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毅;汪银凤;孙敬武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脊液鼻漏伴与不伴空泡蝶鞍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伴空泡蝶鞍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与伴空泡蝶鞍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一般特征、漏口位置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女性发病明显高于男性,BMI较正常值高;51例患者中5例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46例接受鼻内镜手术,其中4例复发,且均伴空泡蝶鞍,手术修补成功率为91.3%;伴空泡蝶鞍组年龄、高血压比例以及手术复发例数比例明显高于不伴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漏口位置均多见于筛顶,漏口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脑脊液鼻漏在肥胖中年女性中常见,漏口以筛顶多见,鼻内镜下修补成功率高,伴空泡蝶鞍术后更易复发.
作者:王诗毅;汪银凤;孙敬武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反流症状指数评分表(RSI)对过敏合并咽喉反流(LPR)的诊断价值及佳诊断阈值.方法:选取有呼吸道症状的成年过敏患者,经患者同意后每位患者均完成RSI量表,从中筛选出RSI>13分的患者共150例.采用咽喉食管24 h pH值监测确诊为ILPR患者(过敏组),选取相同例数不合并过敏因素的LPR患者作为对照组(非过敏组).计算RSI> 13分的过敏组患者确诊为LPR的比率.比较过敏组及非过敏组的RSI量表总分及每项评分.ROC曲线分析过敏患者诊断反流性咽喉炎高度可疑的RSI量表评分阈值.结果:过敏组RSI> 13分的150例患者中,经过咽喉食管24 h pH监测,仅有53例(35.33%)患者确诊为LPR.RSI评分量表的9项症状中,6项症状过敏组评分明显高于非过敏组(均P<0.05).过敏组RSI评分总分平均为(23.57±3.17)分,非过敏组为(17.57±2.64)分,过敏组总分大于非过敏组(P<0.05).根据过敏组RSI量表评分ROC曲线,95%可信区间曲线下面积为0.815,RSI评分对过敏患者诊断LPR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诊断合并过敏的LPR患者RSI评分佳临界值为18分,敏感度为94.3%,特异性为56.7%.结论:RSI量表可用于筛选过敏患者合并LPR,诊断评分阈值RSI> 18分,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齐智伟;张淑君;张宇丽;苏锐锋;黄跃燕 刊期: 2018年第22期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变应原暴露后鼻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IgE介导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的鼻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许多炎症细胞参与了这一过程,包括效应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静止的组织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等[1-2].临床表现鼻痒、阵发性喷嚏、流涕、鼻塞,可伴有眼痒等症状.既往认为变应性鼻炎主要是由Th1/Th2细胞调节失衡引起,而主要原因是Th2细胞增强[3].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Th17和Treg细胞之间的调节失衡也参与AR的发病机制,现已由Th1/Th2的细胞模型扩到Th1/Th2/Th17/Treg细胞模式.目前对Treg免疫调节的信号通路未完全阐明,本文主要对Treg细胞通过TI-CAM-1通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对AR发病机制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张丽霞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非典型眼震表现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非典型眼震表现的PS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手法复位的疗效,与同期治疗的28例伴有典型眼震表现的PSC-BPPV患者进行对比,并追踪随访3个月.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6例非典型眼震表现的PSC-BPPV患者中左侧后半规管5例(31.25%),右侧后半规管11例(68.75%).其中5例为激发位出现扭转成分指向患侧的垂直上跳性眼震,坐位时转为无明显垂直下跳扭转方向指向健侧的眼震,4例为激发位出现扭转成分指向患侧的垂直上跳性眼震,坐位时转为垂直下跳方向但无明显扭转成分的眼震,1例激发位出现无扭转成分的垂直上跳性眼震,回复至坐位时转为无扭转成分的垂直下跳性眼震,2例激发位及回复坐位时均未观察到明显眼震,行水平滚转试验时出现带扭转成分指向患侧的垂直上跳性眼震,4例激发位出现扭转成分指向健侧的垂直下跳性眼震,回复至坐位时出现眼震方向逆转.眼震持续时间>1 min者1例、<1 min者15例.28例伴有典型眼震的患者在激发位均出现扭转成分指向患侧的垂直上跳性眼震,回复至坐位时观察到方向逆转的眼震,持续时间全部<1 min.2组患者均无双侧同时受累情况.所有患者根据眼震方向及持续时问分别采用改良Epley法、Semont解脱法复位治疗.眼震表现不典型组治疗后首日评估复位有效率为62.50%(10/16),眼震表现典型组为92.86%(2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4,P=0.015).多次复位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15/16)和100.00% (28/2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0,P=0.095).不典型组首次复位成功时所需平均循环次数为(2.76±1.13)次,而典型组为(1.68±0.6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293,P=0.000).随访3个月后眼震不典型组与典型组复发率分别为18.75%和1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81,P=0.509).