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骏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CO2气腹对老年结直肠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92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C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OC组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比其手术清扫范围及术后转移情况;同时留取腹膜液,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免疫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及白介素6(IL-6)水平;留取病灶样本组织,检测肿瘤侵袭相关因子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钙黏蛋白(E-cadherin)水平. 结果 两组患者在切除肿瘤直径、长度、切除淋巴结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及术后转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腹膜液TNF-α、IL-1及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C组低于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结直肠癌组织MMP-2 、ICAM-1和E-cadherin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腹腔镜手术过程中CO2气腹会对老年结直肠癌侵袭转移能力造成影响.
作者:邵春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显微外科与传统外科根尖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并比较其临床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82例117颗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59颗牙,应用显微外科治疗;对照组58颗牙,应用传统外科根尖术治疗.应用数字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天疼痛情况及症状好转时间,跟踪随访评估患者一年后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后7天VAS评分和症状好转时间分别为(2.96±0.31)分和(5.45±0.94)天,均低于对照组(4.23±0.40)分和(8.73±1.12)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牙治愈率为93.22%(55/59),高于对照组77.59% (45/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外科根尖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比较,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恢复时间显著缩短.
作者:黄颖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尿激酶灌注治疗过程中尿激酶用量-作用时间与溶解效果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钻孔或微创引流并尿激酶灌注治疗的颅内血肿病例,分组对照研究:一组不以血肿量为依据,分别采用2~4~6万U尿激酶灌注;另一组以每10ml血肿用1万u尿激酶的剂量灌注,尿激酶灌注保留时间分别2小时、4小时组、6小时组.统计分析每例患者血肿量减少30%~50%~80%以上的时间.结果2万U与4~6万U尿激酶治疗组,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万U和6万U尿激酶相同作用时间内作用效果无统计学差异.60ml以上血肿尿激酶灌注效果和60ml以下血肿灌注效果比较血肿减少50%时间分别为43天和3.4天.30~60ml血肿尿激酶灌注保留时间2~4~6小时的血肿减少50%时间分别是3.9~3.2~3.1天. 结论 尿激酶灌注以每10ml血肿灌注1万u尿激酶为指导剂量.时间以3~4小时左右效果佳.血肿CT值越低,作用效果越佳.
作者:高喜春;谢武表;刘中元;励宇翔;赵剑峰;王铮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诊断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开胸术治疗者为对照组(43例);以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者为治疗组(43例).统计两组围手术期及术后相关指标变化;评价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生活质量. 结果 两组患者除手术时间外,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率相比,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相比,P>0.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 结论 应用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不降低患者生存期,并且该方法还可减轻对患者的创伤,从而有利于其术后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何林峰;夏发明;潘晓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16例经CT、X线片等证实为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诊治情况,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者为对照组,以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治疗者为观察组,各58例.统计两组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采用膝关节Rasmussen评分评价其膝关节功能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法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总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6.55%与对照组93.10%比较,x2=0.70,P=0.4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1.72%,明显低于对照组15.52%,x2=7.00,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Rasmussen评分为(26.11±3.01)分与对照组(25.96±2.88)分比较,t=0.24,P=0.80.观察组术后3 dVAS评分为(3.32±0.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58±0.29)分,t=45.87,P=0.00;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19±1.67)天明显短于对照组(14.75±1.19)天,t=22.16,P=0.00. 结论 采用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相当,但前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减轻术后疼痛感,从而有利于患者康复,缩短其住院时间.
