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高龄和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手术麻醉效果观察

杨雪芬;徐春红;柳子明

关键词:股骨骨折, 高龄, 危重症, 股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 麻醉
摘要:目的 评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高龄和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手术麻醉效果. 方法 选择高龄(≥75岁)和危重症股骨骨折支架外固定或钢板内固定患者32例,男23例,女9例,均应用0.5%罗哌卡因1.0%利多卡因混合液40ml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位点阻滞,待患者疼痛消失行手术,麻醉效果欠佳者,辅以静脉镇静镇痛以完成手术;并以1例49岁乳腺癌术后全身转移患者为例说明此类手术麻醉实施和处理. 结果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下均顺利完成32例高龄和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支架外固定或钢板内固定手术,6例因局部肿胀等原因在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行神经阻滞,3例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因镇痛不全辅以静脉镇静镇痛,患者均未发生药物毒性或不良反应. 结论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对高龄和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支架外固定或钢板内固定手术麻醉效果安全确切,利于临床应用.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术前股神经阻滞对全麻下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超前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术前股神经阻滞对全麻下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超前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接收的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岁,ASA分级Ⅰ~Ⅱ级)为研究对象70例,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仅给予喉罩全麻;B组(25例)给予术前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C组(24例)给予术后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较3组生命体征变化,疼痛、躁动评分,拔管、清醒、恢复时间,恶心呕吐、丙泊酚应用及满意率. 结果 与A组比较,给予股神经阻滞的B组、C组患者T1~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给予术前股神经阻滞的的B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为平稳.3组患者术后4小时疼痛评分呈现上升趋势,至术后12小时达到峰值,B组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A组、C组(P<0.05).与A组比较,给予股神经阻滞的B组、C组患者躁动评分降低,拔管、清醒时间延长,恶心呕吐、丙泊酚应用降低及满意率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予术前股神经阻滞的的B组患者躁动评分、恶心呕吐、丙泊酚应用降低及满意率显著优于C组. 结论 对于老年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股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毕振;伍君雄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修复中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烧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观察组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创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瘢痕情况及炎性因子变化.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80.49%,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3个月后,观察组瘢痕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d后均有明显上升,但观察组血清IFN-γ、IL-6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烧伤创面修复中运用,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对炎性因子水平影响较小,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概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牟军;陶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剖宫产术后应用凯纷联合布托啡诺的镇痛、镇静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应用凯纷联合布托啡诺的镇痛、镇静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剖宫产分娩产妇2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31例)和观察组(131例),手术完成时均给予负荷量布托啡诺1mg,静脉注射,两组术后均采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其中观察组术毕时静脉注射50mg凯纷(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每8小时注射1次,共2次,然后行PCIA,4 ug/(kg·h)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4mg布托啡诺,两组均采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分别于术后3、12、24、48小时采用视觉模拟法(VAS)、Ramsay镇静评分法评价两组疼痛、镇静程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于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12小时(T2)、术后1天(T3)、术后3天(T4)检测两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及血清炎症介质指标,并记录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术后不同时点时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比较,P>0.05;两组产妇术后T1、T2、T3时各免疫细胞功能指标较T0时明显下降,P<0.05;但对照组下降较观察组显著,P<0.05.对照组T3时IL-2水平较T0时明显下降,而T4时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各时点血清学炎症介质指标水平相比较,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3.53%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9.92%,x2=5.095,P=0.024. 结论 剖宫产术后采用凯纷联合布托啡诺自控静脉镇痛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效果,同时还可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抑制状态.

    作者:沈雪华;赵燕;谈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局部转移皮瓣、腓动脉外踝上穿支皮瓣、游离般前外侧皮瓣、游离足背动脉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14年10月共有46例足背皮肤组织缺损,分别采用了局部转移皮瓣(16例)、腓动脉外踝上穿支皮瓣(15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3例)、游离足背动脉皮瓣(2例)进行修复. 结果 所有病人经3~9个月的随访,46例皮瓣均全部成活,外形及功能满意.2例局部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2例腓动脉外踝上穿支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均经过换药后治愈;1例股前外侧皮瓣臃肿明显,术后3月后行二次整形后外形及功能满意. 结论 对足背皮肤组织缺损的修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选择皮瓣,大程度地达到康复效果.

