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室扑动、心原性休克、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病案

许真真;郭伟聪;陈海清

关键词:休克, 心原性/中医药疗法, 肾功能衰竭, 急性/中医药疗法
摘要:1 病历摘要吴某,男,70岁。入院时间:1996年7月24日。主诉:突发心悸8小时伴昏厥1次。现病史:患者于住院前8小时劳作回家后,出现腹痛、腹泻3次,稀便带粘液,恶心呕吐胃内容物7~8次,同时出现心悸、昏厥1次,然后求治于本院急诊科。查体:心率120次/分,血压测不到。拟诊为细菌性痢疾?中毒性休克。急诊科给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静脉点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兑入多巴胺20mg、阿拉明20mg、低分子右旋醣酐500ml等,然后收住本院内一科。发病以来,无畏冷发热,无诉胸痛彻背、背痛彻胸,无下痢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入院时症见:心悸、气促、唇甲稍紫绀,纳少,腹泻带粘液稀便,小便短少。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半夏粉治癫痫

    笔者受当地老中医启发,用半夏粉治癫痫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半夏粉制法:秋天采挖鲜半夏若干,浸入冷水中半个月,每日换水1次,去除上浮之泡沫,然后置砂锅内煮沸,立即取出以冷水冲洗淘净,连续煮沸3次,晒干研末后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半夏粉1g。服法:视病情及年龄,每日2~3次,每次1~2粒,连服1~2年。典型病例:林某,男,6岁。1990年5月就诊,患儿2年前吃午饭时突然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约10分钟后清醒。相隔半年又出现上述症状发作,此后每隔6~7天发作1次,经某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癫痫大发作”。间断服用苯妥英钠,未能控制。改用半夏粉胶囊每日2次,每次2粒,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症状轻微,举家甚喜,连续服用2年后痊愈。患者7岁上学,随访6年,癫痫未再发作,且智力发育正常,无其它不良反应。

    作者:王玉平;郭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败中求胜话劳淋

    医者如不全面审察病人之体征和症状,细询其病因及演变情况,未有不致误者。笔者于1例劳淋患者,有失全面考察而致失误,幸而翻然易辙,始至痊愈。有感于斯,特述于下。1 病例介绍黄某某,女,42岁,农民。初诊于1982年9月2日。诉1979年突发尿频、尿急、尿痛,当地久治,时愈时发。近半年来腰膝酸软,下阴坠胀,尿意频仍,余溺不尽,但无尿痛。尿液时为米泔水样,时为粉红色,小便不能离盂,次无数计,痛苦莫可名状。近月来,常有低烧,下午明显,且伴口干咽燥,但不欲饮水。形羸气短,倦怠多汗,五心烦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有齿印,但无苔垢。脉象虚软无力。查:体温38.1℃,血压偏高。尿检:脓细胞少许,红细胞(++)。尿液分析见小便隐血(++),尿蛋白3.2g/24h。肾功能正常。

    作者:蔡渔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半夏外用止血生肌祛瘀消瘢

    半夏,味辛,性温。临床多内服用,取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笔者取生半夏研极细末,密贮,外用治外伤出血、跌打瘀肿、鸡眼胼胝、瘢痕疙瘩,其止血、生肌、祛瘀、消瘢之效卓然,介绍如下。1 外伤出血金某,男,35岁。1996年7月12日初诊。左前臂被利器擦伤,伤口约1.5cm长,渗血不止,外科拟缝合治疗。适逢余在,急取生半夏末撒布伤口,不足2分钟见血止,又撒少许,纱布包,3日换药时见伤口渐合,数日后伤口愈合,疤痕细小。其后外科常用本品于外伤出血,效皆著。2 瘀斑李某某,女,42岁。1995年9月8日初诊。右膝部因跌伤瘀肿4天,经热敷及口服活血药肿渐消而瘀不减,色暗,直径约3.5cm,走路及触压尚痛。用生半夏末,醋调糊,涂敷患处,每日1次。用1日则瘀消近半,共3次则瘀肿已尽。3 瘢痕疙瘩苏某某,女,18岁。1995年7月16日初诊。患者左额因伤留一癍痕疙瘩,约莲子大。用激素局封未效。予取生半夏末、三七末各等分,调匀密贮,每取适量,醋调敷患处,每日1~2次。1月而见消,连用近3月后瘢去肤如常矣。4 鸡眼张某某,女,32岁。1996年10月26日初诊。左大趾一鸡眼有4个月,疼痛足难着履。惧手术切除。嘱其温热水洗净足,泡软其角质,用刀片轻削去上层角质层,取生半夏末撒堆其上,胶布封贴。6天后撕去胶布,鸡眼随之粘落,凹处新肉芽见长,乃单用纱布保护,5天后愈合如常。

