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江泳;郑起;林擎天
脾脏切除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如系门静脉高压症者,较易想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如胃存在原发病变如溃疡、癌、恶性淋巴瘤等者,也较容易明确出血的原因;而脾脏切除胰尾损伤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则临床少见,现将笔者会诊所见2例报告如下.
作者:蒋飞照;潘光华;仇建成;王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appa B,NF-κB)是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它参与调控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分化和生长控制等多种生物进程.本文着重综述NF-κB蛋白家族成员的情况及其相互作用,NF-κB可能激活的途径及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及一切NF-κB有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汪洁;蔡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我们收治了外伤性胆汁性肝囊肿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家骏;刘扬;姚晓平;姜立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于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狭窄,胆道内支架特别是可扩张金属支架置入常能取得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效果[1].但是采用可扩张金属内支架(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胆道内支架)治疗良性胆道狭窄目前尚有争议.近笔者接诊1例此类患者,深刻体会到由于可扩张金属内支架的固有缺陷,其不仅使原有的病情复杂化,还引起了各种并发症,导致后续处理非常棘手.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张成武;邹寿椿;赵大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小肝癌检出率日益增多,其临床治疗将成为今后肝脏外科工作的重点,而目前小肝癌的治疗仍无相对统一的标准.本文就小肝癌临床治疗的方法及新的治疗观念作一综述.
作者:杨远;周伟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脾脏在大鼠急性胰腺炎中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胰胆管内注入3%牛磺胆酸钠(0.7 ml/kg)及胰蛋白酶(3 000 u/kg)制成急性胰腺炎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脾切除组,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急性胰腺炎组.分别观察各组血清TNF-α,IL-1β,IL-6及IL-10水平,测细菌移位率,取末段回肠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肠黏膜受损情况.结果: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TNF-α,IL-1β,IL-6及IL-10的测得值分别为3.06±3.61,16.46±5.52,19.90±6.89,6.94±3.93,急性胰腺炎组的测得值分别为19.93±2.38,42.79±4.31,20.19±3.35,39.28±12.69,其中TNF-α,IL-1β及IL-10的值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与急性胰腺炎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细菌移位率为40%,急性胰腺炎组细菌移位率为93.3%,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从病理学检查结果看,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肠黏膜上皮仅轻微水肿,肠黏膜屏障基本完整,而急性胰腺炎组肠黏膜上皮水肿明显,绒毛坏死,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菌移位.结论:脾脏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可以明显促进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加重炎症反应.脾脏切除后可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肠黏膜屏障受损减轻,细菌移位率下降.
作者:鲁正;朱言亮;何长林;刘金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arcinoma,PHC)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微血管(microvessel,MV)的计数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对47例PHC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检测MV和TAM并高倍镜下计数.结果:47例PHC癌组织中MV与TAM计数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V(67.30±13.68)个/HP vs (37.20±10.58)个/HP (P<0.01); TAM(70.27±17.93)个/HP vs (44.15±9.10)个/HP (P<0.01).TAM与MV在术前AFU(α-岩藻糖) ≤10 μg/L病例的计数显著高于AFU>10 μg/L病例计数; TAM (74.13±18.33) 个/HP vs (61.15±13.54)个/HP (P<0.05); MV(70.41±13.03)个/HP vs (59.97±12.69)个/HP (P<0.05).伴转移病例癌组织中的MV计数(73.50±13.77)个/HP显著高于无转移病例(64.10±12.68)个/HP (P<0.05);TAM与MV在PHC中的计数与PHC的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关系;癌组织中TAM计数与MV计数呈密切正相关(r=0.686,P<0.01).结论:TAM与MV计数与PHC的发生、进展关系密切;MV计数高的PHC易于发生浸润和转移;TAM与PHC的血管生成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向志钢;杨竹林;邓星辉;陈正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作Child术式重建.胰肠吻合采用传统双层套入法吻合,胰管予支架管内引流.结果:共发生胰瘘5例,占8.3%.手术开展早期明显高于开展后期,残胰质地软者发生率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在于技术的提高及胰肠吻合的处理.
