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王士强;张颖;曹阳;陈奇宏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摘要: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和应激反应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并给予全身麻醉下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GB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统一给予常规全身麻醉和介入治疗,但SGB组额外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应激反应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及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应激反应相关激素胰岛素(InS)、血糖(BS)、β-内啡肽(β-EP)和生长激素(GH)水平均相近(P>0.05),经手术治疗后72h,SGB组患者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激素水平及治疗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GB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缓解机体应激反应状态.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与血压晨峰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与血压晨峰的关系.方法 选取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45例,女45例.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问卷,根据焦虑评分分两组,焦虑组52例,焦虑评分≥50分和对照组38例,焦虑评分< 50分.观察两组24h动态血压、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两组24h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非杓型血压患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焦虑组血压晨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水平与血压晨峰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两者呈线性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39;P<0.01).结论 焦虑水平与血压晨峰相关,可能是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莉;林萍;任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80例确诊的HICH病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160例未发生脑出血的高血压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比较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别筛选影响HIC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93)、高血压分级(OR=3.88)、不规律服降血压药物(OR=4.87)、缺乏体育运动(OR=3.03)、负性生活事件(OR=3.58)、食盐摄入量(OR=2.09)等因素均为HIC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ICH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Ⅲ级高血压、未规律服药、缺乏体育锻炼、负性生活事件、不良饮食行为等,应针对这些高危因素,早期采取预防措施,降低HICH的发生率.

    作者:叶丹丹;金婉玲;金灵芝;叶继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住院患者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合理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患者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合理性.方法 依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相关药物评价标准,从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用药疗程等角度对2017年4季度108份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出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08份病例中,有55病例不合理,不合理率为50.93%.结论 我院住院患者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不合理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用药安全,应加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的培训和监管力度,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率.

    作者:邢亚群;董清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水平(D-D)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为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同期选择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Hcy、D-D等.结果 观察组血清Hcy、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其他分型组,心源性脑栓塞(CE)患者血清D-D明显高于其他分型组(P<0.05,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表达水平与吸烟史、饮酒史呈正相关性(r=0.35,P<0.01,r=0.31,P<0.01),血浆D-D水平与冠心病史呈正相关性(r=0.20,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Hcy、D-D水平异常升高,Hcy与LAA患者明显相关,D-D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明显相关.

    作者:张卓;陶伟;王俊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冰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张口受限的康复效果

    目的 探究冰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张口受限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在我院就诊的46例老年脑卒中伴张口受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冰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张口大切牙距离、Frenchay评分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张口大切牙距离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张口大切牙距离分级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张口大切牙距离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23例(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60.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renchay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冰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显著改善老年患者脑卒中后的张口受限,提高下颌关节活动范围,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作者:陈擘璨;吴秀香;蔡毅;曾超胜;周经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磁共振成像兼容起搏器临床应用随访

    目的 观察磁共振成像(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和MRI扫描的安全性.方法 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植入术后MRI扫描情况及起搏器各项参数变化.结果 共447例患者植入MRI兼容起搏器,植入前56例次患者曾行过MRI检查;植入后9例次行1.5T MRI扫描,1例次行3.0T MRI扫描.扫描部位包括:头部8例次、肝胆1例次、脊柱1例次.扫描前后起搏器各项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MRI成像清晰.随访至MRI检查后6个月,未发现起搏器工作异常及电量异常耗损.结论 MRI兼容起搏器植入呈上升趋势,在规范的操作流程下,患者能安全有效地进行MRI扫描.

    作者:胡竹君;史嘉然;胡静静;胡晓晟;郑良荣;陶谦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氨氯地平联合滋阴活血方对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粒膜蛋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联合滋阴活血方对高血压伴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微粒(PMP)膜蛋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CHD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均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氨氯地平降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滋阴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并测定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PMP及其表面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Ih(GP Ibα)和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水平.结果 观察组降压、CHD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55%、8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2%、70.91%(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ET-1、PMP及其PAC-1、CD62P、GPIbα、CD40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VEF、N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滋阴活血方治疗高血压伴CHD疗效显著,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并抑制PMP的黏附、聚集、炎症反应作用.

