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根;谈利金;徐伟明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手术情况以及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复发率、临床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55.12±10.23分钟、15.23±3.78小时、5.12±1.56天)短于对照组(60.12±9.88分钟、18.68±4.02小时、6.89±1.39天),术中出血量(112.03±20.45ml)低于对照组(120.58±23.18月),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孕症、盆腔疼痛、性交疼痛以及痛经等临床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6.67%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67%高于对照组76.00%,满意度90.67%高于对照组76.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治疗后复发率低,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胡惠英;全晓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3种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在锁骨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从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就医的锁骨骨折患者中选取327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109例,分别使用三种不同的麻醉方法,观察其麻醉效果.A组患者行颈丛C4一点法加C6颈浅丛阻滞,依照颈丛一点法,患者平卧头偏向健侧,使用局麻药0.375%的罗哌卡因,C4浅丛、深丛和C6浅丛分别注射药物6ml.B组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平卧头偏向健侧,采用肌间沟法,注射局麻药0.375%的罗哌卡因20~25ml.C组患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首先采用肌间沟法注入局麻药0.375%的罗哌卡因15~20ml,阻滞肌间沟臂丛神经,5~10分钟后观察效果,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达成后即行颈丛浅支阻滞麻醉,采用颈丛一点法注入局麻药10~15ml. 结果 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0.7%、83.5%和96.3%,C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时,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能取得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贵;徐春红;柳子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脂肪栓塞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方法 报告骨折术中、术后脑脂肪栓塞2例. 结果 2例患者早期均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但无呼吸系统损伤表现,术中、术后出现意识障碍,病情迅速进展,头颅MRI+DWI(弥散加权成像)提示全脑弥漫斑片状异常信号. 结论 对脂肪栓塞高危者须仔细评估,结合头颅影像学早期诊断、尽早治疗.
作者:陈龙;伍嫦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尿激酶灌注治疗过程中尿激酶用量-作用时间与溶解效果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钻孔或微创引流并尿激酶灌注治疗的颅内血肿病例,分组对照研究:一组不以血肿量为依据,分别采用2~4~6万U尿激酶灌注;另一组以每10ml血肿用1万u尿激酶的剂量灌注,尿激酶灌注保留时间分别2小时、4小时组、6小时组.统计分析每例患者血肿量减少30%~50%~80%以上的时间.结果2万U与4~6万U尿激酶治疗组,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万U和6万U尿激酶相同作用时间内作用效果无统计学差异.60ml以上血肿尿激酶灌注效果和60ml以下血肿灌注效果比较血肿减少50%时间分别为43天和3.4天.30~60ml血肿尿激酶灌注保留时间2~4~6小时的血肿减少50%时间分别是3.9~3.2~3.1天. 结论 尿激酶灌注以每10ml血肿灌注1万u尿激酶为指导剂量.时间以3~4小时左右效果佳.血肿CT值越低,作用效果越佳.
作者:高喜春;谢武表;刘中元;励宇翔;赵剑峰;王铮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40岁以上亚急性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对照组):行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2次;28天为1个疗程;B组(观察组),口服加巴喷丁300~600mg,Tid,,同时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2次,28天为1个疗程.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以确定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种治疗方法都有明显效果,但B组治疗方法可缩短病程,PHN发生率更低. 结论 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比单纯用神经阻滞治疗效果更确切,且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HN发生率更低.