作者:蒋建龙;胡立军;黄凯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58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单纯性胆囊结石中147例LC成功,5例因炎症粘连明显而中转开腹.56例术中胆道造影成功,显示胆总管结石6例,其中2例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4例中转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大多数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杨峻峰;李平军;胡伟;袁爱军;田明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癌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差,病死率高,治疗上仍然是目前临床棘手的难题之一.现回顾分析15年来我院收治的肝癌破裂出血1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旨在评价肝癌破裂出血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作者:邹伟荣;黄炜;余伟民;许华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2)在原发性肝癌和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20例和结直肠肝转移癌15例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CDX2检测,标本为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同时检测患者血清AFP,CEA水平.结果:CDX2在正常肝脏组织和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无表达,但在所有的转移性结直肠肿瘤中(15/15)有表达,在肝脏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高于CEA及AFP,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X2易在常规病理标本中检测,在原发性肝癌和结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是一个特异性、敏感性较高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胡志前;龚振斌;周辉;王毅;李华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在胰腺炎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复制大鼠胰腺炎模型,将45只SD大鼠分成3组,即重症胰腺炎组18只,轻型胰腺炎组18只和正常对照组9只.在术后第6,12,24小时3个时相点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测评分和腺泡细胞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重症胰腺炎组凋亡少见,以细胞坏死为主,且随时间凋亡趋减少,各时相点凋亡指数与轻型组和正常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轻型组以细胞凋亡为主,随着炎症减轻凋亡增多,术后第24小时达高峰.正常组为正常胰腺组织,少见凋亡.结论:胰腺炎腺泡细胞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与坏死呈反相关,细胞凋亡有减轻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作用.
作者:吴宝强;秦锡虎;江勇;陈学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stone pancreatitis,AGP)是普外科常见病,其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可达20%~30%[1,2],需及时合理处理.而老年人因为反应迟钝,疼痛敏感性差,腹部症状、体征不典型,白细胞增高水平不明显等因素,诊断较难,常延误病情.我院于2000年至2004年间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45例,现就其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苏卫民;韩少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施行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7例.肝切除过程包括离断肝周韧带和粘连,解剖阻断左肝蒂,缝扎肝左静脉,离断肝实质.结果:左半肝切除2例,左肝外叶切除5例,手术时间平均238 min,平均出血量150 ml.术后轻微胆漏3例.手术6~14 d后出院.结论: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是可行的.
作者:应福明;冯雪峰;范天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外科手术是治疗慢性胰腺炎较为有效的手段.合理的外科治疗能控制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本文全面阐述了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必要性、适应证、手术原则、手术方式、治疗结果的现状,强调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个体化.
作者:吕纯业;胡先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正常肝组织中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数量、分布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60例,单纯性肝硬化62例,正常肝组织23例,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NK细胞.结果:①癌中与癌旁组织的NK细胞计数明显高于肝硬化(P<0.01),癌中NK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②肝癌组织学分级与NK细胞数量无明显关系.③癌中NK细胞随着临床分期的发展有下降的趋势(P<0.05).④15月内转移复发组癌中和癌旁的NK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无转移复发组(P<0.01).结论:NK细胞计数可能是反映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和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罡;罗殿中;李萍;郭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较少见,我院1991年3月至2003年12月14812例LC共发生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保红平;方登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9例;8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7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癌(1.14∶1);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20%),胰体尾部10例(66.7%),胰尾部2例(13.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腺体尾部+脾切除术8例,胰尾+脾切除术2例,胰腺囊腺瘤切除术1例,胰腺囊肿-空肠吻合内引流术1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1例.结果:随访10~15年,8例囊腺瘤均无瘤存活;7例囊腺癌中4例(57.1%)存活5年,2例(28.5%)存活3年,1例(14.2%)存活率1年.结论:囊腺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效果良好.
作者:茅江泳;郑起;林擎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后胆漏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分析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收治的23例术后胆漏病人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23例中非手术治疗13例,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10例急诊手术治愈,全组治愈率为91.3%(21/23).结论:术后胆漏多发生于T管拔除和胆囊切除术后,主要与炎症粘连、解剖变异和操作不当有关.预防要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环节着手.胆漏发生后应积极对待,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作者:胡元达;王若腾;周伟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妊娠中晚期胆总管囊肿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自1983年至今收治的3例妊娠中晚期胆总管囊肿临床资料,复习病史,并对病人进行随访.结果:3例均曾被漏诊.1例经皮囊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行急诊囊肿肠道内引流术,术后引流不畅,17年后囊肿恶变.2例妊娠期急诊囊肿外引流术、产后Ⅱ期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母婴平安.结论:妊娠中晚期胆总管囊肿容易误漏诊,急症期囊肿外引流、产后Ⅱ期囊肿切除、胆肠Roux-Y吻合术,是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振平;李勇;胡云锵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