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行为干预研究探要

汪平意

关键词:脑卒中, 抑郁, 干预, 研究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除了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外,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为脑卒中后抑郁症(PSD),发生率为30~50%[1].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慢性泄泻43例疗效分析

    慢性泄泻,表现为标实而本虚,腑实而脏虚,即湿热兼脾虚共存,故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以清热祛湿,健脾升阳.笔者用此方治疗慢性泄泻43例,疗效颇为满意.

    作者:苏东平;宋俊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脉通汤治疗缺血性中风200例临床观察

    笔者2005年-2006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我科研制的脑脉通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症200例,并与80例常规治疗组作对照,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高丽红;路学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药煎煮方法探析

    正确地煎煮方法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特别是煎药时间长短与个别药放入时问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现将一般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姜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临证妙用桂枝汤三则举隅

    詹学斌教授用桂枝汤临证治疗三则:冒风症误治案,治宜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佐以健脾助运、养血补肾,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更年期综合征,证属肾气亏损、营卫不和,治宜标本兼治,方用桂枝汤加味.颈椎骨质增生综合征,治宜调和营卫,养血补肾通络,方用桂枝汤加味.

    作者:詹学斌;朱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自拟益肾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42例

    [目的]探讨自拟益肾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中药加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对照组35例,单以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6个月后观察疗效,并随诊6个月.[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益肾汤能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作者:高娜;刘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石淋通片的工艺研究

    [目的]对石淋通片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筛选优化处方.[结果]用预胶化淀粉做赋形剂,3%的交联羧甲纤维素钠做崩解剂,50%乙醇做粘合剂.[结论]处方科学合理,生产工艺切实可行,产品质量稳定.

    作者:张丽;缪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心理调适在康复治疗中的意义与作用

    认为心理状态是人们情趣反映和行为的结果,是受人们意识支配的.心理反应分恐惧、猜疑、紧张、稳定四型.具体方法以疏导、松弛、支持、心理位置提高及合理情绪治疗、感情转移等.形体与精神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统一体.心理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具有广阔前景和深远意义.

    作者:张晓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浅识

    过敏性紫癜以邪热迫血妄行为多见,以清热凉血为主要治则.自拟方紫癜灵,不仅缩短疗程,而且克服了激素治疗出现的反弹弊端.

    作者:张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温经汤为主治疗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30例

    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由下焦虚寒、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而致.温经汤,温经散寒,去瘀行气,配方精当,直中病机,有温经散寒,行气去瘀、益气止痛之效.

    作者:姚海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75例观察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消除局部软组织痉挛,松解关节囊的挛缩和神经根粘连;也可增宽间隙,扩大椎间孔,配合手法治疗可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减轻或解除压迫,促进神经纤维修复.减弱神经根的激惹状态配合针灸、理疗、采取适量、适度循序渐进的腰部功能锻炼,均可提高疗效.

    作者:朱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风急性期康复护理与治疗干预

    急性期是中风康复的关键阶段,可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急性期成功的康复护理效果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对急性期进行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进行功能锻炼者.因此应重视中风病人急性期的康复治疗,纠正目前很多人认为康复训练只属于疾病进入恢复期后才开始的误区.

    作者:杭艳;耿元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当归补血汤治疗慢性肾衰贫血52例疗效观察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以氮质储留、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严重贫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为特征.笔者在常规治疗贫血的基础上,加用当归补血汤治疗CRF贫血,提高血色素水平,改善贫血状态,现介绍如下:

    作者:初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白长川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逆转经验

    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白长川教授业医40余载.善理杂病沉疴,临床尤精脾胃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中西互参,敏于思辨,善于总结.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每获良效,更总结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的逆转治疗经验.

    作者:马超;李翌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牛黄降压丸对痰浊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治疗组),其中,高血压Ⅰ级15例,Ⅱ级13例,Ⅲ级2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6~68岁.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脑、肝、肺、肾及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排除中医所说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证.另设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5岁~66岁,两组间除血压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马旭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运脾温阳方及拆方对正常和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运脾温阳方及拆方对正常和大黄致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正常和15%大黄水煎液灌胃造成脾虚模型的小鼠,制作脾细胞悬液于96孔培养板培养后,加入ConA或LPS各50μL,然后加入运脾温阳方及拆方50μL,培养72h后用MTT检测.[结果]运脾温阳方及拆方对正常小鼠脾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脂多糖诱导的正常小鼠脾细胞增殖未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运脾温阳方及拆方10mg/mL、5mg/mL和2.5mg/mL剂量组对刀豆蛋白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运脾温阳方及拆方的各剂量组对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脂多糖诱导的脾细胞增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运脾温阳方及拆方10mg/mL、5mg/mL和2.5mg/mL荆量组对刀豆蛋白诱导的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拆方中1.25mg/mL剂量组对刀豆蛋白诱导的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运脾温阳方及拆方具有促进B细胞和T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朱萱萱;郁晓维;邵南齐;丁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败毒散治疗疑难杂症四则

    1 心悸(病毒性心肌炎)迟某某,男,19岁.2001年4月6日初诊.5个月前因受寒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自用感冒药未能缓解,继而出现高热、心悸、气短、乏力,在某某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予ATP、COA、黄芪、刺五加等静滴治疗,有所缓解,但经常心悸气短,每逢感冒、劳累或紧张时加重,现兼有头晕、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自汗、微恶风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而细.

    作者:张晓明;王桂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120例

    笔者采用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120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2003年至2005年间的门诊病例,其中,女72例,男48例;脑力劳动96例,体力劳动24例,年龄大64岁,小21岁,其中21~30岁6例,31~40岁29例,41~50岁38例,51~64岁47例;病程短3个月,长8年.

    作者:刘家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52例

    指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虚为脾胃虚弱,脾阳不足;实为实邪内阻,虚实夹杂.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52例,显效3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

    作者:王似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针推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6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宜祛风散寒、活血祛瘀、通经活络.针刺夹脊穴能振奋督脉阳气,改善神经血供.改善微循环,促进水肿吸收,加快酸性代谢产物排泄,减轻致痛物质对神经根的刺激.风池配颈夹脊穴能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之功效.颈椎部的推拿牵引,可以松弛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调整颈椎动力平衡系统,减缓骨质增生,扩大椎间隙椎间孔.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的压迫和粘连.颈椎病病程都较长,久病必瘀,而刮痧治疗能调血行气,疏经活血,排毒除秽,祛瘀生新.

    作者:冯丽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药剂人员与患者语言交流技巧

    随着现代医学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如何利用药房为患者做好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每一个药剂人员的当务之急,为了使药房工作顺利完成,既要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病情,认真听取病人的情况,仔细分析运用医药学知识进行指导用药,亲切、清晰的语言解答是药房工作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晓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