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晕小切口微创术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雷强

关键词:乳晕小切口微创术, 乳腺良性病变, 临床效果, 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乳晕小切口微创术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物患者11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人.对照组行传统放射状切口切赊术,观察组行乳晕小切口微创术切除乳腺肿物.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资料、手术美观程度以及安全性.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乳晕感觉、双侧乳房对称程度、患者手术瘢痕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随访疾病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乳晕小切口微创术用于乳腺良性病变的治疗,手术创伤小,显著提高手术美观度,并发症小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的重要意义.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锁定解剖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肩峰端骨折

    目的 探讨锁骨远端锁定解剖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肩峰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8例NeerⅡ型锁骨肩峰端骨折患者应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Constant and 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 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均良好,优19例,良7例,可2例,差0例. 结论 锁骨远端锁定解剖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肩峰端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烽;范春芳;袁建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颅内血肿尿激酶灌注治疗的量-效-时间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尿激酶灌注治疗过程中尿激酶用量-作用时间与溶解效果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钻孔或微创引流并尿激酶灌注治疗的颅内血肿病例,分组对照研究:一组不以血肿量为依据,分别采用2~4~6万U尿激酶灌注;另一组以每10ml血肿用1万u尿激酶的剂量灌注,尿激酶灌注保留时间分别2小时、4小时组、6小时组.统计分析每例患者血肿量减少30%~50%~80%以上的时间.结果2万U与4~6万U尿激酶治疗组,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万U和6万U尿激酶相同作用时间内作用效果无统计学差异.60ml以上血肿尿激酶灌注效果和60ml以下血肿灌注效果比较血肿减少50%时间分别为43天和3.4天.30~60ml血肿尿激酶灌注保留时间2~4~6小时的血肿减少50%时间分别是3.9~3.2~3.1天. 结论 尿激酶灌注以每10ml血肿灌注1万u尿激酶为指导剂量.时间以3~4小时左右效果佳.血肿CT值越低,作用效果越佳.

    作者:高喜春;谢武表;刘中元;励宇翔;赵剑峰;王铮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急性视网膜坏死的病原学和免疫学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病原学和免疫学细胞因子在发病中作用.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本院住院治疗的18例24眼ARN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4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玻璃体液标本及静脉血进行TORCH检测,ELISA法检测ARN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前房水中的IFN-γ、IL-8和IL-10表达水平. 结果 ARN组血清HSV-IgM检出率是8.3%,RV-IgG检出率是50%,HSV-IgG检出率是100%,CMV-IgG检出率是77.3%.ARN组玻璃体液HSV-IgM检出率是12.5%,CMV-IgM检出率是8.3%,,HSV-IgG检出率是66.7%,CMV-IgG检出率是58.3%.ARN患者血清中的IFN-γ、IL-8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RN患者的IFN-γ/IL-10的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RN患者活动期血清中的IFN-γ、IL-8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ARN患者静止期,ARN患者活动期的IFN-~γ/IL-10的比值明显高于ARN患者静止期(P<0.01). 结论 病原学诊断对提高ARN的诊治水平有重要作用,血清和玻璃体液的TORCH检测是诊断感染病毒的间接证据,ARN患者检测细胞因子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冯晓芬;宫剑;沈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诊断应用于钝性腹部空腔脏器穿孔及肠系膜损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CT用于钝性腹部空腔脏器穿孔及肠系膜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钝性腹部创伤患者177例,按照其损伤情况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经手术证实仅存在钝性实质性脏器损伤,但无空腔脏器、肠系膜损伤,共110例;对照组为手术证实为钝性肠道、肠系膜损伤,共67例.两组患者均行CT检查,并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 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腹腔或腹膜后积气、系膜增厚、肠管壁增厚、系膜密度增高、腹腔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及腹膜增厚CT征象敏感度及特异度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CT诊断钝性腹部空腔脏器穿孔及肠系膜损伤,可根据患者肠管壁增厚和腹腔或腹膜后积气等CT征象来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从而可有助于提高临床判断空腔脏器及肠系膜损伤.

    作者:李静静;王和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单束和双束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的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应用单束和双束同种异体肌腱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在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差异. 方法 收治108例ACL完全断裂患者,并分别采用单束和双柬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各54例,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并于术前、术后1年和2年期间,分别比较两组膝关节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以及Lysholm和1KDC评分的检查结果. 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全部愈合,无切口感染、骨折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年的所有指标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年,两组的前抽屉试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他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双束与单柬重建的近期疗效相近;但双束重建的长期疗效更为稳定,改善更为明显.

