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在纤维胆道镜处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中的应用

杨玉龙;谭文翔;付维利;刘小北

关键词:纤维胆道镜, 等离子体冲击波, 胆管, 残余结石
摘要:目的:应用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解决纤维胆道镜难以取出的结石.方法: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引入定向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仪探头,解决胆道镜难以取出的肝内外胆管术后残余结石28例.结果:碎石并取出的成功率为100%(28/28),击碎每块结石所需发放冲击波2~400次,平均80次,平均每例病人作胆道镜4次,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是纤维胆道镜取石重要的辅助工具,安全有效.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中晚期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妊娠中晚期胆总管囊肿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自1983年至今收治的3例妊娠中晚期胆总管囊肿临床资料,复习病史,并对病人进行随访.结果:3例均曾被漏诊.1例经皮囊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行急诊囊肿肠道内引流术,术后引流不畅,17年后囊肿恶变.2例妊娠期急诊囊肿外引流术、产后Ⅱ期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母婴平安.结论:妊娠中晚期胆总管囊肿容易误漏诊,急症期囊肿外引流、产后Ⅱ期囊肿切除、胆肠Roux-Y吻合术,是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振平;李勇;胡云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作Child术式重建.胰肠吻合采用传统双层套入法吻合,胰管予支架管内引流.结果:共发生胰瘘5例,占8.3%.手术开展早期明显高于开展后期,残胰质地软者发生率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在于技术的提高及胰肠吻合的处理.

    作者:蒋建龙;胡立军;黄凯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9例;8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7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癌(1.14∶1);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20%),胰体尾部10例(66.7%),胰尾部2例(13.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腺体尾部+脾切除术8例,胰尾+脾切除术2例,胰腺囊腺瘤切除术1例,胰腺囊肿-空肠吻合内引流术1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1例.结果:随访10~15年,8例囊腺瘤均无瘤存活;7例囊腺癌中4例(57.1%)存活5年,2例(28.5%)存活3年,1例(14.2%)存活率1年.结论:囊腺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效果良好.

    作者:茅江泳;郑起;林擎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在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灶和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评价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2)在原发性肝癌和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20例和结直肠肝转移癌15例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CDX2检测,标本为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同时检测患者血清AFP,CEA水平.结果:CDX2在正常肝脏组织和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无表达,但在所有的转移性结直肠肿瘤中(15/15)有表达,在肝脏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高于CEA及AFP,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X2易在常规病理标本中检测,在原发性肝癌和结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是一个特异性、敏感性较高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胡志前;龚振斌;周辉;王毅;李华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探讨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手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1].近年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微创技术的开展以及肝移植技术的普及,PLC的治疗强调综合性、个性化,一些治疗观念也随之改变[2].

    作者:周伟平;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合并胰管结石4例报告

    目的:探讨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中,全胰癌1例,胰头癌1例,十二指肠腺癌1例,十二指肠腺瘤1例,均伴胰管结石.临床症状为腹痛,皮肤巩膜黄染.4例患者入院前均有手术史,诊断为胰腺癌晚期不能切除而放弃根治性手术,入院后诊断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均行根治性手术,其中全胰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块局部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至今6月~4年,均存活.结论:胰管结石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可切除性的判断,从而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的治疗及预后.如果术前CT等检查发现有胰体钙化或胰管结石,术中发现胰腺质地硬,或扪及结石,应考虑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而非晚期、不可切除之肿瘤,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

    作者:张浩波;尹路;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小肝癌临床治疗新观念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小肝癌检出率日益增多,其临床治疗将成为今后肝脏外科工作的重点,而目前小肝癌的治疗仍无相对统一的标准.本文就小肝癌临床治疗的方法及新的治疗观念作一综述.

    作者:杨远;周伟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介入疗法在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严重肝破裂术后早期继续出血,经保守治疗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的5例患者行介入治疗.5例患者均于术后9~12 h行血管造影及经导管栓塞止血.结果:3例造影显示肝脏表面不规则渗血明显,2例造影显示肝动脉分支有活动性出血.介入治疗后24~48 h出血明显减少,显示效果明显.其中4例后痊愈出院,1例于术后2 w死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见效快,相对简单安全等优点,是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的又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孙亦晖;金一琦;吴浩荣;蒋国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内皮素-1单克隆抗体对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抗体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08只,分为对照组、肝移植组与ET-1抗体组,观察应用抗ET-1单抗前后移植肝热缺血15 min,冷缺血40 min再灌注后第4小时血浆ET-1、丙氨酸转移酶(ALT)、透明质酸(HA)以及肝组织中ET-1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在移植肝再灌注后的第1,4,12,24小时观察ET-1的变化规律.结果:移植肝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肝组织中ET-1,血浆HA,ALT和肝组织中MDA显著升高,而ET-1抗体组血浆和肝组织中ET-1,血浆HA,ALT和肝组织中MDA与肝移植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P<0.05 ),且肝组织的淤血程度和损伤程度显著改善.结论:ET-1单克隆抗体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黄志恒;王成友;倪勇;张敏杰;陈规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外科手术时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时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疗效的影响.方法:198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共收治96例SAP病人,根据外科治疗原则的不同分为两个阶段:1988~1992年为第一阶段,以早期手术为主.1993~2002年为第二阶段,以延期手术为主.对两个阶段患者的手术率、病死率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第一阶段有73%的手术是在发病后的1 w内进行的,而第二阶段早期手术率只有32%(P=0.008),比第一阶段明显减少;手术率从68%降到33%(P<0.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从54%降到32%(P<0.05);早期手术死亡率明显高于延期手术死亡率(52%∶25%,P=0.02),SAP总病死率从42%减少到22%(P<0.05).结论:早期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SAP外科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刘庆宏;姜家宝;孙进;李慕荣;王元杰;姜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脾脏切除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

    脾脏切除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如系门静脉高压症者,较易想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如胃存在原发病变如溃疡、癌、恶性淋巴瘤等者,也较容易明确出血的原因;而脾脏切除胰尾损伤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则临床少见,现将笔者会诊所见2例报告如下.

