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皎皓;庄海峰;沈建平
目的:观察加味交泰汤对高血压失眠大鼠主动脉内皮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eNOS)表达的影响,探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合并失眠状态思路.方法:24只12周龄SHR分为4组:空白组(高血压),模型组(高血压失眠),加味交泰汤组,归脾汤组(对照组).采用药物睡眠剥夺法建立模型(空白组除外),用药2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eNOS、VWF8的表达.结果:加味交泰汤组eNOS表达升高,vWF表达降低显著.结论:加味交泰汤具有降压安神和明显内皮保护作用.
作者:窦丽萍;殷子杰;姚晓天;黄抒伟;程志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的思维模式.而系统论虽然产生于当代西方社会,但其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并影响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方向.从系统论的4个基本原理(登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入手,分析系统思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体现,从而说明古人研究中医之时已经运用系统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研究此,旨在探索古人研究中医的思维方式,并希望能为今天中医的研究提供一点思维
作者:丁宝刚;孟庆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通过综述国内外肌卫星细胞的研究资料,对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修复中作用的总结.肌卫星细胞的分子标志物的概述,能更好的在研究过程中对卫星细胞的鉴定.肌卫星细胞的特性研究能更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肌卫星细胞.探讨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修复作用中的激活机制和可能的增殖分化的信号通路,有助于针对性的促进骨骼肌损伤后的修复研究.肌卫星细胞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有细胞因子、物理因素、中医药等,其中中医药做为一个积极的影响因子有待于进一步更广泛的展开研究.
作者:董学亮;成羿;章婵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药对蛛网膜下腔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干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BMNCs和BMSCs,1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1正常组,2假手术组,3模型组,4BMNC组,5BMNC联合中药组,6BMSC组,7BMSC联合中药组.3、4、5、6、7组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2h模型(MCAO),24h后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射法移植100微升0.01MPBS溶液(3组)、BMNCs悬液(4组、5组,2.0×107个)或BMSCs悬液(6组、7组,2.0×107个),5组、7组当日进行中药灌胃.应用定量ELISA法于移植后4天、28天检测脑脊液(CSF)内Neural growth factor(NGF)含量.结果:模型组CSF中NGF水平在移植后28天有所升高,4、5、6、7组在移植后4dNGF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5、6、7组在移植后28天NGF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BMNC组和BMSC组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中药联合BMNC组在治疗28天时较单纯BMNC组明显升高,中药联合BMSC组在治疗4天、28天时均较单纯BMSC组增高.两组中药联合组间比较,治疗4天时中药联合BMSC组NGF含量更高.两中药联合治疗组在治疗28天时均较4天水平升高.结论:脑动脉阻塞本身就可以使大鼠脑脊液中NGF水平升高,BMNC和BMSC移植可进一步提高MCAO大鼠CSF中NGF水平,中药联合BMNC或BMSC移植治疗对NGF水平的升高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作者:李檀;陈霞;王淑丽;高莹;王秀琴;韩春玲;池明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3个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城镇和近郊社区人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相关方面知识的需求程度.方法:应用相关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的认知程度:应用改良的Kupperman's评分表和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状态以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对其生活的影响程度.结果:改良的Kupperman's评分中,在眩晕、疲乏、心悸等症状上,城镇人群症状严重程度高于近郊人群;在皮肤蚁走感、记忆等症状方面,近郊人群症状严重程度高于城镇人群.从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中,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性生活方面,近郊人群受围绝经期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城镇人群受围绝经期的影响程度.63.18%的城镇人群和69.43%的近郊人群希望有专业医师对自己进行围绝经期知识的介绍.结论:通过对围绝经期社区人群的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相关服务和咨询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受群众欢迎的.
作者:郑锦;李佶;宋琳奕;倪爽;陈应超;黄善蒂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毒扶正1、2号方提取液对SRS病毒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为艾滋病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抗毒扶正1、2号方提取液倍比稀释若干浓度,加入SRS细胞体系.以[<'3>H]-TdR掺入法和RT-PER法观测抗毒扶正1、2号方提取液对SRS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抗毒扶正1、2号方提取液组cpm值均较阴性对照组有所降低,SRSmRNA表达较阴性对照组有所降低.结论:抗毒扶正1、2号方提取液均有抑制SRS病毒细胞增殖的作用,且随药物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提示抗毒扶正1、2号方对SRS病毒细胞具杀伤作用,对艾滋病临床治疗中药抗毒扶正方的筛选具实用价值.
