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近读《中医杂志》2000年第9期傅文胜同志《脉弦滑质疑》一文,受益匪浅,然对其观点有不敢苟同处,兹不揣卑陋,草此数语,以资切磋。傅文胜同志以为弦滑脉不能同时相兼,其理由如下:(1)对脉象分辨须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以位分脉有浮沉等脉,以数分脉有迟数等脉,以形分脉有弦滑涩等脉,以势分脉有虚实洪等脉,这四个方面即为脉象的四个特点,作者认为相兼脉是具有四个不同特点的脉组合而成。并说:“而具有共同特点的脉象是不能组成相兼脉的”。并举浮沉、迟数、弦滑、虚实不能同时出现为佐证。(2)从《脉经》中对弦脉滑脉的描述:“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有效率”。“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应指。”认为二者脉形截然不同,绝不可同时出现。(3)通过《脉经》关于弦脉和滑脉与其它脉相兼而出现的脉象一一罗列,得出结论:“纵观《脉经》以上所述,并未见有弦滑脉一说”。但其引滑脉相兼脉时有:“……关上弦滑而大小不均是病方欲进……”。此与上文自相矛盾而作者不察,是何原因不得而知。(4)经过上述论证,认为弦滑脉同时出现不妥,具有位数形势不同特点的脉象才能组成相兼脉。并说弦滑脉《脉经》不载,“然其始于何种医籍,何时以讹传讹,误传至今,尚需今后加以研究考证。”
作者:胡玉群;刘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在临床辨证处方中,重用半夏,治疗失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半夏气味辛、平、有毒。能解郁和胃除痰,具有安神定志之妙,临床治疗失眠症,多获良效。如治韩某,女,45岁,工人。因其丈夫检查出重病,以致烦躁不安,彻夜不能入寐1月余。来诊时,自述服西药镇静安眠药,中药汤剂等都无明显效果,仍不能入寐。神志恍惚、心悸、心烦,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滑腻微黄,脉弦滑。综观舌、脉、症,属气郁痰结,胃气不和所致。拟炙法半夏40g,百合15g,合欢花15g,茯苓15g,石菖蒲12g,3剂,水煎服。服后夜能入睡4~5小时,又原方续服2剂,睡眠正常,它症悉除。随访2月,未复发。笔者以重用半夏,治疗失眠30例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并疗效巩固。半夏有毒,用之当慎重,一般治疗失眠多用30~60g方效。法半夏先用净蜂蜜炙后加入它药同煎30分钟,取汁300ml,徐徐咽下,其疗效卓著。治疗失眠,不用大量半夏不易取效。笔者有很多病例都是先用常用量不理想,再加大法半夏用量而获显效的。所以只要认症准确,亦可径用大量,略加炮制,不会有副作用,而且能缩短疗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法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眠作用。法半夏用蜜炙后,可去其毒性,保留其功效。本例用法半夏,解郁和胃化痰,配百合性甘微寒,以安神定志,协调脏腑,使阴阳相交合,佐以合欢花、茯苓、石菖蒲,舒郁健脾,化痰安神,使阴阳相交,神安得寐。
作者:马明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在世界医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其存在的科学价值。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基础理论中的许多概念不清等问题,致使其指导临床的真正意义受到限制。中医学要发展,必须发展其基础理论。而基础理论的发展,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如何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研究。
作者:吕爱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肾和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绞痛是急诊常见症,临床常用杜冷丁、阿托品、黄体酮等解痉镇痛。笔者自1987年12月至1999年12月采用针刺膀胱经上压痛点治疗129例肾绞痛,并与肌肉注射杜冷丁、阿托品做对照,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32例全部为急诊患者,其中针刺组129例,男93例,女36例;年龄20~65岁;左侧痛71例,右侧痛58例。对照组103例,男60例,女43例;年龄21~54岁;左侧痛48例,右侧痛5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现代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纪宗正,黎鸣译.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59-963.)中肾、输尿管结石诊断标准。
