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制简易牵引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倪维玉;林炳剑;王武琦;李小俊;李琪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自制简易牵引架, 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侧卧位, 平卧位, 独立牵引架
摘要:目的 探讨自制简易牵引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30例牵引器辅助下侧卧位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者为实验组,同时收集15例独立牵引架辅助下平卧位PFN-A治疗者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导针插入失败次数及术中透视次数,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为(12.6±1.8)个月,评价两组复位质量及肢体功能情况.结果 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导针插入失败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率3.33%(1/30),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4/15),χ2=5.512,P=0.018;复位质量及肢体功能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相比独立牵引架辅助下平卧位PFN-A来说,采用牵引器辅助下侧卧位PFN-A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导针插入失败次数,减少术后并发症,取得较好的复位质量,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因此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外侧延长切口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钛板治疗跟骨骨折32例

    目的 探讨外侧延长切口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钛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36足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外侧延长切口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钛板治疗,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优27足,良7足,可2例.术后1例原有糖尿病患者出现切口延迟愈合,1例切口转角处皮缘部分坏死,经换药5周后切口愈合.1例出现距下关节炎,无1例出现腓肠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时骨折均正常愈合.结论 外侧延长切口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钛板是治疗跟骨骨折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黎高明;倪红联;谢伟;郑建平;邵文飞;吴向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球囊复位成形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究球囊复位成形术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2例的诊疗情况.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2例)和对照组(n=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囊扩张成形,硫酸钙注射植骨,微型钢板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3.7%,明显高于对照组(86.7%),并发症发生率为9.4%,明显低于对照组(3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膝关节间隙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复位成形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作者:谢秉局;刘敏;王伟良;李长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对近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对近视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近视患者1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7例,观察组行SMILE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眼压改变率、角膜厚度改变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天、1周、1、6个月UCV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及角膜厚度改变率较术后1个月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6个月眼压及角膜厚度改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1、6个月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及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1周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及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6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周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及内皮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MILE能有效提高近视患者UCVA,降低眼压、角膜厚度改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且不造成角膜伤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红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无痛胃镜电凝切除术对增生性胃息肉患者并发症及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无痛胃镜电凝切除术对增生性胃息肉(HGP)患者并发症及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HGP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无痛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予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无痛组在此基础上予无痛处理.结果 无痛组术区视野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无痛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无痛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痛胃镜电凝切除术可改善HGP患者术区视野及减少手术创伤、并发症及复发.

    作者:彭浩;郑卫国;沈迎雁;黄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择期手术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比较

    目的 比较择期手术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麻醉前用药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n=40)和咪达唑仑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AVA/SAI评分、OAA/S评分、 记忆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的AVA/SAI评分、OAA/S评分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5);用药前两组患者的AVA/SAI评分、OAA/S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药后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AVA/SAI评分、OAA/S评分均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记忆率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5);用药前两组患者的记忆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后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记忆率显著高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 择期手术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较咪达唑仑更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保持警觉/镇静,有效提升患者的记忆率,对记忆功能的影响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尤匡掌;应海峰;陈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产后康复治疗延伸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分析产后康复治疗延伸对产褥期产妇产后泌乳情况、恶露消失时间和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 基于随机双盲的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产褥期妊娠产妇共计70例,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之后,再使用低频脉冲治疗仪行催乳、促子宫复旧等治疗,并且采取按摩的手法进行形体恢复、改善阴道松弛状况、分清阴道和肛门括约肌的舒缩、子宫卵巢复旧、产后疲劳恢复等产后康复治疗.在完成上述治疗后,观察并记录产妇的泌乳量、母乳喂养情况和恶露情况,并且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 实验组中产妇97.2%的产妇泌乳量充足,对照组94.3%的产妇泌乳充足;实验组产妇恶露消失时间(12.59±3.14)天,对照组产妇恶露消失时间(19.55±5.89)天;实验组产妇满意评分(92.66±7.14),对照组产妇满意评分(82.55±5.89);实验组产妇82.9%能够完全母乳喂养,对照组产妇68.6%可以进行完全母乳喂养;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康复治疗产褥期延伸服务在对于孕产妇的康复应用,有助于促进产后哺乳和产妇康复,对于新生儿和产妇的健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张帆;林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数学建模在输尿管镜术前预测尿源性脓毒血症的作用

    目的 探究输尿管镜术前预测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初步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及浙江省人民医院进行输尿管镜治疗的210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一般病史资料,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确定输尿管镜术前预测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肾积水程度、结石直径以及菌尿是输尿管镜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预测概率模型,公式为P=1/(1+exp-(3.17+1.88×肾积水程度+1.27×结石直径+1.67×菌尿),其作为预测指标,ROC曲线,曲线下面积约为0.891,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82.19%.结论 肾积水程度、结石直径以及菌尿是输尿管镜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这3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输尿管镜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概率模型预测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具有可行性.