    作者:刘超;张兆国;程卓轩;熊小龑;宋鲲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经跟腱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

    目的 探讨跟腱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4年3月采用跟腱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5~68岁,平均40.5岁.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摔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均无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采用跟腱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后,用支撑钢板或拉力螺钉固定. 结果 本组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3.5个月.无神经损伤,无皮肤坏死,无切口感染.术后X线片均示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mm,踝穴增宽<1mm,骨折达到或者近似解剖复位.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4周;踝关节功能接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4例. 结论 跟腱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在一个皮肤切口内可充分显露整个后踝,具有显露清楚、复位方便、内固定可靠、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王松柏;周梧节;刘东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应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促进患者苏醒及降低疼痛的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应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的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ASA I ~Ⅱ级择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采用七氟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与观察组(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采用七氟醚维持麻醉),各50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停药后呼名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及拔管时间,并统计两组拔管后主诉需镇痛药物的次数.术后随访24小时以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两组麻醉药物费用情况(诱导药物费用、维持期药物费用和恢复期药物费用及麻醉药物总费用).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完成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期追加镇痛药物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46.0%,P<0.05.观察组维持期药物费用平均为(221.6±44.8)元、麻醉药物总费用平均为(417.6±59.7)元明显少于对照组(423.8±69.1)元、(692.1±68.4)元,P<0.05.两组麻醉时间、呼名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诱导药物费用及恢复期药物费用相比,P>0.05. 结论 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应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可有利于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减少其疼痛,从而降低镇痛药物使用,减少麻醉费用.

    作者:林康;潘金智;杨武建;叶仙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Rekha创伤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分析Rekha创伤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应用Rekha创伤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对照组患者不进行椎弓根植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没有发生内固定断裂和松动,同时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远期椎体高度丢失率进行比较,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远期校正后凸Cobb角丢失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Rekha创伤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不仅仅可以实现伤椎椎体高度的恢复以及前中柱稳定性的重建,同时也能对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丢失有效避免,并避免内固定断裂松动现象,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竺军高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氢吗啡酮的临床应用进展

    氢吗啡酮是吗啡的一种半合成衍生物,作为吗啡的替代品被广泛地用于围术期镇痛和急慢性疼痛的治疗.本文主要对氢吗啡酮的药理学、剂型、给药途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氢吗啡酮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杨燕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同期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同期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所有患者前列腺增生均采取电切术,而膀胱结石治疗.对照组采取膀胱切开取结石,观察组采取钬激光碎石,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在取石时间、总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及出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PSS评分及QOL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IPSS评分及QOL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率及复发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无电切综合征、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对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给予钬激光碎石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手术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广泛应用.

    作者:姚春根;谈利金;徐伟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结合CPM训练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锬定钢板内固定术后实施持续被动训练(CPM)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行常规主动训练,观察组术后实施CPM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阶段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1周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AKS评分、膝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伸直角度呈渐进式改善,各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术后1个月上述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与对照组23.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结合CPM训练治疗,可有效促进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作者:王威;程凤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40岁以上亚急性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对照组):行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2次;28天为1个疗程;B组(观察组),口服加巴喷丁300~600mg,Tid,,同时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2次,28天为1个疗程.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以确定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种治疗方法都有明显效果,但B组治疗方法可缩短病程,PHN发生率更低. 结论 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比单纯用神经阻滞治疗效果更确切,且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HN发生率更低.

    作者:裘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锁定钢板固定对肱骨骨折患者的肘肩关节功能及疗效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固定对肱骨骨折患者的肘肩关节功能的影响以及疗效. 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肱骨骨折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S评分以及Neer评分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以及治疗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7.45±2.13天、7.68±2.19周、12.68±3.02周)都明显的短于对照组患者(10.23±2.78天、9.87±2.50周、15.45±2.78周),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71.23±15.42ml)低于对照组(92.13±16.78m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MS、Neer评分都有所升高,观察组(93.12±2.12、88.45±3.78分)高于对照组(85.12±3.09、72.45±3.96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术后感染、肱骨头坏死、螺钉松动以及骨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95.5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为77.7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应用锁定钢板固定可以有效的治疗肱骨骨折患者,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够有效的恢复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作者:翟波;汪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次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不同术式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子宫保留意愿分为A、B两组,A组54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B组46例行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手术前后卵巢功能变化、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乃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卵巢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3个月各指标无明显变化,B组患者术后3个月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生成激素(FSH)明显高于术前,雌二醇(E2)明显低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卵巢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0%、15.22%,A组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 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且相比于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术具有更高安全性,更值得推广.

