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宁;王慧;时海波
目的:首次对黑龙江地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听力筛查进行研究,探讨分析NICU各种疾病听力损失的结果.方法:运用筛查型设备瞬态耳声发射(TEOAE)、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对NICU334例患儿668耳进行听力筛查,并比较不同高危因素对听力筛查结果的影响.结果:NICU不同疾病的听力筛查阳性率分别为:早产儿6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35%,新生儿感染性肺炎30%,新生儿败血症30%,新生儿吸入性肺炎36%,新生儿黄疸29%.结论:黑龙江NICU患儿中,初次听力筛查阳性率早产儿为61%,较上述其他5种疾病增高.听力筛查初次不通过者,其中TEOAE、AABR均未过者所占比例多.NICU患儿听力筛查提示需要注意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的前3位疾病分别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早产儿.
作者:云中燕;董力杰;付伟;彭永泉;王艳华;于彦萍;沈碧云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耳蜗电图总和电位(SP)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AP)面积比(SW/AP)在梅尼埃病(MD)不同时期(发作期和间歇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对照组和不同时期的MD组分别行耳蜗电图检查,标记SP/AP振幅比和面积比.得到SP/AP振幅比和面积比的正常值,并分析MD发作期、MD间歇期、正常对照组耳蜗电图结果.结果:正常对照组SP/AP振幅比的正常高限为0.40,SP/AP面积比的正常高限为1.78.MD患者发作期SP/AP面积比阳性率为95.56%,振幅比阳性率为71.77%.间歇期SP/AP面积比阳性率为55.56%,振幅比阳性率为33.33%.结果显示耳蜗电图两种标记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患者发作期的阳性率高于间歇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发作期、MD间歇期、正常对照组的SP/AP面积比参数比较行F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10,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发作期、MD间歇期、正常对照组的SP/AP振幅比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8.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MD发作期行耳蜗电图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耳蜗电图SP/AP面积比相对于SP/AP振幅比可提高MD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王藁浴;谢艳;周慧芳;张静;苏娟;王铭歆;许轶;杨东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言语分辨率(WRS)在突发性聋(ISSNHL)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在突聋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听力中心在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无改变、WRS有改变的37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前后的WRS及其测试声强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37例(37耳)突聋患者治疗后的言语分辨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与患者自觉听力改善结果一致.结论:在突聋患者治疗过程中,尤其纯音听阈未改善者,应关注WRS这一指标,以指导后续治疗.
作者:彭珊;郑芸;粱思玉;李刚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了解听力损失程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近3年来于我科住院治疗的突聋患者264例.按照听力损失程度分组,对比分析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突发性聋患者的疗效.结果:低频下降型听力损失程度越重,疗效越差.全频下降型中,轻度与中度,中度与重度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中度与全聋型之问痊愈率及显效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与全聋型痊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与重度的显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力损失程度对突发性聋的疗效有重要影响.
作者:李宝环;姜子刚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突发性聋中全聋型及平坦型进行进一步分类,明确和听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2例突聋患者进行分析,尤其对159例平坦型以及全聋患者进行进一步曲线类型分型,分为上升型,下降型以及一致型,对听力恢复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采用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按照45岁分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按照0~7 d和14 d以上者比较,P<0.01,OR=4.291;8~14 d和14 d以上比较,P<0.05,OR=2.983;按照平坦型以及全聋分组,P<0.05,OR=0.409;按照平坦聋和全聋曲线类型,上升型和和全聋型相比,P<0.05,OR=9.692;下降型,一致型和全聋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OR值可以看出,和听力预后相关的为曲线类型.结论:按照发病机制分类,将突发性聋分为上升型,下降型,一致型,更能体现突发性聋的发病机制及预后.上升型,包括指南中提出的低频型突发性聋以及本文中两类上升型突发性聋,这类突发性聋可能的发病机制为不同程度积水或者血管纹病变为主,预后较好;下降型,则包括指南中提出的高频型突发性聋以及本文中2类下降型突发性聋,这类突发性聋以毛细胞损伤为主,预后较差.一致型则包括本文提出的轻度(平坦一致型)及重度(全聋),可能和血管纹以及潜在的迷路炎有关,预后较差.
作者:马鑫;古丽波斯坦·买买提艾力;静媛媛;余力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伴对侧耳感音神经性聋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效果,了解与该病发生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3例伴对侧感音神经性聋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听力学检查、疗效评估以及对侧耳临床特征等,与同时起病双侧突发性聋和单侧突发性聋组资料对比,分析致病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总结该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特点.结果:63例患者占本研究763例突发性聋患者的8.3%,男性大于女性,伴发眩晕比例和患有高血糖、高血脂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现患耳听力损失程度分布以及听力曲线类型与单侧突发性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双侧突发性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的患者为对侧耳听力下降2~10年内出现现患耳的突发性聋.对侧耳听力损失的病史中突发性聋比例高(49%).现患耳治疗总有效率为14.3%,与双侧突发性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突发性聋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8%,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侧耳极重度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42例,现患耳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低于对侧耳中重度和中度耳聋患者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对侧耳感音神经性聋的突发性聋发病原因复杂,预后较差,尤其对侧耳极重度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严重影响言语与生活质量,对急性期药物治疗后无效的病例需制定后续个性化听力康复治疗方案.
