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外科手术中的肝动脉处置问题

陈晓理;胥楠;李静波;芦灵军

关键词:肝动脉, 肝癌, 胆管囊肿, 胆管癌, 外科手术
摘要:肝(总)动脉是右上腹部诸多脏器的主要动脉供应来源.有目的地暂时或持久阻断该动脉可以有效减少该区域许多脏器如肝脏、胆道系统的动脉血供,这不仅是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段,而且可以显著减少该区域手术的失血量,简化肝胆外科手术程序.笔者复习了右上腹部血液供应的基础理论,并将这一技术在多种肝胆外科的疾病和手术当中的应用经验介绍如下.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巨噬细胞与微血管的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arcinoma,PHC)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微血管(microvessel,MV)的计数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对47例PHC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检测MV和TAM并高倍镜下计数.结果:47例PHC癌组织中MV与TAM计数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V(67.30±13.68)个/HP vs (37.20±10.58)个/HP (P<0.01); TAM(70.27±17.93)个/HP vs (44.15±9.10)个/HP (P<0.01).TAM与MV在术前AFU(α-岩藻糖) ≤10 μg/L病例的计数显著高于AFU>10 μg/L病例计数; TAM (74.13±18.33) 个/HP vs (61.15±13.54)个/HP (P<0.05); MV(70.41±13.03)个/HP vs (59.97±12.69)个/HP (P<0.05).伴转移病例癌组织中的MV计数(73.50±13.77)个/HP显著高于无转移病例(64.10±12.68)个/HP (P<0.05);TAM与MV在PHC中的计数与PHC的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关系;癌组织中TAM计数与MV计数呈密切正相关(r=0.686,P<0.01).结论:TAM与MV计数与PHC的发生、进展关系密切;MV计数高的PHC易于发生浸润和转移;TAM与PHC的血管生成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向志钢;杨竹林;邓星辉;陈正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现状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外科手术是治疗慢性胰腺炎较为有效的手段.合理的外科治疗能控制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本文全面阐述了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必要性、适应证、手术原则、手术方式、治疗结果的现状,强调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个体化.

    作者:吕纯业;胡先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外伤性胆汁性肝囊肿的诊治体会

    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我们收治了外伤性胆汁性肝囊肿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家骏;刘扬;姚晓平;姜立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胆外科手术中的肝动脉处置问题

    肝(总)动脉是右上腹部诸多脏器的主要动脉供应来源.有目的地暂时或持久阻断该动脉可以有效减少该区域许多脏器如肝脏、胆道系统的动脉血供,这不仅是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段,而且可以显著减少该区域手术的失血量,简化肝胆外科手术程序.笔者复习了右上腹部血液供应的基础理论,并将这一技术在多种肝胆外科的疾病和手术当中的应用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陈晓理;胥楠;李静波;芦灵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25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总结

    目的:总结肝脏移植治疗不同终末期肝病的经验.方法:对23例原位肝移植与2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均采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包括经典原位,经典背驮及改良背驮式.结果:全组死亡7例,存活18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感染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服用拉米呋啶的20例乙型肝炎患者3例复发.结论:开展肝移植的初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条件较好的受者;术式的改进及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与正确处理、并发症的防治是肝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

    作者:张启瑜;虞冠锋;廖毅;吴存造;郑少玲;周蒙滔;杨亦荣;余正平;沈龙捷;屠金夫;陈宗静;夏鹏;陈文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38例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分析和诊治对策

    目的:总结和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提出诊治方法与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近8年来收治的38例胆漏病例的临床资料,明确胆漏后选择单纯引流17例,再次手术13例,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内支架术5例,腹腔引流+生长激素3例.结果:38例中,治愈37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住院时间2~8 w不等,以胆管腔内主动引流时间较短.结论:术中解剖清楚,术毕用白纱布贴敷创面是发现胆漏简单的方法.拨T管的时间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以4 w以上更安全.胆管的缝合应强调黏膜对黏膜.某些情况下可考虑胆总管一期缝合.胆漏的处理依据病情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缩短病程,促进胆漏的愈合.急性弥慢性腹膜炎原则上应再次手术,腹膜炎局限者可考虑重置引流管,拨T管后胆漏可考虑重置引流管.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收效较好,住院时间短,加用生长激素可以促进漏口愈合.

    作者:张家敏;俞世安;沈蔚;郑樟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鼠胰腺炎模型中腺泡细胞凋亡的观察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在胰腺炎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复制大鼠胰腺炎模型,将45只SD大鼠分成3组,即重症胰腺炎组18只,轻型胰腺炎组18只和正常对照组9只.在术后第6,12,24小时3个时相点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测评分和腺泡细胞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重症胰腺炎组凋亡少见,以细胞坏死为主,且随时间凋亡趋减少,各时相点凋亡指数与轻型组和正常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轻型组以细胞凋亡为主,随着炎症减轻凋亡增多,术后第24小时达高峰.正常组为正常胰腺组织,少见凋亡.结论:胰腺炎腺泡细胞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与坏死呈反相关,细胞凋亡有减轻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作用.