    作者:兰建宏;袁利荣;俞蔚文;廖国栋;阮磊;鲁来兴;张承广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负压创面技术联合置双腔管主动引流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究负压创面治疗技术联合置双腔管主动引流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9例接受负压创面技术联合置双腔管主动引流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再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创面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疤痕面积、VAS评分、Wexner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采用负压创面技术联合置双腔管主动引流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创面愈合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作者:盛跃进;郑建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3%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水肿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3%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颅内压监护下对13例患者使用3%的高渗盐水脱水治疗,与同期15例使用甘露醇脱水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6小时内,连续监测患者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脑灌注量(CPP).记录起效时间以及治疗后至ICP恢复用药前水平所间隔的时间.结果 3%高渗盐水的脱水效果与甘露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及死亡率相当.结论 3%的高渗盐水脱水效果确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作为临床一线脱水药物.

    作者:金杭煌;金涌;毛天明;陈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胫骨高位截骨术的研究进展

    胫骨高位截骨术是通过胫骨近端截骨,纠正下肢力线,使膝关节负重载荷,从退变的内侧间室转移至正常的外侧间室,从而改善膝关节生物力学环境和血液循环,使关节炎的进展得到延缓,并促进内侧间室软骨修复,减轻关节疼痛,逐渐恢复关节活动及功能.本文对目前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综述.

    作者:金成;魏勇;胡继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锁骨肩峰端骨折钩钢板和解剖钢板临床疗效的比较

    目的 观察比较锁骨肩峰端骨折钩钢板和解剖钢板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72例锁骨肩峰端骨折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以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Lazzcano标准为评判指标.记录患者术后(第3、7、14天)及随访1年的数据.结果 术后患者在第3天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天VAS评分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Lazzcano标准为评判优良率分别为:91.67%、83.33%.对照组患者在半年后仍存在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不如观察组;随访1年部分对照组患者还是有肩关节活动疼痛现象存在.结论 对照组患者肩关节活动时疼痛为主的并发症在半年后甚至1年后仍然存在,影响患者的生活,对于锁骨肩峰端骨折,可选择解剖钢板内固定为主,临床可以借鉴.

    作者:王冠军;陆吴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应用皮质骨通道置钉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比较腰椎减压融合皮质骨通道(CBT)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退行性病变肥胖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之间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38例,男22例,女16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CBT固定组)和B组(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组).评估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融合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A组比B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节点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在各随访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脱发生.结论 对腰椎退行性病变肥胖患者,两种治疗方式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对肥胖患者采用CBT固定方法可以提高手术效率和减少术中出血风险.

    作者:田乃锋;倪文飞;林焱;徐华梓;王向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电视胸腔镜与胸骨正中切口行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对照研究

    目的 分析比较电视胸腔镜入路(VATS组)与胸骨正中切口(TS组)入路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从而为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进一步的临床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李惠利医院心胸外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11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腺扩大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电视胸腔镜组(VATS组)58例,胸骨正中切口组(TS组)55例.结果 VATS组与TS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差异,VATS组与TS组患者比较:手术时间(分钟)、术中失血量(ml)、术后、口感染、肺部感染、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住院天数(天)、总住院费用(元)、术前MGFA临床分型和术后病理分型等指标.VATS组患者手术时间(分钟)更短[(99.35±29.2)s vs.(112.53±32.2)s,P=0.04],手术失血量更少[(42.9±14.3)ml vs(139.0±15.1)ml,P=0.03],术后引流量更少[(139.0±18.1)ml vs(539.0±19.2)ml,P=0.01];住院时间更短[(4.0±0.3)天vs.(7.3±1.2)天,P=0.02];术后切口感染率及肺部感染更低;总住院费用更低;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术前MGFA临床分型,术后病理分型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视胸腔镜入路相较胸骨正中切口入路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明显减少失血量,术后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替代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术.

