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进德;徐建生
以加减皱肺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30例,并与常规止咳化痰平喘中成药治疗20例作对照。结果观察1年内治疗组无急性发作者19例,发作1次者7例,2~4次者4例,对照组分别为4例、7例、9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4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项一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在世界医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其存在的科学价值。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基础理论中的许多概念不清等问题,致使其指导临床的真正意义受到限制。中医学要发展,必须发展其基础理论。而基础理论的发展,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如何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研究。
作者:吕爱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读《中医杂志》2000年第9期傅文胜同志《脉弦滑质疑》一文,受益匪浅,然对其观点有不敢苟同处,兹不揣卑陋,草此数语,以资切磋。傅文胜同志以为弦滑脉不能同时相兼,其理由如下:(1)对脉象分辨须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以位分脉有浮沉等脉,以数分脉有迟数等脉,以形分脉有弦滑涩等脉,以势分脉有虚实洪等脉,这四个方面即为脉象的四个特点,作者认为相兼脉是具有四个不同特点的脉组合而成。并说:“而具有共同特点的脉象是不能组成相兼脉的”。并举浮沉、迟数、弦滑、虚实不能同时出现为佐证。(2)从《脉经》中对弦脉滑脉的描述:“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有效率”。“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应指。”认为二者脉形截然不同,绝不可同时出现。(3)通过《脉经》关于弦脉和滑脉与其它脉相兼而出现的脉象一一罗列,得出结论:“纵观《脉经》以上所述,并未见有弦滑脉一说”。但其引滑脉相兼脉时有:“……关上弦滑而大小不均是病方欲进……”。此与上文自相矛盾而作者不察,是何原因不得而知。(4)经过上述论证,认为弦滑脉同时出现不妥,具有位数形势不同特点的脉象才能组成相兼脉。并说弦滑脉《脉经》不载,“然其始于何种医籍,何时以讹传讹,误传至今,尚需今后加以研究考证。”
作者:胡玉群;刘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郭集军笔者外公是乡间医生,一次回乡探亲,见外公收治一流涎男子,竟独用一味法半夏便使其10余年顽疾痊愈,甚为奇怪,乃请教其因。外公说,痰涎为水湿化生,脾主涎而肾主唾;脾胃虚则湿浊聚;湿浊盛则痰涎生;故治涎可责于脾肾;半夏味辛性温,有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且《本经》认为法半夏兼有温肾之功;故独用一味而君臣佐使集于一身,无须配伍;另患者寻医日久,服药已有成效,一味中的,有取巧之意。我半信半疑。后我在临床上见有口淡流涎或痰浊多者,在配伍中加入法半夏一引,收效甚佳;特别对苦于流涎的青壮年甚为灵验,试举1例。某女,23岁,自述从小口淡,频频吐涎,白天不自主口水涌动,不吐不快;夜则涎从口出,湿透枕巾而不知;读书时常污书湿纸而自责不已;四处求医,稍好转但无以根除。来诊时视其精神尚可,双目有神,稍瘦,发育正常。说话频吐涎沫,清稀如水,面颜稍白。舌质微红,苔淡白,舌体胖而有齿痕,脉细稍偏数象。问其月经量多,色淡,经期7~10天,常提前,白带清稀;查其以前用药,多为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理中丸等健脾补血之类,便在苓桂术甘汤和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入法半夏20g。处方:茯苓15g,桂枝12g,白术12g,炙甘草8g,干姜8g,白芍12g,生地黄15g,川芎12g,当归8g,法半夏20g,黄芪15g,浓煎温服。4剂后自述口淡及口水涌动之感明显减轻;改生地黄为熟地黄,继服7剂,晚上已不湿被,但偶有流涎。再改理中丸合补中益气汤加法半夏20g调理,后症状逐渐消失,直至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作者:郭集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发病率高,预后差,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笔者经过30余年的临床探索,拟定了虫草化积丸、赤芍清肝汤、白术消臌汤3方,分别治疗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高度黄疸型活动性肝硬化和晚期肝硬化腹水,效果较好,略具心得,现浅述如下。