作者:屠燕捷;郭永洁;杨爱东;杨扬;吴中华;王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从王行宽教授医案中归纳总结验方4个,即肾十四味、疏肝健脾汤、大疲泄方、参芪左归汤,由笔者拟名并进行方解、评析,冀传承老师的学术经验.
作者:范金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穿龙薯蓣中原薯蓣皂苷和薯蓣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建立药材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标.方法:采用RP-HPLC,Agilent TC-C<,18>(5μm,4.6mm×250mm);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03mm,记录35个穿龙薯蓣药材的HPLC图,依据线性关系计算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的含量;同时进行了成分之间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了主成分的得分分值.结果:建立的色谱条件能使2种皂苷类成分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都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加样回收率符合标准;原薯蓣皂苷和薯蓣皂苷的相关系数为-0.615,呈中度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一个主成分,可以代表80%以上两指标的信息,得分分值计算快捷.结论:含量测定的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主成分得分分值可为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囡;康廷国;尹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乌蕨总黄酮在大孔树脂上的吸附特性及热力学性质.方法:采用静态法,考察HPD系列和XAD系列共12种大孔吸附树脂对乌蕨总黄酮的吸附及解析特性,确定佳吸附树脂.根据不同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及Freundlich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通过相关系数的分析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并计算吸附过程热力学参数.结果:HPD300的吸附效果好.其吸附焓变△H>0,吸附熵变△S和吸附自由能△G均小于零.结论:HPD300吸附乌蕨总黄酮的过程为放热过程,低温有利于吸附;同时,吸附过程为非自发过程,范德华力克服放热过程吸附主动进行.
作者:吴晓宁;余陈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微波萃取法提取连钱草中总三萜酸成分.方法:选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微波萃取法提取连钱草中总三萜酸的佳工艺条件,并与传统的醇提取法相比较.结果:微波萃取总三萜酸的佳工艺为:50%的乙醇8倍量,于70%萃取10min,其中乙醇浓度对提取结果有显著影响.且在佳条件下微波萃取比传统的醇回流法提取效率提高了45.3%.结论:微波萃取法在提取时间、溶剂用量和得率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醇回流法.
作者:吴茗希;周仁义;夏洁;张懿;黄俊俊;陶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优选芪参健骨颗粒的制剂(成型)工艺.方法:以吸湿率、成型率、溶化性、休止角和制粒难易程度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辅料的种类及用量、混合辅料的配比、润湿剂浓度及用量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选制剂工艺条件.结果:芪参健骨颗粒佳制粒工艺条件为:浸膏粉与辅料(糊精:乳糖=2:1)按4:1的比例混合均匀,加1%甜菊素,以90%乙醇为润湿剂,润湿剂用量为辅料与浸膏总量的30%.结论:优选的制剂工艺制备的成品颗粒流动性好,吸湿率、成型率、溶化性、休止角均符合要求,为芪参健骨颗粒制粒工艺条件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作者:尹华;张春霞;王知青;李雯;章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羊栖菜多耱(SFPS)对软脂酸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FPS不同浓度(25、50、100μg/mL)预处理24h后,0.5mmol/L软脂酸(PA)作用48h诱导正常人肝细胞株(HL-7702)凋亡.MTr比色法检测SFP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标记法检测细胞的凋亡;RT-PCR法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c1-2、Bax的表达并计算其比值(Bc1-2/Bax).结果:0.5mmol/L PA处理48h的HL-7702细胞存活率下降为正常对照组的64.9%,细胞凋亡率为35.1%,Bax表达上升,Bc1-2表达及Bc1-2/Bax比值明显下降(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SFPS不同浓度(25、50、100 ug/m1)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逐渐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Bax表达逐渐下降,Bc1-2表达及Bc1-2/Bax比值逐渐上升(均P<0.05).结论:SFPS对PA诱导的肝细胞凋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Bc1-2、Bax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吴利敏;吴金明;黄智铭;吴建胜;金思思;申苏建;刘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健脾通窍丸治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理.方法:按参考文献复制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观察健脾通窍丸对大鼠鼻部症状、血清总IgE、IL-4含量的影响.结果:健脾通窍丸对大鼠鼻部症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总IgE、IL-4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健脾通窍丸对变应性鼻炎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抑制血清总IgE、IL-4值的产生有关.
