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疗效分析

牟楠楠;李响;张乐

关键词:癌, 肝细胞,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 肝动脉化疗栓塞, 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2例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其中85例(第一组,共92个病灶)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77例(第二组,共85个病灶)采用单纯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第一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6%,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5.2%、78.7%和87.5%、73.1%、65.7%;而第二组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2%,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1.3%、72.3%和83.6%、68.7%、57.8%.两组间肿瘤完全坏死率,1年、3年、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疗效与单纯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方法疗效相近,对于小肝细胞癌而言,单纯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一种高效同时提取微量组织中总RNA、DNA和蛋白的技术方法的改进

    目的 改进传统Trizol法,以至能从微量组织样品中提取高质量RNA并同时提取基因组DNA和总蛋白.方法 用改良后的Trizol法提取小鼠肝脏组织总RNA、基因组DNA以及总蛋白,并与传统Trizol法提取总RNA、商业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和RIPA裂解Buffer提取总蛋白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Trizol法提取小鼠肝组织RNA的得率为3.64μg/mg,传统Trizol法为1.95μg/mg,平均D260/280比值为2.1和2.01;改良Trizol法能够得到比传统Trizol法更完整的RNA,琼脂糖电泳图谱中28S/18S的比值更接近2∶1.改良Trizol法与商业试剂盒相比,提取所得的基因组DNA尽管在得率上有较明显差距,分别为0.49μg/mg和1.78μg/mg,但仍保持较好的纯度.改良Trizol法提取所得蛋白的平均得率为RIPA Buffer裂解法的50%~60%,经过SDS-PAGE电泳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验证,并无明显蛋白丢失.结论 改良Trizol法可以同时提取组织的总DNA、RNA与总蛋白,相比传统Trizol法提取总RNA更高效、质量更优;相比商业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更快捷、更经济;相比RIPA Buffer裂解法提取总蛋白在小分子蛋白的保留中更好.

    作者:汪军;金凯舟;王娟;陈正军;胡志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行PD的患者共46例,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EN和肠外营养(PN)对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比较,术后9d EN组内毒素和(1-3) -β-D葡聚糖明显低于PN组(P<(0.05);EN组术后腹腔感染和腹腔外感染总发生少于PN组(P<0.05);EN组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少于PN组(P<0.05).结论 PD术后早期行EN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腹腔内感染、腹腔外感染、真菌感染和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霍砚淼;陈炜;花荣;张军峰;刘巍;刘德军;李峤;孙勇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多病灶肝癌射频消融初步经验

    目的 总结多病灶肝癌射频消融的初步经验.方法 对2008年11月至201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13例多病灶肝癌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病种包括原发性肝癌6例、转移性肝癌7例;病灶数目2~5个;病灶大小0.5~5.0 cm;术中切除主瘤灶6例,术后配合全身化疗7例,肝动脉栓塞化疗2例.射频机型包括RITA及COOL-TIP;射频途径包括开腹9例,经皮4例.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3~4周CT评价肿瘤完全缓解率69.2%,部分缓解率30.8%,总体有效率100%;术后并发症主要有一过性低热(76.9%)及肝功能损害(100%),无手术死亡.全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1例术后1.5个月死于化疗并发症,另1例因广泛肝内子灶形成于术后5个月死于肝衰,其余患者目前仍无瘤生存.术后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3%(12/13)、84.6%(11/13).结论 射频消融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建议多发病灶肝癌综合治疗中优先考虑该方法.

    作者:叶振伟;王在国;邝永培;俞武生;郑惊雷;胡夏荣;何润沛;邓润枢;梁子君;林志强;黄石川;陈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10例综合治疗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对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针对病因及分阶段、个体化方案和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SAP患者10例,其中胆源性胰腺炎6例,酒精性胰腺炎1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1例,损伤性胰腺炎1例,特发性胰腺炎1例.采取按急性反应期、全身感染期、残余感染期分阶段治疗,按个体化方案是否采取及何时采取手术干预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再配合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奥曲肽)、抑酸、抗感染、营养支持、中药(大黄、皮硝)的应用等综合治疗.结果 10例患者中,治愈率70.0% (7/10),死亡率30.0% (3/10),形成胰腺假性囊肿2例.结论 应用综合治疗体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使治疗更趋于合理、有效,明显提高了疗效.

    作者:王学新;牛忠辉;聂晓辉;马海军;吾拉木·努尔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

    目的 评价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的41例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70~93岁)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1例患者中均顺利完成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术后5d复查肝功能较入院时明显好转,术后每3个月行ERCP检查,根据结石变化情况,决定行取石或更换塑料支架治疗.经平均2.5次内镜下治疗,82.9% (34/41)患者结石取净.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8~40个月),未发生与ERCP或留置支架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安全、有效并且微创的方法.

