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LPA1的表达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王燕;张兆辉;陈阳

关键词:溶血磷脂酸, 溶血磷脂酸受体1,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 脑梗死, 神经元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溶血磷脂酸受体1 (LPA1)的表达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A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B组)、MCAO+溶剂组(C组)、MCAO+ LPA1拮抗剂(Ki16425)组(D组);4组均于手术后48 h取标本;利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的变化;四氮唑红(TTC)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面积;免疫荧光技术检测LPA1在大鼠皮层半暗带神经元表达水平;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蛋白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有明显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细胞肿胀,细胞溶解坏死,大鼠皮层半暗带神经元的LPA1表达水平较高;与C组比较,D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大(P<0.05),缺血半暗带细胞肿胀更加明显,胞浆空泡区增大,细胞核固缩更加严重,细胞间隙增宽更明显;D组较C组缺血半暗带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后LPA1的表达可使大鼠脑梗死面积增大,细胞凋亡增加,同时p-Akt蛋白表达减少,这说明在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过程中LPA1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Akt途径来发挥保护作用的.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r-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与病因学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r-谷氨酰转移酶(r-G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26例脑梗死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r-GT、血糖、血脂水平,进行TOAST病因学分型,对患者入院时行NIHSS评分,<8分定义为轻度脑梗死,≥8分定义为中重度脑梗死,选取130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r-GT水平,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r-GT水平的差异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小动脉闭塞组r-GT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r-GT水平和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r-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r-GT水平高于小动脉闭塞组(P<0.05),而2组间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P>0.05).中重度脑梗死组r-GT水平明显高于轻度脑梗死组(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GT[比值比(OR)1.058,95%可信区间(CI)1.001~1.118,P<0.05]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r-GT水平明显升高,作为一种氧化应激指标,可帮助区别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且r-GT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桂千;程庆璋;沈明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998年Avrahami等提出将CT上类似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影像学改变而经腰穿或尸检证实其病因并非SAH的现象称为“pseud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seudo-SAH,假性SAH).1999年后约有近40篇外文文献对该现象进行了报道,然而在国内经腰穿或病理证实的假性SAH少见报道.该影像综合征直接影响着临床检查和治疗策略,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假性SAH,而按照SAH来进行病因筛查和止血等处理,可能导致过度检查甚至耽误原发病的治疗.提高对假性SAH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鉴于此,本研究收集2016年在本院确诊的2例假性SAH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作者:唐建生;胡珏;周俊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糖氧剥离对海马神经元Furin、BDNF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海马神经元在糖氧剥离时原蛋白转化酶Furin是否介导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通过OGD模拟缺血缺氧诱导海马神经元,采用免疫印迹观察OGD诱导后不同时间点BDNF、Furin动态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海马神经元经OGD诱导后再灌注12h内BDNF表达水平下调约30% (P<0.01);再灌注24 h BDNF表达水平下调50% (P<0.01);再灌注48 h其下降约70%,72 h下调70%;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Furin表达水平呈进行性升高,即再灌注12h内Furin表达水平上调约1.3倍(P>0.05);再灌注24 h时Furin表达水平上调2.1倍(P<0.001);再灌注48 h其上调2.5倍,72 h上调3.14倍;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 经OGD诱导的海马神经元BDNF表达水平随再灌注时间呈进行性下降而Furin表达水平呈逐步上调.这一现象提示糖氧剥离时Furin未介导海马神经元内BDNF的细胞内分泌过程,在缺血缺氧时BDNF复杂的酶切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陈燕;张兆辉;张琦;王翠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延髓Y型梗死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是指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发生在延髓内侧,MMI较少见,其大约占延髓梗死病例的25%,在整个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中所占比例<1%,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则更为罕见,影像学可表现为典型的Y型梗死,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王莉;夏俊阳;余少华;张翠灵;曹杰;宋晓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TERT与脑缺血相关的研究进展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已经成为脑缺血的潜在治疗方法.TERT是基因编码逆转录酶活性的蛋白质.它的主要功能是构建端粒酶活性,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及防止DNA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TERT主要通过抗凋亡、血管生成、神经元存活和神经发生等方面在缺血性脑损伤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人类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短暂或持续的脑血流减少而造成脑细胞损伤,因此恢复脑血流、促进血管再生对脑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TERT对血管机能及神经发生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及了解其在血管生成及神经保护方面中的机制提供重要依据,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黄晓慧;张双立;向文强;付国娇;王晓鹤;马学玲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三级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

