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红;叶青;王增林;滕彬彬
目的:比较和探讨外耳道胆脂瘤与中耳胆脂瘤临床特征,尤其外耳道胆脂瘤和中耳胆脂瘤病变对面神经骨管破坏的不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2003-01-2014-08期间经手术证实胆脂瘤病变侵蚀面神经骨管的中耳胆脂瘤125例、外耳道胆脂瘤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外耳道胆脂瘤病程(4.97±7.51)年,中耳胆脂瘤(16.60±14.42)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耳道胆脂瘤75.0%(21/28)为气化型乳突,中耳胆脂瘤88.0%(110/125)为板障型乳突.外耳道胆脂瘤面神经骨管破坏78.6%(22/28)发生在乳突段,中耳胆脂瘤60.8%(76/125)发生在鼓室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听小骨的破坏中,中耳胆脂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外耳道胆脂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规管缺损在中耳胆脂瘤病例中发生率为30.4%(38/125),显著高于外耳道胆脂瘤的10.7%(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耳道胆脂瘤和中耳胆脂瘤所导致面神经骨管破坏的位置不尽相同.手术治疗前需认真专科检查,仔细阅片,术中细致操作,方可大限度避免面神经损伤.
作者:王一红;叶青;王增林;滕彬彬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保留置管配合间断阻滞对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突发性单侧聋患者126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置管组、阻滞组、对照组各42例,3组均常规给扩管药物、糖皮质激素和高压氧综合治疗,置管组应用星状神经节穿刺后留置导管,罗哌卡因阻滞1次/d;阻滞组1次/d,星状神经节穿刺并罗哌卡因阻滞;对照组只应用综合治疗.置管组和阻滞组均在阻滞治疗后再行高压氧治疗.观察3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阻滞前及5 min后心率、血压的变化,记录有无脱管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置管组、阻滞组总有效率(85.7%、83.3%)明显高于对照组[64.3%(27例),P<0.05],置管组患者满意率(83.3%)明显高于阻滞组61.9%(26例),P<0.05].置管组与阻滞组首次置管前、5 min后心率、血压的均变化明显,无药物不良反应和脱管事件发生.结论:应用星状神经节保留置管配合间断罗派卡因阻滞,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高辉;张志卓;郭文平;张改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常见的先天性内耳畸形之一,是导致婴幼儿先天性聋的重要因素之一[1],但表现为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出生时可表现为听力正常,多伴有眩晕不适,临床上一般通过听力学检查和高分辨率颞骨CT或MRI检查确诊,但是LVAS的患者听力为波动性变化,在发病的不同时期听力学检查结果可能不一致,而影像学检查较为稳定.
作者:马晶;徐芬;万浪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作者:董冰婉;赵恩民;肖水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中耳炎发生时小鼠咽鼓管黏膜的超微结构变化,进一步揭示咽鼓管对中耳功能的影响及其和中耳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自发性中耳炎小鼠和同窝对照小鼠各12只,分成3月龄和6月龄2个组,对比观察2种小鼠的咽鼓管黏膜超微结构.结果:野生型小鼠的绝大部分咽鼓管黏膜上皮为柱状纤毛上皮,纤毛排列整齐,无断裂、倒伏和缺失.而同龄的突变型小鼠咽鼓管黏膜上皮纤毛损伤明显,出现大片的断裂、倒伏和缺失.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耳内炎症进行性加重,纤毛的损伤也进行性加重,到6个月时,突变型小鼠的纤毛几乎损失殆尽.结论:中耳炎发生时,不仅有纤毛细胞的减少和杯状细胞的增多,更为重要的是纤毛结构的破坏,这一重要结构的破坏直接导致了黏液纤毛输送系统的功能障碍,引起中耳炎的发生.
作者:马伟军;胡娟;成颖;王军利;张晓彤;许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作者:陈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慢性酒精中毒对大鼠耳蜗神经肽VIP(血管活性肠肽)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进行造模:轻度酒精中毒组、重度中毒组及对照组.采用RT-PCR分别检测3组大鼠耳蜗VIP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耳蜗VIP受体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定位及定量检测大鼠耳蜗VIP的表达.结果:慢性酒精中毒组的大鼠耳蜗VIP及其受体的表达下调,并且重度慢性酒精中毒的大鼠耳蜗VIP及其受体的表达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酒精中毒组的大鼠耳蜗VIP及其受体与对照组在神经节细胞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P及其受体在慢性酒精中毒大鼠的听觉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慢性酒精中毒可引起听觉系统的一种肽类激素分泌不平衡,终导致听力损失.