    作者:张宝宗;吴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TGF β1对脓毒症大鼠肝脏MD2表达的影响

    目的 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肝脏髓样分化蛋白2(Myeloid Differential protein2,MD2)表达情况和NF-κB含量动态变化,并给予外源性TGF β1干预,探讨TGF β1对大鼠脓毒症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健康雄性CL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40只,脓毒症模型组40只,TGF β1干预组40只.按2h、6h、12h、24 h、48 h时间点活杀大鼠取肝脏,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组织形态改变;用ELISA法检测肝脏组织匀浆上清液NF-κB含量;RT-PCR法检测肝脏MD2 mRNA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较对照组组织损伤严重,炎症细胞浸润多,伴有出血;TGF β1组较对照组仍有炎细胞浸润,但较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损伤减轻;NF-κB在模型组(6h、12h、24 h、48 h)较对照组合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24 h达到高,48 h进入平台期.TGF β1组(6h、12 h、24 h)较模型组合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D2 mRNA在在模型组(6 h、12 h、24 h、48 h)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24 h表达达到高,48 h进入平台期;TGF β1组(12 h、24 h)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2 mRNA脓毒症时表达明显增加,提示LPS信号转导增强.TGF β1可能通过抑制LPS的信号转导,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李楠;张彧;邢静;方晓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胆胰管合流异常的胆汁淀粉酶测定及其处理

    目的 探讨胆胰管合流异常与胆汁淀粉酶的关系,对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后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经ERCP或MRCP检查诊断为胆胰管合流异常的1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胆汁淀粉酶测定值,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实验室检查、术后随访,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胆胰管合流异常胆胰疾病中存在一定的胆汁淀粉酶的异常,占总病例数的13.3%(20/150),术中胆汁淀粉酶升高组,采用内引流术、Oddi括约肌切开成型术或肿瘤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好,良性疾病术后症状无复发,恶性疾病术后生存质量较好.结论 胆胰管合流异常的患者行内引流术、Oddi括约肌切开成型术或肿瘤根治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黄磊;黄侠;费哲为;高伟陈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误诊为胰腺癌一例

    一例62岁的男性患者因“反复腹痛两月余”入院,有糖尿病史10余年,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后17年,因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1年,否认过敏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

    作者:朱洪旭;王单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腹腔镜治疗的复发性胆道结石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和同期经选择行开腹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的33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术中出血量[( 120±38) mLvs(345±133) mL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10)h vs (18±10)h]、离床活动时间[(0.9±0.7)d vs(2.4±1.4)d]、术后住院时间[(4.6±1.7)d vs (7.2±2.6)d ]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 117±44) min vs (132±56) min]、住院费用[(11514±4389)元 vs (12 677±4 538)元]、并发症发生率[5/32 vs 6/33]等比较无明显差异(x2=0.076,P>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并不增加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基础上,应用腹腔镜能完成复发性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确实可行.

    作者:陈佰文;李根丛;周新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2例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其中85例(第一组,共92个病灶)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77例(第二组,共85个病灶)采用单纯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第一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6%,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5.2%、78.7%和87.5%、73.1%、65.7%;而第二组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2%,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1.3%、72.3%和83.6%、68.7%、57.8%.两组间肿瘤完全坏死率,1年、3年、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疗效与单纯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方法疗效相近,对于小肝细胞癌而言,单纯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牟楠楠;李响;张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8月138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组1(54例)、留置T管组2(43例)及开腹手术留置T管组3(41例),将组1分别与组2、组3进行比较.结果 组1与组3比较:手术时间虽有延长(t=9.69,P<0.05),但术中出血少(t=34.15,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快(肛门排气时间短)(t=8.73,P<0.05),住院时间短(t=14.58,P<0.05).组1与组2比较:具有不带T管,创伤小,住院时间短(t=9.86,P<0.05)的优点,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t分别为0.27、0.37、0.09,P均>0 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胆漏、残余结石、胆管狭窄发生率(x2分别为0.57、0、0,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及操作技巧,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赫永金;余国庆;王国平;王建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胰管肠黏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对胰管肠黏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8年4月至2011年10月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的66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66例病例术中均采用残胰胰管肠黏膜吻合方法,即包盖于残胰端的空肠只打开浆肌层而显露出黏膜层,后将露出黏膜层的空肠与残胰进行端侧吻合.结果 6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4例发生胰瘘,1例患者术后因胰十二指肠动脉断端出血行二次手术,全部病例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 在复杂的胰十二指肠手术中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尤其是对胰腺质地较软,主胰管不扩张的胰腺通过胰管肠黏膜吻合可以大大减少胰漏的发生率.除吻合方法较为简单外,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覆盖于残胰腺的空肠壁完整性,胰腺断面与肠壁之间紧贴使吻合面无积液存在而迅速紧密贴合,可降低或避免胰瘘的发生.

