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娥;段兆洁
产后自汗是产后至产褥期常见的病症,有的见于其他疾病伴随症,有的经多种检查无其他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生理性症状,多采用谷维素、维生素、非那根等药治疗,效果不佳.笔者从中医理论出发,采用加味大补黄芪汤合生脉注射液并用治疗产后生理性自汗43例,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雪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病例介绍滕某某,女,59岁.主诉:近日因稍食油腻之物,腹痛肠鸣后即泻,泻后则安,每天3~4次.病史:患者腹泻反复发作10年之久,缠绵不愈.表现为阵发性腹绞痛及里急后重,排便后缓解,伴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某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经口服黄连素、诺氟沙星胶囊、中药、静滴青霉素治疗,症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每因稍食油腻之物、或食生冷水果、或情绪紧张、或过度劳累,病情加重.查体:患者呈慢性面容,神情、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
作者:金炳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坐骨神经痛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从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按其受损部位又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笔者用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姜秀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并与常规非透析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观察76例病例,随机按1:1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治疗组年龄42~81岁,平均67岁;对照组年龄40~82岁,平均65岁,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情的分级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韦慧琴;胡开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偏头痛是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反复发作的头痛,发病部位常见于头部的一侧,呈周期性、发作性、剧烈性,以中青年多发,女性多于男性.笔者对78例偏头痛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文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王某,女,32岁.2005年3月22日初诊.患者5天前因情志郁怒,突然出现脘腹剧胀,不能得卧,口苦口干,经服西沙比利,效果欠佳,遂来就诊.症见脘腹胀满,胃中灼热似痛,口苦口干不欲饮,似饥不欲食,进食则泛酸,大便2~3日一行,质偏干,排便不爽,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胃镜及病理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脉证合参属胃痞,系因肝郁气滞、脾胃升降失司所致,治宜疏肝解郁、升清降浊.药用柴胡6g,白芍12g,枳壳15g,黄连6g,吴茱萸3g,沙参15g,甘草6g.水煎服.嘱患者服药5剂.于3日后患者又来访,诉上药服1剂后症状大减,2剂后症状全无,询问是否继续服药,嘱患者继服以巩固.
作者:王庆溪;何承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以扬刺为主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12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8例中,男52例,女76例;年龄小18岁,大65岁;病程短1个月,长16年.
作者:姚聪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病例介绍庞某某,女,54岁.于2003年10月19日11时入院.该患在入院前7天右上肢近腕关节处发现一大块瘀斑,5天前出现头晕,2天前皮肤瘀斑增多,并出现头痛,继之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躁动不安,伴呕吐,双下肢活动欠灵活,在当地医院行头CT扫描检查未见异常.既往无关节疼痛、明显脱发及反复口腔溃疡史;病前无服用药物史.查体:体温37.7℃,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20.6/13.9 kPa.意识不清,躁动不安,中度贫血貌,周身皮肤散在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皮肤、巩膜黄染,光反射迟钝,无面瘫,颈软.心率100次/分,心音、心律正常.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腹部稍膨隆,无压痛及肌紧张.
作者:李亚男;高宏;刘欣;潘琳;刘宝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32例痰浊上扰型眩晕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小21岁,大58岁;病程短7天,长12年.临床表现:头晕昏沉,倦怠神疲,头重如蒙,心烦而悸,胸闷脘痞,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口干不渴或口干引饮,饮后仍干,或便溏或便秘,舌胖,苔浊腻,或白厚而滑,脉弦滑.辨证均属于痰浊上扰证.