    作者:沙明;蔡宏歆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手术情况以及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复发率、临床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55.12±10.23分钟、15.23±3.78小时、5.12±1.56天)短于对照组(60.12±9.88分钟、18.68±4.02小时、6.89±1.39天),术中出血量(112.03±20.45ml)低于对照组(120.58±23.18月),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孕症、盆腔疼痛、性交疼痛以及痛经等临床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6.67%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67%高于对照组76.00%,满意度90.67%高于对照组76.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治疗后复发率低,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胡惠英;全晓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创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创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1674例本院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48小时内分别进行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和AIS-ISS评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和x2检验、Peamon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分别分析患者年龄、性别、AIS-ISS评分与营养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本次研究对象营养风险平均发生率为22.70%,其中男性为24.25%,女性为19.93%,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患者(70≤年龄≤90)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IS-ISS创伤评分≤16分,17~20分和21~25分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11.68%,32.86%和94.91%,创伤评分与营养风险呈弱正相关. 结论 创伤患者存在较大的营养不良风险,对创伤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应结合创伤后社会心理因素和创伤对经口摄食的影响,做到个体化、综合的评估.

    作者:许利明;郑悦亮;许远展;蔡文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腹腔镜改良术式行子宫全切术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腹腔镜下改良术式行子宫全切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 选择子宫增大超过12周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改良腹腔镜组(观察组)25例和未改良腹腔镜组(对照组)25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 50例患者中对照组有两例患者中转开腹,其余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平均手术时间,观察组(102±31)分钟,对照组(130±29)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观察组(100±30)ml,对照组(150±23)ml,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腹腔镜改良后的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较未改良的腹腔镜组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丹;周丽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不同时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不同时机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根据不同手术时机予以分组,早期组21例于发病72小时内手术,延期组20例于发病后72~96小时手术,择期组21例先给予保守治疗后再进行手术.观察3组患者围术期情况、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延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同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择期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择期组总住院时间明显较其他两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与延期组总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延期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早期组、择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急性胆囊炎患者早期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中转开腹,安全性高,且相比于择期手术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作者:王国军;马国峰;沈华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诊断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开胸术治疗者为对照组(43例);以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者为治疗组(43例).统计两组围手术期及术后相关指标变化;评价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生活质量. 结果 两组患者除手术时间外,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率相比,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相比,P>0.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 结论 应用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不降低患者生存期,并且该方法还可减轻对患者的创伤,从而有利于其术后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何林峰;夏发明;潘晓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对改善其膝关节功能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16例经CT、X线片等证实为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诊治情况,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者为对照组,以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治疗者为观察组,各58例.统计两组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采用膝关节Rasmussen评分评价其膝关节功能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法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总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6.55%与对照组93.10%比较,x2=0.70,P=0.4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1.72%,明显低于对照组15.52%,x2=7.00,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Rasmussen评分为(26.11±3.01)分与对照组(25.96±2.88)分比较,t=0.24,P=0.80.观察组术后3 dVAS评分为(3.32±0.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58±0.29)分,t=45.87,P=0.00;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19±1.67)天明显短于对照组(14.75±1.19)天,t=22.16,P=0.00. 结论 采用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相当,但前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减轻术后疼痛感,从而有利于患者康复,缩短其住院时间.

    作者:金国华;赵胜春;陈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腹内疝致肠梗阻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内疝早期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对12例经手术证实为腹内疝导致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例均行手术治疗,7例行小肠切除术,5例复位成功,术后病人均痊愈出院. 结论 腹内疝导致肠梗阻术前早期病因诊断困难,以肠梗阻为主要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外科手术是治疗关键.

