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疗效评价

赫永金;余国庆;王国平;王建锋

关键词:腹腔镜, 胆总管结石, 一期缝合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8月138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组1(54例)、留置T管组2(43例)及开腹手术留置T管组3(41例),将组1分别与组2、组3进行比较.结果 组1与组3比较:手术时间虽有延长(t=9.69,P<0.05),但术中出血少(t=34.15,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快(肛门排气时间短)(t=8.73,P<0.05),住院时间短(t=14.58,P<0.05).组1与组2比较:具有不带T管,创伤小,住院时间短(t=9.86,P<0.05)的优点,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t分别为0.27、0.37、0.09,P均>0 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胆漏、残余结石、胆管狭窄发生率(x2分别为0.57、0、0,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及操作技巧,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和复发结石的经验总结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和复发结石的手术方式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至2011年10月间59例经腹腔镜行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和复发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中成功53例(89.8%);失败6例,均中转开腹手术.近期并发症中胆瘘4例,拔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术后出血;胆石残留2例(结石清除率96.2%),术后2个月经T管胆道镜取石治愈.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和复发结石,创伤小、恢复快,在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的胆总管结石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吴国良;沈根海;高泉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葡萄糖-6-磷酸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mRNA在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再通大鼠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再通大鼠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PEPCK) mRNA表达的改变及意义,探讨梗阻性黄疸影响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A组)、梗阻性黄疸1周组(B组)、梗阻性黄疸2周组(C组)、梗阻性黄疸1周再通1周组(D组)、梗阻性黄疸2周再通1周组(E组).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光镜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 mRNA的表达.结果 胆道梗阻后,B、C两组血清TBIL、DBIL、ALT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尤其是C组升高的更明显;光镜下可见B组和C组肝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可见胆管增生,C组较B组除以上改变更加严重外,还可见典型的片状肝细胞坏死;B、C两组肝组织G-6-P、PEPCK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相比,D、E两组血清TBIL、DBIL、ALT水平均分别低于B、C两组,肝脏形态改变也明显趋于正常,肝组织G-6-P、PEPCK的mRNA表达亦均低于B、C两组,且D组在血清、肝组织mRNA表达及光镜下肝细胞损伤方面与E组比较均降低.结论 梗阻性黄疸模型形成后,大鼠肝脏分泌的胆汁排泄不畅形成淤积.肝脏中G-6-P、PEPCK mRNA表达开始增强且随梗阻时间延长其表达增强趋势更加明显,加强了糖异生的过程,可导致血糖浓度的升高.梗阻解除后,受损肝脏形态及肝功能开始恢复,肝脏G-6-P、PEPCKmRNA表达开始降低,及早解除梗阻,恢复越快.提示肝组织G-6-P、PEPCK的mRNA表达升高可能是梗阻性黄疸时糖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温暖;邬善敏;陈辰;蔡杰;卢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丹参川芎嗪持续腹腔灌洗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炎症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持续腹腔灌洗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炎症抑制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SAP组、丹参川芎嗪治疗组(T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组),每组40只.SAP模型由5%牛磺胆酸钠经大鼠胆胰管逆行注射诱发而成.模型成功后,SAP组不做处理;T组和N组置腹腔冲洗管后,经冲洗管分别灌洗丹参川芎嗪、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1、2、6、12h)四个时间经下腔静脉采血5 mL,离心留取血清,ELISA方法检测促炎症因子(IL-1、IL-6、TNF-α)和抗炎症因子(IL-4、IL-10)指标;采血1 mL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 SAP组血清中促炎症因子TNF-α、IL-1、IL-6水平随病程进展(1、2、6、12 h)而升高,各时间点的SAP组水平明显高于N组、T组(P<0.01);T组水平明显低于N组、SAP组(P<0.01).N组、T组的抗炎症因子(IL-4、IL-10)水平随病程进展而升高;各时间点的T组水平明显高于N组、SAP组(P<0.01).各时间点T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N组、SAP组(P<0.01).结论 丹参川芎嗪持续腹腔灌洗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提高抗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细菌内毒素水平,从而起到抑制SAP炎症反应的作用.