    作者:刘占超;张鸿飞;常林林;刘亚俊;陈国杰;崔文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新生儿不同程度胆红素血症对心肾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高胆红素血症监测血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血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Cr)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08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监测CK、CK-MB、cTnⅠ、β2-MG、Cr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42例患单纯上呼吸道感染或脐炎的新生儿作比较.结果 不同程度高胆红素血症血CK、CK-MB、cTnⅠ、β2-MG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程度高胆红素血症可致心肾损害,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应常规测定血CK、CK-MB、cTnⅠ、血β2-MG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翁瑾;沈美萍;俞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估重度主动脉狭窄左心室纵向应变及扭转运动

    目的 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及扭转运动,以了解其早期的左心室心肌力学机制改变.方法 选取重度AS患者30例,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30例,对照组30例,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左心室GLS及整体扭转角度,比较这三组之间GLS及左心室扭转角度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和AS组的GLS明显减低,左心室扭转角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高血压组比较,AS组的GLS明显减低,左心室扭转角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VEF正常的重度AS患者其GLS减低,而左心室扭转角度增加,3D-STI有助于了解重度AS患者左心室早期力学机制的改变.

    作者:王子龙;杨性安;王刚;蒋彩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ACS患者134例,同时选取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浆AngⅡ、Ang(1-7)水平及血清肌钙蛋白1(cTnⅠ)水平.比较ACS各分型组间上述指标差异,评价AngⅡ、Ang(1-7)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上述指标与ACS的相关性.结果 AngⅡ、Ang(1-7)与cTn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AngⅡ、Ang(1-7)与cTnⅠ呈正相关(P<0.01),AngⅡ、Ang(1-7)及cTnⅠ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均具有诊断价值(P<0.01),cTnⅠ尤为显著,进一步绘制ROC曲线提示AngⅡ、Ang(1-7)及cTnⅠ诊断界值分别为:51.23pg/ml、42pg/ml及0.3ng/ml(P<0.01),AngⅡ、Ang(1-7)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优于cTnⅠ(P< 0.05),而AngⅡ与Ang(1-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分型ACS患者AngⅡ、Ang(1-7)及AngⅡ/Ang(1-7)比值有统计学意义,AngⅡ、Ang(Ⅰ-7)对于ACS患者病情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静;杨润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多学科团队合作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

    目的 研究多学科团队合作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延续性护理方案,观察组接受多学科团队制定的延续性护理方案,两组干预方式和频率完全一致,收集并评定干预6个月后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再住院率.结果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学科延续性护理可显著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依从性,降低再住院率.

    作者:张丽艳;倪慧;俞国红;丁文娜;王夏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2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未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梗死后HT分为HT组(n=48例)和非HT组(n=78例).回顾性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脂、血糖及临床资料,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患者出现HT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HT组患者糖尿病、心房颤动及脑栓塞发生率均高于非H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高血压、酗酒、吸烟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②HT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均较非HT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心房颤动(OR=3.52,P<0.05)、糖尿病(0R=3.09,P<0.05)是HT发生的危险因素,TC(OR=0.60,P<0.05)、LDL(OR=0.18,P<0.05)是HT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患者心房颤动是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TC和LDL是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后HT的保护性因素,血脂水平低的患者应该警惕大面积脑梗死后HT的发生.

    作者:常红云;丁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从有创(FFR和iFR)到无创(FFRCT)的生理评价技术

    冠状动脉造影是常规用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技术,但是冠状动脉造影不能反映冠状动脉血管功能的真实情况,所以基本上不能明确狭窄的冠状动脉是否与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相关.目前,在临床上用来判断狭窄病变冠状动脉功能的方法主要是应用压力导丝检查得出的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这种技术.Pijls等[1]于1993年率先提出了FFR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存在狭窄病变的情况下,该冠状动脉所提供给心肌区域能获得的大血流量与同一区域在正常情况下所能获得的大血流量之比.FFR能真实反映血管因阻塞而收窄对功能的影响,它可以表达为下列的计算公式:FFR=Pd/Pa(Pd:冠状动脉在大充血状态下狭窄病变远端的平均压.Pa:大充血状态下主动脉的平均压.)