    作者:杨文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治体会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多发病,常迁延不愈或愈后再复发。笔者在临床治疗该病多年,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 病因强调外感内伤两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糜烂、溃疡,出血点以及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外因主要与风、寒、暑、热之邪侵袭有关。因脾胃等脏腑先虚,外感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而水浊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出现腹泻、腹痛及粘液血便。内因主要与七情郁结,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等使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失固涩, 气机升降失常, 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湿邪留注大肠有关。 本病为正气先虚, 外邪侵袭而发病, 主要病位在脾、 胃、 大肠, 与肾、 肝亦密切相关。

    作者:董丽春;张智勇;刘云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医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任委员: 胡熙明副主任委员: 佘 靖 王永炎 龙致贤 李任先 李炳文 李俊德 任继学 刘敏如 张世臣 陈佑邦 苟生亮房书亭 施 杞 赵藕善 傅世垣 秦双发 殷顺海 费开扬委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刁跃池 于生龙 马有度 王永炎 王鱼门 王炳岐 王绪鳌 韦贵康 龙济瀛 龙致贤 孙万珍 任继学任德权 刘敏如 许锦柏 李大鹏 李任先 李炳文 李俊德 李益民 李乾构 李惠治 吴以岭 吴炳新张世臣 张华强 张孝娟 张学文 张绚邦 张承烈 陈可冀 陈克正 陈佑邦 陈啸宏 来辉武 佘 靖金树滋 房书亭 苟生亮 周绍明 庞春生 姜正谦 郝 富 赵藕善 施 杞 费开扬 费淳璐 胡志祥胡熙明 秦双发 殷顺海 钱 英 高 德 黄春源 梅国强 傅世垣 詹文涛 翟胜利 蔡剑前 戴锡孟顾问: (以姓氏笔划为序)万友生 王一章 王玉川 王其飞 王雪苔 王绵之 王荣和 邓铁涛 史常永 田景福 关幼波 冯天有刘志明 刘渡舟 米玛益西    何 任 陈彤云 李振华 李顺成 沈自尹 吴咸中 张 琪 张奇文张家庆 周仲瑛  阿不力米提*玉素甫  尚天裕 施奠邦 俞长荣 高辉远 唐由之 黄羡明 康郎腊董建华 焦树德 魏福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室扑动、心原性休克、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病案

    1 病历摘要吴某,男,70岁。入院时间:1996年7月24日。主诉:突发心悸8小时伴昏厥1次。现病史:患者于住院前8小时劳作回家后,出现腹痛、腹泻3次,稀便带粘液,恶心呕吐胃内容物7~8次,同时出现心悸、昏厥1次,然后求治于本院急诊科。查体:心率120次/分,血压测不到。拟诊为细菌性痢疾?中毒性休克。急诊科给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静脉点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兑入多巴胺20mg、阿拉明20mg、低分子右旋醣酐500ml等,然后收住本院内一科。发病以来,无畏冷发热,无诉胸痛彻背、背痛彻胸,无下痢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入院时症见:心悸、气促、唇甲稍紫绀,纳少,腹泻带粘液稀便,小便短少。

