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分支阻滞患者运动试验诱发阵发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杨丽菱

关键词:三分支阻滞, 患者, 运动试验, 阵发性, 左心室, 心前区, 病理性, 杂音, 心律, 心悸, 头晕, 体检, 男性, 肺清, min
摘要:患者男性,68岁,因头晕、心悸、心前区闷痛2d入院.体检:P80次/min,BP 150/90mmHg.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胸片示两肺清晰,左心室轻度增大.
心电与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第30课 心搏骤停与早期复极的关系

    早期复极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表现,见于1%~5%的人群.通常认为这种状态是良性的,但实验研究提示其具有潜在致心律失常特性.然而,临床支持依据不足.我们实施了一个包含206例特发性心室颤动患者参与的病例对照研究,以便分析早期复极的发生率,并且评价它与观察到的任何心律失常和预后的潜在关系,如植入型除颤器监测到的.

    作者:童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源性心律失常

    目的 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源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107例右心室流出道源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2例,室性期前收缩95例.单点穿刺股静脉后,将单根消融导管按需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流入道或流出道,行电生理检查、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 消融成功101例,成功率94.39%.有效靶点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提早(36.1±5.8)ms.成功靶点位于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27例、后间隔26例、前间隔48例.操作时间(55.2±26.2)min,X线曝光时间(9.9±5.3)min,放电时间(418.2±163.6)S,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月~3.5年,复发3例.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源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操作简便,且节省费用.

    作者:林佳选;林加锋;季亢挺;李继武;陈鹏;杨鹏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程度预激的心电图表现

    预激的程度反映了窦性或心房激动通过房室旁道激动心室肌的数量,因此也决定了P-R间期和QRS形态、时间及继发性ST-T改变的程度.本文通过分析30例显性心室预激心电图和δ波比值[1],探讨不同程度预激时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陶国英;吴祥;翁凌云;江聪美;庄丽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特征性心电图分析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病变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以下心尖部,40~60岁多见,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不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临床症状少或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而心电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作者:虞钧芬;刘志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

    目的 探讨国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临床心电图特征.方法 分析3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体表心电图各项参数.结果 心电图记录到Epsilon波12例,QRS时间(V1+V2+V3)/(V4+V5+V6)≥1.2共15例,终末激动时间延长17例,出现QRS波群碎裂23例,可见异常Q波8例,V1~V3T波倒置且不存在束支传导阻滞1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28例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结论 Epsilon波、QRS时间(V1+V2+V3)/(V4+V5+V6≥1.2、终末激动时间延长≥55ms及QRS波群碎裂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特征性的体表心电图改变.

    作者:王静;陈明龙;杨兵;张凤祥;陈红武;居维竹;陈凯;俞建;李园园;曹克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后的房性心动过速

    近年来,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已逐渐成为各类心房颤动的重要治疗方法.单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根治率较高,但对慢性心房颤动仍然不理想.

    作者:蒋晨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尼亚加拉瀑布样T波改变心电图分析

    例1 患者女性,64岁.因左侧肢体偏瘫1d来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临床诊断:脑梗死.体检:T 36.5℃,BP125/85mmHg,R86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刘冬红;杨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美托洛尔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心率变异性(HRV)是反映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的无创性定量检测方法[1].本文探讨美托洛尔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蔡元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思考心电图之104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成功1例

    患者女性,53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10余年.高血压10余年.体检:BP 160/60mmHg,R 86次/min.心尖呈抬举样搏动,心界扩大,心尖部可闻及3级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

    作者:彭晖;吴永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隐匿性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引起假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女性,34岁.因心悸半年入院.无器质性心脏病史.体检:BP125/80mmHg,心界不大,心率78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约4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未见明鼢显异常.

    作者:林靖宇;刘军;吴学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VVI起搏心电图中的室性融合波群

    室性融合波群是心脏内同时存在两个独立的节律先后或几乎同时激动心室的不同部位,并完成整个心室除极,形成相互融合的QRS波群.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心腔内至少同时存在自身和起搏两个节律点,当两者频率相近时,则可能同时或先后激动引起心室除极,使心室除极波的形态既不同于单纯自身心律,也不同于单纯起搏节律,而形成了介于自身心律与起搏节律之间的第3种心室波,称为室性融合波群,当两个节律点频率非常接近时还可形成一系列连续的形态、电压各不相同的室性融合波群.

