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何林峰;夏发明;潘晓锋

关键词: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传统开胸术,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诊断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开胸术治疗者为对照组(43例);以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者为治疗组(43例).统计两组围手术期及术后相关指标变化;评价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生活质量. 结果 两组患者除手术时间外,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率相比,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相比,P>0.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 结论 应用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不降低患者生存期,并且该方法还可减轻对患者的创伤,从而有利于其术后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硬膜外血肿延期手术后合并同部位硬脑膜下积液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硬膜外血肿延期手术后形成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硬膜外血肿延期手术患者形成硬膜下积液的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随访3~12个月,非手术治疗18例,均痊愈.手术治疗2例,经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均治愈. 结论 硬膜外血肿手术指征明确的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以避免同部位硬脑膜下积液形成的可能;对大部分因硬膜外血肿延期手术而造成同部位硬脑膜下积液的病人,可保守治疗获得治愈,极少数保守治疗未见疗效的,可通过腰大池引流等治疗方法获得痊愈.

    作者:陈华炜;章月江;孙陈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集束化干涉体系对感染病区ICU呼吸机肺炎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感染病区ICU监测中所使用的集柬化综合干涉体系(Bundle Care)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干预的有效性. 方法 将感染病区ICU收治的21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h的患者分为干涉组和对照组各212例,干涉组采用集束化干预体系,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治疗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病原菌感染率、VAP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进行比较. 结果 干涉组患者病原菌感染率、VAP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集束化干涉体系能有效、针对性地干预VAP,并且能大程度地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机会,治疗安全有效,优于常规通气治疗.

    作者:朱晓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阴道超声诊断早期异位妊娠及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异位妊娠患者经阴道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并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早期异位妊娠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阴道超声检查,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30例,B组30例.A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B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术前阴道超声诊断准确率,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输卵管通畅率. 结果 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异位妊娠57例,3例因腹腔内气体掩盖或包块较小而漏诊,诊断准确率为95.00%.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B组,术后自主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3.33%,20.00%,输卵管通畅率分别为86.67%,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阴道超声检查在早期异位妊娠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指导;早期异位妊娠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创伤,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输卵管通畅率,且具有更高安全性,治疗效果优于开腹手术.

    作者:曾娟慧;毛雪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输尿管软镜与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84例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84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分为输尿管软镜组和经皮肾镜组,每组42例,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观察对比其清石率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 结果 经皮肾镜组的清石率95.24%,明显高于输尿管软镜组的88.09%,且其平均手术时间明显比输尿管软镜组要短,P<0.05,具有统计学的差异意义. 结论 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相比,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治疗肾结石效果显著,且手术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作者:戴国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耳内镜下大蒜膜贴补术在创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目的 探究耳内镜下大蒜膜贴补术在创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鼓膜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保守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耳内镜下大蒜膜贴补术组)4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中不同穿孔大小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穿孔愈合时间、治疗前后的纯音听阈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中不同穿孔大小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穿孔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纯音听阈检测结果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比较结果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耳内镜下大蒜膜贴补术在创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对于听力改善及穿孔愈合时间的缩短均有更为意义的临床意义.

    作者:汪文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高龄和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手术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 评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高龄和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手术麻醉效果. 方法 选择高龄(≥75岁)和危重症股骨骨折支架外固定或钢板内固定患者32例,男23例,女9例,均应用0.5%罗哌卡因1.0%利多卡因混合液40ml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位点阻滞,待患者疼痛消失行手术,麻醉效果欠佳者,辅以静脉镇静镇痛以完成手术;并以1例49岁乳腺癌术后全身转移患者为例说明此类手术麻醉实施和处理. 结果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下均顺利完成32例高龄和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支架外固定或钢板内固定手术,6例因局部肿胀等原因在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行神经阻滞,3例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因镇痛不全辅以静脉镇静镇痛,患者均未发生药物毒性或不良反应. 结论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对高龄和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支架外固定或钢板内固定手术麻醉效果安全确切,利于临床应用.

