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强;秦锡虎;江勇;陈学敏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手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1].近年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微创技术的开展以及肝移植技术的普及,PLC的治疗强调综合性、个性化,一些治疗观念也随之改变[2].
作者:周伟平;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提高肝内胆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以来18例肝内胆管癌临床资料.结果:肝内胆管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1990年1月~2000年3月的11例肝内胆管癌全部误诊,2000年4月~2004年3月的7例经CT检查和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其中2例为迟发性肝内胆管癌;左肝内胆管癌12例,右肝内胆管癌6例;随访15例,3个月、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80.0%(12/15),66.7%(10/15)和53.3%(8/15);9例肝叶切除术和6例非肝叶切除术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7.8%(7/9)和16.7%(1/6)(P=0.039).结论:CT检查结合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能帮助明确诊断肝内胆管癌,肝叶切除可改善预后.
作者:上官惠敏;胡育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应用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解决纤维胆道镜难以取出的结石.方法: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引入定向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仪探头,解决胆道镜难以取出的肝内外胆管术后残余结石28例.结果:碎石并取出的成功率为100%(28/28),击碎每块结石所需发放冲击波2~400次,平均80次,平均每例病人作胆道镜4次,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是纤维胆道镜取石重要的辅助工具,安全有效.
作者:杨玉龙;谭文翔;付维利;刘小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较少见,我院1991年3月至2003年12月14812例LC共发生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保红平;方登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的价值.方法:对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间103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分别行肝动脉栓塞化疗(51例)或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射频消融(52例).结果:两组治疗后6个月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年及2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肿瘤缩小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射频消融能明显提高肿瘤缩小率及生存率.
作者:朱一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我们收治了外伤性胆汁性肝囊肿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家骏;刘扬;姚晓平;姜立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脾脏在大鼠急性胰腺炎中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胰胆管内注入3%牛磺胆酸钠(0.7 ml/kg)及胰蛋白酶(3 000 u/kg)制成急性胰腺炎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脾切除组,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急性胰腺炎组.分别观察各组血清TNF-α,IL-1β,IL-6及IL-10水平,测细菌移位率,取末段回肠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肠黏膜受损情况.结果: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TNF-α,IL-1β,IL-6及IL-10的测得值分别为3.06±3.61,16.46±5.52,19.90±6.89,6.94±3.93,急性胰腺炎组的测得值分别为19.93±2.38,42.79±4.31,20.19±3.35,39.28±12.69,其中TNF-α,IL-1β及IL-10的值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与急性胰腺炎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细菌移位率为40%,急性胰腺炎组细菌移位率为93.3%,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从病理学检查结果看,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肠黏膜上皮仅轻微水肿,肠黏膜屏障基本完整,而急性胰腺炎组肠黏膜上皮水肿明显,绒毛坏死,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菌移位.结论:脾脏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可以明显促进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加重炎症反应.脾脏切除后可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肠黏膜屏障受损减轻,细菌移位率下降.
作者:鲁正;朱言亮;何长林;刘金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癌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差,病死率高,治疗上仍然是目前临床棘手的难题之一.现回顾分析15年来我院收治的肝癌破裂出血1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旨在评价肝癌破裂出血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作者:邹伟荣;黄炜;余伟民;许华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门静脉分支结扎后结扎侧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门静脉分支结扎组.观察术后第12,24,48,72小时以及第168小时(第7天)和第336小时(第14天)肝脏大体结构和血浆转氨酶的变化.运用凝胶阻滞分析(EMSA)检测术后结扎侧肝脏NF-κB的活性,用TUNEL法对结扎侧肝细胞凋亡进行定量分析,电镜下观察结扎侧肝脏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结扎侧肝叶呈进行性萎缩变小,对侧则成比例的代偿性增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全肝的总质量维持恒定,肝脏功能基本保持正常.结扎侧肝脏NF-κB的活性在术后明显升高,于第48小时达高峰,1 w后基本恢复正常.TUNEL显示结扎侧肝细胞在术后凋亡明显增加,于第48小时达高峰.电镜显示结扎侧肝脏早期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晚期明显纤维化.结论: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结扎侧肝脏NF-κB的活性明显升高,其可能在肝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文军;宋其同;余正平;张启瑜;梁华平;徐祥;朱冠保;施红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抗体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08只,分为对照组、肝移植组与ET-1抗体组,观察应用抗ET-1单抗前后移植肝热缺血15 min,冷缺血40 min再灌注后第4小时血浆ET-1、丙氨酸转移酶(ALT)、透明质酸(HA)以及肝组织中ET-1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在移植肝再灌注后的第1,4,12,24小时观察ET-1的变化规律.结果:移植肝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肝组织中ET-1,血浆HA,ALT和肝组织中MDA显著升高,而ET-1抗体组血浆和肝组织中ET-1,血浆HA,ALT和肝组织中MDA与肝移植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P<0.05 ),且肝组织的淤血程度和损伤程度显著改善.结论:ET-1单克隆抗体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黄志恒;王成友;倪勇;张敏杰;陈规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意义.方法:2例患者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结果:手术成功,2例存活至今(分别为术后22个月和11个月),且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一种优选方法.