    作者:李建平;杨军;钱毅;顾元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8月138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组1(54例)、留置T管组2(43例)及开腹手术留置T管组3(41例),将组1分别与组2、组3进行比较.结果 组1与组3比较:手术时间虽有延长(t=9.69,P<0.05),但术中出血少(t=34.15,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快(肛门排气时间短)(t=8.73,P<0.05),住院时间短(t=14.58,P<0.05).组1与组2比较:具有不带T管,创伤小,住院时间短(t=9.86,P<0.05)的优点,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t分别为0.27、0.37、0.09,P均>0 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胆漏、残余结石、胆管狭窄发生率(x2分别为0.57、0、0,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及操作技巧,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赫永金;余国庆;王国平;王建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行PD的患者共46例,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EN和肠外营养(PN)对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比较,术后9d EN组内毒素和(1-3) -β-D葡聚糖明显低于PN组(P<(0.05);EN组术后腹腔感染和腹腔外感染总发生少于PN组(P<0.05);EN组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少于PN组(P<0.05).结论 PD术后早期行EN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腹腔内感染、腹腔外感染、真菌感染和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霍砚淼;陈炜;花荣;张军峰;刘巍;刘德军;李峤;孙勇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一种高效同时提取微量组织中总RNA、DNA和蛋白的技术方法的改进

    目的 改进传统Trizol法,以至能从微量组织样品中提取高质量RNA并同时提取基因组DNA和总蛋白.方法 用改良后的Trizol法提取小鼠肝脏组织总RNA、基因组DNA以及总蛋白,并与传统Trizol法提取总RNA、商业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和RIPA裂解Buffer提取总蛋白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Trizol法提取小鼠肝组织RNA的得率为3.64μg/mg,传统Trizol法为1.95μg/mg,平均D260/280比值为2.1和2.01;改良Trizol法能够得到比传统Trizol法更完整的RNA,琼脂糖电泳图谱中28S/18S的比值更接近2∶1.改良Trizol法与商业试剂盒相比,提取所得的基因组DNA尽管在得率上有较明显差距,分别为0.49μg/mg和1.78μg/mg,但仍保持较好的纯度.改良Trizol法提取所得蛋白的平均得率为RIPA Buffer裂解法的50%~60%,经过SDS-PAGE电泳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验证,并无明显蛋白丢失.结论 改良Trizol法可以同时提取组织的总DNA、RNA与总蛋白,相比传统Trizol法提取总RNA更高效、质量更优;相比商业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更快捷、更经济;相比RIPA Buffer裂解法提取总蛋白在小分子蛋白的保留中更好.

    作者:汪军;金凯舟;王娟;陈正军;胡志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胰管肠黏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对胰管肠黏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8年4月至2011年10月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的66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66例病例术中均采用残胰胰管肠黏膜吻合方法,即包盖于残胰端的空肠只打开浆肌层而显露出黏膜层,后将露出黏膜层的空肠与残胰进行端侧吻合.结果 6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4例发生胰瘘,1例患者术后因胰十二指肠动脉断端出血行二次手术,全部病例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 在复杂的胰十二指肠手术中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尤其是对胰腺质地较软,主胰管不扩张的胰腺通过胰管肠黏膜吻合可以大大减少胰漏的发生率.除吻合方法较为简单外,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覆盖于残胰腺的空肠壁完整性,胰腺断面与肠壁之间紧贴使吻合面无积液存在而迅速紧密贴合,可降低或避免胰瘘的发生.

    作者:孙建民;徐海涛;张玉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TGF β1对脓毒症大鼠肝脏MD2表达的影响

    目的 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肝脏髓样分化蛋白2(Myeloid Differential protein2,MD2)表达情况和NF-κB含量动态变化,并给予外源性TGF β1干预,探讨TGF β1对大鼠脓毒症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健康雄性CL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40只,脓毒症模型组40只,TGF β1干预组40只.按2h、6h、12h、24 h、48 h时间点活杀大鼠取肝脏,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组织形态改变;用ELISA法检测肝脏组织匀浆上清液NF-κB含量;RT-PCR法检测肝脏MD2 mRNA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较对照组组织损伤严重,炎症细胞浸润多,伴有出血;TGF β1组较对照组仍有炎细胞浸润,但较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损伤减轻;NF-κB在模型组(6h、12h、24 h、48 h)较对照组合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24 h达到高,48 h进入平台期.TGF β1组(6h、12 h、24 h)较模型组合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D2 mRNA在在模型组(6 h、12 h、24 h、48 h)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24 h表达达到高,48 h进入平台期;TGF β1组(12 h、24 h)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2 mRNA脓毒症时表达明显增加,提示LPS信号转导增强.TGF β1可能通过抑制LPS的信号转导,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李楠;张彧;邢静;方晓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多病灶肝癌射频消融初步经验