    作者:孙建民;徐海涛;张玉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和复发结石的经验总结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和复发结石的手术方式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至2011年10月间59例经腹腔镜行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和复发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中成功53例(89.8%);失败6例,均中转开腹手术.近期并发症中胆瘘4例,拔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术后出血;胆石残留2例(结石清除率96.2%),术后2个月经T管胆道镜取石治愈.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和复发结石,创伤小、恢复快,在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的胆总管结石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吴国良;沈根海;高泉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肝外伤修补术后假性肝囊肿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肝外伤修补术后假性肝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6例肝外伤修补术后假性肝囊肿的临床资料,比较其临床特征和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 6例假性肝囊肿的治疗效果均满意,其中5例行穿刺置管引流,1例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在经治后囊肿消失.结论 肝外伤修补术后出现的假性肝囊肿应予以早期治疗,对于较大的假性肝囊肿,建议行置管引流术,而直径小于2 cm假性肝囊肿建议行保守治疗.

    作者:钮宏文;朱建明;李财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肝脏外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肝脏外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到2011年11月间45例严重肝脏外伤手术病例,其中按AAST分级Ⅲ级15例,Ⅳ级21例,Ⅴ级9例;合并其他器官损伤38例;行损伤控制性肝脏手术19例,一期确定性手术26例,对比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与一期确定性手术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损伤控制性手术组的死亡率较一期确定性手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肝脏外伤治疗选择损伤控制性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储文军;马大喜;朱建华;韩江;顾勤;张智平;刘峰;王伟峰;陈益鸣;郝继东;王炜;汪运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胆管囊肿的关系及诊治进展

    胰胆管合流异常(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是指胰管和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合流,通常明显伴有一个长的共同通道.由于胰胆汇合部失去Oddi括约肌的控制,胰液和胆汁的逆流持续发生,导致胆道和胰腺的各种病理变化.PBM和胆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的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的病因学关系仍然不清楚.另外,PBM被认为是导致胆道肿瘤的高危因素.虽然共同管长度和胆汁淀粉酶是诊断PBM的重要依据,并且完全胆囊、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这一术式已被广泛采用,但仍存有争议.现就PBM与CC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贵阳;李可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拴马结胆总管一期连续缝合12例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管缝合后简单可靠的打结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间腹腔镜下采用“拴马结”胆总管一期连续缝合法治疗肝外胆管结石12例的经验.结果 12例均痊愈,无胆漏、胆道狭窄、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结论“拴马结”胆总管一期连续缝合法是可行的,简化了腹腔镜下连续缝合打结操作程序.

    作者:刘勇峰;王桂莲;梅乐园;袁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丹参川芎嗪持续腹腔灌洗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炎症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持续腹腔灌洗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炎症抑制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SAP组、丹参川芎嗪治疗组(T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组),每组40只.SAP模型由5%牛磺胆酸钠经大鼠胆胰管逆行注射诱发而成.模型成功后,SAP组不做处理;T组和N组置腹腔冲洗管后,经冲洗管分别灌洗丹参川芎嗪、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1、2、6、12h)四个时间经下腔静脉采血5 mL,离心留取血清,ELISA方法检测促炎症因子(IL-1、IL-6、TNF-α)和抗炎症因子(IL-4、IL-10)指标;采血1 mL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 SAP组血清中促炎症因子TNF-α、IL-1、IL-6水平随病程进展(1、2、6、12 h)而升高,各时间点的SAP组水平明显高于N组、T组(P<0.01);T组水平明显低于N组、SAP组(P<0.01).N组、T组的抗炎症因子(IL-4、IL-10)水平随病程进展而升高;各时间点的T组水平明显高于N组、SAP组(P<0.01).各时间点T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N组、SAP组(P<0.01).结论 丹参川芎嗪持续腹腔灌洗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提高抗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细菌内毒素水平,从而起到抑制SAP炎症反应的作用.

    作者:李建平;杨军;钱毅;顾元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视并合理选用肝衰竭肝移植

    内科综合治疗和人工肝支持是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目前肝衰竭病死率仍较高,生存率不足50%.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获得广泛认可.然而由于供肝匮乏以及严格的技术准入制度,肝移植治疗被多数患者和医生认为遥不可及,临床医生在制定肝衰竭治疗方案时很少会考虑肝移植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我国国情以及我们的经验,谈谈如何合理选用肝衰竭肝移植.

    作者:霍枫;汪邵平;李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Habib 4X双极射频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本研究应用Habib 4X双极射频辅助腹腔镜切肝,以评价其减少术中出血表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30例Habib 4X射频辅助切肝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中,1例因术中瘤体破溃中转开腹手术,29例完成腹腔镜下手术.其中左肝外叶切除12例,左半肝切除1例,第Ⅴ段或第Ⅵ段切除8例,ⅤⅥ段联合切除2例,肝缘病灶锲型切除6例.切肝时间10~68 min,中位切肝时间22 min;出血量8~370 mL,平均(145±75) mL;术后住院时间(3~12)d,平均(7.5±2.8)d.无术后出血、胆漏或感染等并发症,肝癌病例术后未见切缘复发.结论 应用Habib4X射频辅助腹腔镜切肝,无需肝门解剖和阻断,可提高切肝速度,减少术中失血,术后恢复快,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由于射频本身的治疗作用,肿瘤性病灶切除后可增加切缘的安全性.

    作者:王爱东;王朝荣;蔡柳新;余力;陈志红;张法标;胡益挺;方哲平;季一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