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疗联合放疗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的时机选择

吴小进;米燕燕;桑纯利;王伟;殷咏梅;张庆国

关键词:局限期小细胞肺癌, 放疗, 时机选择
摘要:目的:探讨放疗联合化疗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时放疗的时机选择。方法将将72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18例,分别于化疗1个周期、2个周期、3个周期后及化疗结束后进行放疗,观察各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治疗效果佳,但不良反应剧烈,D组不良反应低,但治疗效果不及其他三组,C组在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不良反应患者能够耐受。结论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化疗3个周期后进行放疗时机佳。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干扰素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或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病因不明,可能与JAK2基因V617F突变有关[1,2]。EF临床特点是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显著增多,且伴有功能异常,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显著,可无临床症状,有的出现四肢麻木及疼痛,有的以出血及血栓形成表现为主,40%左右患者B超显示脾脏增大。治疗药物以羟基脲(HU)为主,但长期应用可增加白血病的发生率,寻求新的替代药是迫切所需。本科应用干扰素加高三尖杉酯碱和干扰素加羟基脲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许能文;李琳洁;裘红英;刘伟红;金炀缙;赵敏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剖宫产产后切口感染严重影响到创口愈合,另外如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可导致产妇全身性感染,严重影响预后。对剖宫产产后切口感染的防范、控制是临床研究重点,其中预防是研究的热点[1]。而要做到有效预防,对其影响因素分析非常重要,可为预防提供依据。现将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本院剖宫产2425例产妇资料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杜志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20894例HIV、TP、HCV、RPR检测结果分析

    手术、输血、创伤性检查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但也有可能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血液途径的传染病[1]。为了解本地区手术前、产前、输血前和有创检查操作前患者传染性标志物感染情况,本院开展了抗-HIV、抗-TP、抗-HCV和RPR检查。现将20894例患者检测的结果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林艳双;李维旸;高秀文;刘铁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上海市定海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自我管理效果分析

    目前高血压病是我国甚至全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疾病负担重的特点,是社区重点管理的慢性疾病。它是导致人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因此,积极开展社区人群高血压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效的措施[1]。本社区从2009年开始以社区为依托,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自我管理的干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报告如下。

    作者:朱卫红;邓晓敏;韩君华;范擎松;任碧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胎盘VEGF的表达及意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娠高征)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除孕妇出现高血压外,还可表现为蛋白尿、水肿,严重时甚至出现抽搐、昏迷直至母婴死亡[1]。娠高征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同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学说,认为是血管内皮损伤致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失衡,导致终末绒毛数减少而间质纤维化增加,终引起胎盘缺血、缺氧等一系列病变[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胎盘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拟通过检测妊高征患者胎盘中VEGF的表达,探讨相关机制。

    作者:张利娅;钱小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阿米福汀预防食管癌调强放疗所致放射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

    放疗是不能手术食管癌患者局部治疗的首选,食管炎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当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时,对食管损伤会更加严重,临床表现为咽下疼痛或胸骨后疼痛,常见于放疗后1周或数周内出现,一般症状较轻,严重者可出现胸部剧痛、发热、呛咳、呼吸困难、呕吐、呕血等,常是食管穿孔或食管气管瘘的前期症状。放射性食管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放射治疗中断、延迟,终影响肿瘤局部控制,危及患者长期生存。本文旨在探讨阿米福汀对放射性食管炎的预防作用。

    作者:陈华江;凌昕;陈维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精细化被膜解剖法在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全切术中的应用(附25例报告)

    甲状腺恶性肿瘤中乳头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总数的60%,多见于年轻女性,生长缓慢,属低度恶性,且有多中心特点,目前临床上随着微小癌的报告逐步增加,双侧癌报道也逐年增多,近年来国内外治疗乳头状腺癌多采用甲状腺全切术,尤其对双侧癌的治疗达成了基本共识,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法甲状腺全切术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分析并总结近2年多来本院采用双侧甲状腺癌作全切术25例,讨论甲状腺全切术中精细化被膜解剖法技术要点及术后的处理。

    作者:金善恩;卢仙球;周睿;时百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超声检查在肩袖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应用价值

    近年来肩袖损伤逐渐增多,是造成肩关节疼痛的重要疾病之一。相关资料报道【1】临床发病率达肩关节痛的7%~18%,其中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超声检查以无创、快捷、重复性强等特点在肩袖损伤的检查中较为常用,逐渐成为诊断肩袖损伤的重要方法【2】。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临床诊断的肩袖损伤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超声检查在肩袖损伤的检出率及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室成型术后听力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室成型术后听力恢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室成型术的患者,术后对听力恢复效果、鼓膜愈合情况等进行定期观察。结果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进行鼓室成型术鼓膜愈合的长期有效率为97%;术后听力提高,骨气导差(250、500、1000、2000、4000Hz)均在10db以内;术后早期3个月、6个月骨气导差在250、500Hz低频区缩小不明显,但1年后基本达到10db以内;随访1~2年,听力检测结果稳定。结论采用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室成型术可获得良好的听力效果;软骨的厚度对听力无明显影响;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是行鼓膜穿孔修补的一种理想材料。

