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半夏粉治癫痫

王玉平;郭杰

关键词:半夏, 胶囊, 癫痫大发作, 症状, 四肢抽搐, 神经内科, 冷水, 发作次数, 发育正常, 典型病例, 不良反应, 苯妥英钠, 再发作, 水冲洗, 老中医, 智力, 医院, 随访, 晒干, 秋天
摘要:笔者受当地老中医启发,用半夏粉治癫痫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半夏粉制法:秋天采挖鲜半夏若干,浸入冷水中半个月,每日换水1次,去除上浮之泡沫,然后置砂锅内煮沸,立即取出以冷水冲洗淘净,连续煮沸3次,晒干研末后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半夏粉1g。服法:视病情及年龄,每日2~3次,每次1~2粒,连服1~2年。典型病例:林某,男,6岁。1990年5月就诊,患儿2年前吃午饭时突然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约10分钟后清醒。相隔半年又出现上述症状发作,此后每隔6~7天发作1次,经某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癫痫大发作”。间断服用苯妥英钠,未能控制。改用半夏粉胶囊每日2次,每次2粒,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症状轻微,举家甚喜,连续服用2年后痊愈。患者7岁上学,随访6年,癫痫未再发作,且智力发育正常,无其它不良反应。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药实验研究概况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难治性血液病,属中医学“虚劳”、“血证”等范畴。近10年来有关中医中药与再障的实验研究业已广泛开展,现综述如下。1 在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增殖方面的研究再障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增殖缺陷,而体外培养骨髓造血祖细胞(CFU-GM、CFU-E、BFU-E等)直接反映了机体骨髓的造血状况,尽管近年来较之以往在此方面的研究并无大的进展,但用于反映机体的造血能力,该方面的变化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梁毅;陈志雄;丘和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黄生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55例

    大黄生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是我院在省卫生厅立项的科研课题。经过1996~2000年5年来的临床研究,现初步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55例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48~70岁,平均57.3岁。对照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56.6岁。2组病例均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病人,经头颅CT扫描和腰穿行脑脊液检查证实。以上资料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诊断标准:中医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西医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医属中风,中脏腑。治疗组中属脑出血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对照组属脑出血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属风火上扰清窍者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属痰热内闭心窍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属痰湿蒙蔽清窍者治疗组14例,对照组11例。

    作者:曾进德;徐建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更年青胶囊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205例临床研究

    按照《新药审批办法》,将405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5例,对照组100例,开放组100例。治疗组口服更年青胶囊、模拟淀粉片各4粒,日3次;对照组口服更年安片、模拟淀粉胶囊各4粒,日3次;开放组仅服更年青胶囊4粒,日3次;3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服药前和治疗结束当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10%,愈显率65.36%,雌激素(E2)升高(P<0.001),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略有下降(P>0.05),阴道脱落细胞成熟指数(MI)升高(P<0.01),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P<0.001),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对照组总有效率86%,愈显率40%,E2升高(P<0.05),FSH、LH变化不明显(P>0.05),MI升高(P<0.01),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开放组总有效率99%,愈显率66%,E2升高(P<0.001),FSH、LH变化不明显(P>0.05),MI升高(P<0.05),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更年青胶囊能够提高E2水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效而安全。

    作者:陈大蓉;周家明;金哲;张文芳;戴德英;何世荣;杨荣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治体会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多发病,常迁延不愈或愈后再复发。笔者在临床治疗该病多年,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 病因强调外感内伤两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糜烂、溃疡,出血点以及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外因主要与风、寒、暑、热之邪侵袭有关。因脾胃等脏腑先虚,外感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而水浊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出现腹泻、腹痛及粘液血便。内因主要与七情郁结,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等使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失固涩, 气机升降失常, 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湿邪留注大肠有关。 本病为正气先虚, 外邪侵袭而发病, 主要病位在脾、 胃、 大肠, 与肾、 肝亦密切相关。

    作者:董丽春;张智勇;刘云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消银解毒饮治疗银屑病血热证85例临床研究