    目的 探讨三级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与双盲研究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20例,以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11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康复训练,而对于观察组患者,不仅开展常规康复训练,同时还给予三级康复训练,记录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康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49.44±5.69)和(43.49±6.14)分,都高于康复前的(36.23±6.19)和(37.10±5.69)分(P<0.05),且康复后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0.9%,而对照组为10.9%,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期间的生活作息、正规服药、复诊随访、均衡饮食、康复训练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后观察组的活力、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等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级康复训练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状况,降低发生肩手综合征的概率,提升患者康复的依从性,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化艳;袁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障碍恢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3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假治疗组3组,在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假治疗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及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步态运动学参数、时间参数、距离参数及Amer-Lindholm分级对3组患者的下肢综合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步态运动学参数、时间参数、距离参数及Amer-Lindholm分级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其余2组(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有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

    作者:孙乐鹏;王艳雪;代新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手术是一种充满风险的疾病治疗手段,其有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的潜在可能,因为这些损伤可能无法被手术者在术野中观察到,往往在医师不知不觉中发生.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利用脑神经电生理的原理对手术操作可能影响到的神经组织对其进行监测以达到避免或减小损伤的目的,为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指导方法.本研究就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目的、内容、麻醉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关系以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不同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申起;郭丽蕊;彭彬;陈谦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120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远端滤网式保护装置的应用问题及解决策略

    目的 探讨远端滤网式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中的应用问题及解决策略.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共12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远端滤网式保护装置.结果 Ⅲ型弓、颈动脉迂曲、同期双侧CAS的患者手术中保护装置相关并发症比例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Ⅲ型弓、颈动脉迂曲、同期双侧CAS为手术中保护装置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远端滤网式保护装置减少CAS术中风险,但也存在不利因素,需要有较好的解决策略.

    作者:钟耀艺;刘华斌;韩玉惠;郑德泉;洪春永;曾友福;林庆金;卢武生;龚自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的表达水平与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50例及多发性硬化(MS)患者50例,将其分别作为NMO组与MS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非炎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血清及脑脊液中的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MO组与MS组血清中BAFF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NMO组与MS组脑脊液中BAF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MS组比较,NMO组脑脊液中BAFF水平明显升高(P<0.05).NMO组与MS组脑脊液中BAFF水平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即脑脊液中BAFF水平随EDSS评分升高而升高(r=0.887,0.885,P<0.01).结论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脑脊液中的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水平较高,可能是诊断视神经脊髓炎的重要标志物,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焱烽;李明超;蒋苏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自噬标志物LC3B表达水平的改变与星形细胞瘤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估两种自噬标志物LC3B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星形细胞瘤患者的106个薄切片,通过切片染色分析LC3B和Beclin-1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发现LC3B与蛋白质表达水平与抗辐射或化学疗法显著相关(P=0.02);高强度的LC3B染色预示着不良的预后(P=0.0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不相关;CD133和LC3B高表达的患者的总生存期为38个月,CD133和LC3B两者均为弱表达的患者的总生存期为50个月,CD133和LC3B高表达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CD133和LC3B低表达者(P=0.049).结论 星形细胞瘤癌症干细胞样细胞和增强的自噬可引起对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的抗性,并且针对星形细胞瘤中的癌症干细胞样细胞可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航;宋歌;刘永建;谢万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ABCD3-I评分法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预测TIA后短期脑梗死风险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ABCD3-I评分法结合纤维蛋水平白原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用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测定20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27例.ABCD3-I评分组中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23%、11.63%和29.27%(P<0.05),A3CD3-I评分+Fib水平组中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23%、9.92%和30.61%(P<0.05).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6 (0.56~0.77)和0.69 (0.59~0.80).ABCD3-I评分法和ABCI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组的评分与脑梗死发生率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0.26(P<0.05).结论 ABCI3-I评分能够较为准确地对TIA患者7d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进行预测,结合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更能为准确地预测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作者:王静;常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呼吸湿化治疗联合咳痰机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咳痰的影响