作者:王建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疏散外风药,简称疏风药或祛风药,即泛指具有辛散祛风作用,用于治疗风寒、风热、风湿、风疹等外风证的一类药物.如能掌握这类药物的一般性能、特殊效用、配伍规律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便可以为临床正确运用本类药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赫春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结合10余年治疗肿瘤经验,自拟胃症宁汤辨证治疗晚期胃癌,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生存质量,现将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作者:徐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病例介绍[案一]患者,女,39岁.以腰背部发热2年余为主诉,于2003年12月20日就诊.2年前不明原因发病,自觉腰背部(两肾之间)发热,约手掌大小,症状时轻时重,较重时,即使身处严冬亦袒胸露背,欲卧石板之上. 自诉曾多方求医,诸医均考虑为阴虚火旺而以滋阴降火为法组方,治疗罔效.观其舌脉,舌质淡,苔白腻,关脉左弦右弱,尺脉沉紧.问其饮食,食欲欠佳,进食后有轻微腹胀,且自觉小腹坚满,时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咽,发无定时,发时呃声频频,声音高亢,持续时间10分钟至1小时不等,双下肢轻微浮肿.综观舌、脉、症,考虑为阳虚饮停之奔豚气.遂给予苓桂术甘汤:茯苓15g,桂枝12g, 白术15g,炙甘草6g.1剂,嘱用药后复诊.12月22日复诊:诉汤药入口即感背部热邪逐渐下移,尿量有所增加,小便时有灼热感.1剂服完,背部发热症状消失,小腹坚满缓解,呃逆未发.随访近1年,症状未见反复.
作者:郭刚恒;丛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在临床中健脾疏肝利胆法,应用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例病例,男5例,女2例;年龄小38岁,大60岁,平均49岁;病程短6年,长15年,均为西医门诊或病房转诊病例.主要症状:右胁肋胀痛,甚者放射至右肩背,脘腹胀满不舒,喜叹息,矢气则舒,面色萎黄纳呆,大便溏,小便黄,舌淡,苔白腻或中微黄,脉弦大无力或弦濡.空腹胆囊B超:均显示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壁增厚毛糙.
作者:谭莉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中风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中药加针灸和推拿等综合疗法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上有可靠的疗效.下面就此类患者的辨证分型治疗介绍如下:
作者:赵传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由于化疗药物的作用,患者骨髓处于抑制状态,临床表现为全血细胞的减少,尤其是对机体抵抗能力起主要作用的白细胞,甚至可以降到0.5×1012/L,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状态,因而感染是不可避免的.据统计,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期感染致死者占20%~30%.患者的共同症状是发热,体温高达41℃,伴或不伴其他症状.如咳嗽、咽痛、肛周疼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西医的处理一般是首先作分泌物或血培养,然后给予联合、足量、广谱的抗生素治疗,在治疗中等待培养结果.如获得阳性培养,则可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但很多时候,得不到培养结果,患者仍持续高热.这时往往根据经验,调整药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作者:陈爱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CRT)是多种肾脏疾病(无论是原发于肾脏的或继发于全身疾病以后累及肾脏的各种疾病)所引起的慢性肾功能减退,表现为代谢产物、毒物的潴留、水电介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部分内分泌功能失调等.本病疗程长,疗效差,患者痛苦大.
作者:石青娥;段兆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头痛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23~64岁,平均42岁;病程1个月~5年.临床表现:肝郁头痛是由于内伤七情所致的头痛,常因情绪波动而诱发,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头痛,常见巅顶痛或头痛限于一侧或痛连两颞,急躁易怒,心烦,脘胁胀闷,嗳气频频,得嗳气则头痛缓解,舌红苔薄白,脉弦等.所有病例经有关检查,均排除器质性疾病.
作者:谢慧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坚涩不通的一种病症.老年人由于长期便秘,功能失调,病人痛苦不堪,严重者易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加强护理,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便秘的发生,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邹爱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自2002年~2004年间运用推拿中药离子导入并用治疗4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68例患者中,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18~68岁,平均50.3岁,病程短1天,长3年,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推拿中药离子导入并用组48例(观察组)和口服滑膜炎冲剂组20例(对照组).
作者:王承明;王纪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3年1月~2005年3月,笔者应用本院验方制成的胃动胶囊联合西药多潘立酮治疗FD60例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岳斌;张静;郝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