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秦建民;张阳德;吴伯文;吴孟超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门静脉高压症, 肝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28例患者中,肝功能为Child A级18例,Child B级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增大和脾功能亢进.8例采用选择性血流阻断切除肿瘤,20例采用第一肝门阻断切除肿瘤,其中采用左或右半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0例,左肝和(或)右肝不规则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8例.结果:术后6例于半年内死亡,12例于3年内死亡,8例仍在随访中,1年后失访2例,术后随访病例中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脾功能亢进得到改善.结论:术前充分改善肝脏功能,肿瘤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巨噬细胞与微血管的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arcinoma,PHC)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微血管(microvessel,MV)的计数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对47例PHC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检测MV和TAM并高倍镜下计数.结果:47例PHC癌组织中MV与TAM计数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V(67.30±13.68)个/HP vs (37.20±10.58)个/HP (P<0.01); TAM(70.27±17.93)个/HP vs (44.15±9.10)个/HP (P<0.01).TAM与MV在术前AFU(α-岩藻糖) ≤10 μg/L病例的计数显著高于AFU>10 μg/L病例计数; TAM (74.13±18.33) 个/HP vs (61.15±13.54)个/HP (P<0.05); MV(70.41±13.03)个/HP vs (59.97±12.69)个/HP (P<0.05).伴转移病例癌组织中的MV计数(73.50±13.77)个/HP显著高于无转移病例(64.10±12.68)个/HP (P<0.05);TAM与MV在PHC中的计数与PHC的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关系;癌组织中TAM计数与MV计数呈密切正相关(r=0.686,P<0.01).结论:TAM与MV计数与PHC的发生、进展关系密切;MV计数高的PHC易于发生浸润和转移;TAM与PHC的血管生成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向志钢;杨竹林;邓星辉;陈正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在大鼠门静脉分支结扎后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门静脉分支结扎后结扎侧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门静脉分支结扎组.观察术后第12,24,48,72小时以及第168小时(第7天)和第336小时(第14天)肝脏大体结构和血浆转氨酶的变化.运用凝胶阻滞分析(EMSA)检测术后结扎侧肝脏NF-κB的活性,用TUNEL法对结扎侧肝细胞凋亡进行定量分析,电镜下观察结扎侧肝脏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结扎侧肝叶呈进行性萎缩变小,对侧则成比例的代偿性增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全肝的总质量维持恒定,肝脏功能基本保持正常.结扎侧肝脏NF-κB的活性在术后明显升高,于第48小时达高峰,1 w后基本恢复正常.TUNEL显示结扎侧肝细胞在术后凋亡明显增加,于第48小时达高峰.电镜显示结扎侧肝脏早期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晚期明显纤维化.结论: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结扎侧肝脏NF-κB的活性明显升高,其可能在肝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文军;宋其同;余正平;张启瑜;梁华平;徐祥;朱冠保;施红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28例患者中,肝功能为Child A级18例,Child B级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增大和脾功能亢进.8例采用选择性血流阻断切除肿瘤,20例采用第一肝门阻断切除肿瘤,其中采用左或右半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0例,左肝和(或)右肝不规则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8例.结果:术后6例于半年内死亡,12例于3年内死亡,8例仍在随访中,1年后失访2例,术后随访病例中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脾功能亢进得到改善.结论:术前充分改善肝脏功能,肿瘤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秦建民;张阳德;吴伯文;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在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灶和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评价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2)在原发性肝癌和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20例和结直肠肝转移癌15例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CDX2检测,标本为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同时检测患者血清AFP,CEA水平.结果:CDX2在正常肝脏组织和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无表达,但在所有的转移性结直肠肿瘤中(15/15)有表达,在肝脏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高于CEA及AFP,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X2易在常规病理标本中检测,在原发性肝癌和结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是一个特异性、敏感性较高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胡志前;龚振斌;周辉;王毅;李华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性腹膜炎4例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腹腔引流液可以间接反映胆道损伤情况.本组2000年11月至2003年6月间收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715例,出现胆汁性腹腔引流4例.其中2例胆囊管漏胆,非手术治疗治愈;2例二次开腹探察未见胆道损伤及漏胆.LC术后胆汁性腹腔引流不一定存在胆道损伤.