    目的 总结多病灶肝癌射频消融的初步经验.方法 对2008年11月至201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13例多病灶肝癌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病种包括原发性肝癌6例、转移性肝癌7例;病灶数目2~5个;病灶大小0.5~5.0 cm;术中切除主瘤灶6例,术后配合全身化疗7例,肝动脉栓塞化疗2例.射频机型包括RITA及COOL-TIP;射频途径包括开腹9例,经皮4例.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3~4周CT评价肿瘤完全缓解率69.2%,部分缓解率30.8%,总体有效率100%;术后并发症主要有一过性低热(76.9%)及肝功能损害(100%),无手术死亡.全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1例术后1.5个月死于化疗并发症,另1例因广泛肝内子灶形成于术后5个月死于肝衰,其余患者目前仍无瘤生存.术后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3%(12/13)、84.6%(11/13).结论 射频消融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建议多发病灶肝癌综合治疗中优先考虑该方法.

    作者:叶振伟;王在国;邝永培;俞武生;郑惊雷;胡夏荣;何润沛;邓润枢;梁子君;林志强;黄石川;陈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急诊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急诊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急性反应期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 回顾分析92例ABP患者,根据是否早期接受急诊ERCP分为ERCP组(ERCP组,52例)和非ERCP组(N-ERCP组,40例).观察ERCP组中胆总管微小结石或胆泥发生率;比较两组重症胰腺炎发生率、腹痛缓解时间、血清淀粉酶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ERCP组中49例急诊ERCP治疗成功,成功率达94.2%.ERCP组中,胆总管微小结石及胆泥共6例,占胰腺炎病因11.5% (6/52);ERCP组重症胰腺炎发生率[5.8%(3/52)]明显低于N-ERCP组[20%( 8/40)](P<0.05).ERCP组腹痛缓解时间(3.5±1.1 d vs 5.0±1.5 d)、血清淀粉酶下降速度(50±135 U/L vs 201±120 U/L)、肝功能(TBIL:125±114μmol/L vs 250±140μmol/L; ALT:210±183 U/L vs 452±215 U/L; GGT:241±198 U/L vs 450±285 U/L)改善情况均优于N-ERCP组(P<0.05).结论 急诊治疗性ERCP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和降低重症胰腺炎发生率.

    作者:刘玉杰;江堤;苏剑东;黄友明;李学谦;孙贤久;麦海珠;杨巧玲;廖秀敏;龚飞跃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友病合并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探讨

    目的 探讨血友病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和止血处理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对比分析18例血友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友病组)与312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纯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中转开腹情况.结果 血友病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与单纯组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友病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纠正、熟练的手术技巧加上可靠的止血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振丰;蒲青凡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的研究进展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已从动物实验进入初步临床应用阶段,然而NOTES进入临床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回顾.

    作者:蔡龙;郑晓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胆管囊肿的关系及诊治进展

    胰胆管合流异常(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是指胰管和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合流,通常明显伴有一个长的共同通道.由于胰胆汇合部失去Oddi括约肌的控制,胰液和胆汁的逆流持续发生,导致胆道和胰腺的各种病理变化.PBM和胆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的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的病因学关系仍然不清楚.另外,PBM被认为是导致胆道肿瘤的高危因素.虽然共同管长度和胆汁淀粉酶是诊断PBM的重要依据,并且完全胆囊、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这一术式已被广泛采用,但仍存有争议.现就PBM与CC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贵阳;李可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10例综合治疗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对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针对病因及分阶段、个体化方案和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SAP患者10例,其中胆源性胰腺炎6例,酒精性胰腺炎1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1例,损伤性胰腺炎1例,特发性胰腺炎1例.采取按急性反应期、全身感染期、残余感染期分阶段治疗,按个体化方案是否采取及何时采取手术干预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再配合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奥曲肽)、抑酸、抗感染、营养支持、中药(大黄、皮硝)的应用等综合治疗.结果 10例患者中,治愈率70.0% (7/10),死亡率30.0% (3/10),形成胰腺假性囊肿2例.结论 应用综合治疗体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使治疗更趋于合理、有效,明显提高了疗效.