    消银解毒饮治疗银屑病血热证85例,对照组30例服用复方青黛胶囊。结果用药8周,PASI积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综合疗效、总显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用药4周后,皮损鳞屑中IL-8含量较治疗前下降(P<0.05),表明消银解毒饮有降低患者皮损鳞屑中IL-8含量的作用。治疗组用药8周后,甲襞微循环有显著改善。

    作者:瞿幸;牛福玲;赵丽平;周德瑛;孙凤琴;段行武;周志强;金起凤;张晓红;刘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滤泡性咽炎辨治体会

    临床上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肿大为主的急慢性炎症,笔者估且称之为“滤泡性咽炎”。正常情况下,咽后壁光净平滑。当致病因子作用于咽部时,咽后壁淋巴滤泡便会出现免疫反应,增生肿大,病人自感咽部不适、疼痛、阻塞感、咽痒咳嗽等,往往使病情迁延不愈。鉴于此,笔者不揣愚陋,愿将自己的点滴经验及心得体会作以介绍。1 滤泡突起,色泽不变,为病在浅表这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病之初起。此期病邪附着在粘膜的表面,尚未入里,所以病人自觉症状较轻,仅感咽干不适,或咽痒咳嗽,或咽部阻塞感。局部检查:仅见咽后壁淋巴滤泡的突起,而色泽不变,表面无分泌物附着,扁桃体无肿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浮或浮紧。中医辨证属外邪附表。治宜解表祛邪,利咽消肿。选方六味汤(《喉科秘旨》)。

    作者:李宪梅;宋占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刺膀胱经上压痛点治疗肾绞痛129例

    肾和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绞痛是急诊常见症,临床常用杜冷丁、阿托品、黄体酮等解痉镇痛。笔者自1987年12月至1999年12月采用针刺膀胱经上压痛点治疗129例肾绞痛,并与肌肉注射杜冷丁、阿托品做对照,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32例全部为急诊患者,其中针刺组129例,男93例,女36例;年龄20~65岁;左侧痛71例,右侧痛58例。对照组103例,男60例,女43例;年龄21~54岁;左侧痛48例,右侧痛5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现代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纪宗正,黎鸣译.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59-963.)中肾、输尿管结石诊断标准。

    作者:乐小燕;阳旭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真菌ⅠⅡⅢ号合剂治疗念珠菌性口腔炎、肺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肠炎临床与实验研究

    用自制真菌Ⅰ、Ⅱ、Ⅲ号合剂治疗念珠菌性口腔炎、肺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肠炎,结果念珠菌性口腔炎总有效率76.6%,肺念珠菌病总有效率87.5%,念珠菌性肠炎总有效率93.3%。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药效学证实其疗效机制在于有抑制真菌的作用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安全性检测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性反应。

    作者:刘庆彤;毕云;刘明;姜莉芸;何红;盖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药治疗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宴某某,男,11岁。自3岁起常犯感冒、发烧,常发“肺炎”,痰中带血丝。至6岁时因贫血曾经输血治疗。8岁时曾患“肺脓肿”经治愈。因近两年来反复咳嗽、气喘、痰中带血丝或有陈旧性小血块,于1999年9月赴某医院诊治。该院检查:X线胸片提示双肺间质纤维化;实验室检查:尿分析(-),血红蛋白102g/L,血白细胞11.7×109/L,中性0.60,淋巴0.37,嗜酸性0.03,血小板210×109/L,血沉30mm/h;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谱:ANA(-),DNA(-),RF1∶3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真菌培养(-);BALF细胞分类:大量红细胞,无法计数,可见含铁血黄素细胞,细胞总数增高,吞噬细胞50%,淋巴细胞10%,嗜中性细胞40%,嗜酸性细胞0;结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阴性;毛刷涂片未找到菌丝孢子;抗结核抗体(-);毛刷抗酸杆菌:直接涂片(-);BALF培养:B群溶血性链球菌占60%,后诊断为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慢性复发型)。处方强的松、去铁敏治疗。