作者:乐小燕;阳旭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常用生半夏入药煎用,尤于化痰散结方面,因须借其辛散之力,治疗有形痰结或瘀结,包括一些肿瘤、囊肿、炎性包块或某些增生性疾病有良好疗效,现列典型病案数则如下。1 脑瘤张某,女,61岁。1994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手足麻木、僵滞伴震颤、活动不利已3月。近1月视力逐渐下降至今已完全失明,卧床不起。曾赴某市人民医院诊治,经CT确诊为“脑胶质瘤”,因客观原因而拒绝手术。往视之,神志清楚,语音低,喉间有痰音。诉大便5天未解。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滑数。治拟化痰祛风通下。药用生半夏30g(先煎1小时),生地黄50g,僵蚕、地龙各10g,生大黄12g(后下),芒硝10g(冲),枳壳10g,5剂。5天后,双目已复明,并能起床行走,大便通畅,震颤大减。再拟方:生半夏50g(先煎1小时),生地黄50g,党参20g,苍术、茯苓各12g,蜈蚣2条。该方服用1月,诸症告失。随访2年余,行如常人。惜未再行颅脑CT复查。
作者:赵强;邓人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主任委员: 胡熙明副主任委员: 佘 靖 王永炎 龙致贤 李任先 李炳文 李俊德 任继学 刘敏如 张世臣 陈佑邦 苟生亮房书亭 施 杞 赵藕善 傅世垣 秦双发 殷顺海 费开扬委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刁跃池 于生龙 马有度 王永炎 王鱼门 王炳岐 王绪鳌 韦贵康 龙济瀛 龙致贤 孙万珍 任继学任德权 刘敏如 许锦柏 李大鹏 李任先 李炳文 李俊德 李益民 李乾构 李惠治 吴以岭 吴炳新张世臣 张华强 张孝娟 张学文 张绚邦 张承烈 陈可冀 陈克正 陈佑邦 陈啸宏 来辉武 佘 靖金树滋 房书亭 苟生亮 周绍明 庞春生 姜正谦 郝 富 赵藕善 施 杞 费开扬 费淳璐 胡志祥胡熙明 秦双发 殷顺海 钱 英 高 德 黄春源 梅国强 傅世垣 詹文涛 翟胜利 蔡剑前 戴锡孟顾问: (以姓氏笔划为序)万友生 王一章 王玉川 王其飞 王雪苔 王绵之 王荣和 邓铁涛 史常永 田景福 关幼波 冯天有刘志明 刘渡舟 米玛益西 何 任 陈彤云 李振华 李顺成 沈自尹 吴咸中 张 琪 张奇文张家庆 周仲瑛 阿不力米提*玉素甫 尚天裕 施奠邦 俞长荣 高辉远 唐由之 黄羡明 康郎腊董建华 焦树德 魏福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孟澍江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数十年,学验俱丰,审证细微。笔者有幸侍诊孟老,获益颇多。便秘一症,在中老年人尤为多见,而致便秘之因甚多,治法亦千差万别。孟老在治疗便秘时,常于辨证论治的同时注重疏理肺、脾、肝三脏之气机,就此经验介绍于下。1 在肺宣开上痹孟老认为肠腑之通降既赖脾胃之转输,亦赖肺气之肃降,上窍闭则下窍不通,肺失清肃则致肠腑闭塞不畅。孟老治之每用开宣上痹之法,选 轻苦微辛之品,微辛以开气痹,微苦以降肺气,肺气得通,气机得畅,胃气因和,肠腑得通而便秘自除。即所谓“开天气以通地道”之法也。正如叶天士所云:“昔丹溪大、小肠气闭于下,每每开提肺窍。《内经》谓: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孟老选药常从俞氏《通俗伤寒论》“里气抑郁,大便不爽或竞不通而痛,加春砂仁三分拌捣郁李仁、松仁、桃仁、柏子仁、蒌皮、酒捣薤白等辛滑以流利气机,气机一通大便自解”之意,或用郁金、紫菀、枇杷叶、杏仁、桑白皮等取《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之意,以宣通上焦肺气,脏腑同治,表里相应。尤以紫菀为常用,紫菀辛散苦降,温和柔润,既可宣开肿闭,又可润肠,治疗便秘兼有肺气闭塞者尤良。若兼有气机不畅者,则用瓜蒌、薤白等既可调畅上焦胸膈气机,又有润肠之功。
作者:李民;谢忠礼;牛崇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吴某,男,70岁。入院时间:1996年7月24日。主诉:突发心悸8小时伴昏厥1次。现病史:患者于住院前8小时劳作回家后,出现腹痛、腹泻3次,稀便带粘液,恶心呕吐胃内容物7~8次,同时出现心悸、昏厥1次,然后求治于本院急诊科。查体:心率120次/分,血压测不到。拟诊为细菌性痢疾?中毒性休克。急诊科给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静脉点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兑入多巴胺20mg、阿拉明20mg、低分子右旋醣酐500ml等,然后收住本院内一科。发病以来,无畏冷发热,无诉胸痛彻背、背痛彻胸,无下痢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入院时症见:心悸、气促、唇甲稍紫绀,纳少,腹泻带粘液稀便,小便短少。