    作者:侯江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伊伐布雷定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

    目的 评价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伊伐布雷定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4名慢性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2例保持原有的内科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ACEI、利尿剂及比索洛尔),伊伐布雷定组加用伊伐布雷定,为期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1月、12月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价心率控制情况,查C反应蛋白(CR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脑钠肽(BNP).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伊伐布雷定组在长期治疗后平均心室率更低,CRP水平降低更加明显,LVEF改善,BNP降低,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脑卒中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应用伊伐布雷定,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炎症水平及BNP水平,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功能.

    作者:邹金林;王红娜;方波;陈国雄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4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分为颈动脉正常组(n=66)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7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胆红素水平,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发生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吸烟、糖尿病病程长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血清总胆红素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 总胆红素水平的下降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董越华;董计东;辛欢欢;刘莉芳;李立琴;张云良;王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在脓毒性心肌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脓毒性心肌病(SIC)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肌功能障碍与高死亡率相关,但若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和肌钙蛋白及脑钠肽等心脏生物学指标在SIC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但都不是反映脓毒症患者心肌功能障碍的可靠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也存在争议.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能定量显示不同维度上的心肌应变,准确评价心肌整体和局部功能.应用2D-STI测量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参数不仅是早期诊断SIC敏感可靠的指标,对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也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袁佳辉;蔡国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气囊式与旋压式桡动脉压迫器应用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气囊式与旋压式压迫器的止血效果、并发症、患者的舒适程度,找出两种压迫器的优缺点及适用人群.方法 选择在本院住院且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00例,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气囊压迫器组和旋压式压迫器组各100例.对比两组压迫器压迫时有无出血;术后1h患者心率、左上肢血压、术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SpO2);患者呼叫次数;患者的不舒适感受;撤除桡动脉压迫器后局部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spO2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压迫器均有较高的止血成功率和较低的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但气囊止血器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优于旋压式止血器组.

    作者:朱芳;鲍克娜;彭利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降低AMI并发CS的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我院治疗的110例AMI并发C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院内存活情况设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脏功能以及发病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时间等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50例,死亡率45.4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AMI发病至入院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3支病变、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CS发病至PCI时间、梗死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76,95%CI为1.06 ~ 6.64)、年龄>70岁(OR=2.43,95%CI为0.86 ~ 5.76)、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0~1级(OR=3.33,95% CI为1.12~8.56)、3支病变(OR=4.01,95% CI为1.25 ~ 9.13)、CS发病至PCI时间> 7d(OR=2.61,95% CI为1.13~7.87)是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I并发CS患者院内死亡率较高,合并糖尿病、年龄>70岁、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0~Ⅰ级、三支病变、CS发病至PCI时间>7d均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作者:朱文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自制装置在提高心肺复苏培训中按压深度达标率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通过在心肺复苏培训中使用自制装置控制按压深度,以期提高学员按压深度的达标率提高培训质量.方法 选取浙江医院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中心参加心肺复苏复训的临床医护人员72人,教材使用AHA教学光盘.随机分为试验组(使用装置组),要求学员按压深度以直尺在直角装置上下移动5-6cm为标准.对照组(不使用装置组),进行常规培训.两组受训者在培训结束后进行每人2分钟的成人单人心肺复苏考核(无装置条件下),记录并比较两组按压深度达标率.结果 试验组的按压深度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自制装置在心肺复苏培训中,在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按压深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宋行之;徐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分析明确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比值在评估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n=261),依据ApoB/ApoA1比值的均值分为高比值组(n=125)和低比值组(n=136),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冠状动脉Syntax评分等指标,分析ApoB/ApoA1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1)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oB/ApoA1高比值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总胆固醇(TC)高于低比值组(P>0.05),而ApoA1水平低于低比值组(P<0.05),同时,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多于低比值组(P<0.05).(2)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TC、LDL-C、ApoB、ApoB/ApoA1比值逐渐升高,ApoA1逐渐降低,P<0.05.(3)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人群的血管病变Syntax评分与ApoA1水平呈负相关(r=-0.42,P<0.05),与TC、LDL-C、ApoB、ApoB/ApoA1比值呈正相关(r=0.47,0.51,0.62,0.66,P< 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ApoB/ApoA1比值升高,与冠状动脉Syntax评分呈正相关,能较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作者:陈严;吕晶;董艾艾;陈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