    作者:王学新;牛忠辉;聂晓辉;马海军;吾拉木·努尔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

    目的 评价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的41例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70~93岁)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1例患者中均顺利完成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术后5d复查肝功能较入院时明显好转,术后每3个月行ERCP检查,根据结石变化情况,决定行取石或更换塑料支架治疗.经平均2.5次内镜下治疗,82.9% (34/41)患者结石取净.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8~40个月),未发生与ERCP或留置支架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安全、有效并且微创的方法.

    作者:张宝宗;吴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腹腔镜治疗的复发性胆道结石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和同期经选择行开腹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的33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术中出血量[( 120±38) mLvs(345±133) mL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10)h vs (18±10)h]、离床活动时间[(0.9±0.7)d vs(2.4±1.4)d]、术后住院时间[(4.6±1.7)d vs (7.2±2.6)d ]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 117±44) min vs (132±56) min]、住院费用[(11514±4389)元 vs (12 677±4 538)元]、并发症发生率[5/32 vs 6/33]等比较无明显差异(x2=0.076,P>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并不增加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基础上,应用腹腔镜能完成复发性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确实可行.

    作者:陈佰文;李根丛;周新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胰腺间变性癌二例报告并文献分析

    目的 分析胰腺间变性癌(ANPCs)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对ANPCs的认识.方法 报告我院收治的2例ANPCs患者临床资料.并检索相关文献,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患者1,男,55岁,肿瘤位于胰体尾部,侵犯脾脏、横结肠横部近脾曲、胃后壁至贲门和左肾上腺;行“胰体尾巨大肿瘤、脾脏、部分横结肠、全胃切除术,横结肠端端吻合术,食道空肠Braun吻合术”;术后17d死于并发症.患者2,男,79岁,肿瘤位于胰头,肿块堵塞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增粗,未见肿瘤侵犯,肝十二指肠韧带见肿大淋巴结;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Child消化道重建术”;术后99 d死于肿瘤复发.2例患者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均无法明确诊断,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结论 ANPC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主要依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肿瘤发现时多属晚期,手术风险大,术后预后较差.

    作者:阮小蛟;朱恒梁;尤和谊;韩宇;屠金夫;郑晓风;蒋飞照;吴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急性胰腺15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早期(<14 d)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行LC 6 470例术后发生早期急性胰腺炎15例(0.23%)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行综合保守治疗12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2例,开腹手术1例.住院时间8~25 d,均痊愈出院.结论 LC术后出现与其微创不相符合的上腹部疼痛、压痛时,应该考虑到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术后常规行血清淀粉酶的检查.早期诊断、多数经保守治疗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唐磊;蒋国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氟尿嘧啶植入剂预防肝癌破裂术后腹腔种植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氟尿嘧啶植入剂对预防肝癌破裂术后肿瘤腹腔种植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在肝癌破裂出血手术切除后,将氟尿嘧啶植入剂分别播撒于肝切除部位或断面、局部淋巴引流区域、网膜组织.术后随访复查CT以排除腹腔转移.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切除病灶,无手术死亡,7例行肝癌切除术,4例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左肝外叶切除3例,第Ⅳ段切除1例),1例第八段肝癌侵犯膈肌,同时行肝肿瘤切除并部分膈肌切除术.平均随访14.3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发现脾脏周围转移,其他11例患者均未发现有腹腔转移病灶,2例肝内复发.1例患者术后13个月死于肝外其他器官转移.结论 同国内同类研究相比较,氟尿嘧啶植入剂能显著减少肝癌破裂术后肿瘤腹腔种植转移.

    作者:陈海川;张佳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胰腺手术后胰瘘的防治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腺切除术后胰瘘(POPF)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3月间施行腹腔镜胰腺手术25例,其中腔镜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LAPD) 10例,完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LDP)15例,术中及术后采取相应的胰瘘防治措施.结果 本组资料中发生POPF5例.胰瘘发生率为20%,其中胰瘘A级2例,胰瘘B级1例,胰瘘C级2例.5例患者均保守治疗而痊愈.结论 腹腔镜胰腺手术POPF发病率仍然较高.术中、术后对患者的恰当处理是减少POPF发生的关键.

    作者:丁向民;钱建军;柏斗胜;姚捷;李振南;蒋国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