    作者:许真真;郭伟聪;陈海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分期辨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体会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发病率高,预后差,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笔者经过30余年的临床探索,拟定了虫草化积丸、赤芍清肝汤、白术消臌汤3方,分别治疗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高度黄疸型活动性肝硬化和晚期肝硬化腹水,效果较好,略具心得,现浅述如下。1 虫草化积丸治疗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根据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其基本病机是肝血瘀阻,兼脾肾气虚,湿热残留。现代医学认为,肝纤维化是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途径和病理基础,在早中期肝硬化时尚可使其逆转或终止其发展,故抗肝纤维化为治疗的关键所在。据此,笔者自拟虫草化积丸,方中以丹参、当归、桃仁、赤芍、莪术、穿山甲、土鳖虫、三七、水牛角粉、鳖甲为主,化瘀散结,佐以冬虫夏草、黄芪、白术健脾益肾;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制大黄、汉防己、甘草清利湿热余毒;柴胡疏肝理气。本方中大部分药物均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笔者以此方治疗早中期静止性乙肝后肝硬化108例,多数患者在连续服药3个月后,首先体力增强,面色生华,精神好转,食欲增加,继而血浆白蛋白升高,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明显下降,门脉主干和脾静脉直径逐渐恢复,脾脏稳定不变或有所回缩。

    作者:蒋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黄生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55例

    大黄生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是我院在省卫生厅立项的科研课题。经过1996~2000年5年来的临床研究,现初步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55例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48~70岁,平均57.3岁。对照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56.6岁。2组病例均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病人,经头颅CT扫描和腰穿行脑脊液检查证实。以上资料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诊断标准:中医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西医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医属中风,中脏腑。治疗组中属脑出血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对照组属脑出血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属风火上扰清窍者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属痰热内闭心窍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属痰湿蒙蔽清窍者治疗组14例,对照组11例。

    作者:曾进德;徐建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半夏治顽固性呃逆效佳

    笔者用半夏治疗顽固性呃逆24例,效佳。现举2例如下。庞某某,男,56岁。1992年8月4日就诊。患者自述2天前无明显诱因午饭后呃逆阵作,逐渐加重,经当地医院针灸、服中药汤剂后,略有好转,瞬间又作,逐渐加重,呃逆连声,饮食不进,入睡不得,坐卧不安。舌红绛、苔黄腻厚少津,脉弦数。诊为肝郁脾湿,蕴结于中,上逆于咽,呃逆频作。用半夏20g水煎频服,服后症状改善,呃逆间断发作,有时咽干口苦。次日复诊上方加黄连10g,厚朴30g。连服2剂,症状消失。王某某,女,42岁。1997年3月4日就诊。呃逆阵发性频作6年,曾多次治疗,疗效不巩固。每遇精神刺激、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等原因,均可发病,伴纳差、失眠、心烦乏力。舌红绛、苔白腻,脉沉数,左关滑数。此系肝郁气滞,脾湿蕴结,浊气不降反而上逆成呃逆。处方:半夏3g,甘草2g,研面冲服,每日3次。服药4天,症状明显好转。连服8天呃逆止,饮食、睡眠已正常,继服上药10天后停药。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作者:任丽艳;任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滤泡性咽炎辨治体会

    临床上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肿大为主的急慢性炎症,笔者估且称之为“滤泡性咽炎”。正常情况下,咽后壁光净平滑。当致病因子作用于咽部时,咽后壁淋巴滤泡便会出现免疫反应,增生肿大,病人自感咽部不适、疼痛、阻塞感、咽痒咳嗽等,往往使病情迁延不愈。鉴于此,笔者不揣愚陋,愿将自己的点滴经验及心得体会作以介绍。1 滤泡突起,色泽不变,为病在浅表这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病之初起。此期病邪附着在粘膜的表面,尚未入里,所以病人自觉症状较轻,仅感咽干不适,或咽痒咳嗽,或咽部阻塞感。局部检查:仅见咽后壁淋巴滤泡的突起,而色泽不变,表面无分泌物附着,扁桃体无肿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浮或浮紧。中医辨证属外邪附表。治宜解表祛邪,利咽消肿。选方六味汤(《喉科秘旨》)。

    作者:李宪梅;宋占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药实验研究概况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难治性血液病,属中医学“虚劳”、“血证”等范畴。近10年来有关中医中药与再障的实验研究业已广泛开展,现综述如下。1 在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增殖方面的研究再障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增殖缺陷,而体外培养骨髓造血祖细胞(CFU-GM、CFU-E、BFU-E等)直接反映了机体骨髓的造血状况,尽管近年来较之以往在此方面的研究并无大的进展,但用于反映机体的造血能力,该方面的变化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梁毅;陈志雄;丘和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精神疾病体会