作者:金国华;赵胜春;陈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活检(CNB)对乳腺肿物良恶性的鉴别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并行手术切除的乳腺肿物患者176例,术前均行超声引导下CNB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能力. 结果 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本组193处肿物共含恶性病变114处,分别为原位癌28处和浸润癌86处;良性病变79例,分别为纤维腺瘤34例、不典型增生21例和炎症性增生24例.超声引导下CNB鉴别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和准确性分别为92.1%、100%、0、7.9%、95.3%,FNAC分别为75.4%、96.2%、3.8%、24.6%、83.9%,CNB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FNAC,漏诊率低于FNA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CNB对乳腺肿物良恶性的鉴别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利于发现恶性病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林伟;周余旺;柯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跟腱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4年3月采用跟腱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5~68岁,平均40.5岁.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摔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均无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采用跟腱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后,用支撑钢板或拉力螺钉固定. 结果 本组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3.5个月.无神经损伤,无皮肤坏死,无切口感染.术后X线片均示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mm,踝穴增宽<1mm,骨折达到或者近似解剖复位.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4周;踝关节功能接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4例. 结论 跟腱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在一个皮肤切口内可充分显露整个后踝,具有显露清楚、复位方便、内固定可靠、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王松柏;周梧节;刘东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开颅手术后并发头皮下积液的治疗经验,并探讨预防和减少术后皮下积液产生的方法. 方法 通过对32例患者开颅术后出现的头皮下积液的不同治疗方案及其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32例均顺利治愈. 结论 头皮下积液为开颅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多与硬膜下腔相通,应从多方面来预防和或减少术后头皮下积液的产生.
作者:高武飞;陈开国;邬锡真;董继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 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静脉泵注0.5μg/kg右美托咪定,C组静脉泵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泵注时间均为10分钟.记录各时间点SpO2、HR及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和术后躁动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儿SpO2、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诱导后,与C组相比,D组HR下降(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D组低于C组(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在小儿斜疝手术中能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
作者:朱利君;王慧君;王红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畸形愈合肱骨大结节骨折实施关节镜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高参考. 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畸形愈合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关节镜治疗,对畸形愈合肱骨结节形成的撞击进行成形术,同时对撕裂的肩袖组织选择缝合锚桥式缝合固定术,分析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患者UCLA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t=28.7961,P<0.05),患者SST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t=18.2679,P<0.05),患者ASES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t=50.4275,P<0.05).患者术后均开展随访.随访时间6月以上,患者骨折愈合良好,MRI显示骨折得到修复,肩袖组织得到修复,未出现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神经损伤、骨折再移位等情况.术后终末随访Constant肩关节评分88分以上,平均93.64分. 结论 畸形愈合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实施关节镜下治疗治疗效果明确,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愈合状态良好,具有使用价值.
作者:汤海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血肿延期手术后形成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硬膜外血肿延期手术患者形成硬膜下积液的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随访3~12个月,非手术治疗18例,均痊愈.手术治疗2例,经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均治愈. 结论 硬膜外血肿手术指征明确的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以避免同部位硬脑膜下积液形成的可能;对大部分因硬膜外血肿延期手术而造成同部位硬脑膜下积液的病人,可保守治疗获得治愈,极少数保守治疗未见疗效的,可通过腰大池引流等治疗方法获得痊愈.
作者:陈华炜;章月江;孙陈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临床有效性. 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6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钢板螺钉内固定组(n=34)和带锁髓内针固定组(n=34)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钢板螺钉内固定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94.1%(32/34)显著高于带锁髓内针固定组61.8%(21/34)(P<0.05),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带锁髓内针固定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8.8%(3/34)显著低于带锁髓内针固定组14.7% (5/34) (P<0.05). 结论 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较带锁髓内针固定更能有效提升对患者治疗的优良率,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张颉锋;何翔;谭俊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组(联合治疗组,n=40)和单纯骨折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ROM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ROM评分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85.0%(34/4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57.5%(23/40) (P<0.05),并发症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40.0% (16/40)(P<0.05). 结论 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治疗中较单纯骨折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传敏;周慧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T用于钝性腹部空腔脏器穿孔及肠系膜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钝性腹部创伤患者177例,按照其损伤情况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经手术证实仅存在钝性实质性脏器损伤,但无空腔脏器、肠系膜损伤,共110例;对照组为手术证实为钝性肠道、肠系膜损伤,共67例.两组患者均行CT检查,并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 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腹腔或腹膜后积气、系膜增厚、肠管壁增厚、系膜密度增高、腹腔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及腹膜增厚CT征象敏感度及特异度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CT诊断钝性腹部空腔脏器穿孔及肠系膜损伤,可根据患者肠管壁增厚和腹腔或腹膜后积气等CT征象来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从而可有助于提高临床判断空腔脏器及肠系膜损伤.
