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波;尹路;彭承宏;李宏为
目的:探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意义.方法:2例患者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结果:手术成功,2例存活至今(分别为术后22个月和11个月),且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一种优选方法.
作者:吴存造;虞冠锋;张启瑜;廖毅;杨亦荣;郑少玲;夏鹏;刘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arcinoma,PHC)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微血管(microvessel,MV)的计数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对47例PHC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检测MV和TAM并高倍镜下计数.结果:47例PHC癌组织中MV与TAM计数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V(67.30±13.68)个/HP vs (37.20±10.58)个/HP (P<0.01); TAM(70.27±17.93)个/HP vs (44.15±9.10)个/HP (P<0.01).TAM与MV在术前AFU(α-岩藻糖) ≤10 μg/L病例的计数显著高于AFU>10 μg/L病例计数; TAM (74.13±18.33) 个/HP vs (61.15±13.54)个/HP (P<0.05); MV(70.41±13.03)个/HP vs (59.97±12.69)个/HP (P<0.05).伴转移病例癌组织中的MV计数(73.50±13.77)个/HP显著高于无转移病例(64.10±12.68)个/HP (P<0.05);TAM与MV在PHC中的计数与PHC的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关系;癌组织中TAM计数与MV计数呈密切正相关(r=0.686,P<0.01).结论:TAM与MV计数与PHC的发生、进展关系密切;MV计数高的PHC易于发生浸润和转移;TAM与PHC的血管生成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向志钢;杨竹林;邓星辉;陈正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施行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7例.肝切除过程包括离断肝周韧带和粘连,解剖阻断左肝蒂,缝扎肝左静脉,离断肝实质.结果:左半肝切除2例,左肝外叶切除5例,手术时间平均238 min,平均出血量150 ml.术后轻微胆漏3例.手术6~14 d后出院.结论: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是可行的.
作者:应福明;冯雪峰;范天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作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不同压力的气腹,观察建立气腹前、气腹中及解除气腹30 min后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左室收缩末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度(+DP/DT max)和心室内压大下降速度(-DP/DT max)的变化,放射免疫学检查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浓度变化,病理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①气腹下,CVP和±DP/DT max显著下降,LVEDP上升,解除气腹30 min后±DP/DT max虽有所恢复,但与充气前比,仍有显著差异.②+DP/DT max变化与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变化有明显的负相关性.③解除气腹1 d后,心肌细胞发生嗜酸性变和气球样变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CO2气腹可对机体的心功能造成暂时性的损害,其机制与腹内压增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
作者:查勇;陈训如;罗丁;俞志成;晋云;闫宏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癌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差,病死率高,治疗上仍然是目前临床棘手的难题之一.现回顾分析15年来我院收治的肝癌破裂出血1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旨在评价肝癌破裂出血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作者:邹伟荣;黄炜;余伟民;许华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外科手术是治疗慢性胰腺炎较为有效的手段.合理的外科治疗能控制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本文全面阐述了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必要性、适应证、手术原则、手术方式、治疗结果的现状,强调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个体化.
作者:吕纯业;胡先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肝脏移植治疗不同终末期肝病的经验.方法:对23例原位肝移植与2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均采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包括经典原位,经典背驮及改良背驮式.结果:全组死亡7例,存活18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感染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服用拉米呋啶的20例乙型肝炎患者3例复发.结论:开展肝移植的初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条件较好的受者;术式的改进及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与正确处理、并发症的防治是肝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
作者:张启瑜;虞冠锋;廖毅;吴存造;郑少玲;周蒙滔;杨亦荣;余正平;沈龙捷;屠金夫;陈宗静;夏鹏;陈文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正常肝组织中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数量、分布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60例,单纯性肝硬化62例,正常肝组织23例,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NK细胞.结果:①癌中与癌旁组织的NK细胞计数明显高于肝硬化(P<0.01),癌中NK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②肝癌组织学分级与NK细胞数量无明显关系.③癌中NK细胞随着临床分期的发展有下降的趋势(P<0.05).④15月内转移复发组癌中和癌旁的NK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无转移复发组(P<0.01).结论:NK细胞计数可能是反映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和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罡;罗殿中;李萍;郭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于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狭窄,胆道内支架特别是可扩张金属支架置入常能取得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效果[1].但是采用可扩张金属内支架(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胆道内支架)治疗良性胆道狭窄目前尚有争议.近笔者接诊1例此类患者,深刻体会到由于可扩张金属内支架的固有缺陷,其不仅使原有的病情复杂化,还引起了各种并发症,导致后续处理非常棘手.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张成武;邹寿椿;赵大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后胆漏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分析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收治的23例术后胆漏病人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23例中非手术治疗13例,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10例急诊手术治愈,全组治愈率为91.3%(21/23).结论:术后胆漏多发生于T管拔除和胆囊切除术后,主要与炎症粘连、解剖变异和操作不当有关.预防要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环节着手.胆漏发生后应积极对待,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作者:胡元达;王若腾;周伟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9例;8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7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癌(1.14∶1);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20%),胰体尾部10例(66.7%),胰尾部2例(13.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腺体尾部+脾切除术8例,胰尾+脾切除术2例,胰腺囊腺瘤切除术1例,胰腺囊肿-空肠吻合内引流术1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1例.结果:随访10~15年,8例囊腺瘤均无瘤存活;7例囊腺癌中4例(57.1%)存活5年,2例(28.5%)存活3年,1例(14.2%)存活率1年.结论:囊腺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效果良好.
