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
临床上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肿大为主的急慢性炎症,笔者估且称之为“滤泡性咽炎”。正常情况下,咽后壁光净平滑。当致病因子作用于咽部时,咽后壁淋巴滤泡便会出现免疫反应,增生肿大,病人自感咽部不适、疼痛、阻塞感、咽痒咳嗽等,往往使病情迁延不愈。鉴于此,笔者不揣愚陋,愿将自己的点滴经验及心得体会作以介绍。1 滤泡突起,色泽不变,为病在浅表这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病之初起。此期病邪附着在粘膜的表面,尚未入里,所以病人自觉症状较轻,仅感咽干不适,或咽痒咳嗽,或咽部阻塞感。局部检查:仅见咽后壁淋巴滤泡的突起,而色泽不变,表面无分泌物附着,扁桃体无肿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浮或浮紧。中医辨证属外邪附表。治宜解表祛邪,利咽消肿。选方六味汤(《喉科秘旨》)。
作者:李宪梅;宋占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主任委员: 胡熙明副主任委员: 佘 靖 王永炎 龙致贤 李任先 李炳文 李俊德 任继学 刘敏如 张世臣 陈佑邦 苟生亮房书亭 施 杞 赵藕善 傅世垣 秦双发 殷顺海 费开扬委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刁跃池 于生龙 马有度 王永炎 王鱼门 王炳岐 王绪鳌 韦贵康 龙济瀛 龙致贤 孙万珍 任继学任德权 刘敏如 许锦柏 李大鹏 李任先 李炳文 李俊德 李益民 李乾构 李惠治 吴以岭 吴炳新张世臣 张华强 张孝娟 张学文 张绚邦 张承烈 陈可冀 陈克正 陈佑邦 陈啸宏 来辉武 佘 靖金树滋 房书亭 苟生亮 周绍明 庞春生 姜正谦 郝 富 赵藕善 施 杞 费开扬 费淳璐 胡志祥胡熙明 秦双发 殷顺海 钱 英 高 德 黄春源 梅国强 傅世垣 詹文涛 翟胜利 蔡剑前 戴锡孟顾问: (以姓氏笔划为序)万友生 王一章 王玉川 王其飞 王雪苔 王绵之 王荣和 邓铁涛 史常永 田景福 关幼波 冯天有刘志明 刘渡舟 米玛益西 何 任 陈彤云 李振华 李顺成 沈自尹 吴咸中 张 琪 张奇文张家庆 周仲瑛 阿不力米提*玉素甫 尚天裕 施奠邦 俞长荣 高辉远 唐由之 黄羡明 康郎腊董建华 焦树德 魏福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中医辨证属于虚寒型婴幼儿腹泻,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自1989年以来,采用中药暖剂膏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20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00例,男82例,女118例;发病年龄≤7个月42例,8个月~1.5岁124例,>1.5岁34例;起病时间2天~2月。其中人工喂养儿88例,混合喂养儿48例,母乳喂养儿64例。腹泻大便颜色呈青绿色41例,黄绿色58例,绿多黄少32例,黄多绿少69例;性状呈稀水样便者118例,蛋花样便58例,粘液及脂肪样便者24例;大便镜检有少许白细胞及食物残渣者62例;大便次数每日5次34例,6~10次86例,11~15次44例,超过15次36例;其中伴有轻中度脱水者98例;有轻度发热者42例,中度发热者4例;舌质淡红143例,舌质偏红32例,舌质淡20例,舌质红绛5例,舌苔略黄10例,舌苔白润190例。中医辨证均属虚寒型腹泻。
作者:张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受当地老中医启发,用半夏粉治癫痫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半夏粉制法:秋天采挖鲜半夏若干,浸入冷水中半个月,每日换水1次,去除上浮之泡沫,然后置砂锅内煮沸,立即取出以冷水冲洗淘净,连续煮沸3次,晒干研末后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半夏粉1g。服法:视病情及年龄,每日2~3次,每次1~2粒,连服1~2年。典型病例:林某,男,6岁。1990年5月就诊,患儿2年前吃午饭时突然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约10分钟后清醒。相隔半年又出现上述症状发作,此后每隔6~7天发作1次,经某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癫痫大发作”。间断服用苯妥英钠,未能控制。改用半夏粉胶囊每日2次,每次2粒,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症状轻微,举家甚喜,连续服用2年后痊愈。患者7岁上学,随访6年,癫痫未再发作,且智力发育正常,无其它不良反应。
作者:王玉平;郭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消银解毒饮治疗银屑病血热证85例,对照组30例服用复方青黛胶囊。结果用药8周,PASI积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综合疗效、总显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用药4周后,皮损鳞屑中IL-8含量较治疗前下降(P<0.05),表明消银解毒饮有降低患者皮损鳞屑中IL-8含量的作用。治疗组用药8周后,甲襞微循环有显著改善。
作者:瞿幸;牛福玲;赵丽平;周德瑛;孙凤琴;段行武;周志强;金起凤;张晓红;刘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吴某,男,70岁。入院时间:1996年7月24日。主诉:突发心悸8小时伴昏厥1次。现病史:患者于住院前8小时劳作回家后,出现腹痛、腹泻3次,稀便带粘液,恶心呕吐胃内容物7~8次,同时出现心悸、昏厥1次,然后求治于本院急诊科。查体:心率120次/分,血压测不到。拟诊为细菌性痢疾?中毒性休克。急诊科给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静脉点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兑入多巴胺20mg、阿拉明20mg、低分子右旋醣酐500ml等,然后收住本院内一科。发病以来,无畏冷发热,无诉胸痛彻背、背痛彻胸,无下痢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入院时症见:心悸、气促、唇甲稍紫绀,纳少,腹泻带粘液稀便,小便短少。