结论:非典型眼震的PSC-BPPV患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亦可转变为典型眼震表现,手法复位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首次复位有效率较典型眼震表现患者低,且复位成功需较多循环次数,随访后两者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朱梓建;刘强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瘤10例、颅咽管瘤5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分析肿瘤的切除程度,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失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内分泌功能的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结果:14例(77.8%)鞍区肿瘤全切除,1例垂体瘤及2例颅咽管瘤(16.7%)近全切除,1例(5.6%)颅咽管瘤次全切除后接受伽马刀治疗.18例患者术前头痛症状在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5例术前视力下降及视野缺失患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出现尿崩症2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5例(27.8%)术后出现嗅觉减退,经治疗后4例好转,1例未恢复;1例(5.6%)垂体瘤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二次手术修补成功.随访12~84个月,MRI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式安全可行,视野清晰,无脑组织的牵拉损伤,能更好地保护血管及神经,熟练的内镜技术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郭红梅;杭伟;刘钢;卢醒;张强;韩彤;刘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索-1(ET-1)比值对重度OSAH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效能,为干预治疗重度OSAHS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OSAHS患者86例,分为轻度组(22例)、中度组(23例)和重度组(41例),以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血清HCY及NO /ET-1水平,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重度OSAHS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分析重度OSAHS组患者血清HCY、NO/ET-1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重度OSAHS患者血清HCY水平[(32.28±3.92) μmol/L]均高于中度组[(26.34±1.05) μmnol/1L]及轻度组[(18.62±3.29)μmol/L];NO/ET-1水平(0.69±0.19)均低于中度组(2.76±0.28)及轻度组(3.98±0.37),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水平与MoCA总分及其亚项评分均呈负相关性(P<0.05),NO/ET-1与MoCA总分及其亚项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0.05),HCY与NO/ET-1呈负相关性(P<0.05).血清HCY及NO/DT-1水平预测重度OSAH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95%CI0.654~0.921)、0.770(95%CI0.642~0.899).结论:血清HCY、NO/ET-1是重度OSAH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形成的主要因素,HCY水平与认知损害程度呈负相关,NO/ET-1与认知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朱晓颖;刘聪辉;戈艳蕾;王红阳;陈前程;李洪力;张海芳;张慈;张倩;李建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比较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穿刺、CO2激光鼓膜打孔或鼓膜置管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SOM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腺样体肥大合并SOM的患儿244例(426耳)随机分为3组:腺样体切除+鼓膜穿刺组(A组)80例(142耳);腺样体切除+CO2激光鼓膜打孔组(B组)86例(145耳);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组(C组)78例(139耳).所有患儿术前行耳内镜检查、鼓室声导抗及纯音测听(或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术中评估每例鼓室内积液性状,将患耳分为浆液型积液及黏液型积液两型,术后6个月复查纯音测听并随访至术后1年.对3组的疗效、并发症、复发率以及浆液型、黏液型积液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A、B、C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9.44%、90.34%、96.40%,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浆液型积液的患耳在A、B、C三组间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黏液型积液患耳中,C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A、B两组.术后1年内,A、B、C三组出现穿孔不愈合、术后中耳感染、通气管堵塞或脱落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20%、13.10%、33.81%;A、B、C三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1.02%(14/127)、12.98%(17/131)、3.73%(5/134).3组患者无一例再次手术.结论:对于腺样体肥大合并SOM的患儿,腺样体切除术合并鼓膜穿刺或CO2激光鼓膜打孔的疗效相当,鼓膜置管术可能更有优势.考虑到3种术式的并发症及复发率,建议可常规行CO2激光鼓膜打孔术或鼓膜穿刺术,对术中发现中耳黏液型积液者进行鼓膜置管术.