    作者:杨雪芬;徐春红;柳子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负压封闭辅助愈合治疗术在制动困难烧伤植皮术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辅助愈合治疗术应用于中小面积烧伤植皮术后,尤其是植皮部位难以普通加压包扎和(或)传统打包包扎不适的植皮部位,探讨其使用价值. 方法 对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住院患者植皮后使用负压封闭辅助愈合治疗术,观察植皮区皮肤生长状况.在清创后创面细菌定性培养,大张断层皮移植,打洞引流,覆盖细纱布凡士林油纱或优拓,再放置VAC.○R敷料,调节机器数值.6~7天后去除敷料后再次做细菌培养. 结果 所有患者植皮术后观察均未见皮片移位,覆盖区无贴膜过敏,肉芽创面大张薄中厚植皮无花斑,1例手热压伤全厚皮植皮少许花斑,电击伤患者全厚皮花斑明显,无积血积液,覆盖区1例出现张力性水泡.首次植皮存活率100%,术中清创后创面细菌培养阴性者,拆除敷料后培养仍为阴性,慢性创面术中培养阳性者,拆除敷料后培养仍为同一细菌,且血象无特殊,创面观察无明显红肿及其边缘锐利等感染征象.舒适度评分6分. 结论 特殊部位背部、面部、颈部、会阴部、臀部、手指创面的加压固定略困难.打包包扎容易引起压力不均,敷料易污染,植皮后负压封闭愈合治疗术可缓解或避免上诉诸多不利因素,植皮成活率100%,但电击伤热轧伤等使用的压力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小奇;金汉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大面积烧伤后采用综合康复性护理措施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采取综合康复性护理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护理,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62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1组(n=31)与对照组(n=31).采取常规烧伤护理措施对对照组进行护理,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观察组进行护理,治疗后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半年时间随访,对两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者护理总满意度96.8%与对照组77.4%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方面,观察者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取综合康复性护理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陶小平;王丽华;林莹莹;徐朵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经跟腱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

    目的 探讨跟腱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4年3月采用跟腱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5~68岁,平均40.5岁.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摔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均无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采用跟腱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后,用支撑钢板或拉力螺钉固定. 结果 本组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3.5个月.无神经损伤,无皮肤坏死,无切口感染.术后X线片均示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mm,踝穴增宽<1mm,骨折达到或者近似解剖复位.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4周;踝关节功能接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4例. 结论 跟腱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在一个皮肤切口内可充分显露整个后踝,具有显露清楚、复位方便、内固定可靠、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王松柏;周梧节;刘东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修复中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烧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观察组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创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瘢痕情况及炎性因子变化.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80.49%,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3个月后,观察组瘢痕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d后均有明显上升,但观察组血清IFN-γ、IL-6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烧伤创面修复中运用,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对炎性因子水平影响较小,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概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牟军;陶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诊断应用于钝性腹部空腔脏器穿孔及肠系膜损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CT用于钝性腹部空腔脏器穿孔及肠系膜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钝性腹部创伤患者177例,按照其损伤情况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经手术证实仅存在钝性实质性脏器损伤,但无空腔脏器、肠系膜损伤,共110例;对照组为手术证实为钝性肠道、肠系膜损伤,共67例.两组患者均行CT检查,并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 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腹腔或腹膜后积气、系膜增厚、肠管壁增厚、系膜密度增高、腹腔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及腹膜增厚CT征象敏感度及特异度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CT诊断钝性腹部空腔脏器穿孔及肠系膜损伤,可根据患者肠管壁增厚和腹腔或腹膜后积气等CT征象来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从而可有助于提高临床判断空腔脏器及肠系膜损伤.

    作者:李静静;王和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不同时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不同时机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根据不同手术时机予以分组,早期组21例于发病72小时内手术,延期组20例于发病后72~96小时手术,择期组21例先给予保守治疗后再进行手术.观察3组患者围术期情况、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延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同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择期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择期组总住院时间明显较其他两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与延期组总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延期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早期组、择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急性胆囊炎患者早期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中转开腹,安全性高,且相比于择期手术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作者:王国军;马国峰;沈华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对改善其膝关节功能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16例经CT、X线片等证实为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诊治情况,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者为对照组,以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治疗者为观察组,各58例.统计两组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采用膝关节Rasmussen评分评价其膝关节功能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法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总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6.55%与对照组93.10%比较,x2=0.70,P=0.4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1.72%,明显低于对照组15.52%,x2=7.00,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Rasmussen评分为(26.11±3.01)分与对照组(25.96±2.88)分比较,t=0.24,P=0.80.观察组术后3 dVAS评分为(3.32±0.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58±0.29)分,t=45.87,P=0.00;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19±1.67)天明显短于对照组(14.75±1.19)天,t=22.16,P=0.00. 结论 采用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相当,但前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减轻术后疼痛感,从而有利于患者康复,缩短其住院时间.

