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16蛋白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曾谷清;周秀田;程爱兰;邹飞燕;谷依学;高天舒

关键词:乳腺癌, p16蛋白, VEGF, 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p16蛋白、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3例乳腺癌标本中p16蛋白及VEGF的表达.结果 p16蛋白、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7%和79.25%,其表达均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绝经状况、ER、PR的表达无关(P>0.05),p16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VEGF的表达则与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p16蛋白与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并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鼻咽癌放疗后肿瘤消退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影响肿瘤消退的临床因素.方法 77例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后行CT检查动态观察2年,至肿瘤消退或形态不再改变为止.结果放疗后2年其肿瘤消退率为84.4%(65/77).统计学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生长类型、T分期、N分期、颅底骨破坏数目、新辅助化疗、原发灶剂量是影响肿瘤消退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明确影响肿瘤消退临床因素,对合理制定放疗计划,判断预后,改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巍;胡国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各种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编码蛋白在恶性肿瘤转移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6例肿瘤转移和61例肿瘤未转移患者瘤组织的CD44V5+、CD44V6+、c-erbB-2+、nm23+、DCC+和p16+细胞检出率和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瘤组织细胞的CD44V5+、CD44V6+和c-erbB-2+细胞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nm23+,DCC+,p16+细胞表达率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肿瘤转移者、多器官转移者、DNA异倍体者、SPF增高者、Apo减低者的CD44V5+、CD44V6+、c-erbB-2+细胞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未转移者、单器官转移者、DNA二倍体者、SPF不增高者、Apo不减低者(P<0.01或P<0.05).而nm23+、DCC+、p16+细胞的表达率与此相反.结论肿瘤组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编码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对肿瘤的恶性度、转移潜能、转移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书奎;王自正;杜同信;夏伟;翁慎毅;周振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放疗和帕米磷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观察

    0 引言恶性肿瘤晚期常发生骨转移,因疼痛而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我院采用局部放疗加帕米磷酸二钠(商品名:博宁)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立;成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微波凝固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后血清TGF-β1水平,以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结果 以正常对照组血清TGF-β1 +2sd(27.2μg/L)为阈值,18例肝癌患者中13例TGF-β1为阳性(72.2%),5例为阴性.肝癌微波治疗后1周血清TGF-β1为65.1±12.3μg/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4周时大多数患者(11/13)血清TGF-β1降至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2例患者由于发生腹腔内转移而TGF-β1持续升高.结论 肝癌微波凝固治疗前后血清TGF-β1的检测对于术前肝癌的诊断及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月香;董宝玮;于晓玲;于德江;梁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P-糖蛋白在常见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组织P-糖蛋白(P-gp)的表达情况,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0月~2002年10月术前未经化疗及放疗的切除标本263例,以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P-gp表达情况.结果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肺癌、宫颈癌P-g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7%、88.0%、85.7%、61.3%、60.5%.胃癌、大肠癌P-gp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癌,腺癌P-gp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癌及其他癌.结论 P-gp在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组织中有较高的原发表达,检测肿瘤组织(尤其是胃肠道腺癌)的P-gp对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艳梅;付红;姜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膀胱癌患者尿中可溶性Fas和可溶性FasL表达水平的意义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L(sFasL)在膀胱癌病人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3例膀胱癌病人术前、术后和12例正常人尿中sFas和sFasL的表达水平.结果膀胱癌病人尿sFas和sFasL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sFas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正相关,sFasL仅与肿瘤临床分期正相关.肿瘤切除术后sFas和sFasL水平均降低,而且复发者术后sFas水平显著高于无复发者.结论 sFas和sFasL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膀胱癌生物学行为.

