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娟慧;毛雪芬
目的 比较后路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和临床疗效. 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28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分为Ⅰ组(17例)与Ⅱ组(11例),所有患者为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男女比例为19:9,平均年龄38岁(20~76岁),AO骨折分型:A(29%),B(50%)和C(21%).两组患者分别行后路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平均术后随访时间14个月(4~41个月),结如果发生内固定器械断裂或者螺钉拔出需要手术干预定义为结构性失效.术后随访两名独立的影像学专家评估脊柱后凸Cobb角.结果 两组资料在年龄分布、AO骨折分型以及术前TLICS评分、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构性失败发生在短节段固定组,共有3例(术后3~14个月),同时伴有复位丢失;术后第6个月随访时,与长节段固定组比较(配对t-ted,P=0.157),短节段组的Cobb角显著增大(配对t-test,P=0.049). 结论 后路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均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手段,但长节段固定在后期椎体恢复及矫正丢失方面更为理想.
作者:冯兴兵;洪正华;王章富;陈海啸;董仁斌;洪盾;章文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择期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静吸插管全麻组(G组)和神经阻滞复合静吸插管全麻组(GF组),每组各20例.G组予丙泊酚2mg/kg,芬太尼5μg/kg,罗库溴铵0.6mg/k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控制呼吸;GF组静脉诱导药物同G组,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 切皮时(T1)、骨折端复位时(T2)、和手术结束时(T3)GF组MAP和HR均较G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组术中使用芬太尼量较G组明显减少,术毕拔管时间和留置恢复室总时间GF组较G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拔管后躁动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病房后患儿首次镇痛需求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中,可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全麻镇痛药物的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复苏时间,值得在临床推荐.
作者:林仙菊;黄文广;胡国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活检(CNB)对乳腺肿物良恶性的鉴别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并行手术切除的乳腺肿物患者176例,术前均行超声引导下CNB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能力. 结果 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本组193处肿物共含恶性病变114处,分别为原位癌28处和浸润癌86处;良性病变79例,分别为纤维腺瘤34例、不典型增生21例和炎症性增生24例.超声引导下CNB鉴别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和准确性分别为92.1%、100%、0、7.9%、95.3%,FNAC分别为75.4%、96.2%、3.8%、24.6%、83.9%,CNB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FNAC,漏诊率低于FNA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CNB对乳腺肿物良恶性的鉴别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利于发现恶性病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林伟;周余旺;柯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对颅骨海绵状血管瘤及其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增强临床诊断能力,防止出现误诊误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例误诊为左侧顶骨嗜酸性肉芽肿的颅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手术及其术后并发脑脓肿的诊治过程. 结果 因影像学检查及术后临床表现不典型,从而导致误诊为嗜酸性肉芽肿及术后脑梗塞. 结论 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疾病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尽量完善相关术前、术后检查,有助于病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阮善平;赵志新;胡小铭;陈福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理、诊断、分类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37例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治疗19例,死亡12例;保守治疗18例,死亡10例;生存患者GOS评分5分9例,4分3例,3分2例,2分1例. 结论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急性脑血管扩张、进展性脑水肿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分类采取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死亡率高.
作者:田正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疗效. 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小肝细胞癌患者93例,根据患者治疗术式,分为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天白蛋白、ALT、AS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的上述指数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术后3天白蛋白方面,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腹腔镜下小肝癌切除术疗效理想,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冯韦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诊腹内脏器损伤B超和CT检查的诊断效果以及对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78例腹内脏器损伤患者,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常规B超和CT诊断,以手术病理观察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手段的诊断结果. 结果 经过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及手术病理探查显示,患者腹内脏器损伤情况分别如下;肝脏损伤患者15例,脾脏损伤患者28例;胰腺损伤患者12例;肾脏损伤患者10例;小肠、十二肠损伤患者7例;血肿患者6例;两种影像诊断检测结果如下:以脏器损伤部位数量作为金标准,腹部B超的诊断的正确率为84.62%(66/78);而CT诊断结果的正确率为91.02%(71/78);两种诊断手段的正确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超和CT用于急性腹部创伤患者腹内脏器损伤程度分级诊断的符合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和CT均是临床治疗中诊断患者腹内脏器损伤的有效手段,具有操作简单快捷、无创的优点,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作者:俞雪庆;邵宝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难取性肝胆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难取性肝胆管结石患者96例,随机分为激光组和液电组,两组各48例,比较两种碎石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与液电组患者相比,激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9±7.1)ml、手术时间(29.3±11.2)分钟、住院时间(4.8±2.5)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1/48))明显更低,住院费用(5624.6±572.2)明显更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碎石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再次手术率及1年后复发率方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胆道镜下行钬激光碎石和液电碎石治疗难取性肝胆管结石均能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但钬激光碎石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罗顺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分析腹腔镜结合内镜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采用腹腔镜结合内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该时期内因萎缩性胆囊炎、上腹部手术史、粘连较多等而不宜进行腹腔镜结合内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3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情况、手术指标、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指标. 结果 在本次试验中,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术后禁食时间、出血量、术后排便时间和手术时间显著多于观察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比观察组长(P<0.05),住院费用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腹腔镜联合内镜手术对胆囊结石伴随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治疗为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方法,具有术中出血量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许建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锁骨远端锁定解剖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肩峰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8例NeerⅡ型锁骨肩峰端骨折患者应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Constant and 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 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均良好,优19例,良7例,可2例,差0例. 结论 锁骨远端锁定解剖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肩峰端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烽;范春芳;袁建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腹腔镜下改良术式行子宫全切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 选择子宫增大超过12周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改良腹腔镜组(观察组)25例和未改良腹腔镜组(对照组)25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 50例患者中对照组有两例患者中转开腹,其余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平均手术时间,观察组(102±31)分钟,对照组(130±29)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观察组(100±30)ml,对照组(150±23)ml,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腹腔镜改良后的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较未改良的腹腔镜组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丹;周丽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脂肪栓塞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方法 报告骨折术中、术后脑脂肪栓塞2例. 结果 2例患者早期均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但无呼吸系统损伤表现,术中、术后出现意识障碍,病情迅速进展,头颅MRI+DWI(弥散加权成像)提示全脑弥漫斑片状异常信号. 结论 对脂肪栓塞高危者须仔细评估,结合头颅影像学早期诊断、尽早治疗.
