细胞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结论:调肝益气通络方对大鼠骨髓里的间充质肝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韩海啸;李军祥;孟捷;杨晋翔;来要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过去的一年,由于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促进,中医思维方法研究更为活跃,主要集中在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中医象思维研究及中医临床思维研究等几个方面.但由于思维科学本身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加之中医界学人思维基础知识的相对欠缺,中医思维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还有待加强.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开窍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15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58例患者采用益气活血开窍方治疗,而对照组57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1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2,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显著的改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开窍法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陆勇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现代鲜药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之一,其独特的临床优势特点为鲜动物药广泛应用提供了临床基础,多层次、多手段研究也为鲜药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和保障.金龙胶囊作为现代鲜药的典范,在临床治疗方面,其主要表现为:对多种肿瘤具有治疗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减毒增效及保护功能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作用;在抗肿瘤机制方面,研究结果证实其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血管生成、重塑免疫调节功能等作用机制.文章根据金龙胶囊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成果对其临床优势人群的选择、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现代鲜药,为治疗疑难杂症寻找突破口进行探讨.
作者:刘瑞;李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提高了难治性丙肝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但是由于其价格高昂导致接受治疗的患者有限,加之病毒变异、耐药性、副作用及患者依从性差等,再加上我国许多地区对丙型肝炎筛查不足,使我国许多难治性丙肝患者不能得到及早发现以及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致使病情进展.故而寻求安全、有效、低成本、具有良好耐受性的治疗方案和药物,是我国未来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关注的重点.文章综述了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包括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及安全,以及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
作者:李红玉;薛博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在本科室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筛选出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试验组1),另随机选出10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例作为对照组1.对两组病人分别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得出结论,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颈动脉斑块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然后把100例有斑块的病例再次分为试验组2和对照组2各50例,试验组服用瑞舒伐他汀每次10 mg,每晚1次,另服用本科室经验方—软脉化斑汤,对照组仅服用瑞舒伐他汀每次10 mg,每晚1次,两组病人均低脂饮食及适当锻炼.观察12周,重新测定斑块的大小及性质,并重新进行体质辨识,通过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无颈动脉斑块的病例比较,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体质辨识中首先以痰湿质、瘀血质,其次以阳虚质为多见.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经过12周的治疗,试验组斑块的大小及性质变化优于对照组,经缩小及稳定斑块治疗,患者的原体质评价得分已有明显降低.结论:与无颈动脉斑块的病例比较,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体质辨识中首先以痰湿质、瘀血质,其次以阳虚质为多见.软脉化斑汤与瑞舒伐他汀协同使用,有助于缩小颈动脉斑块,并增强其稳定性.缩小及稳定斑块有助于体质的改善.
作者:文秀华;张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IgA肾病是我国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目前中医对该病的认识缺乏统一性,关于中医古籍对该病的认识尚不完善,文章就中医古籍相关记载进行研究,初步得出一定结果,认为中医古籍对该病的记载可见于“尿血”“溲血”“溺血”“小便血”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禀赋不足、饮食内伤、外邪侵袭、脏腑内热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除清脏腑热、凉血止血等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养阴补血、益气摄血、清热利湿等方法治疗该病,研究目的为通过中医古籍的记载,探寻治疗方法,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曹云松;秦建国;任可;王暴魁;张承承;丁昕宇;郭颖博;王东峰;许光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文章综述了施肥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概况,分析了科学合理施肥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指出了目前中药材施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GAP的要求,对中药材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者:聂金娥;郭庆梅;王真真;周凤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