作者:冯静;刘海兵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病变定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09-2015-01期间在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同期选择原发性BPPV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2组都进行全功能听觉诱发电位分析,测定oVEMP与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的异常情况、波幅、阈值、P1潜伏期、N1潜伏期等.结果:观察组中的cVEMP异常率为28.8%,oVEMP异常率为38.8%,而对照组的cVEMP与oVEMP异常率分别为1.3%和2.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oVEMP测试振幅为(5.98±2.15)μv,N1潜伏期为(10.03±0.76)ms,而对照组分别为(4.09±2.11)μv、(11.67±0.78)ms,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VEMP测试振幅(154.8±43.92)μv,而对照组为(180.49±45.34)μv,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患者的oVEMP异常,其对椭圆囊功能损害程度超过球囊,可对受试者的耳石器功能进行客观的评判,有利于疾病判定.
作者:鲁保才;余文发;吴志燕;连荣;卢振民;杨建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喉癌临床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喉癌的早期预测诊断提供决策判断依据.方法:在后关系型Caché数据库上建立喉癌数据仓库,结合IBM Cognos进行联机在线分析,实现喉癌数据多维呈现,并构建喉癌科研数据集于Weka环境中实现特征选择及数据挖掘.结果:构建喉癌数据仓库;实现喉癌数据多维呈现;通过数据挖掘提取喉癌的集成式和二段式特征子集,发现与喉癌高度相关的潜在特征.结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发现喉癌潜在临床知识、辅助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徐雯;张睿;鄂琪敏;刘加林;梁传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作者:田小燕;刘红兵;罗璝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患病情况,临床特点及血清蛋白羰基水平.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03例,进行多导联睡眠呼吸监测,记录AHI、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腰围、糖尿病病程,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蛋白羰基(PCO)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中OSAHS患病率为79.2%,其中重度30.4%,中度45.4%,轻度24.2%.伴OSAHS患者的BMI、腰围、空腹血糖、HbA1c及血清PCO水平均高于未合并OSAHS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归分析发现HbA1c与OSAHS患病风险呈独立正相关(P<0.05,OR=6.11),HbA1c、BMI、腰围、病程、血清PCO水平均与AHI独立正相关,HbA1c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OSAHS的患病率较高,合并OSAHS的患者血糖控制差,体内蛋白质氧化损伤加重.
作者:苏丽清;迟海燕;李吉洲;王海静;孙常青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少儿与老年人特发性突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09-12-2014-09期间诊断为特发性突聋的44例患儿与7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2组极重度聋患者多(少儿组26/44,59.1%;老年组32/76,42.1%),轻度听力损失少(少儿组2/44,4.5%;老年组5/76,6.6%),2组听力损失程度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全聋型听力曲线多,上升型少(P<0.05).少儿组听力改善总疗效(27/44,61.4%)高于老年组(32/76,42.1%)(P<0.05),2组听力损失程度与疗效无关(P>0.05).少儿组下降型曲线治疗总有效率高,全聋型治疗总有效率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各曲线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儿组下降型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老年组(P<0.05).少儿组伴发耳鸣者与不伴发者突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伴发耳鸣者疗效优于不伴发者(P<0.05).少儿组伴发眩晕者与不伴发者突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不伴发眩晕者疗效优于伴发者(P<0.05).老年组对侧耳听力损失程度与突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系统疾病与否与突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儿与老年特发性突聋各有临床特征.