作者:陈龙;伍嫦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其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拟行骨科手术老年患者临床诊治资料1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下择期手术.其中79例患者于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为对照组;另79例患者于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为观察组.分别于术后12、22、32天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价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并于术后前12天、术后12、22、32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应激激素水平(血清皮质醇-Cor、醛固酮-ALD及血浆儿茶酚胺-CA),记录两组患者夜间睡眠状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后1、2、3天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3天血清应激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天夜间睡眠良好率相比,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胃肠道蠕动恢复时间分别为(12.2±1.8)小时、(7.6±1.3)小时明显低于对照组(17.9±2.3)小时、(11.3±1.4)小时,P<0.05.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11.39%,明显低于对照组29.11%,P<0.05. 结论 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对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减轻对患者术后影响,有利于患者睡眠及术后康复.
作者:胡先保;郑翔;应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内疝早期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对12例经手术证实为腹内疝导致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例均行手术治疗,7例行小肠切除术,5例复位成功,术后病人均痊愈出院. 结论 腹内疝导致肠梗阻术前早期病因诊断困难,以肠梗阻为主要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外科手术是治疗关键.
作者:李科;王玮;司马军;孔颖;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组(联合治疗组,n=40)和单纯骨折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ROM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ROM评分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85.0%(34/4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57.5%(23/40) (P<0.05),并发症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40.0% (16/40)(P<0.05). 结论 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治疗中较单纯骨折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传敏;周慧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分析髋关节置换术行单侧腰部麻醉与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全身麻醉,观察组行单侧腰部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术后镇痛剂用量、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出院时间,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2、4、8、24小时)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在本次试验中,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术后镇痛剂用量、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出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8、24小时观察组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行单侧腰部麻醉麻醉,手术麻醉效果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许晓齐;潘路平;任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锬定钢板内固定术后实施持续被动训练(CPM)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行常规主动训练,观察组术后实施CPM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阶段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1周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AKS评分、膝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伸直角度呈渐进式改善,各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术后1个月上述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与对照组23.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结合CPM训练治疗,可有效促进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作者:王威;程凤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经皮植入I125放射性粒子治疗椎旁转移瘤临床疗效. 方法 对16例椎旁转移瘤患者行CT导向下I125粒子植入.术前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三维植入计划,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完全缓解4例(3例卵巢癌转移,1例子宫内膜癌转移),部分缓解10例,病灶稳定2例,总有效率为100%.术后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未见脊髓损伤等表现. 结论 CT导向下I125粒子植入治疗椎旁转移瘤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疼痛缓解率,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理想治疗方式.
作者:姜远才;崔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16例经CT、X线片等证实为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诊治情况,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者为对照组,以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治疗者为观察组,各58例.统计两组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采用膝关节Rasmussen评分评价其膝关节功能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法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总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6.55%与对照组93.10%比较,x2=0.70,P=0.4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1.72%,明显低于对照组15.52%,x2=7.00,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Rasmussen评分为(26.11±3.01)分与对照组(25.96±2.88)分比较,t=0.24,P=0.80.观察组术后3 dVAS评分为(3.32±0.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58±0.29)分,t=45.87,P=0.00;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19±1.67)天明显短于对照组(14.75±1.19)天,t=22.16,P=0.00. 结论 采用膝关节镜联合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相当,但前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减轻术后疼痛感,从而有利于患者康复,缩短其住院时间.
作者:金国华;赵胜春;陈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术前股神经阻滞对全麻下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超前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接收的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岁,ASA分级Ⅰ~Ⅱ级)为研究对象70例,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仅给予喉罩全麻;B组(25例)给予术前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C组(24例)给予术后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较3组生命体征变化,疼痛、躁动评分,拔管、清醒、恢复时间,恶心呕吐、丙泊酚应用及满意率. 结果 与A组比较,给予股神经阻滞的B组、C组患者T1~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给予术前股神经阻滞的的B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为平稳.3组患者术后4小时疼痛评分呈现上升趋势,至术后12小时达到峰值,B组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A组、C组(P<0.05).与A组比较,给予股神经阻滞的B组、C组患者躁动评分降低,拔管、清醒时间延长,恶心呕吐、丙泊酚应用降低及满意率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予术前股神经阻滞的的B组患者躁动评分、恶心呕吐、丙泊酚应用降低及满意率显著优于C组. 结论 对于老年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股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毕振;伍君雄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