作者:李国云;王进军;胡锡元;陈丽川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进行冠心病辨证分类.方法:回顾近10年冠心病中医现代文献,收集冠心病症状和体征,聚类分析结合因子分析进行冠心病中医辨证分类.结果:多元统计分析得出痰阻心脉、心血瘀阻、心肾l舛虚、寒凝心脉、心气亏虚为冠心病文献证.结论:多元统计分析在冠心病辨证分类定量研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杜莹;张哲;张会永;袁东超;王鸿琳;梁茂新;杨关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人参皂苷药囊电极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成人参皂苷药囊电极治疗组和尼莫地平对照组,采用兔视交叉注血法制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应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分别测量注血前至14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脑灌注压(CP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迭峰时间(TPP)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失状窦、直窦和大脑大静脉直径,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参数.结果:注血第2~14天治疗组的平均ICP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PP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第4~12天的CBF、第2~12天的CBV明显大于对照组,而第4~12天的TPP均小于对照组(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第4~14天治疗组上失状窦平均直径均大于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第2~14天:治疗组直窦和大脑大静脉直径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参皂苷药囊电极与尼莫地平地比较,明显的降低了SAH大白兔ICP和TPP,并增加了引流静脉直径、CPP、CBF和CBV,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参考途径.
作者:徐震;黄李法;张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化痰五味散祛痰和镇痛作用.方法:应用大鼠毛细玻管排痰法和小鼠热板法观察化痰五味散祛痰和镇痛作用.结果:化痰五位散对大鼠毛细玻管的排痰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也使各组小鼠的痛阈值均有所提高.结论:化痰五味散具有明显的祛痰和镇痛作用.
作者:刘月英;宣丽颖;宝鲁尔;宋葆华;林琳;刘兰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新疆紫花苜蓿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加醇量、超声提取时间、超声功率、乙醇浓度4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佳提取工艺为A<,2>B<,1>C<,1>D<,2>,结合生产实际,确定佳工艺为70%乙醇超声提取20分钟,超声功率为60%,加乙醇量为30倍量.结论:正交实验法优选新疆紫花苜蓿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简便、快速、准确.
作者:刘宏炳;燕雪花;田树革;雷海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优选两头尖总皂苷的佳提取方法和提取工艺.方法:以两头尖中总皂苷的提取率为指标,考察回流法、超声法、微波法提取两头尖总皂苷的优劣,并采用正交设计法优选两头尖总皂苷微波提取工艺.结果:两头尖总皂苷的佳提取工艺为,使用60%乙醇,10倍量,微波提取8min.结论:微波提取两头尖工艺简便、经济、合理,此工艺条件可行.
作者:李会芳;李孝波;闫菁华;门九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协同抗胃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人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人参皂苷Rg3组[GS-RS3:10mg/(kg·d)灌胃]),紫杉醇组(10 ms/ks腹腔内注入,每周二次),联合组(人参皂苷Rg3+紫杉醇,用法同上),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连续用药3周.用药结束后脱颈处死裸鼠,统计各组转移率,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MVD),RT-PCR测定血管生成因子β3-整合素的mRNA水平.结果:联合组肿瘤转移率低于紫杉醇组和人参皂苷Rg3组(P<0.05,P<0.01),联合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低,与人参皂苷Rg3组和紫杉醇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联合组β3-整合素低,与紫杉醇组、人参皂苷Rg3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人参皂苷Rg3联合紫杉醇具有协同抗胃癌转移作用,可能通过协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袁国荣;叶再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咳嗽是肺系痰患的一个常见证侯.也是备受古今医家重视的常见病证.由于咳嗽病病因多样,病机亦有不同,涉及多个脏腑,治疗之法各异,历代医家也各有心得,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中医学的历代积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根据所掌握的医学文献资料,从病名、分类、病因病杌、治疗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中关于咳嗽病的相关论述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寻找其学术脉络和规律,以期对研究本病并对指导临床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作者:姜德友;郭加利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