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杰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上并不少见,且有增多的趋势,已受到消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治疗方面尚未有较确切的方法,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万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口服脑立苏冲剂,对照组予口服维脑路通片,两组均配合吸氧、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改变、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及临床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改变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证候积分改变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比较及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的疗效显著且优于维脑路通片,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唐兴荣;余尚贞;王光耀;郑国燊;石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997年以来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晚期肺癌48例,并与单纯化疗33例作对照,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玉静;李秋荐;邵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笔者于1995年3月14日接诊一36岁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时白细胞1.5×109/L,红细胞1.2×1012/L,血红蛋白30g/L,血小板1.3×109/L,网织红细胞0.1×109/L.
作者:黄冬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笔者自2002年以来,应用针灸配合饮食结构调整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黄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群指标,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动态收集SARS住院患者四诊资料,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指标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及聚类分析方法.结果:103例SAR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四诊合参指标聚类分析表明,早期病例指标聚类以表寒里热及湿热遏阻肺卫兼挟证为主;中期表现为3型,以邪阻少阳、热毒壅肺及湿邪兼挟证为主;极期以湿热毒壅肺证,湿热瘀壅滞中、上二焦证,湿热蒙闭心包证,瘀血阻络证为主,并可出现伤气伤阴;恢复期以气阴两虚及气虚挟湿挟瘀为主.结论:SARS的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发病时间规律及证候动态演变规律.
作者:林琳;唐光华;欧爱华;许银姬;何德平;韩云;刘慧;刘伟胜;罗云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王付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分别给予糖适平(格列喹酮)90~180mg/d,或达美康(格列齐特)160~320mg/d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Uβ2-MG)等指标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对早期DN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魏玲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世之中医基础诸书,多言脾虚,少言脾实.至四版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皆认为脾无实证,肾无实证.
作者:张德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科自2002年8月~2003年5月对收治的晚期肿瘤病人,使用奇宁注射液治疗,与单纯对症支持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宁昌;王志刚;付木昌;彭德清;华艳;余治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导师唐由君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研究30余年,以中医药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颇有良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许云;唐旭东;谢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用热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医舌诊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新的实验与理论分析说明中医舌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方法:利用红外热象仪得到人舌热象,定量分析人舌温度分布与年龄、舌质以及与三种脏腑病症的特征关系;通过对动物进行有创实验,采用CBI-8000生理研究系统测取全舌血液灌注率.结果:舌温与年龄、舌质有关,不同病症患者的舌温有显著性差异,证实舌面不同部位的温度确实与不同脏器的疾病有关;得到了舌面温度随血液灌注率变化的特征关系曲线.结论:通过此关系曲线,并对其它生物参数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在生物传热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可得出定量分析和描述舌体传热规律的数学关系式,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产生新的认识.
作者:诸凯;魏璠;何坚;王朝露;张伯礼;高秀梅;王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姚石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张喜奎同志撰写的<试论乌梅丸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一文(<中医杂志>2002年第4期)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乌梅丸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存在诸多一致之处,主要体现在主症相似,病机雷同,病势一致,治法吻合,疗效确切.
作者:孙喜灵;张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从1994~2003年,我们对32例结节性血管炎患者进行中医综合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开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验证和比较针刺配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及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针刺配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足量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副反应量表(TESS)及精神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PRS、SAPS、SANS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疗效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而TESS量表评定结果自始至终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针刺配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具有相同的疗效(P>0.05),不论在阳性症状方面还是在阴性症状方面疗效近似(P>0.05),且起效快,而在副反应方面明显优于后者,安全性好.
作者:徐天朝;刁焕伟;许鹏;甘红梅;孙中华;孙立;曾艳秋;霍晓玲;安静;张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证治与子宫内膜厚度(EM)的相关性.方法:将经过B超检查EM的功血患者(A组)与未经检查EM的功血患者(B组)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相比较.结果:A组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1);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A组的愈显率(95.65%)显著高于B组(68.09%)(P<0.01).结论:功血证治与EM密切相关.如将EM这一量化的客观指标纳入功血的中医辨证治疗中,会使疗效大大提高.
作者:王普京;韩小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5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以中药加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对照组40例单以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肾功能、血脂及血液粘度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3%,明显优于对照组67.50%(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肾功能、消除蛋白尿、升高血浆白蛋白、改善血脂代谢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或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伍新林;李俊彪;莫穗林;张伟君;沈维增;刘奔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俞景茂;赖正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明代医家张景岳固然以精于虚证、寒证之治而饮誉医林,同时对火热证候之治亦有深刻研究.
作者:刘盛斯;喻德福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