1 虫草化积丸治疗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根据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其基本病机是肝血瘀阻,兼脾肾气虚,湿热残留。现代医学认为,肝纤维化是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途径和病理基础,在早中期肝硬化时尚可使其逆转或终止其发展,故抗肝纤维化为治疗的关键所在。据此,笔者自拟虫草化积丸,方中以丹参、当归、桃仁、赤芍、莪术、穿山甲、土鳖虫、三七、水牛角粉、鳖甲为主,化瘀散结,佐以冬虫夏草、黄芪、白术健脾益肾;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制大黄、汉防己、甘草清利湿热余毒;柴胡疏肝理气。本方中大部分药物均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笔者以此方治疗早中期静止性乙肝后肝硬化108例,多数患者在连续服药3个月后,首先体力增强,面色生华,精神好转,食欲增加,继而血浆白蛋白升高,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明显下降,门脉主干和脾静脉直径逐渐恢复,脾脏稳定不变或有所回缩。
作者:蒋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心肾不交,用巴戟助肾精以达肾气王某某,男,46岁,已婚,工人,1999年9月24日初诊。阳痿8个月。曾经海狗肾、参茸丸及丙酸睾丸素等治疗无效。近月加重,伴阴部湿冷。症见性欲低下,阴茎缩软,抑郁寡欢,心绪烦乱,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口微渴不欲饮,大便时干时稀,舌尖红、中心薄腻苔,脉细数。证属心肾不交,木郁土困,阴阳失衡。治以滋肾降火,平衡阴阳,佐以疏肝健脾。处方:巴戟天30g,山茱萸20g,山药20g,酸枣仁15g,龙眼肉15g,白术10g,香附10g,夏枯草15g,泽泻6g,2剂。服后阳事可兴,且举而坚强,但勃起时间稍短,心烦顿除,精神、饮食、睡眠好转,阴部冷稍减,但湿感未去。原方去白术,加薏苡仁15g。再进5剂后,性生活正常,他症亦除,嘱服中成药逍遥丸、金匮肾气丸月余巩固疗效。
作者:赖永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贺志光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500名老专家之一,擅治内儿疑难杂病。兹将贺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经验介绍于下。1 健脾益气,调理升降,疏畅气机CRF病机复杂,临床证候变化多端,然症虽变,皆不离“脾肾衰败,升降失调,湿浊壅滞”的病机特点。CRF病人常以头昏乏力、恶心呕吐、大便溏等脾胃虚弱为突出表现,这种症状的轻重与肾功能损伤的程度及尿素氮数值的高低基本呈正相关。肾病日久,伤及于脾,脾胃虚损而生化不及,谷不生精,血失化源而至阴阳俱损,气血两亏,诸脏失养,气机不调,升降失常,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湿浊潴留,水湿泛滥,变症丛生。此时,欲补肾虚,益气之品容易壅塞气机,养阴之药则滋腻碍胃,多虚不受补。因此健脾益气、调理升降,在本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健脾益气可使升降之枢得复,气机通畅,则纳化常,出入调,清气升,浊气降,生化有源,从而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消化吸收功能,促进有毒物质的排出。对此,贺老在临床上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中期病人,表现有全身疲乏,少气懒言,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或厚,脉沉细等症状,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使脾气旺,生化有源,肾精有赖;当归补血活血;陈皮、砂仁、枳壳理气醒脾,畅中焦气机,以免补益过甚,滋腻碍胃;升麻、柴胡引甘温之气上升;石韦、生薏苡仁利湿降浊,炙甘草调和诸药。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满、苔厚腻等正虚邪实,湿浊壅滞,故先用辛开苦降、宣清导浊,方用黄连温胆汤,使邪气渐除后,再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固本。
作者:师晶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半夏,味辛,性温。临床多内服用,取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笔者取生半夏研极细末,密贮,外用治外伤出血、跌打瘀肿、鸡眼胼胝、瘢痕疙瘩,其止血、生肌、祛瘀、消瘢之效卓然,介绍如下。1 外伤出血金某,男,35岁。1996年7月12日初诊。左前臂被利器擦伤,伤口约1.5cm长,渗血不止,外科拟缝合治疗。适逢余在,急取生半夏末撒布伤口,不足2分钟见血止,又撒少许,纱布包,3日换药时见伤口渐合,数日后伤口愈合,疤痕细小。其后外科常用本品于外伤出血,效皆著。2 瘀斑李某某,女,42岁。1995年9月8日初诊。右膝部因跌伤瘀肿4天,经热敷及口服活血药肿渐消而瘀不减,色暗,直径约3.5cm,走路及触压尚痛。用生半夏末,醋调糊,涂敷患处,每日1次。用1日则瘀消近半,共3次则瘀肿已尽。3 瘢痕疙瘩苏某某,女,18岁。1995年7月16日初诊。患者左额因伤留一癍痕疙瘩,约莲子大。用激素局封未效。予取生半夏末、三七末各等分,调匀密贮,每取适量,醋调敷患处,每日1~2次。1月而见消,连用近3月后瘢去肤如常矣。4 鸡眼张某某,女,32岁。1996年10月26日初诊。左大趾一鸡眼有4个月,疼痛足难着履。惧手术切除。嘱其温热水洗净足,泡软其角质,用刀片轻削去上层角质层,取生半夏末撒堆其上,胶布封贴。6天后撕去胶布,鸡眼随之粘落,凹处新肉芽见长,乃单用纱布保护,5天后愈合如常。
