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成立;黄旭才;余献丹;张姎婔;高仲雷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用图表形式对患者提供有时间和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进行,减少漏项,缩短患者住院日,提高护理质量[1].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神经内科临床为常见的急危重症.
作者:汤巧敏;叶小云;姚梅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颅内动脉狭窄是高风险、高发病率的疾病,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病变基础,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提高10%,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26%.在我国,约30%~70%的缺血性卒中与颅内血管狭窄有关.因此,应重视颅内血管狭窄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袁永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收集高血压性脑出血住院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连续给药2周.计算血肿体积和脑水肿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记录卒中量表(NIHSS)和BI指数.结果 观察组入院后第14天血肿体积和脑水肿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院后第7天和第14天血浆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出血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可抑制脑出血后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血肿吸收,缓解脑水肿,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沈丽群;黄鸿博;陈青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在3~8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多模式CT筛选后,在发病9小时内给予静脉纤溶酶原激活物(t-PA)0.9mg/kg溶栓治疗,评估溶栓前、溶栓后24小时及7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评估溶栓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溶栓后24小时复查多模式CT.结果 溶栓前和溶栓后24小时及7天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47±4.45)、(12.01±5.83)、(12.93±10.02)分(P>0.05).溶栓后90天mRS(3.53±1.77)分.90天mRS独立(0~2分)4例,严重残障或死亡(3~6分)11例.14例溶栓前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显示有颅内大动脉狭窄,溶栓后有9例显示狭窄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的.结论 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显示超过常规溶栓时间窗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减少.
作者:张征;殷为勇;王贞;段玉霞;付凤丽;韩钊;陈伟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脑梗死后可出现人格改变[1],特别是合并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2].但急性脑梗死所致人格改变,国内外罕有报道.我院近期成功诊治1例以人格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sdrome,TOBS)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呙登俊;王浩;李微浪;胡智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1].血肿腔钻孔引流术是治疗CSDH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的标准的治疗方法[2].我院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自2010年10月以来在神经外科进行临床路径试点,截止2012年5月已对4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了钻孔引流术的临床路径管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郑红;揭园庆;戴俊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COP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趋势,并且COPD患者高于其他患者4.5倍发展为心力衰竭[1].
作者:何苗;陈肖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非痴呆型皮质下小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SSV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26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和24例正常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常规MRI分析两组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的差异;通过DTI技术测量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的分量各向异性(FA)和平均扩散率(MD)的差异;对VCIND-SSVD组患者MoCA总分及其子项评分与FA和M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常规MRI显示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认知功能无明显相关(均P>0.05).VCIND-SSVD组双侧额叶FA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CIND-SSVD组双侧额叶MD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的FA、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CIND-SSVD组患者双侧额叶FA值下降程度与MoCA评分及注意力、语言功能、抽象概括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等子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0.71,P<0.05,<0.01),MD值升高程度与MoCA评分及注意力、语言功能、抽象概括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等子项评分均呈负相关(r=-0.43~-0.67,P<0.05,<0.01).结论 VCIND-S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双侧额叶白质损伤有关,DTI在VCIND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舜源;张庆臣;丁忠祥;陈波;顾苏兵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CA125)检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62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Ⅱ级、Ⅲ级、Ⅳ级,另选57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A125的浓度以及治疗前后血清CA125浓度的变化.另据随访结果分为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比较两组CA125浓度.结果 血清CA125浓度各组心力衰竭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Ⅳ级组高于心功能Ⅲ级组(P<0.05),心功能Ⅲ级组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5);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血清CA125水平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件组血清CA125浓度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显著高于非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A125浓度测量可以作为心力衰竭诊断、预后评估的方法之一.
作者:杨伊萍;傅慎文;钟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踝臂指数(ABI)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13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5例)和非冠心病组(47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37例、双支病变组26例、多支病变组22例,应用超声测量颈动脉IMT、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ABI,分析比较不同病变程度下颈动脉IMT及ABI,应用ROC曲线判定IMT及ABI对冠心病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颈动脉IMT多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高于非冠心病组,组与组之间数据比较,P<0.05.ABI多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及非冠心病组,组与组之间数据比较,P<0.05,而单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AB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提示:颈动脉IMT、ABI预测冠心病存在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0.14,提示颈动脉IMT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ABI则意义不大.颈动脉IMT诊断切点值1.09mm,诊断敏感性52.3%,特异性78.9%.结论 颈动脉IMT及ABI与冠心病均相关,颈动脉IMT更能早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且颈动脉IMT≥1.09mm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吕炜俊;李浙成;胡智星;童跃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病,约占75%,具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虽疗效确切,但受患者发病时间等诸多条件限制,影响该疗法的开展.而传统的抗凝、降纤、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神经保护剂等药物治疗,疗效又不甚理想.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较好疗效[2~4].
