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6例临床观察

仝小林;李爱国;张志远;段军;陈晓光;华传金;赵东;徐远;石效平;李平;田心;林凡;曹永彤;陆进;常明;王云亭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摘要:目的:通过对收治的16例新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进行单纯中医药治疗的效果评价,探讨中医治疗的临床思路以及单纯中医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运用12个主要中医处方和相应静脉用中药对16例新发病的SARS患者进行治疗,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西医常规用药,在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前,不使用抗生素.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胸部影像学、生化指标等,通过退热时间、影像学改变时间、病情转归等来评价疗效.结论:平均退热时间为4.44±1.46天,X线胸片显示肺部斑片状阴影平均吸收时间为10.87±2.92天,治疗期间,无一病例病情发生恶化.结论:以中医药为主导的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缓解症状,阻断病情恶化.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胃动素水平观察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变化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7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翌日、排便后翌日、病程第7天、病程第14天的血浆胃动素浓度,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4次血浆胃动素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且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各中医证型中痰热腑实,风痰瘀阻型和痰湿蒙神型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意义显著(P<0.01),随着病情好转胃动素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初步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的辨证分型,特别是痰热腑实等证型的确定及通腑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一个客观指标,将充实和完善中风的辨治理论.

    作者:刘泰;曾祥发;陆晖;吕晶;苏毅强;顾国龙;陈晓峰;张永全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橘皮、橘红、橘白、橘络有何功用?在儿科临床应如何使用?

    作者:孙浩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中药寒热量化和寒热量化小量原则

    在中医药学中,寒热是中药的基本药性,寒热程度自古至今只有文字的叙述而无数值的界定,这无疑会影响中药研究发展.本文仅对中药寒热量化进行一些探讨.

    作者:蒋孝保;蒋南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中医药对不孕症相关受体影响的研究现状

    受体学说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已为生命研究各学科所接受.尤其是10多年来,从受体水平研究中药作用机理或以之阐明部分中医基础理论业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中医药治疗不孕症及其对相关受体的影响,亦散见于文献报道,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作者:张建伟;隋广馨;连方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巧用防风

    防风性辛、甘、温,入膀胱、肺、脾经,功能祛风解表,胜湿解痉.基于防风祛风胜湿的作用,将其用于肺炎属风痰壅盛,或小儿消化不良,肠炎失治、误治后久泻,滑脱不尽的患者,疗效独特.

    作者:戴晓艳;陆家龙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郑绍周治疗面神经炎经验

    1 治分三期,辨证选方郑绍周教授认为面神经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期病因不同,病机有异,治疗亦应有所不同.

    作者:金杰;陈海燕;赵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塞血运重建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内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Stenting)等,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治疗方法,但AMI后心室重构(VR)以及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后并发症如再灌注损伤、心肌组织无血液复流现象(No-reflow)、急性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等,仍是目前急性心肌梗塞防治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医学尚无真正令人满意的预防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对其发病机理和中医药可能干预的病理环节加以评述.认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结合中医药干预,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史大卓;徐丽林;徐浩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中医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6例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收治的16例新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进行单纯中医药治疗的效果评价,探讨中医治疗的临床思路以及单纯中医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运用12个主要中医处方和相应静脉用中药对16例新发病的SARS患者进行治疗,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西医常规用药,在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前,不使用抗生素.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胸部影像学、生化指标等,通过退热时间、影像学改变时间、病情转归等来评价疗效.结论:平均退热时间为4.44±1.46天,X线胸片显示肺部斑片状阴影平均吸收时间为10.87±2.92天,治疗期间,无一病例病情发生恶化.结论:以中医药为主导的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缓解症状,阻断病情恶化.

    作者:仝小林;李爱国;张志远;段军;陈晓光;华传金;赵东;徐远;石效平;李平;田心;林凡;曹永彤;陆进;常明;王云亭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围绝经期高脂血症中医证治需注意什么?

    作者:姚石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中药配合针灸疗法治疗Shy-Drager综合征18例

    我们曾用自拟生脉稳压汤治疗Shy-Drager综合征(SDS)取得一定疗效.自1988年1月~1998年12月,我们对18例SDS患者,在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配合针灸疗法,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海虹;韩咏竹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自拟仙柏汤治疗肺结核咯血34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结核病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对结核病监管力度的加强,结核病管治人数逐年增加.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对多种抗结核药有一定耐药性,结核病伴发的咯血占结核病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我们针对结核病咯血,在常规使用抗结核药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仙柏汤这一协定处方进行短期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克希;张建敏;曾进德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及微量蛋白尿关系的观察分析

    目的:观察糖尿病中医辨证与血脂及微量蛋白尿(MAU)的关系.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型及兼血瘀证和无血瘀证两组,并设健康对照组20例,分别观察血脂4项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随着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及血瘀证的出现,尿UAER、血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P<0.01).

    作者:丰胜利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糖尿病标本病传探

    标与本是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矛盾或矛质次要方面的综合概括.明辨标本,对于确立治疗原则,指导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是多因素导致多脏腑功能的损害,脏腑气血失调又可导致多种并发症,本标相传,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故须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并发症,辨明标本,按法治之.

    作者:梁广和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对6种清热凉血药的归经测定

    笔者运用量子共振检测仪与脏象全息诊断系统结合,对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所载的6种清热凉血药材进行归经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闫群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防风治疗口腔粘膜溃疡

    防风,味辛苦,性微寒,归膀胱、脾、肝经,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痉,为治风通用之药.主治风寒、风热感冒,风寒湿痹,破伤风等;同时治疗肠风下血、崩漏等.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防风配伍白芷、升麻治疗口腔粘膜溃疡,疗效甚佳,举2例介绍如下.

    作者:郑杨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防风复方治疗风寒型哮喘

    哮、喘二症虽有区别,但临床往往相兼发病且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其病因很多,本文主要介绍防风复方治疗风寒型哮喘.此方服用简便,效果较好.如能秋季服用,疗效更佳.

    作者:莫嘉俊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痰瘀互结证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181例的临床发病及病变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其中医痰瘀互结证与肝纤维化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三型前胶原(PCⅢ)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病例进行证候分类,统计各证候出现的例数.同时运用放免法检测初诊患者肝纤维化的指标.结果:患者中涉及痰瘀互结证者64例,构成比占35.35%,其发生频数高为312次,说明痰瘀互结证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证候,并且痰瘀证积分与血清HA、LN、PCⅢ水平及甘油三酯(TG)水平呈正相关(r=0.85、0.78、0.82、0.64);TG与HA、LN、PCⅢ呈正相关(r=0.54、0.62、0.58).结论:提示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痰瘀互结证与肝纤维化关系密切,为痰瘀互结可能是病毒性肝炎后肝纤维化中医病理实质之说提供了临床及实验依据.

    作者:陶翠玲;李延;赵艳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防风治疗白癜风

    笔者从事皮肤病的中医治疗多年,用防风冲服治疗白癜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作者:冯云天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慢性前列腺炎有何外治法?

    作者:王惟恒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施延庆治疗震颤麻痹经验

    施延庆主任中医师是全国首批500名学术经验继承的名老中医之一.施老擅长温针疗法,在治疗疑难杂病中独树一帜.历年来施老以温针治疗震颤麻痹症数十例,取得很好的疗效,今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施孝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