    作者:谢庆祥;张阳根;韩聪祥;徐忠义;黄宏伟;李金雨;林吓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癌基因c-fos和c-jun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0 引言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c-fos和c-jun蛋白是核内癌基因产物,参与多个基因的转录调节,控制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本文旨在通过研究c-fos和c-jun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来探讨它们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作者:王志强;黄杰;林慧庆;王旭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转移瘤动静脉双途径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动静脉双途径联合化疗治疗肝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根据原发肿瘤病理类型、化疗药物作用特点及代谢特征,将每一化疗方案中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除外)经肝动脉灌注或栓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经外周静脉给药.静脉给药于动脉给药后第3天开始,4周为1周期,至少进行3周期.每周期治疗前重点复查肝脏CT及相关肿瘤标志物,随访时间从治疗结束至死亡.结果总有效率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肺鳞癌60.0%、13.2月,肺腺癌55.5%、10.8月,肺小细胞癌75.0%、31.4月,胃癌53.3%、17.6月,胆囊癌33.3%、10.9月,大肠癌63.3%、18.8月,乳腺癌66.6%、21.7月,卵巢癌66.6%、23.4月;56例肝转移瘤治疗前相关肿瘤标志物值均高于正常值,治疗结束后均显著降低,P<0.01.该治疗方法不良反应与单一静脉化疗基本相同.结论动静脉双途径联合化疗是众多肝转移瘤治疗方法中较为理想的一种可行手段.

    作者:廖子君;余国政;陈晓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低频超声对卵巢癌CO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低频超声对人卵巢癌COC1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以低频超声(频率0.24 MHz,剂量5.12W/cm2×5s)辐照COC1细胞,采用MTT观察超声对COC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FCM)、TUNEL法和光、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超声波能够显著抑制卵巢癌COC1细胞增殖,辐照后12h、24h、36h和48h,其MTT光吸收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FCM检测超声辐照后6h的COC1细胞凋亡率达(25.57±4.68)%;同时TUNEL法观察到棕褐色着染的凋亡细胞;相差显微镜及电镜下可见凋亡小体形成等典型形态学改变.结论低频超声辐照对人卵巢癌COC1细胞体外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其凋亡.

    作者:杨志宏;王智彪;于廷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树突状细胞浸润、HLA-DR抗原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S-100+DC浸润、HLA-DR抗原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3例胃癌、24例癌前病变组织中的S-100+ DC、HLA-DR进行检测.结果 S-100+ DC、HLA-DR在胃癌组、癌前病变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组(P<0.05).在低分化、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胃癌患者中S-100+ DC数目明显减少(P<0.01).HLA-DR在低分化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S-100+ DC与HLA-DR的表达有正相关性.结论胃粘膜中S-100+ DC与HLA-DR的变化反映了胃癌局部免疫状态,二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素芳;史成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状态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不同分级、不同临床分期细胞增殖状态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采用SABC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并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I).采用FⅧ相关抗原,应用SABC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肿瘤微血管密度.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检测PI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1)45例上皮性卵巢癌中PI均值为35.7±10.9,MVD均值为31.7±11.2(400倍镜下).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分级的PI无显著性差异(P>0.05).MVD在不同的卵巢癌临床分期中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Ⅲ~Ⅳ期肿瘤MVD高于临床Ⅰ~Ⅱ期(P<0.05).(2)上皮性卵巢癌中PI与MVD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肿瘤血管生成是上皮性卵巢癌发展的伴随条件,随着卵巢癌的进展,肿瘤血管生成是增加的.上皮性卵巢癌中细胞增殖状态与肿瘤血管生成无明显相关.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与肿瘤细胞增殖的机理可能不同.

    作者:汪宏波;王泽华;林美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紫杉醇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紫杉醇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原代培养模型,MTT法测定紫杉醇对HUVEC增殖的影响;采用鸡胚尿囊膜血管形成模型(CAM模型),观察紫杉醇对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紫杉醇在非细胞毒浓度下可在体外抑制HUVEC的增殖,在体内抑制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结论紫杉醇在非细胞毒浓度下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尹鸣;陈龙邦;耿怀成;臧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肺上沟癌的诊断和治疗(附28例分析)

    目的探讨肺上沟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8例肺上沟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病人均明确诊断,21例采用术前放疗联合广泛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0/21)、57%(12/21)、28%(6/21).结论采用术前放射治疗联合广泛切除,疗效满意,可作为该病治疗的首先方法.

