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之曾
观察健脾化瘀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2年复发率,并与H2受体拮抗剂进行比较。中药组消化性溃疡128例用自拟健脾化瘀汤治疗,对照组120例用法莫替丁治疗。用纤维内镜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用健脾化瘀汤治疗4周,总有效率99.22%,溃疡愈合率85.16%,2年复发率31.3%。对照组120例,总有效率78.33%,溃疡愈合率50.83%,2年复发率77.5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作者:王凌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皮肤原位癌性溃疡,是指尚未发生转移的原发性皮肤癌所形成的溃疡,临床常见于基底细胞癌和鳞状上皮细胞癌。周围隆起、中央凹陷是由浅表皮肤组织器官原位癌导致的坏死崩溃溃疡创面的基本特点。笔者以液氮冷冻配合中药祛腐生肌外治法为主,治愈2例,现报道如次。
作者:黄诗通;黄东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古人用徐长卿以祛风化湿、治痒、止痛,主治胃痛、牙痛、风痹、寒痹、湿痹、跌打损伤、皮肤湿疹、荨麻疹等。此药在江、浙等地常见。笔者随先父陈治良在无锡行医时,常用此药治疗以下病证。
作者:陈鼎祺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了探讨颈部风寒湿刺激对机体氧自由基及前列腺素的影响,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风寒湿组、低头位组、复合模型组4组,每组6只。通过给予风寒湿、低头位刺激,观察受累局部和血液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前列腺素E2(PGE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变化。结果表明,风寒湿与低头位等颈椎病常见的致病因素可使颈部出现无菌性炎症并使受累局部组织和血液中SOD、LPO、PGE2、6-keto-PGF1α出现异常。氧自由基及前列腺素代谢异常可能是风寒湿致颈椎病的重要机理之一。
作者:姜杰;施杞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们以自拟“降沉片”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收到了卓著疗效,现将1995年10月~1997年2月期间所治114例,并与西药治疗68例作对照,总结如下。
作者:夏俊杰;朱晓鸣;冯步珍;曹忠贞;朱旌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它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筹,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肌肉、皮肤,甚至脏腑,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即以气血虚弱、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为标。在治疗RA的临床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作者:刘孟渊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为了探讨山茱萸补肾阳作用,复制氢化考的松致肾阳虚动物模型,观察山茱萸水溶性总提取物对肾阳虚大鼠的影响。结果山茱萸水溶性总提取物能够提高肾阳虚大鼠的存活率和生命质量。其中大剂量组的存活率为73.30%,明显高于中剂量组(46.67%) 、小剂量组、模型阳性药组和模型空白对照组(均为26.67%,P均<0.05),投以大、中剂量的山茱萸水溶性总提取物,可以使肾阳虚模型动物肾上腺病理改变显著减轻(P<0.01)。说明山茱萸水溶性总提取物具有补益肾阳、保护肾阳虚动物模型肾上腺组织,提高肾阳虚模型生命质量的作用。
作者:李春生;张国玺;石体仁;董小霞;孙丕;李电东;许鸿章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治疗小儿肾病:笔者在1987年下乡医疗时,偶得一药农治水肿验方,其中主药为徐长卿。多年来笔者在治小儿肾病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徐长卿,疗效颇佳。如治患儿赖某某,女,8岁。颜面、双下肢凹陷性浮肿,B超检查腹部有少量积液。血清胆固醇13.43mmol/L,甘油三酯2.26mmol/L;血浆总蛋白38g/L,白蛋白12g/L;尿蛋白(++++),尿白细胞(±)。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经西药激素治疗罔效,请中医会诊。询知上症俱存外,伴面色FDAF白,神疲肢冷,纳差恶心,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脾肾阳虚,治以温阳利水,益气健脾。处方:徐长卿10g,制附子3g,茯苓6g,白术6g,白芍6g,胡芦巴5g,党参6g,泽泻6g,黄芪6g,薏苡仁8g,生姜3片,炒谷麦芽各8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颜面、下肢水肿及腹水消失,精神胃纳好转,小便增多,尿蛋白(++),尿白细胞(-)。继以上方随证加减治疗1个月,诸症悉平。后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巩固,随访1年未复发。
作者:杨柏林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临床中发现,一些长期服用中药的慢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明显为少;而发生肝细胞癌的患者中,能够坚持长期服中药的却为数不多。两者有何相关因素,我们分别调查了100例肝细胞癌和100例慢性肝炎患者,兹将分析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洪慧闻;陈立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通过对东垣及其弟子罗天益有关著作的研究,将东垣饮伤证治理论,从明理、立法、制方、用药4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进行了简要介绍。
