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治体会

董丽春;张智勇;刘云杉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大肠粘膜, 粘膜下层, 先天禀赋, 外感, 湿热下注, 升降失常, 侵袭, 迁延不愈, 气血津液, 脾胃, 脾失健运, 临床治疗, 功能失调, 肝失疏泄, 非特异性, 多发病, 代谢障碍, 出血点, 粘液
摘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多发病,常迁延不愈或愈后再复发。笔者在临床治疗该病多年,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 病因强调外感内伤两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糜烂、溃疡,出血点以及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外因主要与风、寒、暑、热之邪侵袭有关。因脾胃等脏腑先虚,外感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而水浊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出现腹泻、腹痛及粘液血便。内因主要与七情郁结,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等使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失固涩, 气机升降失常, 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湿邪留注大肠有关。 本病为正气先虚, 外邪侵袭而发病, 主要病位在脾、 胃、 大肠, 与肾、 肝亦密切相关。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半夏治流涎效佳

    郭集军笔者外公是乡间医生,一次回乡探亲,见外公收治一流涎男子,竟独用一味法半夏便使其10余年顽疾痊愈,甚为奇怪,乃请教其因。外公说,痰涎为水湿化生,脾主涎而肾主唾;脾胃虚则湿浊聚;湿浊盛则痰涎生;故治涎可责于脾肾;半夏味辛性温,有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且《本经》认为法半夏兼有温肾之功;故独用一味而君臣佐使集于一身,无须配伍;另患者寻医日久,服药已有成效,一味中的,有取巧之意。我半信半疑。后我在临床上见有口淡流涎或痰浊多者,在配伍中加入法半夏一引,收效甚佳;特别对苦于流涎的青壮年甚为灵验,试举1例。某女,23岁,自述从小口淡,频频吐涎,白天不自主口水涌动,不吐不快;夜则涎从口出,湿透枕巾而不知;读书时常污书湿纸而自责不已;四处求医,稍好转但无以根除。来诊时视其精神尚可,双目有神,稍瘦,发育正常。说话频吐涎沫,清稀如水,面颜稍白。舌质微红,苔淡白,舌体胖而有齿痕,脉细稍偏数象。问其月经量多,色淡,经期7~10天,常提前,白带清稀;查其以前用药,多为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理中丸等健脾补血之类,便在苓桂术甘汤和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入法半夏20g。处方:茯苓15g,桂枝12g,白术12g,炙甘草8g,干姜8g,白芍12g,生地黄15g,川芎12g,当归8g,法半夏20g,黄芪15g,浓煎温服。4剂后自述口淡及口水涌动之感明显减轻;改生地黄为熟地黄,继服7剂,晚上已不湿被,但偶有流涎。再改理中丸合补中益气汤加法半夏20g调理,后症状逐渐消失,直至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作者:郭集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疱疹消合剂治疗带状疱疹36例

    我们自1998年10月~1999年12月采用中药疱疹消合剂治疗带状疱疹36例,同时以阿昔洛韦作为对照,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病例来源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均为寻常型,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经过任何药物治疗。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16~72岁,<40岁者10例,占27.8%,41~60岁者的13例,占36.1%,>60岁13例,占36.1%;疗程1~10天,平均3.5天;受累神经为肋间神经22例,颅神经6例,臂丛4例,腰骶丛4例。对照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6~73岁,<40岁者8例,占25%,41~60岁者12例,占37.5%,>61岁者12例,占37.5%;疗程1~9天,平均3.7天;受累神经为肋间神经20例,颅神经4例,臂丛5例,腰骶丛3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受累神经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孙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药实验研究概况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难治性血液病,属中医学“虚劳”、“血证”等范畴。近10年来有关中医中药与再障的实验研究业已广泛开展,现综述如下。1 在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增殖方面的研究再障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增殖缺陷,而体外培养骨髓造血祖细胞(CFU-GM、CFU-E、BFU-E等)直接反映了机体骨髓的造血状况,尽管近年来较之以往在此方面的研究并无大的进展,但用于反映机体的造血能力,该方面的变化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梁毅;陈志雄;丘和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半夏治顽固性呃逆效佳

