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气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0例临床观察

魏玲玲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法, 益气活血/方法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分别给予糖适平(格列喹酮)90~180mg/d,或达美康(格列齐特)160~320mg/d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Uβ2-MG)等指标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对早期DN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主髂动脉闭塞4例

    急性主髂动脉闭塞是外科危急重症,可引发剧烈的全身性多器官功能障碍连锁反应,对患者肢体和生命有很大的威胁,国外报道临床死亡率为 30%~5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军;张学勇;王长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煎药方法对中药煎药质量的影响

    我们在查阅近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东华煎药机饮片单煎、饮片两煎、粗颗粒单煎和三延煎药机饮片单煎、饮片两煎、粗颗粒单煎以及砂锅饮片两煎的煎药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林;陈天朝;张晓东;刘瑞新;孟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温经通络散熏洗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5例

    本院自2001年来以中药熏洗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贾素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黄芪、生脉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99例

    近年来,我们分别运用黄芪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及生脉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心肌梗塞(AMI)175例,观察其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及30天死亡率的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雁;陈立新;刘清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83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上并不少见,且有增多的趋势,已受到消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治疗方面尚未有较确切的方法,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万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益气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分别给予糖适平(格列喹酮)90~180mg/d,或达美康(格列齐特)160~320mg/d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Uβ2-MG)等指标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对早期DN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魏玲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旱莲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笔者于1995年3月14日接诊一36岁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时白细胞1.5×109/L,红细胞1.2×1012/L,血红蛋白30g/L,血小板1.3×109/L,网织红细胞0.1×109/L.

    作者:黄冬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旱莲草治疗婴幼儿湿疹

    旱莲草治疗婴幼儿湿疹原系一民间单方,笔者在近几年中单用或以该药为主配方治疗50余例婴幼儿湿疹患儿收到良好效果.从所治病例看,对渗出性湿疹疗效为佳,具体方法如下.

    作者:陈刚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肺清丸治疗晚期肺癌48例

    1997年以来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晚期肺癌48例,并与单纯化疗33例作对照,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玉静;李秋荐;邵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6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5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以中药加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对照组40例单以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肾功能、血脂及血液粘度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3%,明显优于对照组67.50%(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肾功能、消除蛋白尿、升高血浆白蛋白、改善血脂代谢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或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伍新林;李俊彪;莫穗林;张伟君;沈维增;刘奔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妇科手术后腹腔粘连的中医证治需注意什么?

    作者:姚石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何谓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怎样治疗?

    作者:俞景茂;赖正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怎样选择外治法治疗足跟痛症?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吕仁和辨证论治隐匿性肾炎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吕仁和教授从事临床医教研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对各种肾脏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疗效卓著.

    作者:谌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0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证候特点分析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证的演变及兼证特点.方法: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案,临床调查原发性肝癌2060例.结果:原发性肝癌的病机是随病程的发展不断变化的,Ⅰ~Ⅲ期证候以肝郁气滞、脾气虚为主,Ⅱ期以肝血瘀阻、气滞、气虚、湿热等为主,Ⅲ期以气虚、阴虚、血瘀、气滞、水湿内停等为主.各期中证型出现率居前4位的是气滞、血瘀、气虚、阴虚.还显示,肝癌无证可辨者仅占1.07%,而3个证型组合者占23.06%,4个证型组合者占24.37%,5个证型组合者占18.11%,平均每个患者出现3.75个证型.其中Ⅰ期平均2.03证次,Ⅱ期平均3.47证次,Ⅲ期平均4.99证次.结论:随着病程的发展,证的相兼愈加显著,病机愈加复杂,而气滞血瘀与气阴两虚是根本病机,贯穿于该病的始终.

    作者:方肇勤;李永健;唐辰龙;马骏;管冬元;陈德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辨治?

    作者:王付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人群舌红外热象观察及动物舌血液灌注率测定

    目的:用热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医舌诊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新的实验与理论分析说明中医舌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方法:利用红外热象仪得到人舌热象,定量分析人舌温度分布与年龄、舌质以及与三种脏腑病症的特征关系;通过对动物进行有创实验,采用CBI-8000生理研究系统测取全舌血液灌注率.结果:舌温与年龄、舌质有关,不同病症患者的舌温有显著性差异,证实舌面不同部位的温度确实与不同脏器的疾病有关;得到了舌面温度随血液灌注率变化的特征关系曲线.结论:通过此关系曲线,并对其它生物参数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在生物传热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可得出定量分析和描述舌体传热规律的数学关系式,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产生新的认识.

    作者:诸凯;魏璠;何坚;王朝露;张伯礼;高秀梅;王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火罐疗法对儿童哮喘发作期肺功能改变的影响

    我们于2001年2月~2002年10月对75例哮喘发作期患儿,在未用任何中、西药物的情况下,采用火罐治疗,并观察火罐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变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洪佳璇;傅明丽;王肖原;高智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03例SAR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规律探讨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群指标,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动态收集SARS住院患者四诊资料,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指标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及聚类分析方法.结果:103例SAR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四诊合参指标聚类分析表明,早期病例指标聚类以表寒里热及湿热遏阻肺卫兼挟证为主;中期表现为3型,以邪阻少阳、热毒壅肺及湿邪兼挟证为主;极期以湿热毒壅肺证,湿热瘀壅滞中、上二焦证,湿热蒙闭心包证,瘀血阻络证为主,并可出现伤气伤阴;恢复期以气阴两虚及气虚挟湿挟瘀为主.结论:SARS的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发病时间规律及证候动态演变规律.

    作者:林琳;唐光华;欧爱华;许银姬;何德平;韩云;刘慧;刘伟胜;罗云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证治与子宫内膜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证治与子宫内膜厚度(EM)的相关性.方法:将经过B超检查EM的功血患者(A组)与未经检查EM的功血患者(B组)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相比较.结果:A组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1);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A组的愈显率(95.65%)显著高于B组(68.09%)(P<0.01).结论:功血证治与EM密切相关.如将EM这一量化的客观指标纳入功血的中医辨证治疗中,会使疗效大大提高.

    作者:王普京;韩小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