作者:杨文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张仲景“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思想的启迪下,叶天士提出了“凡病宜通”的治疗学思想,并贯通整个医疗活动,跃升为其治病疗疾的准则之一。他认为百病之生,皆因郁滞痞塞,凝结不通而成,因此治疗上必须突出“通”字,并确立了一系列具体治法,如通阳泄浊法、通阳化饮法、泄肝通胃法、宣通气血法、通腑利尿法、通补阳明法、温柔通补奇经法等。对当今的临床实践仍具指导意义。
作者:董幼祺;王邦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在1995~2000年间采用中药祛风养血、化瘀泄浊法治疗尿毒症伴皮肤瘙痒症3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慢性肾衰尿毒症期伴皮肤瘙痒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岁,皮肤瘙痒病程34±27天;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岁,皮肤瘙痒病程30±23天。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表现:皮肤瘙痒分为轻、中、重度。(1)轻度:瘙痒偶有发作,或仅在夜间或安静环境下出现,且较局限,程度轻,不影响工作和睡眠。(2)中度:瘙痒频繁发作,可同时数处出现,程度较重,甚则影响工作和睡眠。(3)重度:瘙痒持续发作,呈泛发性,程度重,影响工作和睡眠,可伴皮肤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湿疹、苔藓化等改变。
作者:洪泉生;朱良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者如不全面审察病人之体征和症状,细询其病因及演变情况,未有不致误者。笔者于1例劳淋患者,有失全面考察而致失误,幸而翻然易辙,始至痊愈。有感于斯,特述于下。1 病例介绍黄某某,女,42岁,农民。初诊于1982年9月2日。诉1979年突发尿频、尿急、尿痛,当地久治,时愈时发。近半年来腰膝酸软,下阴坠胀,尿意频仍,余溺不尽,但无尿痛。尿液时为米泔水样,时为粉红色,小便不能离盂,次无数计,痛苦莫可名状。近月来,常有低烧,下午明显,且伴口干咽燥,但不欲饮水。形羸气短,倦怠多汗,五心烦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有齿印,但无苔垢。脉象虚软无力。查:体温38.1℃,血压偏高。尿检:脓细胞少许,红细胞(++)。尿液分析见小便隐血(++),尿蛋白3.2g/24h。肾功能正常。
作者:蔡渔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大黄生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是我院在省卫生厅立项的科研课题。经过1996~2000年5年来的临床研究,现初步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55例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48~70岁,平均57.3岁。对照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56.6岁。2组病例均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病人,经头颅CT扫描和腰穿行脑脊液检查证实。以上资料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诊断标准:中医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西医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医属中风,中脏腑。治疗组中属脑出血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对照组属脑出血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属风火上扰清窍者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属痰热内闭心窍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属痰湿蒙蔽清窍者治疗组14例,对照组11例。