作者:李静静;王和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1072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进入前瞻性研究,记录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受伤方式、受伤后症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score,GCS评分)、实验室数据和头颅CT表现等,随访记录外伤后6个月后扩展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Extended,GOSE评分)为预后指标. 结果 组间比较显示:年龄(t=8.65,P<0.01)、文化程度(Z=14.05,P<0.01)、受伤方式(x2=32.43,P<0.01)、Rotterdam CT评分(Z=44.02,P<0.01)、GCS评分(Z=129.87,P<0.01)、创伤后头痛(x2=2.78,P<0.01)、创伤后遗忘(x2=6.62,P=-0.01)、创伤后意识丧失(x2=17.72,P<0.01)和创伤后癫痫(x2=1235,P<0.01)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致伤原因、创伤后意识丧失、创伤后癫痫、GCS评分和Rotterdam CT评分与预后不良相关. 结论 轻型颅脑损伤通常预后良好,但高龄、低文化程度、暴力击打伤、意识丧失、癫痫、低GCS评分和高Rotterdam CT评分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作者:王建莉;袁紫刚;俞学斌;李锦泉;裘天仑;金国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揭示血浆S100B蛋白浓度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程度及长期死亡的关系. 方法 收集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108例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S100B蛋白浓度,统计学分析血浆S100B蛋白浓度的变化及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个月死亡及GCS评分的关系. 结果 t检验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S100B蛋白浓度较健康体检者显著升高;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浆S100B蛋白浓度与G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S100B蛋白浓度是脑外伤后6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血浆S100B蛋白浓度预测脑外伤后6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血浆S100B蛋白浓度是脑外伤后6个月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升高的血浆S100B蛋白浓度与伤情程度及长期死亡密切相关.
作者:黄杭斌;杨松斌;沈良军;吕庆伟;周晶;章国海;李赵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理、诊断、分类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37例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治疗19例,死亡12例;保守治疗18例,死亡10例;生存患者GOS评分5分9例,4分3例,3分2例,2分1例. 结论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急性脑血管扩张、进展性脑水肿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分类采取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死亡率高.
作者:田正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内疝早期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对12例经手术证实为腹内疝导致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例均行手术治疗,7例行小肠切除术,5例复位成功,术后病人均痊愈出院. 结论 腹内疝导致肠梗阻术前早期病因诊断困难,以肠梗阻为主要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外科手术是治疗关键.
作者:李科;王玮;司马军;孔颖;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修复中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烧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观察组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创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瘢痕情况及炎性因子变化.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80.49%,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3个月后,观察组瘢痕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d后均有明显上升,但观察组血清IFN-γ、IL-6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烧伤创面修复中运用,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对炎性因子水平影响较小,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概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牟军;陶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在足踝部痛风首次发作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次双足踝关节疼痛就诊后临床确诊为痛风的双足踝部DSCT资料40例,并选取25例非痛风的足踝部急性关节炎作对照. 结果 40例患者中36例DSCT发现尿酸盐结晶共127处,其中位于足躁部关节附近29例共95处,深部肌腱或韧带周围14例共32处.血尿酸增高34例,发现有尿酸盐结晶30例;6例血尿酸正常者中有4例发现有尿酸盐结晶. 结论 DSCT可以直观、无创地显示首次发作的足踝部痛风尿酸盐结晶,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周希明;杨光钊;刘海龙;傅田甜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