作者:陶玉萍;李雪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诊室给予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即刻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47例患者PCI术前在急诊室给予替罗非班,对照组50例患者在PCI术中给予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急诊造影中IRA再通率、PCI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急诊造影时IRA再通率(38.29%)显著高于对照组(2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造影时TIMI血流Ⅲ级患者治疗组(34.04%)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Ⅲ级患者治疗组(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AMI患者PCI术前急诊室即予替罗非班治疗能提高急诊造影时IRA再通率,改善术后即刻心肌灌注,且安全性好.
作者:徐云根;何义;徐丹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肾动脉阻力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将入选病例分为杓形组(20例)和非杓形组(35例),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和肌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肾血流测定法测定两组患者左、右侧主肾动脉(MRA)、叶段动脉(SRA)的收缩期峰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计算阻力指数(RI).结果 非杓形血压组患者肾动脉阻力指数高于杓形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平均阻力指数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r=-0.27,P<0.05).结论 肾动脉阻力指数与血压昼夜节律密切相关,非杓形血压可能更易引起肾动脉阻力增加.
作者:方波;陈国雄;邹曙东;滕颖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获得的脑组织局部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参数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3~8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P检查.根据随访CT或MRI影像判断有无发生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分为出血组(PSHT)及未出血组(PSNo-HT).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PSHT及PSNo-HT两者相应临床及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相对表面通透性(rPS)值预测HT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 26例患者进行入院CTP检查的患者中11例发生HT.PSHT组与PSNo-HT组患者的rPS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rCBV及rCB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分析显示:rPS阈值为5.81时,预测H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91%、87.50%.结论 动态CTP成像获得的PS参数图能够判断哪些患者易发生HT,在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付凤丽;许琦;章文叙;陈伟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分析机关人群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及生活方式现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杭州市5个区级机关116例工作人员知信行情况.结果 机关人群自我血压知晓率为87.07%,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为77.59%;生活方式多项条目得分正常血压人群组高于高血压人群组,特别是在高脂食物摄入、中等量以上饮酒、生活规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91.38%的机关人群表示对高血压防治知识有需求.结论 机关人群生活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史碧容;何云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为响应<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慢性病防治分委会达成以下共识:慢性病严重损害国民健康,威胁劳动力人口,大量增加疾病负担,已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不加以控制,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妨碍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慢性病可防可控,加强慢性病防治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面对防治慢性病的严峻挑战,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尽快扭转慢性病高发态势.
作者: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脑梗死是人类常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高血压、肥胖、吸烟等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仅能解释部分脑卒中事件,很多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在无上述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因此,探寻新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已成为目前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课题.近年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本研究通过调查40例脑梗死患者Hp的感染状况,分析Hp感染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以期阐明Hp感染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聘;何欣;管月帆;陈远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观察47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47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各项理化指标,并经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血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对照组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01);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斑块软斑的检出率为29.79%,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斑块软斑的检出率仅为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糖明显升高,责任血管内膜中层增厚,尤其是伴有粥样斑块软斑者,预示着脑卒中有进展可能,临床应高度警惕并作积极的干预和处理.
作者:郑高;唐风云;张钰;叶惠雅;叶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抗氧化干预对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正常高值血压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正常高值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包括A组20例,B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A组口服维生素E软胶囊100mg每天3次和维生素C片200mg每天3次,B组仅服维生素E软胶囊100mg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谷维素片20mg每天3次,疗程均为2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并比较基线血压(BP)、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干预组在治疗后SBP、DBP、TG、TC、LDL-C、FPG和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BP、DBP、TG、LDL-C和hsCRP的平均减少幅度和正常血压达标率均是治疗24周时显著大于治疗16周或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A组的SBP、BDP、TG和hsCRP在治疗后均显著地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维生素E联合维生素C抗氧化干预能显著地降低正常高值血压及其心血管危险因素,且降低DBP的作用强于SBP.
作者:戈成立;黄旭才;余献丹;张姎婔;高仲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EEG)监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118例昏迷患者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并给予分级,同时进行格拉斯昏迷量表(GCS)评分,依据结果进行预后判断,与病人3个月后随访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33,P<0.05),GCS评分和脑电图分级与预后有关,GCS评分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为77.1%,EEG分级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为93.8%.结论 动态脑电图监测可以较准确地判断昏迷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铭;江飞飞;林海燕;杨伟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