作者:曾进德;徐建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三叉神经痛,系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痛范畴。笔者认为,三叉神经痛当属痰厥头痛,其病机为痰凝火郁络阻,治疗恒以半夏为主药,灵活化裁,取得良效,兹举2例说明之。如治傅某,男,76岁。1989年3月5日初诊。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灼热疼痛,如鸡啄、似刀割,牵及齿龈和前额,每于洗脸、刷牙,甚至说话而诱发或加剧。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予卡马西平治疗,效不显;改用穴位封闭,开始有效,后无效,且愈益加重,疼痛剧烈,日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约几十秒至1分钟,伴烦躁难眠,纳谷不香,求治于中医。余见患者舌体淡胖、苔白滑而腻,脉弦滑有力,诊为痰凝火郁络阻,不通则痛。处方:姜半夏30g,生石膏30g,细辛6g,僵蚕10g,全蝎6g,白附子10g,川芎10g,川牛膝10g,生姜30g为引,水煎温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2剂,疼痛大减,每日仅轻度发作1~2次。上方姜半夏改为60g,继服2剂,疼痛消失。遂嘱常服礞石滚痰丸合止痉散,以资巩固。随访5年,未再复发。
作者:朱树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主任委员: 胡熙明副主任委员: 佘 靖 王永炎 龙致贤 李任先 李炳文 李俊德 任继学 刘敏如 张世臣 陈佑邦 苟生亮房书亭 施 杞 赵藕善 傅世垣 秦双发 殷顺海 费开扬委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刁跃池 于生龙 马有度 王永炎 王鱼门 王炳岐 王绪鳌 韦贵康 龙济瀛 龙致贤 孙万珍 任继学任德权 刘敏如 许锦柏 李大鹏 李任先 李炳文 李俊德 李益民 李乾构 李惠治 吴以岭 吴炳新张世臣 张华强 张孝娟 张学文 张绚邦 张承烈 陈可冀 陈克正 陈佑邦 陈啸宏 来辉武 佘 靖金树滋 房书亭 苟生亮 周绍明 庞春生 姜正谦 郝 富 赵藕善 施 杞 费开扬 费淳璐 胡志祥胡熙明 秦双发 殷顺海 钱 英 高 德 黄春源 梅国强 傅世垣 詹文涛 翟胜利 蔡剑前 戴锡孟顾问: (以姓氏笔划为序)万友生 王一章 王玉川 王其飞 王雪苔 王绵之 王荣和 邓铁涛 史常永 田景福 关幼波 冯天有刘志明 刘渡舟 米玛益西 何 任 陈彤云 李振华 李顺成 沈自尹 吴咸中 张 琪 张奇文张家庆 周仲瑛 阿不力米提*玉素甫 尚天裕 施奠邦 俞长荣 高辉远 唐由之 黄羡明 康郎腊董建华 焦树德 魏福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根据中医肾主骨理论,应用补肾健骨法,开展了针刺对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研究,在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于1999年1月制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正常:>M-1SD;骨量减少:M-1SD~2SD;骨质疏松症:M-2SD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
作者:欧阳钢;王玲玲;王东岩;卓铁军;申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按照《新药审批办法》,将405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5例,对照组100例,开放组100例。治疗组口服更年青胶囊、模拟淀粉片各4粒,日3次;对照组口服更年安片、模拟淀粉胶囊各4粒,日3次;开放组仅服更年青胶囊4粒,日3次;3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服药前和治疗结束当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10%,愈显率65.36%,雌激素(E2)升高(P<0.001),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略有下降(P>0.05),阴道脱落细胞成熟指数(MI)升高(P<0.01),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P<0.001),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对照组总有效率86%,愈显率40%,E2升高(P<0.05),FSH、LH变化不明显(P>0.05),MI升高(P<0.01),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开放组总有效率99%,愈显率66%,E2升高(P<0.001),FSH、LH变化不明显(P>0.05),MI升高(P<0.05),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更年青胶囊能够提高E2水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效而安全。
