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茵黄利湿颗粒是本院生产的医院制剂,是以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为立方依据,临床应用研究取得良好效果为前期工作基础,精选药物,科学组方,经本院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临床实践,疗效确切.现将其制备工艺及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作者:陈菊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诊.顽固性鼻出血是指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前后鼻孔填塞、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鼻出血.处理比较困难,以往以鼻腔填塞为主要手段,为提高止血的针对性、成功率,减轻反复鼻腔填塞的痛苦,本科自2004年12月至2007年4月应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患者5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子宫脱垂的主要原因是分娩时造成宫颈主韧带,子宫骶韧带及筋膜及肌肉损伤,产后未获有效修复,随着年龄的增加,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盆底组织缺乏弹性,萎缩退化致子宫脱垂,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也有单纯阴道前后壁或后壁膨出(前壁为膀胱、尿道膨出,后壁为直肠膨出)[1].
作者:丁晓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婴儿脐疝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缺陷,发生率在新生儿中约5%~10%[1].由于新生儿脐部残端在3~7d后脱落形成肚脐,部分婴儿脐环未闭或闭锁不全等原因,使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加上各种原因导致腹内压力升高,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脐部突出而发本病.
作者:吴竞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手汗症是指紧张、兴奋或高温时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而造成手掌排汗增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手汗症常自幼发病,至青春期加重,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本科自2005年2月至2006年7月行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护理手汗症1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蒋惠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BIDP)是指乳腺中小导管及末梢小导管上皮呈乳头状增生而形成的一种病变,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个类型,其特征是多数导管腔同时发生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性改变,常表现为乳头溢液与乳房肿块.
作者:赵小康;胡桂女;蒋阳平;钱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阿奇霉素是内酯环含氮的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和其它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口服及静脉注射用制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者采用静滴阿奇霉素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并将静脉用红霉素作为对照,以评价阿奇霉素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虞丽英;周唯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当腹腔脏器破裂发生大量内出血需急诊手术时,行自体血回输,有非常重要的抢救价值.在妇科的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外科的肝脾肾破裂及腹腔大血管破裂内出血的急诊手术中,也常自血回输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自血回输不仅缓解了血源缺乏,而且提高了回输血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作者:张萍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中空气法胃粘膜pH值与氧供、氧耗的变化了解体外循环期间胃粘膜的血流灌注.方法 选择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30例,麻醉后置入TONO胃管通过空气法胃粘膜张力模块自动持续监测胃粘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在监护仪中输入麻醉诱导后30min、体外循环30min、60min、停体外循环后30min和60min时间点的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获得各时点的胃粘膜pH值(pHi)、氧供(DO2)和氧耗(VO2)等数据.结果 PgCO2在CPB期间明显低于术前(P<0.01),停CPB后恢复到术前水平;pHi的变化体外环循期间显著升高(P<0.1),停CPB后恢复术前水平;DO2和VO2变化:CPB期间明显低于术前(P<0.01),停CPB后明显高于CPB期间(P<0.01),停CPB 60min后明显高于术前(P<0.01).结论 本研究中的病例在低温体外循环期间未存在胃肠粘膜血流灌注不足.
作者:胡序凯;吴国荣;吴一霄;陈骏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加,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深部真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曲霉菌是仅次于念珠菌的常见病原菌.侵袭性肺曲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为院内感染所致的深部真菌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吕冬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3D)成像,在骨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7],作者自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对80例骨关节损伤病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报道如下.
作者:黄崇权;滕陈迪;张丽敏;斯洋;郑文龙;洪瑞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近年来,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作为一项妇科微创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方面显示出其独特优越性.作者自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采用阴道镜下LEEP,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金美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紊乱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排卵障碍、不孕和肥胖等,占育龄妇女的5%~21%.现代观点认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是PCOS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之一.
作者:冯萍;于雪梅;黄一鑫;金慧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高龄病人的发病数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对于这些高龄病人采取传统的保守治疗,则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护理困难,病死率高.
作者:李晓林;陈锦平;杨迪;金永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psdisease, PD)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临床上以肌强直、震颤为主要特征,对病人的主要危害在于运动障碍,姿势和平衡破坏,在早年帕金森病的死亡多源于跌倒等意外的发生[1],此外病人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抑郁、自卑、悲观等,容易产生自伤、自杀.
作者:方雪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血小板参数与IBD的活动性是否关联作临床研究分析.
作者:胡正华;季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弧形切割闭合器在低位结直肠癌切除双吻合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8月对138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双吻合术,其中76例用直线闭合器行双吻合术,62例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双吻合术.结果 全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4.3%(10/138),无手术死亡,直线闭合器行双吻合术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1.8%(9/76),吻合口距肛门平均距离为7.0cm,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双吻合术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6%(1/62),吻合口距肛门平均距离为5.5cm.结论 弧形切割吻合器的应用能扩大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应用范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鞠海星;陈贵平;李德川;冯海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大肠腺瘤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大肠癌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作者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研究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及其抑制剂cystatin C在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作者:乔镇;关景明;汪丽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宫颈电圈切除术(LEEP)是目前治疗慢性宫颈炎较新的方法之一,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疼痛轻,切割的组织不影响病理检查,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但其治愈时间长(约8~12周),术后流液时间长,脱痂期出血率高,针对以上原因,本院自去年采用LEEP刀术后联合唯阴康治疗慢性宫颈炎的创面,收到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顾玲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CD44v6、nm23-H1和癌胚抗原(CEA)的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44v6、nm23-H1和CEA在76例大肠癌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的延迟和恶性程度的增加相关;nm23-H1蛋白低表达与远处转移、Dukes分期的延迟相关;CEA蛋白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浸润深度的增加相关.联合测定CD44v6、nm23-H1、CEA蛋白的表达可明显提高检测大肠癌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结论 大肠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nm23-H1低表达和CEA高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相关,综合分析3个指标,能更准确地判断大肠癌的转移状况.
作者:杨振宇;崔焌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