作者:康一;谈晓文;朱丽烨;张治华;吴皓;施俊 刊期: 2018年第22期
梭形细胞癌(spindle cell carcinoma SPC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占所有喉鳞状细胞癌的0.5%[1],喉癌的2%~3%[2],是一种双相分化的肿瘤,由鳞状细胞成分(包括异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和恶性的梭形细胞组成.本文对4例咽喉部SP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分析总结,尤其重点探讨SPCC中梭形细胞成分的免疫表型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作者:卢晶;金仁顺 刊期: 2018年第22期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病理类型为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尽管诊断和治疗方式有所改善,但在过去20年里喉癌患者的生存率仍然较低.深入揭示LSCC发病的分子机制有利于其早期诊断及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表观遗传学调控在喉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表观遗传学的相关研究,有望为喉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率.表观遗传(epigenet-ics)是指在基因组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且这种改变可以遗传,并可以逆转[1].表观遗传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核小体定位,及非编码RNA (ncRNA)如micro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调控等[1].这些变化或引起染色质结构重塑,或引起信使RNA稳定性变化,或引起活性蛋白的重新定位,从而改变基因表达[1-2].
作者:孟文霞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慢性鼻-鼻窦炎(CRS)并发支气管哮喘(BA)患者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33例CRS伴BA患者的资料;60例单纯CRS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Lund-Mackay鼻窦CT评分及鼻解剖变异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解剖变异类型主要为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钩突偏曲、Onodi气房等,Lund-Mac-kay鼻窦CT评分总分有显著差异,其中差异明显部位位于前后组筛窦及OMC区.结论:OMC区解剖异常、筛窦Lund-Mackay CT高评分为CRS合并BA的高危特征,该特征可作为判断CRS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崔前波;袁琨;章薇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起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MTC能够分泌降钙素、血清素、组胺等内分泌活性物质,临床表现为腹泻、潮红等类癌综合征,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都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甲状腺癌.1 MTC简介及临床分型M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2%,较之前的3%~5%下降,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1].约30%的患者会出现面色潮红、顽固性腹泻、类癌综合征等症状.其恶性程度较分化型甲状腺癌高,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MTC根据发病特点,可分为散发性(sporadic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sMTC)和遗传性(hereditary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hMTC),sMTC占所有MTC的70%~80%,hMTC占所有MTC的20%~30%,hMTC患者根据合并肿瘤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A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2A,MEN2A),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2B 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2B,MEN2B)和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amily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FMTC).sMTC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发病高峰为40~60岁.hMTC中MEN2A型占到了95%.2015年ATA新指南将FMTC归为一种特殊类型的MEN2A.hMTC通过基因检测及生化筛查可在较早的年龄被诊断.
作者:赵佳正;赵坚强;楼建林;谭向荣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改良环甲膜切开术在重症OSAHS多平面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改良环甲膜切开术在重症OSAHS同期行多平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手术治疗的患者首先经口插入插管全身麻醉,全身麻醉生效后行改良环甲膜切开术,后完成多平面手术.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毕全部回普通病房,未进ICU病房;全部患者未出现颈部皮下气肿;1例气管造口少许出血;气管套管拔管时间为术后5~10 d;术后3个月复诊,20例中19例气管切开横切口愈合佳,切口不明显,1例术后术后瘢痕由于粘连牵拉不满意.随诊6个月,患者手术效果皆满意.结论:改良环甲膜切开术易于操作,且较安全,术后并发症少,切口不明显,尤其为行多平面手术治疗重症OSAHS的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作者:张鑫;刘业海;吴静;高潮兵;赵益;王杨;汪东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比较不同疗程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初始治疗突发性聋(突聋)的疗效,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将90例单侧突聋患者随机分为A组(47例)和B组(43例),分别注射地塞米松3次和5次,隔日1次,同时,所有患者均予以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并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分析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A组总体有效率为78.7%(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17.0%,21.2%和40.4%),听阈降低值为(20.2±16.7)dB HL,B组总体有效率为81.4%(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0.9%,32.6%和27.9%),听阈降低值为(20.4±17.4)dB HL,两组间所有疗效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疗效分组后,有效组71例(78.9%),无效组19例(21.1%),有效组病程短于无效组[(5.6±3.6)d vs.(7.7±4.0)d,P<0.05],眩晕伴发率低于无效组(14.1% vs.68.4%,P<0.01),患者的性别、耳侧、年龄、耳鸣伴发率、初诊听阈、鼓室注药次数及听力曲线类型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聋注药3次与注药5次疗效相当;病程短及未伴发眩晕的突聋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石大志;张先锋;黄远见;罗志强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抑酸治疗联合嗓音训练对伴有嗓音障碍的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1例伴有嗓音障碍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A、B2个组.其中A组35例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2次/d,连续8周),B组36例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2次/d,连续8周)加嗓音训练4个月治疗,包括嗓音教育和发声训练,根据“呼吸-发声-共鸣”平衡原理,采用按摩练习、呼吸训练、唇舌肌练习、发声训练、共鸣练习的训练方法,每周训练1次,1~2 h/次,共5次.比较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1、2个月的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反流体征指数量表(RFS)评分,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评分,总嘶哑度、粗糙声、气息声、无力嗓音、紧张嗓音听感知评估量表(GRBAS)评分和电子喉镜检查,并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RSI、RFS、VHI、GRBAS评分、有效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各项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项评分的改善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抑酸治疗联合嗓音训练治疗伴有嗓音障碍的反流性咽喉炎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缩短治疗周期.