    作者:吴宝强;秦锡虎;江勇;陈学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可扩张金属内支架治疗良性胆道狭窄的商榷

    对于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狭窄,胆道内支架特别是可扩张金属支架置入常能取得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效果[1].但是采用可扩张金属内支架(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胆道内支架)治疗良性胆道狭窄目前尚有争议.近笔者接诊1例此类患者,深刻体会到由于可扩张金属内支架的固有缺陷,其不仅使原有的病情复杂化,还引起了各种并发症,导致后续处理非常棘手.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张成武;邹寿椿;赵大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appa B,NF-κB)是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它参与调控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分化和生长控制等多种生物进程.本文着重综述NF-κB蛋白家族成员的情况及其相互作用,NF-κB可能激活的途径及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及一切NF-κB有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汪洁;蔡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介入疗法在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严重肝破裂术后早期继续出血,经保守治疗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的5例患者行介入治疗.5例患者均于术后9~12 h行血管造影及经导管栓塞止血.结果:3例造影显示肝脏表面不规则渗血明显,2例造影显示肝动脉分支有活动性出血.介入治疗后24~48 h出血明显减少,显示效果明显.其中4例后痊愈出院,1例于术后2 w死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见效快,相对简单安全等优点,是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的又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孙亦晖;金一琦;吴浩荣;蒋国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癌、肝硬化中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正常肝组织中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数量、分布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60例,单纯性肝硬化62例,正常肝组织23例,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NK细胞.结果:①癌中与癌旁组织的NK细胞计数明显高于肝硬化(P<0.01),癌中NK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②肝癌组织学分级与NK细胞数量无明显关系.③癌中NK细胞随着临床分期的发展有下降的趋势(P<0.05).④15月内转移复发组癌中和癌旁的NK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无转移复发组(P<0.01).结论:NK细胞计数可能是反映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和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罡;罗殿中;李萍;郭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探讨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手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1].近年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微创技术的开展以及肝移植技术的普及,PLC的治疗强调综合性、个性化,一些治疗观念也随之改变[2].

    作者:周伟平;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脾脏切除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

    脾脏切除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如系门静脉高压症者,较易想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如胃存在原发病变如溃疡、癌、恶性淋巴瘤等者,也较容易明确出血的原因;而脾脏切除胰尾损伤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则临床少见,现将笔者会诊所见2例报告如下.

    作者:蒋飞照;潘光华;仇建成;王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9例;8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7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癌(1.14∶1);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20%),胰体尾部10例(66.7%),胰尾部2例(13.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腺体尾部+脾切除术8例,胰尾+脾切除术2例,胰腺囊腺瘤切除术1例,胰腺囊肿-空肠吻合内引流术1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1例.结果:随访10~15年,8例囊腺瘤均无瘤存活;7例囊腺癌中4例(57.1%)存活5年,2例(28.5%)存活3年,1例(14.2%)存活率1年.结论:囊腺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效果良好.

    作者:茅江泳;郑起;林擎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在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灶和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评价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2)在原发性肝癌和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20例和结直肠肝转移癌15例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CDX2检测,标本为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同时检测患者血清AFP,CEA水平.结果:CDX2在正常肝脏组织和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无表达,但在所有的转移性结直肠肿瘤中(15/15)有表达,在肝脏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高于CEA及AFP,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X2易在常规病理标本中检测,在原发性肝癌和结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是一个特异性、敏感性较高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胡志前;龚振斌;周辉;王毅;李华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28例患者中,肝功能为Child A级18例,Child B级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增大和脾功能亢进.8例采用选择性血流阻断切除肿瘤,20例采用第一肝门阻断切除肿瘤,其中采用左或右半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0例,左肝和(或)右肝不规则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8例.结果:术后6例于半年内死亡,12例于3年内死亡,8例仍在随访中,1年后失访2例,术后随访病例中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脾功能亢进得到改善.结论:术前充分改善肝脏功能,肿瘤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秦建民;张阳德;吴伯文;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性腹膜炎4例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腹腔引流液可以间接反映胆道损伤情况.本组2000年11月至2003年6月间收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715例,出现胆汁性腹腔引流4例.其中2例胆囊管漏胆,非手术治疗治愈;2例二次开腹探察未见胆道损伤及漏胆.LC术后胆汁性腹腔引流不一定存在胆道损伤.

    作者:范然;吴硕东;刘金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在纤维胆道镜处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解决纤维胆道镜难以取出的结石.方法: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引入定向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仪探头,解决胆道镜难以取出的肝内外胆管术后残余结石28例.结果:碎石并取出的成功率为100%(28/28),击碎每块结石所需发放冲击波2~400次,平均80次,平均每例病人作胆道镜4次,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是纤维胆道镜取石重要的辅助工具,安全有效.

    作者:杨玉龙;谭文翔;付维利;刘小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15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58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单纯性胆囊结石中147例LC成功,5例因炎症粘连明显而中转开腹.56例术中胆道造影成功,显示胆总管结石6例,其中2例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4例中转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大多数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杨峻峰;李平军;胡伟;袁爱军;田明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

    肝癌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差,病死率高,治疗上仍然是目前临床棘手的难题之一.现回顾分析15年来我院收治的肝癌破裂出血1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旨在评价肝癌破裂出血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作者:邹伟荣;黄炜;余伟民;许华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