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男;高宏;刘欣;潘琳;刘宝文
邵荣世主任医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30余载,擅长内科,尤精脾胃.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得益匪浅.兹就邵师应用温中行滞法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顾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自2003年3月~2005年3月,采用古方八正散加味联合抗菌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NGU)78例.并与单用抗菌素治疗的60例作临床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幸宇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EBN),是护理人员在制定护理活动计划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1].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循证护理正在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方向,被逐步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作者:高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疏散外风药,简称疏风药或祛风药,即泛指具有辛散祛风作用,用于治疗风寒、风热、风湿、风疹等外风证的一类药物.如能掌握这类药物的一般性能、特殊效用、配伍规律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便可以为临床正确运用本类药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赫春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以黄芪益气固表为君,白术健脾化湿、助气血生化之源为臣,气血充旺则卫阳固,防风走表而祛风邪为佐使,组成益气固表之剂.笔者在临床中辨证运用玉屏风散治疗多种病症,收效颇佳.现举例如下:
作者:李生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中医药防治再狭窄的研究现状单味中药及提取物川芎嗪:唐利龙等[2 3]发现:川芎嗪有明显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生长与分裂的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而且川芎嗪还能明显的抑制VSMC的?、Ⅲ型前胶原α1(Ι)、α2(Ⅲ)基因的转录.而Ι、Ⅲ型前胶原可导致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同时激活并释放生长因子,在PTCA后再狭窄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罗红琳等[4]在不同剂量川芎嗪对VSMC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川芎嗪能明显抑制VSMC数目的增长和细胞对氚-脱氧胸腺嘧啶(3H-TdR)的摄取,并可增加前列环素(PGL2)水解产1物6-keto-PGF1α的释放,提示川芎嗪具有抑制VSMC增殖的作用,其作用与PGL2增加有关.
作者:王连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以扬刺为主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12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8例中,男52例,女76例;年龄小18岁,大65岁;病程短1个月,长16年.
作者:姚聪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乌杞乙肝颗粒具有滋养肝肾、解毒散瘀等功效,是我国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先生的临床验方.本实验主要观察乌杞乙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并且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红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笔者于2001年10月~2004年10月,对72例IBS(腹泻型)患者中的38例用刺五加脑灵液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师磊;王芳;梁丰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以加味芎芷石膏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炎,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系门诊确诊的肺脾气虚型慢性鼻炎病例,均未用滴鼻剂治疗,无其他鼻科疾病,共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小12岁,大59岁.平均年龄40.68岁,病程短半年,长6年.
作者:吕洪;石磊;徐萍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陈祖臬老中医,是绍兴地区名中医,学验俱丰,尤精于儿科.笔者有幸侍诊一侧,获益匪浅,今撷取在咳嗽上的一些经验,以飨同道.
作者:吴国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坚涩不通的一种病症.老年人由于长期便秘,功能失调,病人痛苦不堪,严重者易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加强护理,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便秘的发生,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邹爱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在临床中健脾疏肝利胆法,应用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囊炎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例病例,男5例,女2例;年龄小38岁,大60岁,平均49岁;病程短6年,长15年,均为西医门诊或病房转诊病例.主要症状:右胁肋胀痛,甚者放射至右肩背,脘腹胀满不舒,喜叹息,矢气则舒,面色萎黄纳呆,大便溏,小便黄,舌淡,苔白腻或中微黄,脉弦大无力或弦濡.空腹胆囊B超:均显示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壁增厚毛糙.
作者:谭莉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笔者把张仲景辨治胃脘痛诸法浅谈于后,并略述己见,供学者参考.
作者:李祥年;李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自2000年1月~2004年11月运用化肝煎加味降低联苯双酯停药后谷丙转氨酶反跳7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永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自1998年至2004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肠梗阻46例,并与手术治疗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57例均符合<外科学>肠梗阻和<中医内科学>腹痛、关格诊断标准[1,2].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小8个月,大68岁,平均34.4岁.对照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9~73岁,平均41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利刚;谭少猛;张惠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 2001年11月至2004年12月住院及门诊病例90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25岁,平均病程(2.56±3.21)年;伴高血压42例,高血脂38例.随机分两组,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临床分型,心电图改变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均>0.05).
作者:管景浩;钟伟;刘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自拟宣肺止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5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59例均系门诊病例.其中,男25例,女34例;年龄小者5岁,大者63岁;病程长者6月,短者10天.所有病例均经过至少5天以上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治疗,疗效欠佳,要求中医药治疗.症候特点:咽痒即咳,呈阵发性咳嗽,甚至痉挛性咳嗽,无痰或少痰;每因遇冷空气或吸入油烟而诱发加重,饮水可暂缓;双肺呼吸音清晰或稍粗,无干湿鸣音;有30例经胸片检查肺部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
作者:胡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胃食管反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目前认为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食管粘膜的损害是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多以烧心、胃脘灼痛、泛酸、反胃、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笔者采用降逆和胃法治疗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王杰;周伟星;梁健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而不易治愈的一种疾病.笔者在临床中观察认为,把本病的辨证治疗与祛瘀相结合,则有明显优势.1 湿热瘀阻宜清利化瘀[例一]刘某,女,29岁.自诉2002年5月作人工流产术后出现下腹隐痛,每月月经将至下腹胀痛明显加重,伴腰骶酸痛,带下偏多黄秽,经期提前,色暗有块,舌黯红、苔薄黄、脉弦滑.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宫体压痛,双侧附件增厚,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治宜清热化湿,活血通络.药用红藤、败酱草、蒲公英、冬瓜仁各20g,赤芍、丹参、益母草、川楝子、元胡各15g,牛膝、茯苓各12g.上方7剂尽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后加扶脾之品继服20余剂,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廖启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