作者:张雪媛;区永康;林宜玲;许耀东;黄秋红;蔡跃新;熊浩;梁茂金;杨海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的一般特征和耳鸣的特点.方法:采用耳鸣问诊表及耳鸣致残量表对272例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耳鸣的类型、部位、耳鸣方式、对生活的影响、耳鸣加重影响因素等.结果:低频耳鸣占41.6%,中频耳鸣占2.0%,高频耳鸣占56.4%;持续性耳鸣占79%,间断性耳鸣占21%;从耳鸣对日常生活影响看,37.4%患者有轻微影响,44.8%有中度影响,17.8%有重度影响;加重耳鸣的影响因素有睡眠、噪音、压力和劳累等.从耳鸣致残量表看,轻度或轻微耳鸣占33.8%,中重度耳鸣42.2%;灾难性耳鸣23.5%.结论: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对患者的影响较大,需加强个性化耳鸣评估,特别要关注患者的睡眠、情绪,进行针对性耳鸣咨询,优化患者休养环境,减少耳鸣对患者的影响.
作者:尹自芳;寇镓乐;王大勇;关静;张丽娜;赵立东;王秋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hearing loss,SSHL)是指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国外文献报道每年发病率(5~20)/100 000[1],在突发性聋患者中,单侧发病较常见,约占总体病例的95%,单侧突发性聋中,90%为特发性,而且大部分患者(30%~65%)在发病后的2周内可以自行恢复[2-3].
作者:殷善开;冯艳梅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作者:祝佼;杨慧;吕丹;陈飞;肖浩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耳鸣是常见的耳科疾病,发病率高,发病机制不明.本文通过对突发性聋患者耳鸣分析,进一步明确耳鸣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92例突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耳鸣的发病情况,将性别,年龄,突发性聋类型,初始听力情况和耳鸣的强度分别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性别对耳鸣强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04,P<0.01);其余因素,年龄按照45岁分组(x2=6.515),按照突发性聋类型分组(x2=7.783),按照初始听力PTA(x2=17.374),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耳鸣是人体的保护系统,耳鸣强度和听力损失程度无关.耳鸣强度一方面和个体耳鸣的管控系统功能有关,另一方面,45岁以上女性更容易出现程度严重的耳鸣.
作者:古丽波斯坦·买买提艾力;司峰志;马鑫;静媛媛;余力生;赖仁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突聋伴BPPV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点.方法:收集2015-03-2016-03期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突聋患者的病史资料、纯音听阈检查结果及视频眼震图检查资料并分析.结果:50%患者曾有眩晕、头晕、平衡障碍等前庭功能损伤的表现,其中16%表现为BPPV;伴BPPV者冷热试验CP异常率为77.8%,非BPPV者CP异常率为52.9%,无眩晕者CP异常率为32.1%;不伴眩晕的患者,其出现全聋型听力曲线的比例(25.0%)低于伴BPPV的患者(73.9%)及伴非BPPV眩晕的患者(54.2%);伴BPPV者20例,治疗有效率达50.0%(10/20);伴非BPPV眩晕者41例,治疗有效率为36.6%(15/41);无眩晕者55例,治疗有效率为40.0%(22/55).各组间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约半数的突聋患者曾有眩晕症状出现,16%患者表现为BPPV.伴BPPV的患者其冷热试验异常率高于不伴眩晕的患者;伴BP-PV的患者及伴非BPPV眩晕的患者,其出现全聋型听力曲线的比例高于不伴眩晕的患者.是否伴有BPPV对突聋的预后有无影响目前暂无定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BPPV并非判断突聋预后的因素.
作者:钟俊伟;区永康;黄秋红;陈玲;唐小武;郑亿庆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采用U形软骨-软骨膜复合物修补鼓膜大穿孔的成功率和术后听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采用U形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进行单纯鼓膜修补术的患者,术后对鼓膜愈合情况、听力恢复效果等进行观察.结果:U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膜修补术后,鼓膜愈合的有效率为100%;术后听力明显提高,气骨导差(0.25、0.50、1.00、2.00、4.00 kHz)明显缩小(P<0.05).结论:采用U形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膜修补术可获得较高的愈合率和良好的听力效果;U形软骨-软骨膜复合物是修补鼓膜大穿孔的理想材料.
作者:张松志;宋瑾;钟木生;张中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耳廓假性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又被称作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耳廓软骨间积液等,表现为局限于耳廓软骨内的无菌性浆液性炎性渗出.本病如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耳廓变形影响美观,或囊肿破溃后感染.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理疗、穿刺抽液加压包扎、囊腔内注射药物后加压包扎、手术治疗等,但治疗方式难以定论.
作者:何苗;蒋劲松;黄辉;柴伟;李大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作者:张萍;龙平;罗五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作者:王洪阳;熊文萍;关静;王秋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作者:王成硕;张罗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作者:王慧;于栋祯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索在低频下降为主的突发性聋患者中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与非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之间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5-12期间收治的207例以低频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48例,非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 59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采用调查问卷收集预后情况.结果:159例非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42例(26.4%)复发,26例(16.4%)终确诊为其他疾病,其中14例(8.8%)为梅尼埃病,3例(1.9%)为听神经瘤,9例(5.7%)为前庭型偏头痛;48例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8例(16.7%)复发,2例(4.2%)终确诊为梅尼埃病.结论:在低频下降为主的突发性聋中非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复发率较高,需警惕其为梅尼埃病的前期表现.
作者:喻国宁;王慧;时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HL)是临床上常见的耳科疾病.发病率为(5~160)/10万[1],发病年龄从儿童到老年,可伴发眩晕,耳鸣,耳闷及心理改变.对突发性聋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一直是国际热点,2008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详尽阐述了突发性聋的临床诊治流程[2];2010年柳叶刀杂志(Iancet)全面综述了发病机制和用药选择[1];2011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比较了口服和鼓室内激素治疗的优劣[3];2012年问世的美国突发性聋指南和2015年修订的中国突发性聋指南则进一步深化了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的系统性和诊疗的规范性[45].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突发性聋分型诊治及临床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王秋菊;冰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作者:陈彬;高下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