    笔者用半夏治疗顽固性呃逆24例,效佳。现举2例如下。庞某某,男,56岁。1992年8月4日就诊。患者自述2天前无明显诱因午饭后呃逆阵作,逐渐加重,经当地医院针灸、服中药汤剂后,略有好转,瞬间又作,逐渐加重,呃逆连声,饮食不进,入睡不得,坐卧不安。舌红绛、苔黄腻厚少津,脉弦数。诊为肝郁脾湿,蕴结于中,上逆于咽,呃逆频作。用半夏20g水煎频服,服后症状改善,呃逆间断发作,有时咽干口苦。次日复诊上方加黄连10g,厚朴30g。连服2剂,症状消失。王某某,女,42岁。1997年3月4日就诊。呃逆阵发性频作6年,曾多次治疗,疗效不巩固。每遇精神刺激、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等原因,均可发病,伴纳差、失眠、心烦乏力。舌红绛、苔白腻,脉沉数,左关滑数。此系肝郁气滞,脾湿蕴结,浊气不降反而上逆成呃逆。处方:半夏3g,甘草2g,研面冲服,每日3次。服药4天,症状明显好转。连服8天呃逆止,饮食、睡眠已正常,继服上药10天后停药。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作者:任丽艳;任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叶天士“凡病宜通”治疗学思想探述

    在张仲景“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思想的启迪下,叶天士提出了“凡病宜通”的治疗学思想,并贯通整个医疗活动,跃升为其治病疗疾的准则之一。他认为百病之生,皆因郁滞痞塞,凝结不通而成,因此治疗上必须突出“通”字,并确立了一系列具体治法,如通阳泄浊法、通阳化饮法、泄肝通胃法、宣通气血法、通腑利尿法、通补阳明法、温柔通补奇经法等。对当今的临床实践仍具指导意义。

    作者:董幼祺;王邦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真菌ⅠⅡⅢ号合剂治疗念珠菌性口腔炎、肺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肠炎临床与实验研究

    用自制真菌Ⅰ、Ⅱ、Ⅲ号合剂治疗念珠菌性口腔炎、肺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肠炎,结果念珠菌性口腔炎总有效率76.6%,肺念珠菌病总有效率87.5%,念珠菌性肠炎总有效率93.3%。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药效学证实其疗效机制在于有抑制真菌的作用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安全性检测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性反应。

    作者:刘庆彤;毕云;刘明;姜莉芸;何红;盖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阳痿证治琐谈

    1 心肾不交,用巴戟助肾精以达肾气王某某,男,46岁,已婚,工人,1999年9月24日初诊。阳痿8个月。曾经海狗肾、参茸丸及丙酸睾丸素等治疗无效。近月加重,伴阴部湿冷。症见性欲低下,阴茎缩软,抑郁寡欢,心绪烦乱,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口微渴不欲饮,大便时干时稀,舌尖红、中心薄腻苔,脉细数。证属心肾不交,木郁土困,阴阳失衡。治以滋肾降火,平衡阴阳,佐以疏肝健脾。处方:巴戟天30g,山茱萸20g,山药20g,酸枣仁15g,龙眼肉15g,白术10g,香附10g,夏枯草15g,泽泻6g,2剂。服后阳事可兴,且举而坚强,但勃起时间稍短,心烦顿除,精神、饮食、睡眠好转,阴部冷稍减,但湿感未去。原方去白术,加薏苡仁15g。再进5剂后,性生活正常,他症亦除,嘱服中成药逍遥丸、金匮肾气丸月余巩固疗效。

    作者:赖永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心宁合剂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60例临床观察

    探讨肺心宁合剂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效果。治疗组60例患者和单纯西药治疗之对照组60例患者均以吸氧、解痉平喘、抗感染、纠正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自制中药肺心宁合剂治疗。2组皆以15天为1个疗程,并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3.33%,总有效率93.34%;对照组显效率35%,总有效率68.3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浆ET—1水平治疗组治疗后为(69.8±15.8)ng/L,显著低于对照组(78.1±13.5)ng/L(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或P<0.01)。 提示肺心宁合剂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明显提高总有效率, 能降低血浆ET-1水平和改善血液流变学。 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作者:周端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精神疾病体会