    作者:范然;吴硕东;刘金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9例;8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7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癌(1.14∶1);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20%),胰体尾部10例(66.7%),胰尾部2例(13.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腺体尾部+脾切除术8例,胰尾+脾切除术2例,胰腺囊腺瘤切除术1例,胰腺囊肿-空肠吻合内引流术1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1例.结果:随访10~15年,8例囊腺瘤均无瘤存活;7例囊腺癌中4例(57.1%)存活5年,2例(28.5%)存活3年,1例(14.2%)存活率1年.结论:囊腺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效果良好.

    作者:茅江泳;郑起;林擎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术中胆道镜267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术中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胆道手术267例施行术中胆道镜检查,选择经胆总管插入和经胆囊管汇合部插入两种途径.结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经胆总管胆道镜检查145例,阳性8例(5.5%);经胆囊管汇合部胆道镜检查122例,阳性37例(30.3%).结论:在胆道手术中施行术中胆道镜检查可以减少胆总管的阴性探查,降低胆道残石发生率,了解胆道解剖形态,避免遗漏胆道细小占位病灶,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范国成;李飞波;张公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脾脏在大鼠急性胰腺炎中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脾脏在大鼠急性胰腺炎中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胰胆管内注入3%牛磺胆酸钠(0.7 ml/kg)及胰蛋白酶(3 000 u/kg)制成急性胰腺炎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脾切除组,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急性胰腺炎组.分别观察各组血清TNF-α,IL-1β,IL-6及IL-10水平,测细菌移位率,取末段回肠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肠黏膜受损情况.结果: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TNF-α,IL-1β,IL-6及IL-10的测得值分别为3.06±3.61,16.46±5.52,19.90±6.89,6.94±3.93,急性胰腺炎组的测得值分别为19.93±2.38,42.79±4.31,20.19±3.35,39.28±12.69,其中TNF-α,IL-1β及IL-10的值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与急性胰腺炎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细菌移位率为40%,急性胰腺炎组细菌移位率为93.3%,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从病理学检查结果看,脾切除+急性胰腺炎组肠黏膜上皮仅轻微水肿,肠黏膜屏障基本完整,而急性胰腺炎组肠黏膜上皮水肿明显,绒毛坏死,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菌移位.结论:脾脏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可以明显促进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加重炎症反应.脾脏切除后可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肠黏膜屏障受损减轻,细菌移位率下降.

    作者:鲁正;朱言亮;何长林;刘金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胆外科手术中的肝动脉处置问题

    肝(总)动脉是右上腹部诸多脏器的主要动脉供应来源.有目的地暂时或持久阻断该动脉可以有效减少该区域许多脏器如肝脏、胆道系统的动脉血供,这不仅是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段,而且可以显著减少该区域手术的失血量,简化肝胆外科手术程序.笔者复习了右上腹部血液供应的基础理论,并将这一技术在多种肝胆外科的疾病和手术当中的应用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陈晓理;胥楠;李静波;芦灵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38例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分析和诊治对策

    目的:总结和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提出诊治方法与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近8年来收治的38例胆漏病例的临床资料,明确胆漏后选择单纯引流17例,再次手术13例,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内支架术5例,腹腔引流+生长激素3例.结果:38例中,治愈37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住院时间2~8 w不等,以胆管腔内主动引流时间较短.结论:术中解剖清楚,术毕用白纱布贴敷创面是发现胆漏简单的方法.拨T管的时间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以4 w以上更安全.胆管的缝合应强调黏膜对黏膜.某些情况下可考虑胆总管一期缝合.胆漏的处理依据病情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缩短病程,促进胆漏的愈合.急性弥慢性腹膜炎原则上应再次手术,腹膜炎局限者可考虑重置引流管,拨T管后胆漏可考虑重置引流管.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收效较好,住院时间短,加用生长激素可以促进漏口愈合.

    作者:张家敏;俞世安;沈蔚;郑樟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癌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肝内胆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以来18例肝内胆管癌临床资料.结果:肝内胆管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1990年1月~2000年3月的11例肝内胆管癌全部误诊,2000年4月~2004年3月的7例经CT检查和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其中2例为迟发性肝内胆管癌;左肝内胆管癌12例,右肝内胆管癌6例;随访15例,3个月、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80.0%(12/15),66.7%(10/15)和53.3%(8/15);9例肝叶切除术和6例非肝叶切除术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7.8%(7/9)和16.7%(1/6)(P=0.039).结论:CT检查结合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能帮助明确诊断肝内胆管癌,肝叶切除可改善预后.