作者:许真真;郭伟聪;陈海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探讨肺心宁合剂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效果。治疗组60例患者和单纯西药治疗之对照组60例患者均以吸氧、解痉平喘、抗感染、纠正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自制中药肺心宁合剂治疗。2组皆以15天为1个疗程,并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3.33%,总有效率93.34%;对照组显效率35%,总有效率68.3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浆ET—1水平治疗组治疗后为(69.8±15.8)ng/L,显著低于对照组(78.1±13.5)ng/L(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或P<0.01)。 提示肺心宁合剂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明显提高总有效率, 能降低血浆ET-1水平和改善血液流变学。 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作者:周端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消银解毒饮治疗银屑病血热证85例,对照组30例服用复方青黛胶囊。结果用药8周,PASI积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综合疗效、总显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用药4周后,皮损鳞屑中IL-8含量较治疗前下降(P<0.05),表明消银解毒饮有降低患者皮损鳞屑中IL-8含量的作用。治疗组用药8周后,甲襞微循环有显著改善。
作者:瞿幸;牛福玲;赵丽平;周德瑛;孙凤琴;段行武;周志强;金起凤;张晓红;刘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用自制真菌Ⅰ、Ⅱ、Ⅲ号合剂治疗念珠菌性口腔炎、肺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肠炎,结果念珠菌性口腔炎总有效率76.6%,肺念珠菌病总有效率87.5%,念珠菌性肠炎总有效率93.3%。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药效学证实其疗效机制在于有抑制真菌的作用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安全性检测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性反应。
作者:刘庆彤;毕云;刘明;姜莉芸;何红;盖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贺志光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500名老专家之一,擅治内儿疑难杂病。兹将贺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经验介绍于下。1 健脾益气,调理升降,疏畅气机CRF病机复杂,临床证候变化多端,然症虽变,皆不离“脾肾衰败,升降失调,湿浊壅滞”的病机特点。CRF病人常以头昏乏力、恶心呕吐、大便溏等脾胃虚弱为突出表现,这种症状的轻重与肾功能损伤的程度及尿素氮数值的高低基本呈正相关。肾病日久,伤及于脾,脾胃虚损而生化不及,谷不生精,血失化源而至阴阳俱损,气血两亏,诸脏失养,气机不调,升降失常,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湿浊潴留,水湿泛滥,变症丛生。此时,欲补肾虚,益气之品容易壅塞气机,养阴之药则滋腻碍胃,多虚不受补。因此健脾益气、调理升降,在本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健脾益气可使升降之枢得复,气机通畅,则纳化常,出入调,清气升,浊气降,生化有源,从而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消化吸收功能,促进有毒物质的排出。对此,贺老在临床上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中期病人,表现有全身疲乏,少气懒言,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或厚,脉沉细等症状,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使脾气旺,生化有源,肾精有赖;当归补血活血;陈皮、砂仁、枳壳理气醒脾,畅中焦气机,以免补益过甚,滋腻碍胃;升麻、柴胡引甘温之气上升;石韦、生薏苡仁利湿降浊,炙甘草调和诸药。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满、苔厚腻等正虚邪实,湿浊壅滞,故先用辛开苦降、宣清导浊,方用黄连温胆汤,使邪气渐除后,再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固本。