作者:裘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分析Rekha创伤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应用Rekha创伤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对照组患者不进行椎弓根植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没有发生内固定断裂和松动,同时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远期椎体高度丢失率进行比较,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远期校正后凸Cobb角丢失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Rekha创伤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不仅仅可以实现伤椎椎体高度的恢复以及前中柱稳定性的重建,同时也能对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丢失有效避免,并避免内固定断裂松动现象,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竺军高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急诊腹部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思路. 方法 回顾性分院收治的752例急诊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纳入感染组,其余患者纳入未感染组,统计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急性腹部外科手术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6.1%;多数感染发生在术后3天~1周,占67.4%(31/46);感染菌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占39.2% (31/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室空气菌落数、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吸烟、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均能够影响急诊腹部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手术室菌落数≧200、切口类型Ⅱ、Ⅲ型、吸烟、糖尿病和低蛋白血症为导致急诊腹部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 结论 针对腹部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给予适当干预,利于降低其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吴剑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分析腹腔镜结合内镜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采用腹腔镜结合内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该时期内因萎缩性胆囊炎、上腹部手术史、粘连较多等而不宜进行腹腔镜结合内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3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情况、手术指标、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指标. 结果 在本次试验中,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术后禁食时间、出血量、术后排便时间和手术时间显著多于观察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比观察组长(P<0.05),住院费用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腹腔镜联合内镜手术对胆囊结石伴随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治疗为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方法,具有术中出血量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许建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模拟缺氧条件下大鼠BRL-3A细胞中基因CRY1与细胞凋亡及NF-Kappa B凋亡信号通路的关系. 方法 通过氯化钴体外模拟缺氧环境,观察大鼠肝BRL-3A细胞CRY1蛋白表达;筛选、构建CRY1mRNA慢病毒干扰载体,对BRL-3A细胞CRY1mRNA表达进行敲减,利用Western Blot法对BRL-3A细胞中CRY1干扰效能进行观察,并观察缺氧条件下转录因子CRY1敲减后BRL-3A细胞凋亡、NF-Kappa B、Caspase3蛋白表达. 结果 梯度浓度氯化钴模拟缺氧条件下BRL-3A细胞中CRY1表达随氯化钴浓度增加,表达逐渐下调;成功构建CRY1mRNA干扰载体pLenti6.3-EGFP-rCRY1-miR,有效敲减BRL-3A细胞中CRY1mRNA和蛋白表达,在100μM氯化钴模拟缺氧条件下YY1敲减后NF-KappaB、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凋亡持续增加. 结论 缺氧致大鼠BRL-3A细胞中转录因子CRY1表达下调,并通过NF-KB凋亡信号通过激活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钱琤;张育瑆;王勇;包小平;赵文霞;宋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观察开颅术后颅内压数值,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收集绍兴市入民医院2013年4月到2015年10月在本院开颅手术病例248例,分为两组.一组124例患者术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另一组1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开颅术后未行颅内压监测.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电介质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为评价指标.再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根据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cs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法进行评价. 结果 监测组电介质紊乱发生48例,对照组发生7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监测组发生2例,对照组为9例;肺部感染监测组发生28例,对照组发生35例.统计学上均有明显差异(P<0.05).监测组恢复良好者90例,良好率72.58%;对照组恢复良好者67例,良好率54.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术后用药,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李锦泉;张小兵;张华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11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诊治资料,患者均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其中58例采用直接掌侧入路者为对照组;另57例采用Henry入路,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并随访12个月,评价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握力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骨折显露时间及手术时间分别为(12.4±1.2)分钟、(62.1±3.9)分钟,明显短于对照组(22.3±1.9)分钟、(90.2±4.7)分钟,P<0.05;观察组术后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34.48%,旋前方肌修复率100.0%明显高于54.2%,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治疗优良率、腕关节活动范围、握力及影像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 尽管经直接掌侧入路与Henry入路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后者可减轻对患者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可推荐为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首先方案.
作者:汪军;沈建明;蔡飞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理、诊断、分类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37例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治疗19例,死亡12例;保守治疗18例,死亡10例;生存患者GOS评分5分9例,4分3例,3分2例,2分1例. 结论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急性脑血管扩张、进展性脑水肿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分类采取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死亡率高.
