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善平;赵志新;胡小铭;陈福娟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手术时机及预后. 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76例颅脑外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4例患者术后迟发脑血肿.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昏迷、脑挫伤、脑疝等12个变量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abinski征阳性、血浆凝血酶时间及颅骨骨折是迟发血肿的高危因素(B值>0,OR值>1),手术时机是保护因素(B值<0,OR值<1). 结论 Babinski征阳性、血浆凝血酶时间及颅骨骨折是颅脑损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危险因素,手术时机是保护因素.
作者:陈相兵;方激扬;吴务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单束和双束同种异体肌腱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在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差异. 方法 收治108例ACL完全断裂患者,并分别采用单束和双柬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各54例,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并于术前、术后1年和2年期间,分别比较两组膝关节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以及Lysholm和1KDC评分的检查结果. 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全部愈合,无切口感染、骨折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年的所有指标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年,两组的前抽屉试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他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双束与单柬重建的近期疗效相近;但双束重建的长期疗效更为稳定,改善更为明显.
作者:沙明;蔡宏歆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儿骨科手术患儿靶控输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骨折等小儿骨科疾病手术患儿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人.对照组行吸入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方案.观察组行靶控输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麻醉诱导方案.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T0时两组患儿镇静深度BIS指数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麻醉诱导后两组患儿T1、T2、T3时刻BIS指数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刻观察组患儿BIS指数水平比较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患儿HR、MAP指数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T1、T2、T3时刻两组患儿HR、MAP指数较T0时刻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HR、MAP指数下降更为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小儿骨科手术患儿靶控输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麻醉诱导,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以及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的重要意义.
作者:蔡秋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组(联合治疗组,n=40)和单纯骨折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ROM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ROM评分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85.0%(34/4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57.5%(23/40) (P<0.05),并发症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40.0% (16/40)(P<0.05). 结论 骨折治疗结合运动康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治疗中较单纯骨折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传敏;周慧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辅助愈合治疗术应用于中小面积烧伤植皮术后,尤其是植皮部位难以普通加压包扎和(或)传统打包包扎不适的植皮部位,探讨其使用价值. 方法 对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住院患者植皮后使用负压封闭辅助愈合治疗术,观察植皮区皮肤生长状况.在清创后创面细菌定性培养,大张断层皮移植,打洞引流,覆盖细纱布凡士林油纱或优拓,再放置VAC.○R敷料,调节机器数值.6~7天后去除敷料后再次做细菌培养. 结果 所有患者植皮术后观察均未见皮片移位,覆盖区无贴膜过敏,肉芽创面大张薄中厚植皮无花斑,1例手热压伤全厚皮植皮少许花斑,电击伤患者全厚皮花斑明显,无积血积液,覆盖区1例出现张力性水泡.首次植皮存活率100%,术中清创后创面细菌培养阴性者,拆除敷料后培养仍为阴性,慢性创面术中培养阳性者,拆除敷料后培养仍为同一细菌,且血象无特殊,创面观察无明显红肿及其边缘锐利等感染征象.舒适度评分6分. 结论 特殊部位背部、面部、颈部、会阴部、臀部、手指创面的加压固定略困难.打包包扎容易引起压力不均,敷料易污染,植皮后负压封闭愈合治疗术可缓解或避免上诉诸多不利因素,植皮成活率100%,但电击伤热轧伤等使用的压力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小奇;金汉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其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拟行骨科手术老年患者临床诊治资料1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下择期手术.其中79例患者于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为对照组;另79例患者于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为观察组.分别于术后12、22、32天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价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并于术后前12天、术后12、22、32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应激激素水平(血清皮质醇-Cor、醛固酮-ALD及血浆儿茶酚胺-CA),记录两组患者夜间睡眠状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后1、2、3天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3天血清应激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天夜间睡眠良好率相比,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胃肠道蠕动恢复时间分别为(12.2±1.8)小时、(7.6±1.3)小时明显低于对照组(17.9±2.3)小时、(11.3±1.4)小时,P<0.05.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11.39%,明显低于对照组29.11%,P<0.05. 结论 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对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减轻对患者术后影响,有利于患者睡眠及术后康复.