作者:许真真;郭伟聪;陈海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贺志光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500名老专家之一,擅治内儿疑难杂病。兹将贺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经验介绍于下。1 健脾益气,调理升降,疏畅气机CRF病机复杂,临床证候变化多端,然症虽变,皆不离“脾肾衰败,升降失调,湿浊壅滞”的病机特点。CRF病人常以头昏乏力、恶心呕吐、大便溏等脾胃虚弱为突出表现,这种症状的轻重与肾功能损伤的程度及尿素氮数值的高低基本呈正相关。肾病日久,伤及于脾,脾胃虚损而生化不及,谷不生精,血失化源而至阴阳俱损,气血两亏,诸脏失养,气机不调,升降失常,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湿浊潴留,水湿泛滥,变症丛生。此时,欲补肾虚,益气之品容易壅塞气机,养阴之药则滋腻碍胃,多虚不受补。因此健脾益气、调理升降,在本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健脾益气可使升降之枢得复,气机通畅,则纳化常,出入调,清气升,浊气降,生化有源,从而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消化吸收功能,促进有毒物质的排出。对此,贺老在临床上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中期病人,表现有全身疲乏,少气懒言,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或厚,脉沉细等症状,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使脾气旺,生化有源,肾精有赖;当归补血活血;陈皮、砂仁、枳壳理气醒脾,畅中焦气机,以免补益过甚,滋腻碍胃;升麻、柴胡引甘温之气上升;石韦、生薏苡仁利湿降浊,炙甘草调和诸药。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满、苔厚腻等正虚邪实,湿浊壅滞,故先用辛开苦降、宣清导浊,方用黄连温胆汤,使邪气渐除后,再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固本。
作者:师晶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探讨中药与氧氟沙星对大鼠支气管扩张症(支扩)模型气道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大鼠叶支气管内注射绿脓杆菌的支扩模型。以中药和氧氟沙星进行治疗,采用TUNEL法进行气道凋亡淋巴细胞的标记,对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AI)进行比较。结果,中药治疗组(A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气道组织也显示出炎症细胞浸润改善。结果表明,中药可能是通过促进气道淋巴细胞凋亡,清除炎症细胞,以改善气道炎症反应。
作者:万毅刚;范钰;曹世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伤寒论》自诞生以来,即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誉其为“方书之祖”,强调“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笔者谨就《伤寒论》证候的确立原则谈一点粗浅看法。 证就是证候,与症不同,症多指单个症状,证则代表着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实质上是一个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的综合性概念。辨证论治的目的不是解除某个症状,其手段不是完全针对特异性病因进行治疗,而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反应性达到治疗目的。那么,《伤寒论》是根据什么原则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症状、体征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证候呢?实际上仲景用以确定证候的是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邪正消长等,并用阴阳进行了高度概括。这种阴阳融合了《内经》全部阴阳概念。《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治疗目的也就在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仲景遵循这一观点,从而确定出各种证候。具体确立原则大致如下。
作者:张五洲;杨英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自1998年10月~1999年12月采用中药疱疹消合剂治疗带状疱疹36例,同时以阿昔洛韦作为对照,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病例来源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均为寻常型,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经过任何药物治疗。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16~72岁,<40岁者10例,占27.8%,41~60岁者的13例,占36.1%,>60岁13例,占36.1%;疗程1~10天,平均3.5天;受累神经为肋间神经22例,颅神经6例,臂丛4例,腰骶丛4例。