    作者:沈韦羽;金成华;王力捷;毛争春;席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术中综合保温干预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对手术患者给予术中综合保温护理干预,分析其对术中低体温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手术患者6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对患者进行综合保温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前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统计并分析患者术中低体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中,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3.2%(2/6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4/62),分别为感染1例、躁动1例、感染2例;术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62/62);术后患者拔管时间与清醒时间分别为(30.02±5.93)min、(18.11±8.69)min,与以往临床常规手术护理相比明显缩短.结论 对手术患者给予术中综合保温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作用,在稳定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等生命体征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中低体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与清醒时间缩短,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王旭君;寿秋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探讨输尿管软镜与微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输尿管软镜与微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结石清除率、VA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术后出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同时刻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轻度肾积水患者住院时间、血红蛋白降幅、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轻度肾积水患者(P<0.05);观察组中重度肾积水患者手术时间优于对照组中重度肾积水(P<0.05).结论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过程中,可明显降低手术出血量,促进患者恢复,缓解术后疼痛,疗效确切,但对于不同程度肾积水患者而言,轻中度肾积水的结石软镜有优势,重度肾积水结石肾镜有优势,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虞学助;张守浩;黄奕良;陈钦迁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甲泼尼龙在PKP术中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作用

    目的 研究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中,预防性应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来减少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对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行PKP治疗的40例新鲜老年性OVC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在PKP术中骨水泥注入前用2ml生理盐水作对照,共20例;B组用预防性应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共20例.术中观察骨水泥注入前、注入后1、3、5、7、10分钟的桡动脉有创动脉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氧饱和度变量在骨水泥植入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氧饱和度变量在骨水泥植入前后变化较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KP术中,预防性的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能有效的减少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降低术中心血管风险,值得临床深入观察.

    作者:陈建德;樊晓琦;景成伟;周怡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Carpentier成形术与De vega成形术、Kay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反流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Carpentier成形术与De Vega成形术、Kay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三尖瓣反流患者143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C组47例,行Carpentier成形环术治疗,D组38例,行De vaga成形术治疗,K组58例,行Kay成形术治疗;观察3组术前、术后术后1周、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的心功能评分、三尖瓣瓣口面积、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内径、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指标及末次随访的反流程度.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整体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将患者术后8个月时与术前心功能分级的差值作为心功能改善程度进行比较,3组组间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周、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的三尖瓣瓣口面积、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内径、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和K组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的三尖瓣瓣口面积、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内径、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C组在术后1周、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的三尖瓣瓣口面积、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内径、右心房内径均显著小于D组和K组(P<0.05);C组在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D组和K组提高(P<0.05).结论 Carpentier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反流整体临床效果优于De Vega成形术、Kay成形术,适合临床医师及患者适当选择应用.

    作者:陈阳;杨泽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移动设备在手术病人术前访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移动设备对择期手术病人术前宣教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4月和2017年7月择期开展的手术患者4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0人.对照组由专人在术前1天进行传统的讲解,观察组由相同人员采用装有宣教视频的移动设备进行宣教.手术当天术前准备室利用焦虑自评量表调查记录,术后第2天调查手术病人对手术室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移动设备对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宣教能有效降低手术病人术前焦虑程度,提高手术病人的满意度.

    作者:张莉敏;沈娟丽;李海珍;周佳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的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急性阑尾炎病例91例,对照术后病理结果 ,计算不同CT征象在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中的发生率.结果阑尾增粗、阑尾壁增厚及阑尾腔内粪石大小在不同类型阑尾炎中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阑尾腔内积液、阑尾周围脂肪间隙改变在急性单纯阑尾炎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之间及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阑尾腔外游离气体及腔外粪石,阑尾周围脓肿在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与其他两型阑尾炎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不同CT征象对急性阑尾炎进行术前分型能有效提高准确率,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诊断准确度97.8%,敏感度90.5%,特异度100%;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诊断准确度94.4%,敏感度100%,特异度88.4%;对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诊断准确度94.5%,敏感度79.2%,特异度100%.术前明确分型可为临床确定手术方案及改善治疗结果提供很大帮助.

    作者:喻浔;陶春燕;邹永平;顾跃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早期气管切开对特重型颅脑损伤防治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早期气管切开对特重型颅脑损伤防治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126例行气管切开治疗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气管切开时间的不同将其随机分成了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肺部感染情况、感染控制率以及感染控制时间等.结果 两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4.72%和79.63%,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和64.4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感染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降低了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感染控制时间.

    作者:叶显文;程林贵;程跃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