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敏;俞世安;沈蔚;郑樟栋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arcinoma,PHC)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微血管(microvessel,MV)的计数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对47例PHC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检测MV和TAM并高倍镜下计数.结果:47例PHC癌组织中MV与TAM计数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V(67.30±13.68)个/HP vs (37.20±10.58)个/HP (P<0.01); TAM(70.27±17.93)个/HP vs (44.15±9.10)个/HP (P<0.01).TAM与MV在术前AFU(α-岩藻糖) ≤10 μg/L病例的计数显著高于AFU>10 μg/L病例计数; TAM (74.13±18.33) 个/HP vs (61.15±13.54)个/HP (P<0.05); MV(70.41±13.03)个/HP vs (59.97±12.69)个/HP (P<0.05).伴转移病例癌组织中的MV计数(73.50±13.77)个/HP显著高于无转移病例(64.10±12.68)个/HP (P<0.05);TAM与MV在PHC中的计数与PHC的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关系;癌组织中TAM计数与MV计数呈密切正相关(r=0.686,P<0.01).结论:TAM与MV计数与PHC的发生、进展关系密切;MV计数高的PHC易于发生浸润和转移;TAM与PHC的血管生成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向志钢;杨竹林;邓星辉;陈正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和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提出诊治方法与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近8年来收治的38例胆漏病例的临床资料,明确胆漏后选择单纯引流17例,再次手术13例,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内支架术5例,腹腔引流+生长激素3例.结果:38例中,治愈37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住院时间2~8 w不等,以胆管腔内主动引流时间较短.结论:术中解剖清楚,术毕用白纱布贴敷创面是发现胆漏简单的方法.拨T管的时间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以4 w以上更安全.胆管的缝合应强调黏膜对黏膜.某些情况下可考虑胆总管一期缝合.胆漏的处理依据病情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缩短病程,促进胆漏的愈合.急性弥慢性腹膜炎原则上应再次手术,腹膜炎局限者可考虑重置引流管,拨T管后胆漏可考虑重置引流管.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收效较好,住院时间短,加用生长激素可以促进漏口愈合.
作者:张家敏;俞世安;沈蔚;郑樟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应用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解决纤维胆道镜难以取出的结石.方法: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引入定向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仪探头,解决胆道镜难以取出的肝内外胆管术后残余结石28例.结果:碎石并取出的成功率为100%(28/28),击碎每块结石所需发放冲击波2~400次,平均80次,平均每例病人作胆道镜4次,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是纤维胆道镜取石重要的辅助工具,安全有效.
作者:杨玉龙;谭文翔;付维利;刘小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严重肝破裂术后早期继续出血,经保守治疗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的5例患者行介入治疗.5例患者均于术后9~12 h行血管造影及经导管栓塞止血.结果:3例造影显示肝脏表面不规则渗血明显,2例造影显示肝动脉分支有活动性出血.介入治疗后24~48 h出血明显减少,显示效果明显.其中4例后痊愈出院,1例于术后2 w死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见效快,相对简单安全等优点,是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的又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孙亦晖;金一琦;吴浩荣;蒋国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作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不同压力的气腹,观察建立气腹前、气腹中及解除气腹30 min后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左室收缩末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度(+DP/DT max)和心室内压大下降速度(-DP/DT max)的变化,放射免疫学检查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浓度变化,病理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①气腹下,CVP和±DP/DT max显著下降,LVEDP上升,解除气腹30 min后±DP/DT max虽有所恢复,但与充气前比,仍有显著差异.②+DP/DT max变化与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变化有明显的负相关性.③解除气腹1 d后,心肌细胞发生嗜酸性变和气球样变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CO2气腹可对机体的心功能造成暂时性的损害,其机制与腹内压增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
作者:查勇;陈训如;罗丁;俞志成;晋云;闫宏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小肝癌检出率日益增多,其临床治疗将成为今后肝脏外科工作的重点,而目前小肝癌的治疗仍无相对统一的标准.本文就小肝癌临床治疗的方法及新的治疗观念作一综述.
作者:杨远;周伟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癌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差,病死率高,治疗上仍然是目前临床棘手的难题之一.现回顾分析15年来我院收治的肝癌破裂出血1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旨在评价肝癌破裂出血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作者:邹伟荣;黄炜;余伟民;许华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正常肝组织中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数量、分布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60例,单纯性肝硬化62例,正常肝组织23例,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NK细胞.结果:①癌中与癌旁组织的NK细胞计数明显高于肝硬化(P<0.01),癌中NK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②肝癌组织学分级与NK细胞数量无明显关系.③癌中NK细胞随着临床分期的发展有下降的趋势(P<0.05).④15月内转移复发组癌中和癌旁的NK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无转移复发组(P<0.01).结论:NK细胞计数可能是反映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和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罡;罗殿中;李萍;郭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脾脏切除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如系门静脉高压症者,较易想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如胃存在原发病变如溃疡、癌、恶性淋巴瘤等者,也较容易明确出血的原因;而脾脏切除胰尾损伤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则临床少见,现将笔者会诊所见2例报告如下.