作者:师晶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多发病,常迁延不愈或愈后再复发。笔者在临床治疗该病多年,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 病因强调外感内伤两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糜烂、溃疡,出血点以及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外因主要与风、寒、暑、热之邪侵袭有关。因脾胃等脏腑先虚,外感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而水浊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出现腹泻、腹痛及粘液血便。内因主要与七情郁结,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等使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失固涩, 气机升降失常, 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湿邪留注大肠有关。 本病为正气先虚, 外邪侵袭而发病, 主要病位在脾、 胃、 大肠, 与肾、 肝亦密切相关。
作者:董丽春;张智勇;刘云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半夏,味辛,性温。临床多内服用,取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笔者取生半夏研极细末,密贮,外用治外伤出血、跌打瘀肿、鸡眼胼胝、瘢痕疙瘩,其止血、生肌、祛瘀、消瘢之效卓然,介绍如下。1 外伤出血金某,男,35岁。1996年7月12日初诊。左前臂被利器擦伤,伤口约1.5cm长,渗血不止,外科拟缝合治疗。适逢余在,急取生半夏末撒布伤口,不足2分钟见血止,又撒少许,纱布包,3日换药时见伤口渐合,数日后伤口愈合,疤痕细小。其后外科常用本品于外伤出血,效皆著。2 瘀斑李某某,女,42岁。1995年9月8日初诊。右膝部因跌伤瘀肿4天,经热敷及口服活血药肿渐消而瘀不减,色暗,直径约3.5cm,走路及触压尚痛。用生半夏末,醋调糊,涂敷患处,每日1次。用1日则瘀消近半,共3次则瘀肿已尽。3 瘢痕疙瘩苏某某,女,18岁。1995年7月16日初诊。患者左额因伤留一癍痕疙瘩,约莲子大。用激素局封未效。予取生半夏末、三七末各等分,调匀密贮,每取适量,醋调敷患处,每日1~2次。1月而见消,连用近3月后瘢去肤如常矣。4 鸡眼张某某,女,32岁。1996年10月26日初诊。左大趾一鸡眼有4个月,疼痛足难着履。惧手术切除。嘱其温热水洗净足,泡软其角质,用刀片轻削去上层角质层,取生半夏末撒堆其上,胶布封贴。6天后撕去胶布,鸡眼随之粘落,凹处新肉芽见长,乃单用纱布保护,5天后愈合如常。
作者:杨文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心肾不交,用巴戟助肾精以达肾气王某某,男,46岁,已婚,工人,1999年9月24日初诊。阳痿8个月。曾经海狗肾、参茸丸及丙酸睾丸素等治疗无效。近月加重,伴阴部湿冷。症见性欲低下,阴茎缩软,抑郁寡欢,心绪烦乱,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口微渴不欲饮,大便时干时稀,舌尖红、中心薄腻苔,脉细数。证属心肾不交,木郁土困,阴阳失衡。治以滋肾降火,平衡阴阳,佐以疏肝健脾。处方:巴戟天30g,山茱萸20g,山药20g,酸枣仁15g,龙眼肉15g,白术10g,香附10g,夏枯草15g,泽泻6g,2剂。服后阳事可兴,且举而坚强,但勃起时间稍短,心烦顿除,精神、饮食、睡眠好转,阴部冷稍减,但湿感未去。原方去白术,加薏苡仁15g。再进5剂后,性生活正常,他症亦除,嘱服中成药逍遥丸、金匮肾气丸月余巩固疗效。
作者:赖永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在1995~2000年间采用中药祛风养血、化瘀泄浊法治疗尿毒症伴皮肤瘙痒症3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慢性肾衰尿毒症期伴皮肤瘙痒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岁,皮肤瘙痒病程34±27天;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岁,皮肤瘙痒病程30±23天。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表现:皮肤瘙痒分为轻、中、重度。(1)轻度:瘙痒偶有发作,或仅在夜间或安静环境下出现,且较局限,程度轻,不影响工作和睡眠。(2)中度:瘙痒频繁发作,可同时数处出现,程度较重,甚则影响工作和睡眠。(3)重度:瘙痒持续发作,呈泛发性,程度重,影响工作和睡眠,可伴皮肤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湿疹、苔藓化等改变。