作者:田正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病原学和免疫学细胞因子在发病中作用.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本院住院治疗的18例24眼ARN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4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玻璃体液标本及静脉血进行TORCH检测,ELISA法检测ARN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前房水中的IFN-γ、IL-8和IL-10表达水平. 结果 ARN组血清HSV-IgM检出率是8.3%,RV-IgG检出率是50%,HSV-IgG检出率是100%,CMV-IgG检出率是77.3%.ARN组玻璃体液HSV-IgM检出率是12.5%,CMV-IgM检出率是8.3%,,HSV-IgG检出率是66.7%,CMV-IgG检出率是58.3%.ARN患者血清中的IFN-γ、IL-8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RN患者的IFN-γ/IL-10的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RN患者活动期血清中的IFN-γ、IL-8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ARN患者静止期,ARN患者活动期的IFN-~γ/IL-10的比值明显高于ARN患者静止期(P<0.01). 结论 病原学诊断对提高ARN的诊治水平有重要作用,血清和玻璃体液的TORCH检测是诊断感染病毒的间接证据,ARN患者检测细胞因子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冯晓芬;宫剑;沈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显微外科与传统外科根尖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并比较其临床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82例117颗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59颗牙,应用显微外科治疗;对照组58颗牙,应用传统外科根尖术治疗.应用数字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天疼痛情况及症状好转时间,跟踪随访评估患者一年后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后7天VAS评分和症状好转时间分别为(2.96±0.31)分和(5.45±0.94)天,均低于对照组(4.23±0.40)分和(8.73±1.12)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牙治愈率为93.22%(55/59),高于对照组77.59% (45/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外科根尖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比较,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恢复时间显著缩短.
作者:黄颖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脂肪炎症因子表达是否有所不同. 方法 以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逐一匹配的方式入组患者的病例配对研究,分成3组,分别为对照组(正常甲状腺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和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脂等,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的方式测定脂肪细胞炎症因子网膜素及内脂素. 结果 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构成上没有区别;3组之间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相对对照组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网膜素的水平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而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内脂素升高相对对照组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 结论 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存在脂肪炎症细胞因子网膜素的下调及内脂素的上调.
作者:钱掩映;邢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后路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和临床疗效. 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28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分为Ⅰ组(17例)与Ⅱ组(11例),所有患者为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男女比例为19:9,平均年龄38岁(20~76岁),AO骨折分型:A(29%),B(50%)和C(21%).两组患者分别行后路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平均术后随访时间14个月(4~41个月),结如果发生内固定器械断裂或者螺钉拔出需要手术干预定义为结构性失效.术后随访两名独立的影像学专家评估脊柱后凸Cobb角.结果 两组资料在年龄分布、AO骨折分型以及术前TLICS评分、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构性失败发生在短节段固定组,共有3例(术后3~14个月),同时伴有复位丢失;术后第6个月随访时,与长节段固定组比较(配对t-ted,P=0.157),短节段组的Cobb角显著增大(配对t-test,P=0.049). 结论 后路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均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手段,但长节段固定在后期椎体恢复及矫正丢失方面更为理想.
作者:冯兴兵;洪正华;王章富;陈海啸;董仁斌;洪盾;章文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16例经CT、X线片等证实为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诊治情况,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者为对照组,以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治疗者为观察组,各58例.统计两组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采用膝关节Rasmussen评分评价其膝关节功能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法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总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6.55%与对照组93.10%比较,x2=0.70,P=0.4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1.72%,明显低于对照组15.52%,x2=7.00,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Rasmussen评分为(26.11±3.01)分与对照组(25.96±2.88)分比较,t=0.24,P=0.80.观察组术后3 dVAS评分为(3.32±0.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58±0.29)分,t=45.87,P=0.00;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19±1.67)天明显短于对照组(14.75±1.19)天,t=22.16,P=0.00. 结论 采用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相当,但前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减轻术后疼痛感,从而有利于患者康复,缩短其住院时间.
作者:金国华;赵胜春;陈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严重的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感染措施. 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本院进行严重腹部创伤外科手术患者186例,根据有无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其分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并可能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86例腹部创伤手术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52%;经过单因素分析,年龄、低蛋白血症、术前抗菌药物、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切口类型与严重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有关系(P<0.05);多因素分析,年龄≥60岁、低蛋白血症、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4小时、切口类型为Ⅲ型等,均是严重腹部创伤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年龄≥60岁、低蛋白血症、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4小时、切口类型为Ⅲ型均是严重腹部创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方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锁骨远端锁定解剖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肩峰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8例NeerⅡ型锁骨肩峰端骨折患者应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Constant and 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 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均良好,优19例,良7例,可2例,差0例. 结论 锁骨远端锁定解剖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肩峰端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烽;范春芳;袁建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组(联合治疗组,n=40)和单纯骨折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ROM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ROM评分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85.0%(34/4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57.5%(23/40) (P<0.05),并发症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40.0% (16/40)(P<0.05). 结论 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治疗中较单纯骨折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传敏;周慧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