    作者:上官惠敏;胡育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外科手术时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时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疗效的影响.方法:198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共收治96例SAP病人,根据外科治疗原则的不同分为两个阶段:1988~1992年为第一阶段,以早期手术为主.1993~2002年为第二阶段,以延期手术为主.对两个阶段患者的手术率、病死率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第一阶段有73%的手术是在发病后的1 w内进行的,而第二阶段早期手术率只有32%(P=0.008),比第一阶段明显减少;手术率从68%降到33%(P<0.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从54%降到32%(P<0.05);早期手术死亡率明显高于延期手术死亡率(52%∶25%,P=0.02),SAP总病死率从42%减少到22%(P<0.05).结论:早期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SAP外科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刘庆宏;姜家宝;孙进;李慕荣;王元杰;姜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作Child术式重建.胰肠吻合采用传统双层套入法吻合,胰管予支架管内引流.结果:共发生胰瘘5例,占8.3%.手术开展早期明显高于开展后期,残胰质地软者发生率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在于技术的提高及胰肠吻合的处理.

    作者:蒋建龙;胡立军;黄凯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合并胰管结石4例报告

    目的:探讨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中,全胰癌1例,胰头癌1例,十二指肠腺癌1例,十二指肠腺瘤1例,均伴胰管结石.临床症状为腹痛,皮肤巩膜黄染.4例患者入院前均有手术史,诊断为胰腺癌晚期不能切除而放弃根治性手术,入院后诊断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均行根治性手术,其中全胰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块局部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至今6月~4年,均存活.结论:胰管结石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可切除性的判断,从而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的治疗及预后.如果术前CT等检查发现有胰体钙化或胰管结石,术中发现胰腺质地硬,或扪及结石,应考虑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而非晚期、不可切除之肿瘤,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

    作者:张浩波;尹路;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外伤性胆汁性肝囊肿的诊治体会

    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我们收治了外伤性胆汁性肝囊肿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家骏;刘扬;姚晓平;姜立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介入疗法在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严重肝破裂术后早期继续出血,经保守治疗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的5例患者行介入治疗.5例患者均于术后9~12 h行血管造影及经导管栓塞止血.结果:3例造影显示肝脏表面不规则渗血明显,2例造影显示肝动脉分支有活动性出血.介入治疗后24~48 h出血明显减少,显示效果明显.其中4例后痊愈出院,1例于术后2 w死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见效快,相对简单安全等优点,是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的又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孙亦晖;金一琦;吴浩荣;蒋国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分析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stone pancreatitis,AGP)是普外科常见病,其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可达20%~30%[1,2],需及时合理处理.而老年人因为反应迟钝,疼痛敏感性差,腹部症状、体征不典型,白细胞增高水平不明显等因素,诊断较难,常延误病情.我院于2000年至2004年间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45例,现就其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苏卫民;韩少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25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总结

    目的:总结肝脏移植治疗不同终末期肝病的经验.方法:对23例原位肝移植与2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均采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包括经典原位,经典背驮及改良背驮式.结果:全组死亡7例,存活18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感染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服用拉米呋啶的20例乙型肝炎患者3例复发.结论:开展肝移植的初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条件较好的受者;术式的改进及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与正确处理、并发症的防治是肝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

    作者:张启瑜;虞冠锋;廖毅;吴存造;郑少玲;周蒙滔;杨亦荣;余正平;沈龙捷;屠金夫;陈宗静;夏鹏;陈文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生长抑素对Oddi's括约肌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施他宁对奥狄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通过T管窦道经胆道镜途径顺行插入测压管至SO,低压水灌注系统压力传感器与微机相连记录压力曲线,分析软件进行压力曲线分析.结果:对SO基础压的作用与用药前差异显著(P<0.01);对SO收缩幅度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对SO收缩间期的影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SO收缩频率的影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施他宁倍量输入后10 min SO收缩频率与用药前已无差异,与5 μg/min用药10 min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施他宁显著降低SO基础压,延长收缩间期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对收缩频率的影响:低剂量时增加,高剂量时抑制;对收缩幅度的作用:高剂量时收缩幅度下降但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李延钧;吴硕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15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58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单纯性胆囊结石中147例LC成功,5例因炎症粘连明显而中转开腹.56例术中胆道造影成功,显示胆总管结石6例,其中2例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4例中转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大多数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杨峻峰;李平军;胡伟;袁爱军;田明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