    作者:程可洛;何悦概;张光休;王志刚;蔡小碧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吲哚美辛对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增殖的影响

    0 引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ASIDs)的人群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显著低于未服用人群[1],目前基础研究认为NSAIDs 主要作用点为环氧酶(COX).本实验研究环氧酶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对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苏媛;荆梦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体外培养技术及其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研究中的应用

    0 引言头颈肿瘤占全身肿瘤的5%,其中90%是恶性肿瘤.头颈肿瘤具有独特的特征,如癌前病变易于识别;上气消化道(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肿瘤常位于体表,较易监测;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能从肿瘤发生的部位和分期来预测局部和远处转移情况;原发肿瘤易复发并有继发其他部位肿瘤的危险性;另外,头颈部肿瘤是用化学药物预防肿瘤复发的理想模型.头颈肿瘤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人体肿瘤研究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当前,尽管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随着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出现愈来愈多待解决的问题.较多证据表明,体外培养技术的应用可望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机制的阐明和防治带来新契机.本文将介绍这一领域的进展.

    作者:蔡萍;吴展元;李金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HPV16型感染与核因子-κB活化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HPV16型感染与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EMSA)检测50例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腺瘤和20例正常大肠组织核因子NF-κB DNA结合活性,并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HPV16型DNA.结果结直肠癌、腺瘤分别与正常结直肠组织比较,NF-κB DNA结合活性和HPV16型DNA阳性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比较,NF-κB DNA结合活性和HPV16型DNA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PV16型DNA阳性和阴性结直肠癌患者比较,NF-κB DNA结合活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NF-KB活化参与HPV16型在结直肠癌的致癌过程.

    作者:周宇;叶文桃;麦海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3岁,因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于腹腔镜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肝左叶表面有一灰白色结节,大小约3×3×2cm.CT增强扫描回报:肝左叶血管瘤.

    作者:朱振龙;宋适恒;杨艳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p16蛋白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p16蛋白、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3例乳腺癌标本中p16蛋白及VEGF的表达.结果 p16蛋白、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7%和79.25%,其表达均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绝经状况、ER、PR的表达无关(P>0.05),p16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VEGF的表达则与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p16蛋白与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并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

    作者:曾谷清;周秀田;程爱兰;邹飞燕;谷依学;高天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晚期肝癌的非手术治疗临床进展

    0 引言从90年代开始,我国肝癌死亡率在癌症死亡率中己名列第二[1],每年全国约有13万患者死于肝癌,这占全球肝癌死亡总数的42%[2].手术治疗常常作为肝癌首选的疗法,但由于肝癌发病隐匿,确诊时能手术切除者仅为10%~20%[3],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多种非手术切除的疗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就目前较为成熟的肝癌非手术局部治疗及其综合应用的概况作一综述,供临床合理选择.

    作者:张丽萍;齐文杰;刘志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效原理在体外抗癌药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在体外利用中效原理定量分析抗癌药物联合应用过程中的协同、相加或拮抗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利用中效原理判断联合用药(阿糖胞苷,长春新碱)对HL-60细胞的效应.结果两种药物单用及联合应用时随药物剂量增加,其效应也随之增加.两药大剂量合用时为拮抗效应,小剂量合用时为协同效应.两药合用时给药次序不同不会影响合用效应,两药合用时药物浓度比例变化会影响合用效应.结论两种药物合用时大剂量为拮抗,小剂量为协同,其效应大小与两种药物浓度比例有关,而与给药时间次序无关.

    作者:陈姝;汤为学;娄世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