作者:蒋飞照;潘光华;仇建成;王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于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狭窄,胆道内支架特别是可扩张金属支架置入常能取得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效果[1].但是采用可扩张金属内支架(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胆道内支架)治疗良性胆道狭窄目前尚有争议.近笔者接诊1例此类患者,深刻体会到由于可扩张金属内支架的固有缺陷,其不仅使原有的病情复杂化,还引起了各种并发症,导致后续处理非常棘手.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张成武;邹寿椿;赵大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2)在原发性肝癌和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20例和结直肠肝转移癌15例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CDX2检测,标本为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同时检测患者血清AFP,CEA水平.结果:CDX2在正常肝脏组织和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无表达,但在所有的转移性结直肠肿瘤中(15/15)有表达,在肝脏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高于CEA及AFP,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X2易在常规病理标本中检测,在原发性肝癌和结肠癌肝脏转移的鉴别诊断中是一个特异性、敏感性较高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胡志前;龚振斌;周辉;王毅;李华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2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半年前自觉腹胀加剧,腹部逐渐增大.查体:腹稍胀,腹中部似触及球形团块,直径约为20 cm,右中腹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提示:肝脏大小正常,腹主动脉前方见巨大的囊性暗区,其上界达剑突下约20 cm,下界达耻骨联合上缘,前后径约为8.1 cm,囊内见许多短线样偏强回声及光点样回声.
作者:殷薇薇;李又成;李建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58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单纯性胆囊结石中147例LC成功,5例因炎症粘连明显而中转开腹.56例术中胆道造影成功,显示胆总管结石6例,其中2例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4例中转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大多数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杨峻峰;李平军;胡伟;袁爱军;田明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妊娠中晚期胆总管囊肿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自1983年至今收治的3例妊娠中晚期胆总管囊肿临床资料,复习病史,并对病人进行随访.结果:3例均曾被漏诊.1例经皮囊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行急诊囊肿肠道内引流术,术后引流不畅,17年后囊肿恶变.2例妊娠期急诊囊肿外引流术、产后Ⅱ期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母婴平安.结论:妊娠中晚期胆总管囊肿容易误漏诊,急症期囊肿外引流、产后Ⅱ期囊肿切除、胆肠Roux-Y吻合术,是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振平;李勇;胡云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作Child术式重建.胰肠吻合采用传统双层套入法吻合,胰管予支架管内引流.结果:共发生胰瘘5例,占8.3%.手术开展早期明显高于开展后期,残胰质地软者发生率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在于技术的提高及胰肠吻合的处理.
作者:蒋建龙;胡立军;黄凯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我们收治了外伤性胆汁性肝囊肿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家骏;刘扬;姚晓平;姜立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stone pancreatitis,AGP)是普外科常见病,其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可达20%~30%[1,2],需及时合理处理.而老年人因为反应迟钝,疼痛敏感性差,腹部症状、体征不典型,白细胞增高水平不明显等因素,诊断较难,常延误病情.我院于2000年至2004年间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45例,现就其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苏卫民;韩少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腹腔引流液可以间接反映胆道损伤情况.本组2000年11月至2003年6月间收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715例,出现胆汁性腹腔引流4例.其中2例胆囊管漏胆,非手术治疗治愈;2例二次开腹探察未见胆道损伤及漏胆.LC术后胆汁性腹腔引流不一定存在胆道损伤.
作者:范然;吴硕东;刘金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施行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7例.肝切除过程包括离断肝周韧带和粘连,解剖阻断左肝蒂,缝扎肝左静脉,离断肝实质.结果:左半肝切除2例,左肝外叶切除5例,手术时间平均238 min,平均出血量150 ml.术后轻微胆漏3例.手术6~14 d后出院.结论: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是可行的.
作者:应福明;冯雪峰;范天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28例患者中,肝功能为Child A级18例,Child B级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增大和脾功能亢进.8例采用选择性血流阻断切除肿瘤,20例采用第一肝门阻断切除肿瘤,其中采用左或右半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0例,左肝和(或)右肝不规则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8例.结果:术后6例于半年内死亡,12例于3年内死亡,8例仍在随访中,1年后失访2例,术后随访病例中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脾功能亢进得到改善.结论:术前充分改善肝脏功能,肿瘤切除联合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秦建民;张阳德;吴伯文;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