    作者:丁伟平;金芙蓉;全晓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硬膜外血肿延期手术后合并同部位硬脑膜下积液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硬膜外血肿延期手术后形成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硬膜外血肿延期手术患者形成硬膜下积液的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随访3~12个月,非手术治疗18例,均痊愈.手术治疗2例,经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均治愈. 结论 硬膜外血肿手术指征明确的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以避免同部位硬脑膜下积液形成的可能;对大部分因硬膜外血肿延期手术而造成同部位硬脑膜下积液的病人,可保守治疗获得治愈,极少数保守治疗未见疗效的,可通过腰大池引流等治疗方法获得痊愈.

    作者:陈华炜;章月江;孙陈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腹内疝致肠梗阻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内疝早期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对12例经手术证实为腹内疝导致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例均行手术治疗,7例行小肠切除术,5例复位成功,术后病人均痊愈出院. 结论 腹内疝导致肠梗阻术前早期病因诊断困难,以肠梗阻为主要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外科手术是治疗关键.

    作者:李科;王玮;司马军;孔颖;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并跟踪随访观察其受孕状况,为临床不孕不育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2年至2014年存本院治疗的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输卵管通畅、12个月和18个月复发情况及受孕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输卵管通畅率为66.67% (38/57),高于对照组52.63%(3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18个月复发率为7.02% (4/57),低于对照组15.79% (5/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18个月受孕率为38.60% (22/57),高于对照组26.32% (15/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复发率较低,受孕率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建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组(联合治疗组,n=40)和单纯骨折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ROM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ROM评分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85.0%(34/4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57.5%(23/40) (P<0.05),并发症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40.0% (16/40)(P<0.05). 结论 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治疗中较单纯骨折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传敏;周慧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背皮肤缺损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滋养皮瓣治疗足背皮肤缺损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 将76例是背皮肤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皮瓣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采用美国矫行足踝协会评分系统评价两组足部功能,统计术后并发症及皮瓣存活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后皮瓣存活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9%,P<0.05;观察组伤口Ⅰ期愈合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6%,P<0.05;观察组足部功能优良率94.7%,明显高于对照组71.1%,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腓肠神经滋养皮瓣治疗足背皮肤缺损疗效显著且安全,有利于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改善.

    作者:周明客;林天旭;曾云记;谢作完;朱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急性视网膜坏死的病原学和免疫学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病原学和免疫学细胞因子在发病中作用.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本院住院治疗的18例24眼ARN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4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玻璃体液标本及静脉血进行TORCH检测,ELISA法检测ARN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前房水中的IFN-γ、IL-8和IL-10表达水平. 结果 ARN组血清HSV-IgM检出率是8.3%,RV-IgG检出率是50%,HSV-IgG检出率是100%,CMV-IgG检出率是77.3%.ARN组玻璃体液HSV-IgM检出率是12.5%,CMV-IgM检出率是8.3%,,HSV-IgG检出率是66.7%,CMV-IgG检出率是58.3%.ARN患者血清中的IFN-γ、IL-8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RN患者的IFN-γ/IL-10的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RN患者活动期血清中的IFN-γ、IL-8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ARN患者静止期,ARN患者活动期的IFN-~γ/IL-10的比值明显高于ARN患者静止期(P<0.01). 结论 病原学诊断对提高ARN的诊治水平有重要作用,血清和玻璃体液的TORCH检测是诊断感染病毒的间接证据,ARN患者检测细胞因子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冯晓芬;宫剑;沈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导向下I125粒子植入治疗椎旁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经皮植入I125放射性粒子治疗椎旁转移瘤临床疗效. 方法 对16例椎旁转移瘤患者行CT导向下I125粒子植入.术前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三维植入计划,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完全缓解4例(3例卵巢癌转移,1例子宫内膜癌转移),部分缓解10例,病灶稳定2例,总有效率为100%.术后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未见脊髓损伤等表现. 结论 CT导向下I125粒子植入治疗椎旁转移瘤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疼痛缓解率,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理想治疗方式.

    作者:姜远才;崔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