作者:李林;任庆宜;麦韵屏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5-2017年扬州地区17 491例AR患者的发病特征,同期监测该地区气象环境参数,包括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平均风速、平均湿度、平均空气质量指数(AQI),并分析AR患者发病特点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015、2016及2017年AR患者就诊例数分别为6 167、5 620、5 704例,3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中每年患者就诊数量均在10月份达到高峰,4月份次之,2月份就诊量少,夏季明显少于其他季节(P<0.05).≤12岁儿童就诊数量较少,>18~50岁患者就诊数量多,之后随着年龄增大就诊数量逐渐减少.在不同年龄段,男性患者就诊量均高于女性.平均AR患者就诊例数与平均温度、AQI呈正相关(r=0.635,P=0.027;r=0.587,P=0.045);平均AR患者就诊例数与地区平均湿度、平均风速呈负相关(r=-0.193,P=0.045;r=-0.862,P=0.000).结论:扬州地区AR患者发病有明显年龄规律及季节性,气象因素(尤其是AQI指数)同患者AR发病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孙海勇;关兵;于爱民 刊期: 2018年第22期
1 病例报告例1,男,19岁,以“体位性眩晕1d”就诊.既往有眩晕发作史,初诊时误诊为后半规管的嵴帽结石症,行手法复位3次,眼震无明显减弱.后期2次随访中,发现眩晕每月发作1次,逐步出现左耳闷胀感和听力下降,以及发作性眩晕,持续数小时.否认头痛,无意识障碍.其中一次发作期就诊时使用红外视频眼动记录仪(videonystagmography,VNG,上海由庚)记录自发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滚转试验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带视频眼罩,头部高20~30°,然后分别向两边快速转头.保持出现眼震的头位直至眼震消失后10 s,若眼震持续则观察至1 min以上[1].Dix-Hallpike试验方法为患者坐位,带视频眼罩,检查者双手扶其头向受试侧转45°,后协助其迅速变为仰卧位,使头向后悬于床沿外侧与水平面呈20~30°,即仰卧悬头位,观察眼震方法同滚转试验,然后扶患者迅速坐起,观察眼震.
