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陈立新;刘清泉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证的演变及兼证特点.方法: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案,临床调查原发性肝癌2060例.结果:原发性肝癌的病机是随病程的发展不断变化的,Ⅰ~Ⅲ期证候以肝郁气滞、脾气虚为主,Ⅱ期以肝血瘀阻、气滞、气虚、湿热等为主,Ⅲ期以气虚、阴虚、血瘀、气滞、水湿内停等为主.各期中证型出现率居前4位的是气滞、血瘀、气虚、阴虚.还显示,肝癌无证可辨者仅占1.07%,而3个证型组合者占23.06%,4个证型组合者占24.37%,5个证型组合者占18.11%,平均每个患者出现3.75个证型.其中Ⅰ期平均2.03证次,Ⅱ期平均3.47证次,Ⅲ期平均4.99证次.结论:随着病程的发展,证的相兼愈加显著,病机愈加复杂,而气滞血瘀与气阴两虚是根本病机,贯穿于该病的始终.
作者:方肇勤;李永健;唐辰龙;马骏;管冬元;陈德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群指标,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动态收集SARS住院患者四诊资料,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指标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及聚类分析方法.结果:103例SAR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四诊合参指标聚类分析表明,早期病例指标聚类以表寒里热及湿热遏阻肺卫兼挟证为主;中期表现为3型,以邪阻少阳、热毒壅肺及湿邪兼挟证为主;极期以湿热毒壅肺证,湿热瘀壅滞中、上二焦证,湿热蒙闭心包证,瘀血阻络证为主,并可出现伤气伤阴;恢复期以气阴两虚及气虚挟湿挟瘀为主.结论:SARS的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发病时间规律及证候动态演变规律.
作者:林琳;唐光华;欧爱华;许银姬;何德平;韩云;刘慧;刘伟胜;罗云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们于2001年2月~2002年10月对75例哮喘发作期患儿,在未用任何中、西药物的情况下,采用火罐治疗,并观察火罐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变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洪佳璇;傅明丽;王肖原;高智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分别给予糖适平(格列喹酮)90~180mg/d,或达美康(格列齐特)160~320mg/d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Uβ2-MG)等指标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对早期DN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魏玲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国内不少学者对食管癌放射治疗后的毒副反应的中医治疗方法作了有益的探讨,我们通过临床观察,认为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毒副反应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兹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作者:罗文高;陈文奕;何宝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尤擅男科,其用药思路精巧,于继承前人中多有发挥,笔者有幸侍诊于师侧,现特将其心得总结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廖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自2002年10月~2003年8月应用当飞利肝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亓民;孟玉娟;张国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导师唐由君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研究30余年,以中医药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颇有良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许云;唐旭东;谢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院自2001年来以中药熏洗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贾素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明代医家张景岳固然以精于虚证、寒证之治而饮誉医林,同时对火热证候之治亦有深刻研究.
作者:刘盛斯;喻德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笔者自2002年以来,应用针灸配合饮食结构调整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黄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抗纤软肝颗粒(KXR)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与中药复方抗纤软肝颗粒(终浓度为5mg/ml、2.5mg/ml、1.25mg/ml)及药物血清(5%、10%、20%)共同培养48小时后,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结果:抗纤软肝颗粒无论是药物还是含药血清,均能显著抑制HSC-T6增殖,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在安全浓度范围内,5mg/ml组和10%药物血清组作用强(P<0.01); 并可诱导HSC凋亡, 且凋亡抑制分子Bcl-2表达下调, 促凋亡分子Bax表达增强(P<0.01).结论: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并通过下调Bcl-2/Bax比率,促进HSC凋亡.
作者:杨玲;朱清静;张赤志;明安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用热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医舌诊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新的实验与理论分析说明中医舌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方法:利用红外热象仪得到人舌热象,定量分析人舌温度分布与年龄、舌质以及与三种脏腑病症的特征关系;通过对动物进行有创实验,采用CBI-8000生理研究系统测取全舌血液灌注率.结果:舌温与年龄、舌质有关,不同病症患者的舌温有显著性差异,证实舌面不同部位的温度确实与不同脏器的疾病有关;得到了舌面温度随血液灌注率变化的特征关系曲线.结论:通过此关系曲线,并对其它生物参数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在生物传热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可得出定量分析和描述舌体传热规律的数学关系式,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产生新的认识.
作者:诸凯;魏璠;何坚;王朝露;张伯礼;高秀梅;王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上并不少见,且有增多的趋势,已受到消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治疗方面尚未有较确切的方法,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万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急性主髂动脉闭塞是外科危急重症,可引发剧烈的全身性多器官功能障碍连锁反应,对患者肢体和生命有很大的威胁,国外报道临床死亡率为 30%~5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军;张学勇;王长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5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以中药加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对照组40例单以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肾功能、血脂及血液粘度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3%,明显优于对照组67.50%(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肾功能、消除蛋白尿、升高血浆白蛋白、改善血脂代谢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或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伍新林;李俊彪;莫穗林;张伟君;沈维增;刘奔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张喜奎同志撰写的<试论乌梅丸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一文(<中医杂志>2002年第4期)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乌梅丸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存在诸多一致之处,主要体现在主症相似,病机雷同,病势一致,治法吻合,疗效确切.
作者:孙喜灵;张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旱莲草,味甘、酸,性凉,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效.
作者:高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们在查阅近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东华煎药机饮片单煎、饮片两煎、粗颗粒单煎和三延煎药机饮片单煎、饮片两煎、粗颗粒单煎以及砂锅饮片两煎的煎药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林;陈天朝;张晓东;刘瑞新;孟菲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