作者:吴存造;虞冠锋;张启瑜;廖毅;杨亦荣;郑少玲;夏鹏;刘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和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提出诊治方法与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近8年来收治的38例胆漏病例的临床资料,明确胆漏后选择单纯引流17例,再次手术13例,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内支架术5例,腹腔引流+生长激素3例.结果:38例中,治愈37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住院时间2~8 w不等,以胆管腔内主动引流时间较短.结论:术中解剖清楚,术毕用白纱布贴敷创面是发现胆漏简单的方法.拨T管的时间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以4 w以上更安全.胆管的缝合应强调黏膜对黏膜.某些情况下可考虑胆总管一期缝合.胆漏的处理依据病情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缩短病程,促进胆漏的愈合.急性弥慢性腹膜炎原则上应再次手术,腹膜炎局限者可考虑重置引流管,拨T管后胆漏可考虑重置引流管.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收效较好,住院时间短,加用生长激素可以促进漏口愈合.
作者:张家敏;俞世安;沈蔚;郑樟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肝脏移植治疗不同终末期肝病的经验.方法:对23例原位肝移植与2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均采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包括经典原位,经典背驮及改良背驮式.结果:全组死亡7例,存活18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感染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服用拉米呋啶的20例乙型肝炎患者3例复发.结论:开展肝移植的初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条件较好的受者;术式的改进及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与正确处理、并发症的防治是肝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
作者:张启瑜;虞冠锋;廖毅;吴存造;郑少玲;周蒙滔;杨亦荣;余正平;沈龙捷;屠金夫;陈宗静;夏鹏;陈文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2)在原发性肝癌和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20例和结直肠肝转移癌15例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CDX2检测,标本为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同时检测患者血清AFP,CEA水平.结果:CDX2在正常肝脏组织和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无表达,但在所有的转移性结直肠肿瘤中(15/15)有表达,在肝脏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高于CEA及AFP,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X2易在常规病理标本中检测,在原发性肝癌和结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是一个特异性、敏感性较高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胡志前;龚振斌;周辉;王毅;李华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后胆漏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分析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收治的23例术后胆漏病人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23例中非手术治疗13例,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10例急诊手术治愈,全组治愈率为91.3%(21/23).结论:术后胆漏多发生于T管拔除和胆囊切除术后,主要与炎症粘连、解剖变异和操作不当有关.预防要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环节着手.胆漏发生后应积极对待,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作者:胡元达;王若腾;周伟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中,全胰癌1例,胰头癌1例,十二指肠腺癌1例,十二指肠腺瘤1例,均伴胰管结石.临床症状为腹痛,皮肤巩膜黄染.4例患者入院前均有手术史,诊断为胰腺癌晚期不能切除而放弃根治性手术,入院后诊断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均行根治性手术,其中全胰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块局部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至今6月~4年,均存活.结论:胰管结石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可切除性的判断,从而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的治疗及预后.如果术前CT等检查发现有胰体钙化或胰管结石,术中发现胰腺质地硬,或扪及结石,应考虑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而非晚期、不可切除之肿瘤,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
作者:张浩波;尹路;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在胰腺炎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复制大鼠胰腺炎模型,将45只SD大鼠分成3组,即重症胰腺炎组18只,轻型胰腺炎组18只和正常对照组9只.在术后第6,12,24小时3个时相点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测评分和腺泡细胞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重症胰腺炎组凋亡少见,以细胞坏死为主,且随时间凋亡趋减少,各时相点凋亡指数与轻型组和正常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轻型组以细胞凋亡为主,随着炎症减轻凋亡增多,术后第24小时达高峰.正常组为正常胰腺组织,少见凋亡.结论:胰腺炎腺泡细胞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与坏死呈反相关,细胞凋亡有减轻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作用.
作者:吴宝强;秦锡虎;江勇;陈学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小肝癌检出率日益增多,其临床治疗将成为今后肝脏外科工作的重点,而目前小肝癌的治疗仍无相对统一的标准.本文就小肝癌临床治疗的方法及新的治疗观念作一综述.
作者:杨远;周伟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作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不同压力的气腹,观察建立气腹前、气腹中及解除气腹30 min后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左室收缩末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度(+DP/DT max)和心室内压大下降速度(-DP/DT max)的变化,放射免疫学检查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浓度变化,病理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①气腹下,CVP和±DP/DT max显著下降,LVEDP上升,解除气腹30 min后±DP/DT max虽有所恢复,但与充气前比,仍有显著差异.②+DP/DT max变化与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变化有明显的负相关性.③解除气腹1 d后,心肌细胞发生嗜酸性变和气球样变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CO2气腹可对机体的心功能造成暂时性的损害,其机制与腹内压增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
作者:查勇;陈训如;罗丁;俞志成;晋云;闫宏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2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半年前自觉腹胀加剧,腹部逐渐增大.查体:腹稍胀,腹中部似触及球形团块,直径约为20 cm,右中腹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提示:肝脏大小正常,腹主动脉前方见巨大的囊性暗区,其上界达剑突下约20 cm,下界达耻骨联合上缘,前后径约为8.1 cm,囊内见许多短线样偏强回声及光点样回声.
作者:殷薇薇;李又成;李建策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