    作者:何立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分期辨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体会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发病率高,预后差,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笔者经过30余年的临床探索,拟定了虫草化积丸、赤芍清肝汤、白术消臌汤3方,分别治疗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高度黄疸型活动性肝硬化和晚期肝硬化腹水,效果较好,略具心得,现浅述如下。1 虫草化积丸治疗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根据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其基本病机是肝血瘀阻,兼脾肾气虚,湿热残留。现代医学认为,肝纤维化是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途径和病理基础,在早中期肝硬化时尚可使其逆转或终止其发展,故抗肝纤维化为治疗的关键所在。据此,笔者自拟虫草化积丸,方中以丹参、当归、桃仁、赤芍、莪术、穿山甲、土鳖虫、三七、水牛角粉、鳖甲为主,化瘀散结,佐以冬虫夏草、黄芪、白术健脾益肾;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制大黄、汉防己、甘草清利湿热余毒;柴胡疏肝理气。本方中大部分药物均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笔者以此方治疗早中期静止性乙肝后肝硬化108例,多数患者在连续服药3个月后,首先体力增强,面色生华,精神好转,食欲增加,继而血浆白蛋白升高,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明显下降,门脉主干和脾静脉直径逐渐恢复,脾脏稳定不变或有所回缩。

    作者:蒋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祛风养血化瘀泄浊法治疗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痒症36例

    我科在1995~2000年间采用中药祛风养血、化瘀泄浊法治疗尿毒症伴皮肤瘙痒症3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慢性肾衰尿毒症期伴皮肤瘙痒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岁,皮肤瘙痒病程34±27天;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岁,皮肤瘙痒病程30±23天。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表现:皮肤瘙痒分为轻、中、重度。(1)轻度:瘙痒偶有发作,或仅在夜间或安静环境下出现,且较局限,程度轻,不影响工作和睡眠。(2)中度:瘙痒频繁发作,可同时数处出现,程度较重,甚则影响工作和睡眠。(3)重度:瘙痒持续发作,呈泛发性,程度重,影响工作和睡眠,可伴皮肤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湿疹、苔藓化等改变。

    作者:洪泉生;朱良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暖脐膏贴脐治疗婴幼儿腹泻200例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中医辨证属于虚寒型婴幼儿腹泻,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自1989年以来,采用中药暖剂膏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20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00例,男82例,女118例;发病年龄≤7个月42例,8个月~1.5岁124例,>1.5岁34例;起病时间2天~2月。其中人工喂养儿88例,混合喂养儿48例,母乳喂养儿64例。腹泻大便颜色呈青绿色41例,黄绿色58例,绿多黄少32例,黄多绿少69例;性状呈稀水样便者118例,蛋花样便58例,粘液及脂肪样便者24例;大便镜检有少许白细胞及食物残渣者62例;大便次数每日5次34例,6~10次86例,11~15次44例,超过15次36例;其中伴有轻中度脱水者98例;有轻度发热者42例,中度发热者4例;舌质淡红143例,舌质偏红32例,舌质淡20例,舌质红绛5例,舌苔略黄10例,舌苔白润190例。中医辨证均属虚寒型腹泻。

    作者:张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败中求胜话劳淋

    医者如不全面审察病人之体征和症状,细询其病因及演变情况,未有不致误者。笔者于1例劳淋患者,有失全面考察而致失误,幸而翻然易辙,始至痊愈。有感于斯,特述于下。1 病例介绍黄某某,女,42岁,农民。初诊于1982年9月2日。诉1979年突发尿频、尿急、尿痛,当地久治,时愈时发。近半年来腰膝酸软,下阴坠胀,尿意频仍,余溺不尽,但无尿痛。尿液时为米泔水样,时为粉红色,小便不能离盂,次无数计,痛苦莫可名状。近月来,常有低烧,下午明显,且伴口干咽燥,但不欲饮水。形羸气短,倦怠多汗,五心烦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有齿印,但无苔垢。脉象虚软无力。查:体温38.1℃,血压偏高。尿检:脓细胞少许,红细胞(++)。尿液分析见小便隐血(++),尿蛋白3.2g/24h。肾功能正常。