对照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6~73岁,<40岁者8例,占25%,41~60岁者12例,占37.5%,>61岁者12例,占37.5%;疗程1~9天,平均3.7天;受累神经为肋间神经20例,颅神经4例,臂丛5例,腰骶丛3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受累神经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孙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探讨肺心宁合剂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效果。治疗组60例患者和单纯西药治疗之对照组60例患者均以吸氧、解痉平喘、抗感染、纠正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自制中药肺心宁合剂治疗。2组皆以15天为1个疗程,并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3.33%,总有效率93.34%;对照组显效率35%,总有效率68.3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浆ET—1水平治疗组治疗后为(69.8±15.8)ng/L,显著低于对照组(78.1±13.5)ng/L(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或P<0.01)。 提示肺心宁合剂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明显提高总有效率, 能降低血浆ET-1水平和改善血液流变学。 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作者:周端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多发病,常迁延不愈或愈后再复发。笔者在临床治疗该病多年,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 病因强调外感内伤两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糜烂、溃疡,出血点以及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外因主要与风、寒、暑、热之邪侵袭有关。因脾胃等脏腑先虚,外感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而水浊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出现腹泻、腹痛及粘液血便。内因主要与七情郁结,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等使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失固涩, 气机升降失常, 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湿邪留注大肠有关。 本病为正气先虚, 外邪侵袭而发病, 主要病位在脾、 胃、 大肠, 与肾、 肝亦密切相关。
作者:董丽春;张智勇;刘云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大黄生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是我院在省卫生厅立项的科研课题。经过1996~2000年5年来的临床研究,现初步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55例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48~70岁,平均57.3岁。对照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56.6岁。2组病例均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病人,经头颅CT扫描和腰穿行脑脊液检查证实。以上资料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诊断标准:中医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西医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医属中风,中脏腑。治疗组中属脑出血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对照组属脑出血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属风火上扰清窍者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属痰热内闭心窍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属痰湿蒙蔽清窍者治疗组14例,对照组11例。
作者:曾进德;徐建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师承家学,以中医药为主研治精神疾病;在运用中医药治疗之同时,辅用针灸疗法取得了较好疗效。兹将针灸辅治精神疾病之点滴经验,简介于下。1 神庭透上星治呆僵神庭、上星俱系督脉经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且行于脊里,上行入脑;故针刺神庭、上星有启阳透脑之功。笔者早年随先父丁浮艇习诊时,常见先父针刺神庭透上星,治疗癫狂病痰阻阳闭性呆惰、僵厥收效甚好。余师承先父之经验,对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亚木僵状态呈呆惰沉闷、面晦肤暗、舌苔灰白滑腻、脉沉滑等痰湿内阻证者,在服涤痰开窍愈呆汤(附方1)之同时,针刺神庭透上星,泻法,刺激强度宜大;另刺丰隆涤痰降浊,刺内关理气达神,均用泻法,针后加灸(艾条灸,下同,灸约3分钟);每日针刺1次,留针2~3小时(下同),每隔30分钟捻针1次(下同)。一般以上述疗法治疗30日左右呆惰明显好转,约60日左右呆去神清。对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木僵状态呈僵厥似绝、肤冷神惨、昏懵不语、脉沉细、舌质淡、苔灰白滑腻等气虚夹痰湿上蒙者,在服益气化痰醒神汤(附方2)之同时,亦针刺神庭透上星,并刺人中以助透脑醒神之力,均用泻法;另针刺足三里、关元,均用补法,针后加灸(灸约6分钟),以益气振神、温阳散饮;每日针灸2次,约2~3日僵厥可解。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张仲景“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思想的启迪下,叶天士提出了“凡病宜通”的治疗学思想,并贯通整个医疗活动,跃升为其治病疗疾的准则之一。他认为百病之生,皆因郁滞痞塞,凝结不通而成,因此治疗上必须突出“通”字,并确立了一系列具体治法,如通阳泄浊法、通阳化饮法、泄肝通胃法、宣通气血法、通腑利尿法、通补阳明法、温柔通补奇经法等。对当今的临床实践仍具指导意义。