    作者:蒋飞照;潘光华;仇建成;王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生长抑素对Oddi's括约肌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施他宁对奥狄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通过T管窦道经胆道镜途径顺行插入测压管至SO,低压水灌注系统压力传感器与微机相连记录压力曲线,分析软件进行压力曲线分析.结果:对SO基础压的作用与用药前差异显著(P<0.01);对SO收缩幅度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对SO收缩间期的影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SO收缩频率的影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施他宁倍量输入后10 min SO收缩频率与用药前已无差异,与5 μg/min用药10 min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施他宁显著降低SO基础压,延长收缩间期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对收缩频率的影响:低剂量时增加,高剂量时抑制;对收缩幅度的作用:高剂量时收缩幅度下降但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李延钧;吴硕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

    目的:探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意义.方法:2例患者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结果:手术成功,2例存活至今(分别为术后22个月和11个月),且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一种优选方法.

    作者:吴存造;虞冠锋;张启瑜;廖毅;杨亦荣;郑少玲;夏鹏;刘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的价值.方法:对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间103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分别行肝动脉栓塞化疗(51例)或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射频消融(52例).结果:两组治疗后6个月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年及2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肿瘤缩小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射频消融能明显提高肿瘤缩小率及生存率.

    作者:朱一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28例患者中,肝功能为Child A级18例,Child B级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增大和脾功能亢进.8例采用选择性血流阻断切除肿瘤,20例采用第一肝门阻断切除肿瘤,其中采用左或右半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0例,左肝和(或)右肝不规则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8例.结果:术后6例于半年内死亡,12例于3年内死亡,8例仍在随访中,1年后失访2例,术后随访病例中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脾功能亢进得到改善.结论:术前充分改善肝脏功能,肿瘤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秦建民;张阳德;吴伯文;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鼠胰腺炎模型中腺泡细胞凋亡的观察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在胰腺炎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复制大鼠胰腺炎模型,将45只SD大鼠分成3组,即重症胰腺炎组18只,轻型胰腺炎组18只和正常对照组9只.在术后第6,12,24小时3个时相点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测评分和腺泡细胞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重症胰腺炎组凋亡少见,以细胞坏死为主,且随时间凋亡趋减少,各时相点凋亡指数与轻型组和正常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轻型组以细胞凋亡为主,随着炎症减轻凋亡增多,术后第24小时达高峰.正常组为正常胰腺组织,少见凋亡.结论:胰腺炎腺泡细胞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与坏死呈反相关,细胞凋亡有减轻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作用.

    作者:吴宝强;秦锡虎;江勇;陈学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性腹膜炎4例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腹腔引流液可以间接反映胆道损伤情况.本组2000年11月至2003年6月间收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715例,出现胆汁性腹腔引流4例.其中2例胆囊管漏胆,非手术治疗治愈;2例二次开腹探察未见胆道损伤及漏胆.LC术后胆汁性腹腔引流不一定存在胆道损伤.

    作者:范然;吴硕东;刘金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O2气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作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不同压力的气腹,观察建立气腹前、气腹中及解除气腹30 min后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左室收缩末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度(+DP/DT max)和心室内压大下降速度(-DP/DT max)的变化,放射免疫学检查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浓度变化,病理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①气腹下,CVP和±DP/DT max显著下降,LVEDP上升,解除气腹30 min后±DP/DT max虽有所恢复,但与充气前比,仍有显著差异.②+DP/DT max变化与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变化有明显的负相关性.③解除气腹1 d后,心肌细胞发生嗜酸性变和气球样变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CO2气腹可对机体的心功能造成暂时性的损害,其机制与腹内压增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

    作者:查勇;陈训如;罗丁;俞志成;晋云;闫宏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38例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分析和诊治对策

    目的:总结和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提出诊治方法与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近8年来收治的38例胆漏病例的临床资料,明确胆漏后选择单纯引流17例,再次手术13例,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内支架术5例,腹腔引流+生长激素3例.结果:38例中,治愈37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住院时间2~8 w不等,以胆管腔内主动引流时间较短.结论:术中解剖清楚,术毕用白纱布贴敷创面是发现胆漏简单的方法.拨T管的时间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以4 w以上更安全.胆管的缝合应强调黏膜对黏膜.某些情况下可考虑胆总管一期缝合.胆漏的处理依据病情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缩短病程,促进胆漏的愈合.急性弥慢性腹膜炎原则上应再次手术,腹膜炎局限者可考虑重置引流管,拨T管后胆漏可考虑重置引流管.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收效较好,住院时间短,加用生长激素可以促进漏口愈合.

    作者:张家敏;俞世安;沈蔚;郑樟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癌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肝内胆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以来18例肝内胆管癌临床资料.结果:肝内胆管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1990年1月~2000年3月的11例肝内胆管癌全部误诊,2000年4月~2004年3月的7例经CT检查和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其中2例为迟发性肝内胆管癌;左肝内胆管癌12例,右肝内胆管癌6例;随访15例,3个月、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80.0%(12/15),66.7%(10/15)和53.3%(8/15);9例肝叶切除术和6例非肝叶切除术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7.8%(7/9)和16.7%(1/6)(P=0.039).结论:CT检查结合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能帮助明确诊断肝内胆管癌,肝叶切除可改善预后.

    作者:上官惠敏;胡育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