    笔者师承家学,以中医药为主研治精神疾病;在运用中医药治疗之同时,辅用针灸疗法取得了较好疗效。兹将针灸辅治精神疾病之点滴经验,简介于下。1 神庭透上星治呆僵神庭、上星俱系督脉经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且行于脊里,上行入脑;故针刺神庭、上星有启阳透脑之功。笔者早年随先父丁浮艇习诊时,常见先父针刺神庭透上星,治疗癫狂病痰阻阳闭性呆惰、僵厥收效甚好。余师承先父之经验,对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亚木僵状态呈呆惰沉闷、面晦肤暗、舌苔灰白滑腻、脉沉滑等痰湿内阻证者,在服涤痰开窍愈呆汤(附方1)之同时,针刺神庭透上星,泻法,刺激强度宜大;另刺丰隆涤痰降浊,刺内关理气达神,均用泻法,针后加灸(艾条灸,下同,灸约3分钟);每日针刺1次,留针2~3小时(下同),每隔30分钟捻针1次(下同)。一般以上述疗法治疗30日左右呆惰明显好转,约60日左右呆去神清。对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木僵状态呈僵厥似绝、肤冷神惨、昏懵不语、脉沉细、舌质淡、苔灰白滑腻等气虚夹痰湿上蒙者,在服益气化痰醒神汤(附方2)之同时,亦针刺神庭透上星,并刺人中以助透脑醒神之力,均用泻法;另针刺足三里、关元,均用补法,针后加灸(灸约6分钟),以益气振神、温阳散饮;每日针灸2次,约2~3日僵厥可解。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消银解毒饮治疗银屑病血热证85例临床研究

    消银解毒饮治疗银屑病血热证85例,对照组30例服用复方青黛胶囊。结果用药8周,PASI积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综合疗效、总显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用药4周后,皮损鳞屑中IL-8含量较治疗前下降(P<0.05),表明消银解毒饮有降低患者皮损鳞屑中IL-8含量的作用。治疗组用药8周后,甲襞微循环有显著改善。

    作者:瞿幸;牛福玲;赵丽平;周德瑛;孙凤琴;段行武;周志强;金起凤;张晓红;刘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更年青胶囊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205例临床研究

    按照《新药审批办法》,将405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5例,对照组100例,开放组100例。治疗组口服更年青胶囊、模拟淀粉片各4粒,日3次;对照组口服更年安片、模拟淀粉胶囊各4粒,日3次;开放组仅服更年青胶囊4粒,日3次;3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服药前和治疗结束当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10%,愈显率65.36%,雌激素(E2)升高(P<0.001),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略有下降(P>0.05),阴道脱落细胞成熟指数(MI)升高(P<0.01),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P<0.001),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对照组总有效率86%,愈显率40%,E2升高(P<0.05),FSH、LH变化不明显(P>0.05),MI升高(P<0.01),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开放组总有效率99%,愈显率66%,E2升高(P<0.001),FSH、LH变化不明显(P>0.05),MI升高(P<0.05),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更年青胶囊能够提高E2水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效而安全。

    作者:陈大蓉;周家明;金哲;张文芳;戴德英;何世荣;杨荣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略论《伤寒论》证候的确立原则

    《伤寒论》自诞生以来,即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誉其为“方书之祖”,强调“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笔者谨就《伤寒论》证候的确立原则谈一点粗浅看法。  证就是证候,与症不同,症多指单个症状,证则代表着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实质上是一个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的综合性概念。辨证论治的目的不是解除某个症状,其手段不是完全针对特异性病因进行治疗,而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反应性达到治疗目的。那么,《伤寒论》是根据什么原则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症状、体征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证候呢?实际上仲景用以确定证候的是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邪正消长等,并用阴阳进行了高度概括。这种阴阳融合了《内经》全部阴阳概念。《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治疗目的也就在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仲景遵循这一观点,从而确定出各种证候。具体确立原则大致如下。