作者:董幼祺;王邦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读《中医杂志》2000年第9期傅文胜同志《脉弦滑质疑》一文,受益匪浅,然对其观点有不敢苟同处,兹不揣卑陋,草此数语,以资切磋。傅文胜同志以为弦滑脉不能同时相兼,其理由如下:(1)对脉象分辨须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以位分脉有浮沉等脉,以数分脉有迟数等脉,以形分脉有弦滑涩等脉,以势分脉有虚实洪等脉,这四个方面即为脉象的四个特点,作者认为相兼脉是具有四个不同特点的脉组合而成。并说:“而具有共同特点的脉象是不能组成相兼脉的”。并举浮沉、迟数、弦滑、虚实不能同时出现为佐证。(2)从《脉经》中对弦脉滑脉的描述:“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有效率”。“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应指。”认为二者脉形截然不同,绝不可同时出现。(3)通过《脉经》关于弦脉和滑脉与其它脉相兼而出现的脉象一一罗列,得出结论:“纵观《脉经》以上所述,并未见有弦滑脉一说”。但其引滑脉相兼脉时有:“……关上弦滑而大小不均是病方欲进……”。此与上文自相矛盾而作者不察,是何原因不得而知。(4)经过上述论证,认为弦滑脉同时出现不妥,具有位数形势不同特点的脉象才能组成相兼脉。并说弦滑脉《脉经》不载,“然其始于何种医籍,何时以讹传讹,误传至今,尚需今后加以研究考证。”
作者:胡玉群;刘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对肝豆片治疗的34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肝脏声像图、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清蛋白电泳、24小时尿铜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药有明显的排铜作用,13例患者肝脏声像图较疗前改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由35.35±6.48g/L增高至38.76±6.36g/L(P<0.05),球蛋白由30.42±5.88g/L减低至25.61±6.13g/L(P<0.01),提示中药驱铜治疗可通过减轻肝细胞的铜中毒,促进HLD肝硬变及肝脏功能的恢复。
作者:洪铭范;王共强;杨任民;韩咏竹;胡文彬;苏增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孟澍江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数十年,学验俱丰,审证细微。笔者有幸侍诊孟老,获益颇多。便秘一症,在中老年人尤为多见,而致便秘之因甚多,治法亦千差万别。孟老在治疗便秘时,常于辨证论治的同时注重疏理肺、脾、肝三脏之气机,就此经验介绍于下。1 在肺宣开上痹孟老认为肠腑之通降既赖脾胃之转输,亦赖肺气之肃降,上窍闭则下窍不通,肺失清肃则致肠腑闭塞不畅。孟老治之每用开宣上痹之法,选 轻苦微辛之品,微辛以开气痹,微苦以降肺气,肺气得通,气机得畅,胃气因和,肠腑得通而便秘自除。即所谓“开天气以通地道”之法也。正如叶天士所云:“昔丹溪大、小肠气闭于下,每每开提肺窍。《内经》谓: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孟老选药常从俞氏《通俗伤寒论》“里气抑郁,大便不爽或竞不通而痛,加春砂仁三分拌捣郁李仁、松仁、桃仁、柏子仁、蒌皮、酒捣薤白等辛滑以流利气机,气机一通大便自解”之意,或用郁金、紫菀、枇杷叶、杏仁、桑白皮等取《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之意,以宣通上焦肺气,脏腑同治,表里相应。尤以紫菀为常用,紫菀辛散苦降,温和柔润,既可宣开肿闭,又可润肠,治疗便秘兼有肺气闭塞者尤良。若兼有气机不畅者,则用瓜蒌、薤白等既可调畅上焦胸膈气机,又有润肠之功。
作者:李民;谢忠礼;牛崇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难治性血液病,属中医学“虚劳”、“血证”等范畴。近10年来有关中医中药与再障的实验研究业已广泛开展,现综述如下。1 在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增殖方面的研究再障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增殖缺陷,而体外培养骨髓造血祖细胞(CFU-GM、CFU-E、BFU-E等)直接反映了机体骨髓的造血状况,尽管近年来较之以往在此方面的研究并无大的进展,但用于反映机体的造血能力,该方面的变化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梁毅;陈志雄;丘和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结合脏腑辨证,运用清营汤化裁治疗眼底出血。其中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25只眼,高血压性眼底出血20只眼,糖尿病性眼底出血16只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4只眼,外伤性眼底出血3只眼。结果治愈56只眼,显效8只眼,好转4只眼,总有效率100%。方中海藻配伍甘草,用后疗效较好,并未出现毒、副作用。
作者:刘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