    目的 探讨呼吸湿化治疗联合咳痰机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咳痰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研究对象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39例),治疗组采用呼吸湿化治疗仪进行呼吸道湿化治疗6h后用无创气道咳痰机辅助排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翻身、拍背、雾化、吸痰等常规辅助排痰措施;观察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总的排痰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心率(HR)、口干例数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排痰量和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心率、口干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呼吸湿化治疗和无创气道咳痰机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促进患者咳痰,降低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朱文芳;王丽娟;张银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纳米微粒与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纳米微粒搭载传统药物可以使后者能在机体复杂内环境及代谢系统中保持相对稳定,并能跨越血脑屏障,在脑卒中病灶稳定释放药物,从而可以在脑卒中病程较长阶段中发挥诊断、治疗和监测作用.脑卒中的发生难以预料且症状严重.目前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仅有溶栓使血管再通效果显著,而营养神经、抗血管痉挛、降压、抗凝等治疗措施虽然有效,但不能直接对抗脑缺血及再灌注造成的急性脑损伤,而一些在体外实验中被证实很有潜力的药物面对机体的复杂的代谢环境和屏障作用等障碍难以在临床实际中投入使用;在诊断方面虽然目前在脑卒中发病入院后可以利用CT、MRI等传统影像学方法快速检查出梗死部位、体积等,但对于梗死原因的诊断缺乏有效性.由于多种病因共存,诊断直接病因较为困难,常规的血液学和生化检验并不能准确及时地评估血液成分异常.近些年来,纳米材料的兴起给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新途径.

    作者:金桐;熊晓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障碍患者DSA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障碍患者DSA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根据脑梗死急性期蒙特利尔认知评分情况不同分为研究组(97例)、对照组(128例);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资料,分析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障碍患者DSA影像学表现(颅内外动脉硬化、闭塞、狭窄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关键部位脑梗死、分水岭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及合并脑白质高信号患者更为多见,其MCA、ICA狭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侧支循环不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以关键部位脑梗死、分水岭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及合并脑白质高信号患者更为多见,其脑动脉狭窄率较无认知障碍患者明显升高.

    作者:杨前进;陈荣植;蒋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临床-ASPECTS评分不匹配在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8~14h再通治疗中的探讨

    目的 探讨对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8~14 h的患者采用临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ASPECTS)不匹配指导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2012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的41例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行ASPECTS评分、改良的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侧枝代偿评估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风险评估;于入院时和入院治疗后24 h、7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治疗后90 d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临床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基础NIHSS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24 h和7 d NIHSS评分呈显著性下降(P<0).05),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90 d治疗组良好预后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出血转化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良好临床预后与临床-ASPECTS不匹配、良好的侧枝代偿等相关.结论 对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8~14 h的患者采用临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不匹配结合侧枝代偿、mTICI分级可能有利于筛选时间窗外血管再通受益患者.

    作者:柯伟;邓小容;李文澜;张兆辉;杜敏;杨昊;刘永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MSCTA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究MSCTA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92例,对所有患者行MSCTA检查以及采用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与评估,观察不同动脉狭窄程度与不同ABCD2评分下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MSCTA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轻度、中度动脉狭窄患者在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重度狭窄患者(P<0.05);ABCD2评分低危组与中危组患者在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高危组(P<0.05);MS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脑梗死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MSCTA与ABCD2评分(P<0.05).结论 MSCTA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娟;杜春华;陶景山;梁祝红;刘德胜;许虎成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伴神经系统损害1例报道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Allerg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AGPA)也称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由于首先由Churg和Strauss两位病理学家描述,故又称Churg-Strauss综合征(Churg-Strauss syndrome,CSS).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临床罕见的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病,常累及多个器官,主要包括肺、周围神经、心脏、皮肤、胃肠道及肾脏等,神经病变为其特异性表现.本研究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患者进行报道.

    作者:刘新萍;董晓宇;佡剑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核磁共振表现为颞叶内侧及海马异常信号的神经梅毒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表现颞叶内侧信号异常的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方法 通过总结本院近期收治的1例及国内外文献报道确诊的28例核磁共振表现为颞叶内侧信号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癫痫、精神行为异常等.影像学检查与边缘叶脑炎典型征象无明显差别.血清及CSF梅毒特异性检查阳性.结论 神经梅毒与边缘叶脑炎有相似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确诊需检查梅毒特异性抗体.尽早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作者:刘佳琪;周翠萍;孙阳;刘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血清正五聚蛋白3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项目表明,全球疾病谱已经发生转变,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慢性肺病等慢性病成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1].在我国由于脑血管病一级预防干预仍然与国外存在巨大差距,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使得缺血性脑卒中呈现上升趋势,呈现较高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的特征.

    作者:韩雪;高燕军;赵士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