    笔者师承家学,以中医药为主研治精神疾病;在运用中医药治疗之同时,辅用针灸疗法取得了较好疗效。兹将针灸辅治精神疾病之点滴经验,简介于下。1 神庭透上星治呆僵神庭、上星俱系督脉经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且行于脊里,上行入脑;故针刺神庭、上星有启阳透脑之功。笔者早年随先父丁浮艇习诊时,常见先父针刺神庭透上星,治疗癫狂病痰阻阳闭性呆惰、僵厥收效甚好。余师承先父之经验,对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亚木僵状态呈呆惰沉闷、面晦肤暗、舌苔灰白滑腻、脉沉滑等痰湿内阻证者,在服涤痰开窍愈呆汤(附方1)之同时,针刺神庭透上星,泻法,刺激强度宜大;另刺丰隆涤痰降浊,刺内关理气达神,均用泻法,针后加灸(艾条灸,下同,灸约3分钟);每日针刺1次,留针2~3小时(下同),每隔30分钟捻针1次(下同)。一般以上述疗法治疗30日左右呆惰明显好转,约60日左右呆去神清。对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木僵状态呈僵厥似绝、肤冷神惨、昏懵不语、脉沉细、舌质淡、苔灰白滑腻等气虚夹痰湿上蒙者,在服益气化痰醒神汤(附方2)之同时,亦针刺神庭透上星,并刺人中以助透脑醒神之力,均用泻法;另针刺足三里、关元,均用补法,针后加灸(灸约6分钟),以益气振神、温阳散饮;每日针灸2次,约2~3日僵厥可解。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治体会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多发病,常迁延不愈或愈后再复发。笔者在临床治疗该病多年,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 病因强调外感内伤两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糜烂、溃疡,出血点以及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外因主要与风、寒、暑、热之邪侵袭有关。因脾胃等脏腑先虚,外感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而水浊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出现腹泻、腹痛及粘液血便。内因主要与七情郁结,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等使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失固涩, 气机升降失常, 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湿邪留注大肠有关。 本病为正气先虚, 外邪侵袭而发病, 主要病位在脾、 胃、 大肠, 与肾、 肝亦密切相关。

    作者:董丽春;张智勇;刘云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半夏善治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系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痛范畴。笔者认为,三叉神经痛当属痰厥头痛,其病机为痰凝火郁络阻,治疗恒以半夏为主药,灵活化裁,取得良效,兹举2例说明之。如治傅某,男,76岁。1989年3月5日初诊。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灼热疼痛,如鸡啄、似刀割,牵及齿龈和前额,每于洗脸、刷牙,甚至说话而诱发或加剧。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予卡马西平治疗,效不显;改用穴位封闭,开始有效,后无效,且愈益加重,疼痛剧烈,日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约几十秒至1分钟,伴烦躁难眠,纳谷不香,求治于中医。余见患者舌体淡胖、苔白滑而腻,脉弦滑有力,诊为痰凝火郁络阻,不通则痛。处方:姜半夏30g,生石膏30g,细辛6g,僵蚕10g,全蝎6g,白附子10g,川芎10g,川牛膝10g,生姜30g为引,水煎温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2剂,疼痛大减,每日仅轻度发作1~2次。上方姜半夏改为60g,继服2剂,疼痛消失。遂嘱常服礞石滚痰丸合止痉散,以资巩固。随访5年,未再复发。