作者:胡先保;郑翔;应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甘露醇注射液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64例已接受开颅手术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合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使用3%的高渗盐水,观察组使用20%的甘露醇注射液.考察两组患者脑水肿情况、颅内压变化及随访半年后MMSE评分情况. 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1天的脑水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7天脑水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天、3天、7天及10天的颅内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MSE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甘露醇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可有效减轻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脑水肿的程度,降低颅内压,从而提高外伤性颅脑损伤手术的疗效.
作者:李皖生;周开宇;徐道剑;卢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文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Constant-Mudey肩关节功能评分、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临床优良率为86.89%,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Z=-2.042,P=0.041).观察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16%,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Z=-2.323,p=0.020).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t=-8.277,P=0.000;t=-4.4398,P=0.000),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9227,P=0.004).观察组不良反应为12.77%,显著低于对照组30.43% (x2=8.552,P=0.027). 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明;吴智敏;胡关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修复中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烧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观察组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创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瘢痕情况及炎性因子变化.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80.49%,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3个月后,观察组瘢痕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d后均有明显上升,但观察组血清IFN-γ、IL-6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烧伤创面修复中运用,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对炎性因子水平影响较小,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概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牟军;陶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急诊腹部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思路. 方法 回顾性分院收治的752例急诊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纳入感染组,其余患者纳入未感染组,统计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急性腹部外科手术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6.1%;多数感染发生在术后3天~1周,占67.4%(31/46);感染菌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占39.2% (31/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室空气菌落数、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吸烟、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均能够影响急诊腹部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手术室菌落数≧200、切口类型Ⅱ、Ⅲ型、吸烟、糖尿病和低蛋白血症为导致急诊腹部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 结论 针对腹部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给予适当干预,利于降低其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吴剑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理、诊断、分类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37例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治疗19例,死亡12例;保守治疗18例,死亡10例;生存患者GOS评分5分9例,4分3例,3分2例,2分1例. 结论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急性脑血管扩张、进展性脑水肿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分类采取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死亡率高.
作者:田正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介入时间对高压氧辅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研究及分析. 方法 选择2013年1至2014年12月期间本院病房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择研究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期高压氧治疗组)与B组(晚期高压氧治疗组)两组,高压氧治疗30天,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GCS评分及3个月后GO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高压氧辅助治疗前后GCS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早期高压氧治疗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晚期治疗者(P<0.05),早期高压氧治疗患者3个月GOS评分明显高于晚期高压氧治疗患者(P<0.05). 结论 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疗效优于晚期高压氧治疗患者,可作为临床上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常用方法,治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金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精索静脉曲张与不育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本院收治的84例精索静脉曲张合并不育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术方法治疗84例患者的精索静脉曲张,术后随访本组患者1年. 结果 84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睾酮分泌水平明显提高,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分泌水平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1年时,45例患者的配偶成功妊娠,妊娠率为53.57%. 结论 精索静脉曲张可对男性生精功能、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以及睾酮、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等外周血性激素分泌水平产生影响,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兴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应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的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ASA I ~Ⅱ级择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采用七氟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与观察组(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采用七氟醚维持麻醉),各50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停药后呼名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及拔管时间,并统计两组拔管后主诉需镇痛药物的次数.术后随访24小时以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两组麻醉药物费用情况(诱导药物费用、维持期药物费用和恢复期药物费用及麻醉药物总费用).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完成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期追加镇痛药物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46.0%,P<0.05.观察组维持期药物费用平均为(221.6±44.8)元、麻醉药物总费用平均为(417.6±59.7)元明显少于对照组(423.8±69.1)元、(692.1±68.4)元,P<0.05.两组麻醉时间、呼名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诱导药物费用及恢复期药物费用相比,P>0.05. 结论 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应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可有利于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减少其疼痛,从而降低镇痛药物使用,减少麻醉费用.