    作者:张五洲;杨英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叶天士“凡病宜通”治疗学思想探述

    在张仲景“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思想的启迪下,叶天士提出了“凡病宜通”的治疗学思想,并贯通整个医疗活动,跃升为其治病疗疾的准则之一。他认为百病之生,皆因郁滞痞塞,凝结不通而成,因此治疗上必须突出“通”字,并确立了一系列具体治法,如通阳泄浊法、通阳化饮法、泄肝通胃法、宣通气血法、通腑利尿法、通补阳明法、温柔通补奇经法等。对当今的临床实践仍具指导意义。

    作者:董幼祺;王邦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真菌ⅠⅡⅢ号合剂治疗念珠菌性口腔炎、肺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肠炎临床与实验研究

    用自制真菌Ⅰ、Ⅱ、Ⅲ号合剂治疗念珠菌性口腔炎、肺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肠炎,结果念珠菌性口腔炎总有效率76.6%,肺念珠菌病总有效率87.5%,念珠菌性肠炎总有效率93.3%。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药效学证实其疗效机制在于有抑制真菌的作用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安全性检测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性反应。

    作者:刘庆彤;毕云;刘明;姜莉芸;何红;盖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针刺膀胱经上压痛点治疗肾绞痛129例

    肾和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绞痛是急诊常见症,临床常用杜冷丁、阿托品、黄体酮等解痉镇痛。笔者自1987年12月至1999年12月采用针刺膀胱经上压痛点治疗129例肾绞痛,并与肌肉注射杜冷丁、阿托品做对照,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32例全部为急诊患者,其中针刺组129例,男93例,女36例;年龄20~65岁;左侧痛71例,右侧痛58例。对照组103例,男60例,女43例;年龄21~54岁;左侧痛48例,右侧痛5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现代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纪宗正,黎鸣译.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59-963.)中肾、输尿管结石诊断标准。

    作者:乐小燕;阳旭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阳痿证治琐谈

    1 心肾不交,用巴戟助肾精以达肾气王某某,男,46岁,已婚,工人,1999年9月24日初诊。阳痿8个月。曾经海狗肾、参茸丸及丙酸睾丸素等治疗无效。近月加重,伴阴部湿冷。症见性欲低下,阴茎缩软,抑郁寡欢,心绪烦乱,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口微渴不欲饮,大便时干时稀,舌尖红、中心薄腻苔,脉细数。证属心肾不交,木郁土困,阴阳失衡。治以滋肾降火,平衡阴阳,佐以疏肝健脾。处方:巴戟天30g,山茱萸20g,山药20g,酸枣仁15g,龙眼肉15g,白术10g,香附10g,夏枯草15g,泽泻6g,2剂。服后阳事可兴,且举而坚强,但勃起时间稍短,心烦顿除,精神、饮食、睡眠好转,阴部冷稍减,但湿感未去。原方去白术,加薏苡仁15g。再进5剂后,性生活正常,他症亦除,嘱服中成药逍遥丸、金匮肾气丸月余巩固疗效。

    作者:赖永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半夏善治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系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痛范畴。笔者认为,三叉神经痛当属痰厥头痛,其病机为痰凝火郁络阻,治疗恒以半夏为主药,灵活化裁,取得良效,兹举2例说明之。如治傅某,男,76岁。1989年3月5日初诊。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灼热疼痛,如鸡啄、似刀割,牵及齿龈和前额,每于洗脸、刷牙,甚至说话而诱发或加剧。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予卡马西平治疗,效不显;改用穴位封闭,开始有效,后无效,且愈益加重,疼痛剧烈,日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约几十秒至1分钟,伴烦躁难眠,纳谷不香,求治于中医。余见患者舌体淡胖、苔白滑而腻,脉弦滑有力,诊为痰凝火郁络阻,不通则痛。处方:姜半夏30g,生石膏30g,细辛6g,僵蚕10g,全蝎6g,白附子10g,川芎10g,川牛膝10g,生姜30g为引,水煎温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2剂,疼痛大减,每日仅轻度发作1~2次。上方姜半夏改为60g,继服2剂,疼痛消失。遂嘱常服礞石滚痰丸合止痉散,以资巩固。随访5年,未再复发。

    作者:朱树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