    作者:朱树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间脏治疗在心律失常中应用举隅

    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以心悸、怔忡,其脉或促、或结、或代等为主症。笔者遇到较多病人经过多种治疗,心律失常未能纠正而又要求单用中医药治疗者,从间脏辨证,屡获效验。兹举数例,藉以引玉。1 疏肝泄胆定悸潘某,男,22岁,工人。1991年4月21日就诊。主诉心悸、胸闷2年余。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2个月,后又在多家医院诊治。出院后服用过Ia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Ib类抗心律失常药如慢心律、Ic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心律平、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如乙胺碘呋酮等,有时联合应用炙甘草汤、朱砂安神丸、归脾汤等半年余,仍有早搏,如停用西药则早搏明显增多。追询但觉胸胁满闷,心悸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小便短少,失眠多梦,晨起口苦,纳佳。舌偏红、苔薄黄腻,脉弦促。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时呈三联律(2次正常心率,1次室性早搏)。肝功能正常。治宜疏利肝胆,重镇安神。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处方:柴胡1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5g,桂枝6g,朱茯苓10g,制半夏10g,生大黄10g,大枣5g,龙齿30g(先煎),5剂。二诊时,悸闷大减,寐亦安,舌脉同上,原方继服5剂。药后诸症霍然消失,心电图检查示:正常心电图。嘱勿过劳,怡心情,每月复查心电图1次,共查3次均正常,随访5年未复发。以后遇多例此证型者,用本方法皆取效。

    作者:洪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药对支气管扩张症气道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为了探讨中药与氧氟沙星对大鼠支气管扩张症(支扩)模型气道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大鼠叶支气管内注射绿脓杆菌的支扩模型。以中药和氧氟沙星进行治疗,采用TUNEL法进行气道凋亡淋巴细胞的标记,对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AI)进行比较。结果,中药治疗组(A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气道组织也显示出炎症细胞浸润改善。结果表明,中药可能是通过促进气道淋巴细胞凋亡,清除炎症细胞,以改善气道炎症反应。

    作者:万毅刚;范钰;曹世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败中求胜话劳淋

    医者如不全面审察病人之体征和症状,细询其病因及演变情况,未有不致误者。笔者于1例劳淋患者,有失全面考察而致失误,幸而翻然易辙,始至痊愈。有感于斯,特述于下。1 病例介绍黄某某,女,42岁,农民。初诊于1982年9月2日。诉1979年突发尿频、尿急、尿痛,当地久治,时愈时发。近半年来腰膝酸软,下阴坠胀,尿意频仍,余溺不尽,但无尿痛。尿液时为米泔水样,时为粉红色,小便不能离盂,次无数计,痛苦莫可名状。近月来,常有低烧,下午明显,且伴口干咽燥,但不欲饮水。形羸气短,倦怠多汗,五心烦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有齿印,但无苔垢。脉象虚软无力。查:体温38.1℃,血压偏高。尿检:脓细胞少许,红细胞(++)。尿液分析见小便隐血(++),尿蛋白3.2g/24h。肾功能正常。

    作者:蔡渔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半夏外用止血生肌祛瘀消瘢

    半夏,味辛,性温。临床多内服用,取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笔者取生半夏研极细末,密贮,外用治外伤出血、跌打瘀肿、鸡眼胼胝、瘢痕疙瘩,其止血、生肌、祛瘀、消瘢之效卓然,介绍如下。1 外伤出血金某,男,35岁。1996年7月12日初诊。左前臂被利器擦伤,伤口约1.5cm长,渗血不止,外科拟缝合治疗。适逢余在,急取生半夏末撒布伤口,不足2分钟见血止,又撒少许,纱布包,3日换药时见伤口渐合,数日后伤口愈合,疤痕细小。其后外科常用本品于外伤出血,效皆著。2 瘀斑李某某,女,42岁。1995年9月8日初诊。右膝部因跌伤瘀肿4天,经热敷及口服活血药肿渐消而瘀不减,色暗,直径约3.5cm,走路及触压尚痛。用生半夏末,醋调糊,涂敷患处,每日1次。用1日则瘀消近半,共3次则瘀肿已尽。3 瘢痕疙瘩苏某某,女,18岁。1995年7月16日初诊。患者左额因伤留一癍痕疙瘩,约莲子大。用激素局封未效。予取生半夏末、三七末各等分,调匀密贮,每取适量,醋调敷患处,每日1~2次。1月而见消,连用近3月后瘢去肤如常矣。4 鸡眼张某某,女,32岁。1996年10月26日初诊。左大趾一鸡眼有4个月,疼痛足难着履。惧手术切除。嘱其温热水洗净足,泡软其角质,用刀片轻削去上层角质层,取生半夏末撒堆其上,胶布封贴。6天后撕去胶布,鸡眼随之粘落,凹处新肉芽见长,乃单用纱布保护,5天后愈合如常。