    作者:金国华;赵胜春;陈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对其腕关节活动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11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诊治资料,患者均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其中58例采用直接掌侧入路者为对照组;另57例采用Henry入路,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并随访12个月,评价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握力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骨折显露时间及手术时间分别为(12.4±1.2)分钟、(62.1±3.9)分钟,明显短于对照组(22.3±1.9)分钟、(90.2±4.7)分钟,P<0.05;观察组术后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34.48%,旋前方肌修复率100.0%明显高于54.2%,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治疗优良率、腕关节活动范围、握力及影像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 尽管经直接掌侧入路与Henry入路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后者可减轻对患者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可推荐为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首先方案.

    作者:汪军;沈建明;蔡飞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腹腔镜切除小肝癌93例的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疗效. 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小肝细胞癌患者93例,根据患者治疗术式,分为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天白蛋白、ALT、AS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的上述指数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术后3天白蛋白方面,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腹腔镜下小肝癌切除术疗效理想,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冯韦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精神状态等术后恢复状况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进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148例,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74例、观察组7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HR)、动脉血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言语陈述时间,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测量表(MMSE)评分对术前及术后精神状况进行评分,并判断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前、手术0.5小时、手术结束HR、MAP、SpO2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言语陈述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前、麻醉后6、12、72小时MMSE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24小时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短期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发生POCD的严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硬膜外麻醉可有效减少老年骨科患者手术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利于术后苏醒,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精神状态等术后恢复状况的影响较全麻小.

    作者:周海鸥;魏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背皮肤缺损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滋养皮瓣治疗足背皮肤缺损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 将76例是背皮肤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皮瓣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采用美国矫行足踝协会评分系统评价两组足部功能,统计术后并发症及皮瓣存活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后皮瓣存活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9%,P<0.05;观察组伤口Ⅰ期愈合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6%,P<0.05;观察组足部功能优良率94.7%,明显高于对照组71.1%,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腓肠神经滋养皮瓣治疗足背皮肤缺损疗效显著且安全,有利于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改善.

    作者:周明客;林天旭;曾云记;谢作完;朱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心电图异常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分析

    目的 揭示心电图异常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STBI患者,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74例(57.8%)出现心电图异常,其中ST-T改变常见,其次是窦性心动过速.多因素分析显示,心电图异常是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185,95%CI=1.396~144.121,P<0.001). 结论 STBI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心电图异常可独立预测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

    作者:张洪祥;马毅军;吕旭东;寿生贤;斯虓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32例开颅术后头皮下积液治疗的回顾分析

    目的 总结开颅手术后并发头皮下积液的治疗经验,并探讨预防和减少术后皮下积液产生的方法. 方法 通过对32例患者开颅术后出现的头皮下积液的不同治疗方案及其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32例均顺利治愈. 结论 头皮下积液为开颅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多与硬膜下腔相通,应从多方面来预防和或减少术后头皮下积液的产生.

    作者:高武飞;陈开国;邬锡真;董继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足踝部痛风首次发作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在足踝部痛风首次发作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次双足踝关节疼痛就诊后临床确诊为痛风的双足踝部DSCT资料40例,并选取25例非痛风的足踝部急性关节炎作对照. 结果 40例患者中36例DSCT发现尿酸盐结晶共127处,其中位于足躁部关节附近29例共95处,深部肌腱或韧带周围14例共32处.血尿酸增高34例,发现有尿酸盐结晶30例;6例血尿酸正常者中有4例发现有尿酸盐结晶. 结论 DSCT可以直观、无创地显示首次发作的足踝部痛风尿酸盐结晶,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周希明;杨光钊;刘海龙;傅田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