    作者:杨花荣;思超;刘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输卵管积水扭转延误诊治1例报告

    临床上卵巢囊肿蒂扭转引起输卵管积水较少见,本院1例卵巢囊肿蒂扭转引起输卵管积水术前延误为卵巢囊肿破裂。现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郑小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目的:观察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对产妇术中心血管系统、术后镇痛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37岁的足月待产需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30例,按日期随机分成改良方法组(观察组)和传统方法组(对照组)两组,各65例。观察组首先于T12~L1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再在L2~3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注药;对照组仅在L2~3椎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利用针内针技术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注药,然后再置入硬膜外导管。观察两组麻醉前、麻醉后5min、胎儿娩出即刻及娩出后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以及胎儿脐带血气分析。结果两组麻醉前后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脐带血气中乳酸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2和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镇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麻醉效果佳、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少,有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并对胎儿代谢影响少。

    作者:伍伟明;任建军;王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与脑梗死部位、Hcy、H2S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与脑梗死部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的15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和对照组,对脑梗死部位分类,并检测血浆Hcy、H2S浓度,分析其与PSD的关系。结果 PSD组患者平均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2S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PSD与额颞叶梗死密切相关,Hcy升高、H2S浓度降低可能导致PSD的发生。

    作者:郑永强;叶飞;刘南暖;邓晓玲;汪健;王成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噪声指数指导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肺结核CT复查中降低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噪声指数指导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肺结核患者CT复查中降低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CATPHAN500模体测试,采用噪声指数10~27,每次增加1进行图像采集,共采集18组,图像采集分别用肺和标准算法重建,获得噪声指数与高对比分辨率的关系。初诊患者采用常规剂量(噪声指数10)扫描,诊断为肺结核后复查时采用低剂量(噪声指数17)扫描,记录扫描中自动生成的受检者X线剂量参数,包括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采用5分制双盲法对图像作量化评价,测量升主动脉的SD值。结果模体测试,高对比分辨率在噪声指数<19时,7LP/cm线对数均能清晰显示。初诊和复查时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初诊及复查图像升主动脉SD值分别为(8.52±1.30)Hu、(13.90±2.3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时图像噪声大于初查睦。CTDIvol、DPL初诊时分别为(9.87±2.23)mGy、(333.79±73.24)mGy.cm,复查时分别为(4.15±1.96)mGy、(139.91±63.86)mGy.cm,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指数指导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用于肺结核CT复查,图像质量符合要求,且可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作者:王益钢;林俊;丁建平;张祖峰;陈丹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应用EPID分析颈、胸上段食管癌适形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

    目的:用电子射野影像验证系统(EPID)测量分析颈、胸上段食管癌适形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以制定合适的适形调强放疗计划。方法25例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制作头颈肩热塑膜,通过应用EPID比较计划射野参考图像(DRR)和实际射野验证图像(EPI)相关骨性标记的位置偏移,计算出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并由公式MPTV=2.5Σ+0.7σ分别计算出不考虑与考虑靶区内扩边的具体MPTV值。结果25例患者在X、Y、Z轴上的摆位系统误差标准差(Σ)分别为0.85mm、1.37mm、0.94mm,摆位随机误差标准差(σ)分别为0.95mm、0.74mm、0.89mm。不考虑靶区内扩边的MPTV值分别为3.84mm、3.94mm、2.97mm,考虑靶区内扩边的MPTV值的为7.1mm、7.67mm、7.19mm。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25例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适形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实测MPTV的大小,从而使制定适形调强放疗计划更具科学性。

    作者:邵洁;周霞;刘娟;钱晓萍;刘宝瑞;闫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BiPAP治疗开腹手术致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各类呼吸衰竭及顽固性心力衰竭等的治疗。1989年Meduri等[1]首先报道BiPAP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目前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现对本院急危重病中心2010年11月至2012年4月因开腹大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差、腹腔压力增高、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25例,应用BiPAP的效果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来毅;华连琴;蓝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粟粒样肺结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肿瘤标志物升高1例

    据世界卫生组织第13次年度报告,2007年有927万新发肺结核。肺结核的高发病率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急性粟粒样肺结核(MTB)占肺结核的2%~3%。研究表明其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存在相关性, MTB 合并ARDS的死亡率为33%~90%,所以及早诊断对于降低死亡率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结核杆菌检出率低制约着MTB 或合并ARDS 的早期诊断。本科收治伴ARDS 及肿瘤标志物升高1例。报告如下。

    作者:朱婧;夏俊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硫酸吗啡控释片联合认知干预对改善癌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价硫酸吗啡控释片联合认知干预在改善癌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性。方法对晚期癌症伴有中重度疼痛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联合认知干预组(观察组)33例和单用硫酸吗啡控释片组(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观察组在给予美施康定的同时配合认知干预。14d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疼痛减轻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采用硫酸吗啡控释片配合认知干预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减轻癌性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夏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特征及肝纤维化进展原因探讨

    慢性肝病产生肝纤维化,终形成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的肝纤维化以汇管区为主,形成网络样肝纤维化特征,导致严重门脉高压。为探索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特征及肝纤维化进展原因,本文对48例晚期血吸虫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肝穿刺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一鸣;徐晓菲;邬万新;朱文军;高树兴;乌文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DM)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临床工作中发现,2型糖尿病(T2DM)患者饮食控制不佳,血糖达标率低。为此,本科对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疗效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樊跃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社会-医学-心理模式对血吸虫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社会-医学-心理治疗模式对血吸虫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影响。方法63例血吸虫性终末期肝病患者(其中5例随访期间死亡)接受社会-医学-心理治疗并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及MNA-SF评分、SF-36评分、MELD-Na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血白蛋白、血清钠浓度、腹水程度和肝性脑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P<0.05),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营养不良发生率、MNA-SF评分、MELD-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社会-医学-心理治疗模式有助于延缓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无助于改变疾病的预后。

    作者:江永平;吴慧超;李雅娟;张勇;杨佐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