作者:洪泉生;朱良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探讨中药与氧氟沙星对大鼠支气管扩张症(支扩)模型气道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大鼠叶支气管内注射绿脓杆菌的支扩模型。以中药和氧氟沙星进行治疗,采用TUNEL法进行气道凋亡淋巴细胞的标记,对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AI)进行比较。结果,中药治疗组(A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气道组织也显示出炎症细胞浸润改善。结果表明,中药可能是通过促进气道淋巴细胞凋亡,清除炎症细胞,以改善气道炎症反应。
作者:万毅刚;范钰;曹世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三叉神经痛,系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痛范畴。笔者认为,三叉神经痛当属痰厥头痛,其病机为痰凝火郁络阻,治疗恒以半夏为主药,灵活化裁,取得良效,兹举2例说明之。如治傅某,男,76岁。1989年3月5日初诊。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灼热疼痛,如鸡啄、似刀割,牵及齿龈和前额,每于洗脸、刷牙,甚至说话而诱发或加剧。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予卡马西平治疗,效不显;改用穴位封闭,开始有效,后无效,且愈益加重,疼痛剧烈,日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约几十秒至1分钟,伴烦躁难眠,纳谷不香,求治于中医。余见患者舌体淡胖、苔白滑而腻,脉弦滑有力,诊为痰凝火郁络阻,不通则痛。处方:姜半夏30g,生石膏30g,细辛6g,僵蚕10g,全蝎6g,白附子10g,川芎10g,川牛膝10g,生姜30g为引,水煎温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2剂,疼痛大减,每日仅轻度发作1~2次。上方姜半夏改为60g,继服2剂,疼痛消失。遂嘱常服礞石滚痰丸合止痉散,以资巩固。随访5年,未再复发。
作者:朱树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上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肿大为主的急慢性炎症,笔者估且称之为“滤泡性咽炎”。正常情况下,咽后壁光净平滑。当致病因子作用于咽部时,咽后壁淋巴滤泡便会出现免疫反应,增生肿大,病人自感咽部不适、疼痛、阻塞感、咽痒咳嗽等,往往使病情迁延不愈。鉴于此,笔者不揣愚陋,愿将自己的点滴经验及心得体会作以介绍。1 滤泡突起,色泽不变,为病在浅表这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病之初起。此期病邪附着在粘膜的表面,尚未入里,所以病人自觉症状较轻,仅感咽干不适,或咽痒咳嗽,或咽部阻塞感。局部检查:仅见咽后壁淋巴滤泡的突起,而色泽不变,表面无分泌物附着,扁桃体无肿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浮或浮紧。中医辨证属外邪附表。治宜解表祛邪,利咽消肿。选方六味汤(《喉科秘旨》)。
作者:李宪梅;宋占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发病率高,预后差,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笔者经过30余年的临床探索,拟定了虫草化积丸、赤芍清肝汤、白术消臌汤3方,分别治疗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高度黄疸型活动性肝硬化和晚期肝硬化腹水,效果较好,略具心得,现浅述如下。1 虫草化积丸治疗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根据早中期静止性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其基本病机是肝血瘀阻,兼脾肾气虚,湿热残留。现代医学认为,肝纤维化是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途径和病理基础,在早中期肝硬化时尚可使其逆转或终止其发展,故抗肝纤维化为治疗的关键所在。据此,笔者自拟虫草化积丸,方中以丹参、当归、桃仁、赤芍、莪术、穿山甲、土鳖虫、三七、水牛角粉、鳖甲为主,化瘀散结,佐以冬虫夏草、黄芪、白术健脾益肾;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制大黄、汉防己、甘草清利湿热余毒;柴胡疏肝理气。本方中大部分药物均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笔者以此方治疗早中期静止性乙肝后肝硬化108例,多数患者在连续服药3个月后,首先体力增强,面色生华,精神好转,食欲增加,继而血浆白蛋白升高,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明显下降,门脉主干和脾静脉直径逐渐恢复,脾脏稳定不变或有所回缩。
作者:蒋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