    作者:王凤秀;贾邢倩;马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思考心电图之103》答案

    上、下两行MV1系相隔近2min记录.上行显示窦性基本P-P间期0.92s,长P-P间期1.82s为基本P-P间期的2倍,存在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窦性下传QRS波群呈rSR'型,时间0.12s,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见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P'2、P'5),其偶联间期相等,下传QRS形态与窦性QRS形态略异,为折返型房性期前收缩伴轻度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心电图表现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结果 观察到6种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①房性期前收缩或心房颤动诱发慢快型AVNRT,②AVNRT伴2:1房室传导阻滞或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时不影响心动过速周长,③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及快慢型AVNRT,④房性期前收缩重整慢快型AVNRT,⑤两条房室结慢径路交替顺传引起的慢快型AVNRT,⑥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不等速传导引起的1:2房室传导及折返.结论 认识这些心电图现象并了解其形成机制,有助于体表心电图诊断房室结双径路传导.

    作者:袁晓虹;郑新权;李忠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干扰性窦房分离心电图分析

    例1 患者男性,6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图1)示P波形态有3种:①P-波,如P3~P8、P12,其P-R间期0.08s,P--P-间期0.84s,频率70次/min,为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②直立型,如P1、P9、P10为窦性P波,其P-R间期0.15s,P-P间期0.88s,频率69次/min;③正负双相型,如P2、P11,形态介于窦性P波与P-波之间,属房性融合波,其P-R间期0.1 0s.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频率与窦性频率相近,两者互相竞争.

    作者:沈琴;何方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结-希浦系统传导阻滞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见类型,也是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在体表心电图的表现形式之一.QRs波群与P-波的关系直接反映了AVNRT的形成机制,也是体表心电图分析及诊断的主要依据.

    作者:王慧;李忠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抗凝疗效观察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发血栓栓塞,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国外多个研究结果表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窦性心律者增高5~6倍[2].因此如何预防栓塞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目标.华法林能使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显著减少约2/3[3].本文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重视.

    作者:吴玲玉;殷琪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双弯塑形钢丝在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更简捷、实用、安全的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起搏的导线定位方法.方法 入选1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70例采用间隔部心室起搏导线的双弯塑形钢丝定位法,对照组72例采用常规单弯J形钢丝辅助定位法.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导线参数(感知、阈值、阻抗)、间隔部起搏导线定位成功率、心室起搏导线植入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导线脱位情况.结果 两种导线定位方法对起搏导线参数无明显影响.两组起搏导线一次定位成功率(70.0%、50.7%)、累计成功率(96.0%、89.0%)、X线曝光时间[(13.5±5.9)min、(20.3±9.6)min]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月,均未见起搏导线脱位及起搏参数异常改变.结论 采用双弯塑形钢丝方法可明显提高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定位成功率,明显缩短X线曝光时间.

    作者:吕云;陶四明;张荣华;李易;洪云飞;杨锋;刘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标准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运动心电图ST段压低、QRS积分和ST/HR指数3种标准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选取可疑冠心病患者共177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平板运动心电图3种标准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ST段压低、QRS积分和ST/HR指数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依次增高,ST/HR指数与ST段压低相比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QRS积分与ST段压低相比仅特异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另外,ST/HR指数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数目的 增多而增高,QRS积分随着病变数目的 增多而减少.结论 ①ST/HR指数可提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②当存在干扰性ST段压低时,采用QRS积分是较好的选择;③ST/HR指数、QRS积分可预计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作者:陈建平;来江涛;郑良荣;陈瑶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电图U波的新视野

    U波是心电图T波后宽而低平的小波,于1903年由Einthoven命名.现将近年来从基础到临床对U波研究的若干进展叙述如下.1、U波的正常范围

    作者:鲁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心电与循环杂志

心电与循环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