作者:陈大蓉;周家明;金哲;张文芳;戴德英;何世荣;杨荣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受当地老中医启发,用半夏粉治癫痫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半夏粉制法:秋天采挖鲜半夏若干,浸入冷水中半个月,每日换水1次,去除上浮之泡沫,然后置砂锅内煮沸,立即取出以冷水冲洗淘净,连续煮沸3次,晒干研末后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半夏粉1g。服法:视病情及年龄,每日2~3次,每次1~2粒,连服1~2年。典型病例:林某,男,6岁。1990年5月就诊,患儿2年前吃午饭时突然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约10分钟后清醒。相隔半年又出现上述症状发作,此后每隔6~7天发作1次,经某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癫痫大发作”。间断服用苯妥英钠,未能控制。改用半夏粉胶囊每日2次,每次2粒,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症状轻微,举家甚喜,连续服用2年后痊愈。患者7岁上学,随访6年,癫痫未再发作,且智力发育正常,无其它不良反应。
作者:王玉平;郭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多发病,常迁延不愈或愈后再复发。笔者在临床治疗该病多年,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 病因强调外感内伤两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糜烂、溃疡,出血点以及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外因主要与风、寒、暑、热之邪侵袭有关。因脾胃等脏腑先虚,外感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而水浊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出现腹泻、腹痛及粘液血便。内因主要与七情郁结,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等使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失固涩, 气机升降失常, 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湿邪留注大肠有关。 本病为正气先虚, 外邪侵袭而发病, 主要病位在脾、 胃、 大肠, 与肾、 肝亦密切相关。
作者:董丽春;张智勇;刘云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喑”多属现代医学单纯性喉炎范畴,分急慢性两种。急性发作为暴喑。日久不愈或时愈时发为久喑。经用清热解表,辛凉利咽类中药、成药及抗生素类药物,多能治愈或缓解,但仍有一些患者无效。笔者以痰论治,疗效肯定,附3则案例,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1 清热理气化痰:患者杜某某,男,12岁。外感风热,服辛凉解表药表已解。继出现干咳,咽喉痛异物感,声音嘶哑2周。服桑菊饮、牛蒡汤无效于1980年10月12日来诊:咽喉疼痛,胸闷不畅,食欲差,干咳咯痰不爽。口渴索水而不欲下咽。检查:喉粘膜及声带充血水肿,声门轻度闭合不全。舌质鲜红,舌苔厚腻而黄,脉滑数。脉证相参细思:清解热邪而热不解,惟湿性缠绵,与热相合蕴蒸生痰。痰瘀随气壅郁咽喉而致痰火郁滞。处方:薏苡仁30g,黄芩15g,桑白皮9g,枳实9g,制南星9g,浙贝母9g,半夏9g,瓜蒌20g,麦冬9g。水煎服,服12剂而愈。
作者:高广元;董桂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在临床辨证处方中,重用半夏,治疗失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半夏气味辛、平、有毒。能解郁和胃除痰,具有安神定志之妙,临床治疗失眠症,多获良效。如治韩某,女,45岁,工人。因其丈夫检查出重病,以致烦躁不安,彻夜不能入寐1月余。来诊时,自述服西药镇静安眠药,中药汤剂等都无明显效果,仍不能入寐。神志恍惚、心悸、心烦,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滑腻微黄,脉弦滑。综观舌、脉、症,属气郁痰结,胃气不和所致。拟炙法半夏40g,百合15g,合欢花15g,茯苓15g,石菖蒲12g,3剂,水煎服。服后夜能入睡4~5小时,又原方续服2剂,睡眠正常,它症悉除。随访2月,未复发。笔者以重用半夏,治疗失眠30例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并疗效巩固。半夏有毒,用之当慎重,一般治疗失眠多用30~60g方效。法半夏先用净蜂蜜炙后加入它药同煎30分钟,取汁300ml,徐徐咽下,其疗效卓著。治疗失眠,不用大量半夏不易取效。笔者有很多病例都是先用常用量不理想,再加大法半夏用量而获显效的。所以只要认症准确,亦可径用大量,略加炮制,不会有副作用,而且能缩短疗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法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眠作用。法半夏用蜜炙后,可去其毒性,保留其功效。本例用法半夏,解郁和胃化痰,配百合性甘微寒,以安神定志,协调脏腑,使阴阳相交合,佐以合欢花、茯苓、石菖蒲,舒郁健脾,化痰安神,使阴阳相交,神安得寐。
作者:马明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