    作者:李科;王玮;司马军;孔颖;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术前股神经阻滞对全麻下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超前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术前股神经阻滞对全麻下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超前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接收的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岁,ASA分级Ⅰ~Ⅱ级)为研究对象70例,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仅给予喉罩全麻;B组(25例)给予术前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C组(24例)给予术后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较3组生命体征变化,疼痛、躁动评分,拔管、清醒、恢复时间,恶心呕吐、丙泊酚应用及满意率. 结果 与A组比较,给予股神经阻滞的B组、C组患者T1~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给予术前股神经阻滞的的B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为平稳.3组患者术后4小时疼痛评分呈现上升趋势,至术后12小时达到峰值,B组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A组、C组(P<0.05).与A组比较,给予股神经阻滞的B组、C组患者躁动评分降低,拔管、清醒时间延长,恶心呕吐、丙泊酚应用降低及满意率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予术前股神经阻滞的的B组患者躁动评分、恶心呕吐、丙泊酚应用降低及满意率显著优于C组. 结论 对于老年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股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毕振;伍君雄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对其腕关节活动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11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诊治资料,患者均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其中58例采用直接掌侧入路者为对照组;另57例采用Henry入路,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并随访12个月,评价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握力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骨折显露时间及手术时间分别为(12.4±1.2)分钟、(62.1±3.9)分钟,明显短于对照组(22.3±1.9)分钟、(90.2±4.7)分钟,P<0.05;观察组术后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34.48%,旋前方肌修复率100.0%明显高于54.2%,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治疗优良率、腕关节活动范围、握力及影像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 尽管经直接掌侧入路与Henry入路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后者可减轻对患者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可推荐为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首先方案.

    作者:汪军;沈建明;蔡飞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临床有效性

    目的 探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临床有效性. 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6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钢板螺钉内固定组(n=34)和带锁髓内针固定组(n=34)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钢板螺钉内固定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94.1%(32/34)显著高于带锁髓内针固定组61.8%(21/34)(P<0.05),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带锁髓内针固定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8.8%(3/34)显著低于带锁髓内针固定组14.7% (5/34) (P<0.05). 结论 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较带锁髓内针固定更能有效提升对患者治疗的优良率,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张颉锋;何翔;谭俊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修复中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烧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观察组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创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瘢痕情况及炎性因子变化.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80.49%,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3个月后,观察组瘢痕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d后均有明显上升,但观察组血清IFN-γ、IL-6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烧伤创面修复中运用,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对炎性因子水平影响较小,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概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牟军;陶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难取性肝胆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难取性肝胆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难取性肝胆管结石患者96例,随机分为激光组和液电组,两组各48例,比较两种碎石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与液电组患者相比,激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9±7.1)ml、手术时间(29.3±11.2)分钟、住院时间(4.8±2.5)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1/48))明显更低,住院费用(5624.6±572.2)明显更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碎石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再次手术率及1年后复发率方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胆道镜下行钬激光碎石和液电碎石治疗难取性肝胆管结石均能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但钬激光碎石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罗顺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导向下I125粒子植入治疗椎旁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经皮植入I125放射性粒子治疗椎旁转移瘤临床疗效. 方法 对16例椎旁转移瘤患者行CT导向下I125粒子植入.术前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三维植入计划,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完全缓解4例(3例卵巢癌转移,1例子宫内膜癌转移),部分缓解10例,病灶稳定2例,总有效率为100%.术后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未见脊髓损伤等表现. 结论 CT导向下I125粒子植入治疗椎旁转移瘤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疼痛缓解率,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理想治疗方式.

    作者:姜远才;崔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宫腔镜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用于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用于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行甲氨喋呤肌内注射治疗,观察组行宫腔镜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资料,病理资料,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宫腔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理分型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hCG转阴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月经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宫腔镜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用于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小、术后恢复快,有效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的重要意义.

    作者:徐亚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缺氧环境下基因CRY1表达与大鼠肝细胞BRL-3A凋亡的关系

    目的 观察模拟缺氧条件下大鼠BRL-3A细胞中基因CRY1与细胞凋亡及NF-Kappa B凋亡信号通路的关系. 方法 通过氯化钴体外模拟缺氧环境,观察大鼠肝BRL-3A细胞CRY1蛋白表达;筛选、构建CRY1mRNA慢病毒干扰载体,对BRL-3A细胞CRY1mRNA表达进行敲减,利用Western Blot法对BRL-3A细胞中CRY1干扰效能进行观察,并观察缺氧条件下转录因子CRY1敲减后BRL-3A细胞凋亡、NF-Kappa B、Caspase3蛋白表达. 结果 梯度浓度氯化钴模拟缺氧条件下BRL-3A细胞中CRY1表达随氯化钴浓度增加,表达逐渐下调;成功构建CRY1mRNA干扰载体pLenti6.3-EGFP-rCRY1-miR,有效敲减BRL-3A细胞中CRY1mRNA和蛋白表达,在100μM氯化钴模拟缺氧条件下YY1敲减后NF-KappaB、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凋亡持续增加. 结论 缺氧致大鼠BRL-3A细胞中转录因子CRY1表达下调,并通过NF-KB凋亡信号通过激活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钱琤;张育瑆;王勇;包小平;赵文霞;宋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