    作者:杨文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药治疗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宴某某,男,11岁。自3岁起常犯感冒、发烧,常发“肺炎”,痰中带血丝。至6岁时因贫血曾经输血治疗。8岁时曾患“肺脓肿”经治愈。因近两年来反复咳嗽、气喘、痰中带血丝或有陈旧性小血块,于1999年9月赴某医院诊治。该院检查:X线胸片提示双肺间质纤维化;实验室检查:尿分析(-),血红蛋白102g/L,血白细胞11.7×109/L,中性0.60,淋巴0.37,嗜酸性0.03,血小板210×109/L,血沉30mm/h;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谱:ANA(-),DNA(-),RF1∶3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真菌培养(-);BALF细胞分类:大量红细胞,无法计数,可见含铁血黄素细胞,细胞总数增高,吞噬细胞50%,淋巴细胞10%,嗜中性细胞40%,嗜酸性细胞0;结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阴性;毛刷涂片未找到菌丝孢子;抗结核抗体(-);毛刷抗酸杆菌:直接涂片(-);BALF培养:B群溶血性链球菌占60%,后诊断为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慢性复发型)。处方强的松、去铁敏治疗。

    作者:何立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性便秘辨治思路探讨

    老年性便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是以排便间隔延长,伴有大便干燥硬结、排出困难、排便后有残留感或不适感为主诉的一种病证。长期便秘,往往引起痔疮、肛门裂伤、脱垂,甚至因为努挣太甚而引起虚脱、暴厥等危候。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退,病理机制的繁杂多变,其便秘的治疗不宜单纯通下,而应详审病机,标本兼顾。笔者根据临床体会,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如下。

    作者:王兰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更年青胶囊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205例临床研究

    按照《新药审批办法》,将405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5例,对照组100例,开放组100例。治疗组口服更年青胶囊、模拟淀粉片各4粒,日3次;对照组口服更年安片、模拟淀粉胶囊各4粒,日3次;开放组仅服更年青胶囊4粒,日3次;3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服药前和治疗结束当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10%,愈显率65.36%,雌激素(E2)升高(P<0.001),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略有下降(P>0.05),阴道脱落细胞成熟指数(MI)升高(P<0.01),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P<0.001),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对照组总有效率86%,愈显率40%,E2升高(P<0.05),FSH、LH变化不明显(P>0.05),MI升高(P<0.01),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开放组总有效率99%,愈显率66%,E2升高(P<0.001),FSH、LH变化不明显(P>0.05),MI升高(P<0.05),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更年青胶囊能够提高E2水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效而安全。

    作者:陈大蓉;周家明;金哲;张文芳;戴德英;何世荣;杨荣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黄生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55例

    大黄生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是我院在省卫生厅立项的科研课题。经过1996~2000年5年来的临床研究,现初步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55例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48~70岁,平均57.3岁。对照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56.6岁。2组病例均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病人,经头颅CT扫描和腰穿行脑脊液检查证实。以上资料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诊断标准:中医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西医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医属中风,中脏腑。治疗组中属脑出血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对照组属脑出血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属风火上扰清窍者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属痰热内闭心窍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属痰湿蒙蔽清窍者治疗组14例,对照组11例。

    作者:曾进德;徐建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刺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我们根据中医肾主骨理论,应用补肾健骨法,开展了针刺对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研究,在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于1999年1月制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正常:>M-1SD;骨量减少:M-1SD~2SD;骨质疏松症:M-2SD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

    作者:欧阳钢;王玲玲;王东岩;卓铁军;申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