作者:林康;潘金智;杨武建;叶仙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研究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84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分为输尿管软镜组和经皮肾镜组,每组42例,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观察对比其清石率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 结果 经皮肾镜组的清石率95.24%,明显高于输尿管软镜组的88.09%,且其平均手术时间明显比输尿管软镜组要短,P<0.05,具有统计学的差异意义. 结论 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相比,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治疗肾结石效果显著,且手术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作者:戴国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尿激酶灌注治疗过程中尿激酶用量-作用时间与溶解效果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钻孔或微创引流并尿激酶灌注治疗的颅内血肿病例,分组对照研究:一组不以血肿量为依据,分别采用2~4~6万U尿激酶灌注;另一组以每10ml血肿用1万u尿激酶的剂量灌注,尿激酶灌注保留时间分别2小时、4小时组、6小时组.统计分析每例患者血肿量减少30%~50%~80%以上的时间.结果2万U与4~6万U尿激酶治疗组,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万U和6万U尿激酶相同作用时间内作用效果无统计学差异.60ml以上血肿尿激酶灌注效果和60ml以下血肿灌注效果比较血肿减少50%时间分别为43天和3.4天.30~60ml血肿尿激酶灌注保留时间2~4~6小时的血肿减少50%时间分别是3.9~3.2~3.1天. 结论 尿激酶灌注以每10ml血肿灌注1万u尿激酶为指导剂量.时间以3~4小时左右效果佳.血肿CT值越低,作用效果越佳.
作者:高喜春;谢武表;刘中元;励宇翔;赵剑峰;王铮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不同时机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根据不同手术时机予以分组,早期组21例于发病72小时内手术,延期组20例于发病后72~96小时手术,择期组21例先给予保守治疗后再进行手术.观察3组患者围术期情况、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延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同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择期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择期组总住院时间明显较其他两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与延期组总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延期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早期组、择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急性胆囊炎患者早期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中转开腹,安全性高,且相比于择期手术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作者:王国军;马国峰;沈华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难取性肝胆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难取性肝胆管结石患者96例,随机分为激光组和液电组,两组各48例,比较两种碎石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与液电组患者相比,激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9±7.1)ml、手术时间(29.3±11.2)分钟、住院时间(4.8±2.5)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1/48))明显更低,住院费用(5624.6±572.2)明显更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碎石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再次手术率及1年后复发率方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胆道镜下行钬激光碎石和液电碎石治疗难取性肝胆管结石均能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但钬激光碎石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罗顺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在足踝部痛风首次发作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次双足踝关节疼痛就诊后临床确诊为痛风的双足踝部DSCT资料40例,并选取25例非痛风的足踝部急性关节炎作对照. 结果 40例患者中36例DSCT发现尿酸盐结晶共127处,其中位于足躁部关节附近29例共95处,深部肌腱或韧带周围14例共32处.血尿酸增高34例,发现有尿酸盐结晶30例;6例血尿酸正常者中有4例发现有尿酸盐结晶. 结论 DSCT可以直观、无创地显示首次发作的足踝部痛风尿酸盐结晶,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周希明;杨光钊;刘海龙;傅田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本院从2008年3月至2016年5月,共收治10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患者入院时,对其所有病史以及术前潜在疾病进行评估,并行钻孔引流术,术前以及术后通过CT进行评估,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 结果 105例患者中,11例患者出现血肿复发,整体术后复发率为10.5%.有3个因素与血肿的复发相关,包括性别(P=0.039),是否具有恶性肿瘤相关病史(P=0.001),以及血肿分层(P=0.026). 结论 钻孔引流术对于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确切.男性、具有恶性肿瘤病史以及CT提示血肿为单层者,具有更高的血肿复发率.
作者:陈亮;沈峥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