作者:王东坡;谭学林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例1:麦某某,女,40岁,1991年8月4日初诊。主诉:双足跟痛已5年余。晨起足跟疼痛,不能着地,逐渐加剧,导致用脚尖跛行。X线摄片示:足底跟骨未见明显异常。经多种治疗,未见显效。舌红苔白,脉细。辨为阴虚,络脉瘀阻,治宜养阴通络。取穴:风池、太溪双侧,每日1次。以1~1.5寸毫针先刺风池,进针约1寸深,针下有沉重感,行捻转补法,意使针感向下传导,并嘱患者用足跟在地板上搓动产生热感,留针约3~5分钟。取针后,再取太溪,行捻转补法,留针3分钟,针感要向痛处传导。针2次后,痛即减轻,10次痊愈。翌年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陈三才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中医方剂据有关记载达10余万首,临床有效并被广泛应用的也有数百首。这些有效方剂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阐释和发展方剂配伍理论,指导创新复方中药的研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使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是中医研究面临的大挑战。本文拟通过对方剂配伍理论的发展历史、方剂配伍理论现状的考察来探讨方剂配伍理论研究的相关问题。
作者:王阶;衷敬柏;王永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功效为祛风止痛止痒。临床上多用于风湿痹痛,腰痛,跌打损伤疼痛等各种痛证。笔者在临床偶然发现其有止咳平喘之功效,且每遇哮喘病人加用之,屡获效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郑世章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临床中常遇到因情志抑郁引起的闭经、不孕,笔者在辨证用药的组方中每酌加徐长卿,屡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作者:何良新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人体眼、耳、口、鼻、前阴、后阴诸窍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影响。近年来,笔者根据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立论,采用补中升阳泄热法治疗一些用常规疗法难以取效的九窍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择例介绍于下。
作者:周海虹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叶任高是中山医科大学内科教授,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他业医40余载, 治疗膜性肾病(MN)型肾病综合征(NS), 疗效确切,副反应少。 笔者有幸随诊, 现结合典型病例, 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杜义斌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从中医角度看,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和特点主要为内伤外感、气滞血瘀,在再狭窄形成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宿瘀并未解除,而PTCA机械损伤更致新的瘀血形成,损伤局部瘀热互结是局部再狭窄形成的主要机制。治疗上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抓住共同病机,注重清热化瘀;分清标本缓急,中西药物同济;尊重个体差异,用药同中有异;辨证基础上注重大便、睡眠、情绪、血脂、血糖调理;改变不良习惯,强调综合调理,提倡戒烟慎酒少食肉、豁达乐观忘忧,坚持温和运动,顺应四时气候。
作者:贾海忠;史载祥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笔者从医30余载,应用清热除湿法治疗因湿热之邪引起的干燥综合征1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淑瑛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徐长卿乃一味祛风镇痛、清热解毒、杀虫止痒药物。临床用于风湿疼痛、皮肤瘙痒、痈肿疮毒之症居多。然以徐长卿治疗心悸,笔者所见尚无记载。余从一病案中偶然发现,并经验证,其对窦房阻滞具有较好功效。兹举验例1则如下。
作者:刘炳乾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笔者以徐长卿为主药,参合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基本方为:徐长卿15g,柴胡10g,天花粉12g,当归12g,桃仁10g,红花8g,穿山甲12g,生甘草5g,赤芍10g,白芍10g。如躯干部神经痛者,选加郁金12g,醋炒延胡索12g;三叉神经痛者,选加川芎10g,蜈蚣12g;阴虚内热者,选加生地黄12g,牡丹皮10g;湿邪未净者,选加苍术10g,茯苓12g。每日1剂,水煎温服。共治疗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37~78岁,病程1~18个月。经过3~6周的治疗,结果治愈13例,显效6例,无效2例。
作者:沈之曾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