    作者:蔡渔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18例神经症患者中医五态性格分析

    中医把人体看作是阴阳矛盾的统一,是人体保持躯体与心理健康的根本。《素问》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的正常精神活动的维持,有赖于阴阳的平衡协调。中医以阴阳含量的多少决定性格表现。阳包含兴奋之意,阴包含抑制之意,表明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的相互关系。《内经》按阴阳成分不同将人的气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等5种类型。五态人的性格表现各不相同,除阴阳和平型以外,其它4型均有偏异之处。神经症患者的发病与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本文就118例4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症患者,即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焦虑症,根据阴阳学说进行了价格测查,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精神疾病体会

    笔者师承家学,以中医药为主研治精神疾病;在运用中医药治疗之同时,辅用针灸疗法取得了较好疗效。兹将针灸辅治精神疾病之点滴经验,简介于下。1 神庭透上星治呆僵神庭、上星俱系督脉经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且行于脊里,上行入脑;故针刺神庭、上星有启阳透脑之功。笔者早年随先父丁浮艇习诊时,常见先父针刺神庭透上星,治疗癫狂病痰阻阳闭性呆惰、僵厥收效甚好。余师承先父之经验,对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亚木僵状态呈呆惰沉闷、面晦肤暗、舌苔灰白滑腻、脉沉滑等痰湿内阻证者,在服涤痰开窍愈呆汤(附方1)之同时,针刺神庭透上星,泻法,刺激强度宜大;另刺丰隆涤痰降浊,刺内关理气达神,均用泻法,针后加灸(艾条灸,下同,灸约3分钟);每日针刺1次,留针2~3小时(下同),每隔30分钟捻针1次(下同)。一般以上述疗法治疗30日左右呆惰明显好转,约60日左右呆去神清。对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木僵状态呈僵厥似绝、肤冷神惨、昏懵不语、脉沉细、舌质淡、苔灰白滑腻等气虚夹痰湿上蒙者,在服益气化痰醒神汤(附方2)之同时,亦针刺神庭透上星,并刺人中以助透脑醒神之力,均用泻法;另针刺足三里、关元,均用补法,针后加灸(灸约6分钟),以益气振神、温阳散饮;每日针灸2次,约2~3日僵厥可解。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孟澍江治疗便秘理气3法

    孟澍江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数十年,学验俱丰,审证细微。笔者有幸侍诊孟老,获益颇多。便秘一症,在中老年人尤为多见,而致便秘之因甚多,治法亦千差万别。孟老在治疗便秘时,常于辨证论治的同时注重疏理肺、脾、肝三脏之气机,就此经验介绍于下。1 在肺宣开上痹孟老认为肠腑之通降既赖脾胃之转输,亦赖肺气之肃降,上窍闭则下窍不通,肺失清肃则致肠腑闭塞不畅。孟老治之每用开宣上痹之法,选 轻苦微辛之品,微辛以开气痹,微苦以降肺气,肺气得通,气机得畅,胃气因和,肠腑得通而便秘自除。即所谓“开天气以通地道”之法也。正如叶天士所云:“昔丹溪大、小肠气闭于下,每每开提肺窍。《内经》谓: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孟老选药常从俞氏《通俗伤寒论》“里气抑郁,大便不爽或竞不通而痛,加春砂仁三分拌捣郁李仁、松仁、桃仁、柏子仁、蒌皮、酒捣薤白等辛滑以流利气机,气机一通大便自解”之意,或用郁金、紫菀、枇杷叶、杏仁、桑白皮等取《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之意,以宣通上焦肺气,脏腑同治,表里相应。尤以紫菀为常用,紫菀辛散苦降,温和柔润,既可宣开肿闭,又可润肠,治疗便秘兼有肺气闭塞者尤良。若兼有气机不畅者,则用瓜蒌、薤白等既可调畅上焦胸膈气机,又有润肠之功。

