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60例疗效观察

唐兴荣;余尚贞;王光耀;郑国燊;石青

关键词:中风/中医药疗法, @, 脑立苏冲剂
摘要:目的:观察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口服脑立苏冲剂,对照组予口服维脑路通片,两组均配合吸氧、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改变、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及临床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改变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证候积分改变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比较及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的疗效显著且优于维脑路通片,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口服脑立苏冲剂,对照组予口服维脑路通片,两组均配合吸氧、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改变、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及临床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改变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证候积分改变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比较及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的疗效显著且优于维脑路通片,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唐兴荣;余尚贞;王光耀;郑国燊;石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旱莲草善治IgA肾病

    笔者近些年来,以旱莲草为主药治疗IgA肾病取得较好疗效,兹举2例以说明之.

    作者:朱树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人群舌红外热象观察及动物舌血液灌注率测定

    目的:用热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医舌诊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新的实验与理论分析说明中医舌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方法:利用红外热象仪得到人舌热象,定量分析人舌温度分布与年龄、舌质以及与三种脏腑病症的特征关系;通过对动物进行有创实验,采用CBI-8000生理研究系统测取全舌血液灌注率.结果:舌温与年龄、舌质有关,不同病症患者的舌温有显著性差异,证实舌面不同部位的温度确实与不同脏器的疾病有关;得到了舌面温度随血液灌注率变化的特征关系曲线.结论:通过此关系曲线,并对其它生物参数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在生物传热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可得出定量分析和描述舌体传热规律的数学关系式,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产生新的认识.

    作者:诸凯;魏璠;何坚;王朝露;张伯礼;高秀梅;王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抗纤软肝颗粒(KXR)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与中药复方抗纤软肝颗粒(终浓度为5mg/ml、2.5mg/ml、1.25mg/ml)及药物血清(5%、10%、20%)共同培养48小时后,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结果:抗纤软肝颗粒无论是药物还是含药血清,均能显著抑制HSC-T6增殖,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在安全浓度范围内,5mg/ml组和10%药物血清组作用强(P<0.01); 并可诱导HSC凋亡, 且凋亡抑制分子Bcl-2表达下调, 促凋亡分子Bax表达增强(P<0.01).结论: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并通过下调Bcl-2/Bax比率,促进HSC凋亡.

    作者:杨玲;朱清静;张赤志;明安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王琦男科用药经验举隅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尤擅男科,其用药思路精巧,于继承前人中多有发挥,笔者有幸侍诊于师侧,现特将其心得总结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廖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马云枝治疗帕金森病经验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马云枝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科研数十载,对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治疗具独到之处.

    作者:沈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Wissler-Fanconi综合征病案

    1 病历摘要患者郑某,女性,40岁,幼儿园教师.病历号:2002255,入院时间:2002年9月26日.

    作者:黄翠立;张振芳;周淑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83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上并不少见,且有增多的趋势,已受到消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治疗方面尚未有较确切的方法,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万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从肝脾论治食管癌放疗副反应

    国内不少学者对食管癌放射治疗后的毒副反应的中医治疗方法作了有益的探讨,我们通过临床观察,认为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毒副反应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兹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作者:罗文高;陈文奕;何宝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针刺配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40例临床研究

    目的:验证和比较针刺配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及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针刺配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足量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副反应量表(TESS)及精神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PRS、SAPS、SANS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疗效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而TESS量表评定结果自始至终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针刺配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具有相同的疗效(P>0.05),不论在阳性症状方面还是在阴性症状方面疗效近似(P>0.05),且起效快,而在副反应方面明显优于后者,安全性好.

    作者:徐天朝;刁焕伟;许鹏;甘红梅;孙中华;孙立;曾艳秋;霍晓玲;安静;张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加微创钻颅抽吸引流术抢救极重型脑出血12例

    近年来我科采用简便易行的微创钻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佐以中西医等救治手段,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经治的12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冠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肺清丸治疗晚期肺癌48例

    1997年以来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晚期肺癌48例,并与单纯化疗33例作对照,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玉静;李秋荐;邵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0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证候特点分析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证的演变及兼证特点.方法: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案,临床调查原发性肝癌2060例.结果:原发性肝癌的病机是随病程的发展不断变化的,Ⅰ~Ⅲ期证候以肝郁气滞、脾气虚为主,Ⅱ期以肝血瘀阻、气滞、气虚、湿热等为主,Ⅲ期以气虚、阴虚、血瘀、气滞、水湿内停等为主.各期中证型出现率居前4位的是气滞、血瘀、气虚、阴虚.还显示,肝癌无证可辨者仅占1.07%,而3个证型组合者占23.06%,4个证型组合者占24.37%,5个证型组合者占18.11%,平均每个患者出现3.75个证型.其中Ⅰ期平均2.03证次,Ⅱ期平均3.47证次,Ⅲ期平均4.99证次.结论:随着病程的发展,证的相兼愈加显著,病机愈加复杂,而气滞血瘀与气阴两虚是根本病机,贯穿于该病的始终.

    作者:方肇勤;李永健;唐辰龙;马骏;管冬元;陈德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106例

    笔者自2002年以来,应用针灸配合饮食结构调整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黄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单味旱莲草治疗过敏性鼻炎

    旱莲草甘、酸、寒,归肝、肾经,具有滋阴益肾,凉血止血的作用.笔者运用旱莲草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了满意效果,举例介绍如下.

    作者:王晓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何谓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怎样治疗?

    作者:俞景茂;赖正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6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5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以中药加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对照组40例单以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肾功能、血脂及血液粘度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3%,明显优于对照组67.50%(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肾功能、消除蛋白尿、升高血浆白蛋白、改善血脂代谢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或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伍新林;李俊彪;莫穗林;张伟君;沈维增;刘奔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张景岳清法应用特色析微

    明代医家张景岳固然以精于虚证、寒证之治而饮誉医林,同时对火热证候之治亦有深刻研究.

    作者:刘盛斯;喻德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怎样选择外治法治疗足跟痛症?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辨证分型和周期疗法

    乳腺增生症是内分泌紊乱所致的乳腺上皮细胞程度不等、形态各异的增生性改变,临床表现为疼痛、肿块、溢液,属于亚健康状态.临床命名繁多,常混用病理学名词,中医辨证分型各家不一,很难界定,本文建议称为乳腺增生症.中医分为肝郁和肾虚两型,并提出了5个界定标准.根据卵巢功能周期性变化及月经前后内分泌状态的不同建议,用周期疗法,月经前2周以疏肝为主,即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月经后2周以补肾为主,在滋阴基础上强调补阳,即阴中求阳.

    作者:杜玉堂;杜琳;王志坚;郭彦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