作者:茅江泳;郑起;林擎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术中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胆道手术267例施行术中胆道镜检查,选择经胆总管插入和经胆囊管汇合部插入两种途径.结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经胆总管胆道镜检查145例,阳性8例(5.5%);经胆囊管汇合部胆道镜检查122例,阳性37例(30.3%).结论:在胆道手术中施行术中胆道镜检查可以减少胆总管的阴性探查,降低胆道残石发生率,了解胆道解剖形态,避免遗漏胆道细小占位病灶,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范国成;李飞波;张公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28例患者中,肝功能为Child A级18例,Child B级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增大和脾功能亢进.8例采用选择性血流阻断切除肿瘤,20例采用第一肝门阻断切除肿瘤,其中采用左或右半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0例,左肝和(或)右肝不规则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8例.结果:术后6例于半年内死亡,12例于3年内死亡,8例仍在随访中,1年后失访2例,术后随访病例中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脾功能亢进得到改善.结论:术前充分改善肝脏功能,肿瘤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秦建民;张阳德;吴伯文;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联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石蜡包块切片组织原位杂交染色法检测42例肝外胆管癌中PTENmRNA,P73mRNA的表达,并以同期20例慢性胆管炎作对照.结果:PTENmRNA阳性表达率为57.1%(24/42),显著低于良性对照组(为100%);P73mRNA表达率为54.8%(23/42),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为0).经统计学分析PTENmRNA,P73mRNA的表达都分别与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显著相关(P<0.05);PTENmRNA的表达还与肝外胆管癌的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尚不能认为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的表达两者有相关关系.结论:PTEN,P73基因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有助于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
作者:张国梁;陈澍周;樊勇;章文毅;陈玉泉;施公胜;黄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施他宁对奥狄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通过T管窦道经胆道镜途径顺行插入测压管至SO,低压水灌注系统压力传感器与微机相连记录压力曲线,分析软件进行压力曲线分析.结果:对SO基础压的作用与用药前差异显著(P<0.01);对SO收缩幅度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对SO收缩间期的影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SO收缩频率的影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施他宁倍量输入后10 min SO收缩频率与用药前已无差异,与5 μg/min用药10 min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施他宁显著降低SO基础压,延长收缩间期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对收缩频率的影响:低剂量时增加,高剂量时抑制;对收缩幅度的作用:高剂量时收缩幅度下降但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李延钧;吴硕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时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疗效的影响.方法:198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共收治96例SAP病人,根据外科治疗原则的不同分为两个阶段:1988~1992年为第一阶段,以早期手术为主.1993~2002年为第二阶段,以延期手术为主.对两个阶段患者的手术率、病死率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第一阶段有73%的手术是在发病后的1 w内进行的,而第二阶段早期手术率只有32%(P=0.008),比第一阶段明显减少;手术率从68%降到33%(P<0.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从54%降到32%(P<0.05);早期手术死亡率明显高于延期手术死亡率(52%∶25%,P=0.02),SAP总病死率从42%减少到22%(P<0.05).结论:早期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SAP外科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刘庆宏;姜家宝;孙进;李慕荣;王元杰;姜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小肝癌检出率日益增多,其临床治疗将成为今后肝脏外科工作的重点,而目前小肝癌的治疗仍无相对统一的标准.本文就小肝癌临床治疗的方法及新的治疗观念作一综述.
作者:杨远;周伟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脾脏在大鼠急性胰腺炎中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胰胆管内注入3%牛磺胆酸钠(0.7 ml/kg)及胰蛋白酶(3 000 u/kg)制成急性胰腺炎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脾切除组,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急性胰腺炎组.分别观察各组血清TNF-α,IL-1β,IL-6及IL-10水平,测细菌移位率,取末段回肠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肠黏膜受损情况.结果: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TNF-α,IL-1β,IL-6及IL-10的测得值分别为3.06±3.61,16.46±5.52,19.90±6.89,6.94±3.93,急性胰腺炎组的测得值分别为19.93±2.38,42.79±4.31,20.19±3.35,39.28±12.69,其中TNF-α,IL-1β及IL-10的值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与急性胰腺炎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细菌移位率为40%,急性胰腺炎组细菌移位率为93.3%,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从病理学检查结果看,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肠黏膜上皮仅轻微水肿,肠黏膜屏障基本完整,而急性胰腺炎组肠黏膜上皮水肿明显,绒毛坏死,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菌移位.结论:脾脏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可以明显促进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加重炎症反应.脾脏切除后可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肠黏膜屏障受损减轻,细菌移位率下降.
作者:鲁正;朱言亮;何长林;刘金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和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提出诊治方法与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近8年来收治的38例胆漏病例的临床资料,明确胆漏后选择单纯引流17例,再次手术13例,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内支架术5例,腹腔引流+生长激素3例.结果:38例中,治愈37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住院时间2~8 w不等,以胆管腔内主动引流时间较短.结论:术中解剖清楚,术毕用白纱布贴敷创面是发现胆漏简单的方法.拨T管的时间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以4 w以上更安全.胆管的缝合应强调黏膜对黏膜.某些情况下可考虑胆总管一期缝合.胆漏的处理依据病情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缩短病程,促进胆漏的愈合.急性弥慢性腹膜炎原则上应再次手术,腹膜炎局限者可考虑重置引流管,拨T管后胆漏可考虑重置引流管.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收效较好,住院时间短,加用生长激素可以促进漏口愈合.
作者:张家敏;俞世安;沈蔚;郑樟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我们收治了外伤性胆汁性肝囊肿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家骏;刘扬;姚晓平;姜立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