    作者:李民;谢忠礼;牛崇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刺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我们根据中医肾主骨理论,应用补肾健骨法,开展了针刺对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研究,在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于1999年1月制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正常:>M-1SD;骨量减少:M-1SD~2SD;骨质疏松症:M-2SD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

    作者:欧阳钢;王玲玲;王东岩;卓铁军;申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医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任委员: 胡熙明副主任委员: 佘 靖 王永炎 龙致贤 李任先 李炳文 李俊德 任继学 刘敏如 张世臣 陈佑邦 苟生亮房书亭 施 杞 赵藕善 傅世垣 秦双发 殷顺海 费开扬委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刁跃池 于生龙 马有度 王永炎 王鱼门 王炳岐 王绪鳌 韦贵康 龙济瀛 龙致贤 孙万珍 任继学任德权 刘敏如 许锦柏 李大鹏 李任先 李炳文 李俊德 李益民 李乾构 李惠治 吴以岭 吴炳新张世臣 张华强 张孝娟 张学文 张绚邦 张承烈 陈可冀 陈克正 陈佑邦 陈啸宏 来辉武 佘 靖金树滋 房书亭 苟生亮 周绍明 庞春生 姜正谦 郝 富 赵藕善 施 杞 费开扬 费淳璐 胡志祥胡熙明 秦双发 殷顺海 钱 英 高 德 黄春源 梅国强 傅世垣 詹文涛 翟胜利 蔡剑前 戴锡孟顾问: (以姓氏笔划为序)万友生 王一章 王玉川 王其飞 王雪苔 王绵之 王荣和 邓铁涛 史常永 田景福 关幼波 冯天有刘志明 刘渡舟 米玛益西    何 任 陈彤云 李振华 李顺成 沈自尹 吴咸中 张 琪 张奇文张家庆 周仲瑛  阿不力米提*玉素甫  尚天裕 施奠邦 俞长荣 高辉远 唐由之 黄羡明 康郎腊董建华 焦树德 魏福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半夏善治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系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痛范畴。笔者认为,三叉神经痛当属痰厥头痛,其病机为痰凝火郁络阻,治疗恒以半夏为主药,灵活化裁,取得良效,兹举2例说明之。如治傅某,男,76岁。1989年3月5日初诊。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灼热疼痛,如鸡啄、似刀割,牵及齿龈和前额,每于洗脸、刷牙,甚至说话而诱发或加剧。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予卡马西平治疗,效不显;改用穴位封闭,开始有效,后无效,且愈益加重,疼痛剧烈,日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约几十秒至1分钟,伴烦躁难眠,纳谷不香,求治于中医。余见患者舌体淡胖、苔白滑而腻,脉弦滑有力,诊为痰凝火郁络阻,不通则痛。处方:姜半夏30g,生石膏30g,细辛6g,僵蚕10g,全蝎6g,白附子10g,川芎10g,川牛膝10g,生姜30g为引,水煎温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2剂,疼痛大减,每日仅轻度发作1~2次。上方姜半夏改为60g,继服2剂,疼痛消失。遂嘱常服礞石滚痰丸合止痉散,以资巩固。随访5年,未再复发。

    作者:朱树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豆片对3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声像图及其功能的影响

    本文对肝豆片治疗的34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肝脏声像图、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清蛋白电泳、24小时尿铜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药有明显的排铜作用,13例患者肝脏声像图较疗前改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由35.35±6.48g/L增高至38.76±6.36g/L(P<0.05),球蛋白由30.42±5.88g/L减低至25.61±6.13g/L(P<0.01),提示中药驱铜治疗可通过减轻肝细胞的铜中毒,促进HLD肝硬变及肝脏功能的恢复。

    作者:洪铭范;王共强;杨任民;韩咏竹;胡文彬;苏增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