作者:吕恬;王会;姚青秀;罗琼;于栋祯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耳后骨膜下注射甲泼尼龙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及鼠神经生长因子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突发性聋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探讨治疗该类型突发性聋有效且安全的方法.方法:选择伴发2型糖尿病的突发性聋患者8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耳后骨膜下注射甲泼尼龙+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48例及对照组(单纯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36例,每组按不同听力曲线类型分为低频下降、高频下降及平坦与全聋3个小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试验组治疗前后血糖波动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结果:①试验组治疗的有效率为79.17%,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耳后骨膜下注射甲泼尼龙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突发性聋中疗效确切.②试验组治疗前后血糖浓度波动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治疗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激素的全身不良反应,保证治疗的安全性.结论:耳后骨膜下注射甲泼尼龙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及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突发性聋患者有显著疗效,且激素使用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避免激素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鑫;刘昕笛;赵博;杨诗雨;曹亚茹;张文;刘晖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分析Ⅰ型鼓室成形术的失败原因,总结再次手术的成功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收治的再次行Ⅰ型鼓室成形术的病例.通过复习患者病史、再次手术前鼓膜穿孔大小和部位、再次手术前后纯音听阈、再次手术术中所见及术后鼓膜愈合等,分析初次手术的失败原大因,总结再次手术的手术技巧和成功经验.结果:42例(42耳)再次行Ⅰ型鼓室成形术,均采用耳后沟切口,取同侧颞肌筋膜为修补材料.术中常规扩大骨性外耳道,鼓膜钙化12例,鼓室内硬化灶6例,锤骨柄与鼓岬相贴或粘连7例,残余鼓膜内侧与鼓岬粘连10例.再次手术前平均气骨导差为(26.4±8.7)dB HL.再次手术后3个月,鼓膜全部成功愈合,术后气骨导差为(14.0±7.3)dB HL,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P=0.000),其中气骨导差≤20 dB HL者35例(83.3%).结论:Ⅰ型鼓室成形术是一项较为精细的操作,术中受视野限制致穿孔前缘重叠不良,术中鼓岬黏膜损伤和(或)鼓室填塞明胶海绵不够造成移植膜与鼓岬粘连等,是导致鼓膜修补失败的常见原因.耳后沟切口Ⅰ型鼓室成形术(内植法),术中扩大了骨性外耳道使之平直,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从容松解鼓室粘连,确保穿孔前缘充分重叠,可提高再次手术的鼓膜愈合率并改善听力.
作者:李惠;杨霞;陆玲;陈杰;戴艳红 刊期: 2018年第22期
咽喉反流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该病的就诊率逐年升高.LPRD被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端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以上的咽喉部,并刺激损伤咽喉部黏膜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1].经相关研究表明,LPRD与慢性鼻-鼻窦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在任克间隙水肿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2-3].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声嘶、痰多或鼻涕倒流、呼吸不畅、持续清嗓、烦人的咳嗽、饭后或躺下后咳嗽、吞咽食物或药物有梗阻感、咽异物感、烧心或胃痛等.在临床中存在此类现象:有些患者有反流症状且抑酸治疗确实有效,行胃镜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因酸反流而产生的阳性表现[4];可疑LPRD的患者行多项精准的专科检查如胃镜、阻抗-24 h pH检测等,甚至反复多次检查,其结果仍无阳性表现等.由此可见,单纯依托pH检查来定论反流性疾病远远不够,所以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来探究LPRD患者食管功能状况就显得十分必要.
作者:殷青;姚艺文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分析EB病毒(EBV)衣壳抗原(VCA)-IgA、早期抗原(EA)-IgA和Rta-IgG用于诊断鼻咽癌的佳诊断水平,对比三者的诊断准确性,并探讨合适的联合解读方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346例,其中病例组96例,均为电子鼻咽镜下活检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对照组250例,均为同期门诊体检行EBV血清学检测并经电子鼻咽镜排除鼻咽癌的健康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VCA-IgA、EA-IgA、Rta-IgG检测.结果:以VCA-IgA、EA-IgA和Rta-IgG分别进行诊断,三者的佳诊断水平分别是1.37 s/co、0.706 s/co和0.817 s/co;灵敏度分别为88.5%、49.0%和65.6%;特异度分别为88.8%、96.0%和95.2%.VCA-IgA的诊断准确性均显著高于EA-IgA和Rta-IgG(P<0.05).在VCA-IgA的基础上,加入VCA-IgA和Rta-IgG组成3种联合解读方案:VCA-IgA+EA-IgA、VCA-IgA+ Rta-IgG和VCA-IgA+ EA-IgA+ Rta-IgG.较单独使用VCA-IgA,此3种联合解读方案在灵敏度上均有所提高,特异度均下降,其中以VCA-IgA+ EA-IgA+ Rta-IgG的灵敏度高;以VCA-IgA+ Rta-IgG的Youden指数大,且诊断准确性不显著低于VCA-IgA(P>0.05).结论:VCA-IgA、EA-IgA和Rta-IgG均为临床可用的鼻咽癌诊断指标,VCA-IgA的诊断准确性优于EA-IgA和Rta-IgG.联合解读方案有助于提高鼻咽癌诊断的灵敏度,由于鼻咽癌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血清学检查如果漏诊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采取联合解读方案对提高鼻咽癌筛查灵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蚁雪涵;赖海春;刘建治;林树春;李晨;陈晓强;王德生 刊期: 201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