作者:敖敏;邓洁;戚星;何刚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突发性聋患者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了解突发性聋患者前庭系统受损范围及程度.方法:选择2013-12-2014-12期间35例诊断为单侧突发性聋的患者.进行气导短纯音诱发的oVEMP检测,计算P1和N1的潜伏期,P1~N1波间期及P1~N1复合波振幅,分别以单侧突发性聋患者的相对健康耳及55例(110耳)健康人对照,分析突发性聋患者椭圆囊及前庭上神经的功能.结果:35例突发性聋患者中,31例双耳均引出oVEMP图形,4例患耳未引出oVEMP图形,患耳引出率88%,95 dBHL气导短纯音刺激下31患耳获得P1的潜伏期(12.16±0.76)ms;N1的潜伏期(16.94±2.57)ms,P1~N1波间期(5.16±0.73)ms,P1~N1复合波振幅(2.89±1.66)μv.95 dBHL气导短纯音刺激下35健耳获得P1的潜伏期(11.92±0.85)ms;N1的潜伏期(17.07±1.04)ms,P1~N1波间期(5.15±0.69)ms,P1~N1复合波振幅(5.44±2.53)μv;55例健康人均引出典型的oVEMP波形,95 dBHL气导短纯音刺激下获得P1的潜伏期(11.53±0.80)ms;N1的潜伏期(16.61±0.87)ms,P1~N1波间期(5.18±1.04)ms,P1~N1复合波振幅(5.96±2.59)μv.突发性聋组患耳、对侧健耳、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比较,P1和N1的潜伏期,P1~N1波间期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N1复合波振幅突发性聋组患耳明显低于对侧健耳及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oVEMP检测突发性聋患者,可观察到P1~N1复合波振幅降低,可能与椭圆囊及前庭上神经的损害有关.
作者:王佩杰;罗伟;吴麟;陈震宇;陆小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作者:王宝凤;曹平平;刘爱国;曾明;周良强;崔永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micro-invasve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MPT)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气管切开技术.但是对于大多数神经外科医师来说,为体型肥胖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行气管切开术无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颈部粗短、皮下脂肪较多、操作视野受限等一系列问题都困扰着术者.
作者:杜秀玉;殷尚炯;刘洪泉;王洪生;王志明;王立忠;程月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在甲状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不同超声医师采用TI-RADS评估甲状腺结节的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2例患者共计667个结节的常规超声图像资料.由4个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师分别单独分析图像资料并做TI-RADS分类,评价TI-RADS分类在甲状腺结节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4位医师评价超声图像的一致性.结果:TI-RADS分类总体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4%、79%、97%、81%;4级、5级总体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5%和92%.观察者间对甲状腺结节TI-RADS 3类、4B类、5类总体评估的一致性好(Kappa=0.62,95%CI为0.58~0.65),对TI-RADS 4A类(Kap-pa=0.57)和4B类(Kappa=0.60)的评估为中度一致.结论:TI-RADS分类标准对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不同医师间对TI-RADS分类描述的变异一致性好,TI-RADS分类的应用为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庆军;陈霞;胡小丽;刘小丽;赵代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估SRMⅣ诊疗系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进行检查和复位的效果.方法:对我科2013 11-01-2014-10-01期间使用SRMⅣ诊疗系统确诊为BPPV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确诊为BPPV的230患者中,后半规管131例(57.0%),水平半规管95例(41.3%),混合型4例(1.7%).复位治疗总治愈率94.6%,有效率100.0%.230例患者中复发10例(4.3%),男4例,女6例.结论:SRM-Ⅳ眩晕诊疗系统实现了手法复位不能达到的360°合理化复位治疗,提高了BPPV诊断的准确率,复位治疗的治愈率,尤其适合诊断治疗复杂的多个半规管同时受累的BPPV.
作者:张颖;张京秋;赵锦成;王宇;陈薪羽;贾占红;马新;杨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外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1].目前治疗上常用1%~3%水杨酸乙醇、4%硼酸乙醇或1%~2%麝香草酚乙醇等滴耳,也有以制霉菌素粉喷入耳道者等,疗程常需要2~4周.我科用耳内镜下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耳道深部涂布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疗效确切、治疗时间短,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妍妍;张庆翔;于振坤;李光飞;孟玮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测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并模拟、比较相关内镜手术,为颈静脉孔区颅底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对8例(16侧)成人尸头颈静脉孔区进行解剖,模拟实施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内镜手术,观察手术径路上各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以及相关血管、神经之间解剖关系.去除顶骨、大脑以及部分小脑组织,暴露颈静脉孔、内耳门及其周围结构,测量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结果:8例(16侧)标本均顺利完成迷路后径路模拟内镜手术,仅有2例(4侧)在不损伤小脑情况下顺利完成乙状窦后径路模拟手术,小脑为内镜导入的主要障碍.镜下能清晰分辨颈静脉孔区血管神经区域,舌咽和迷走神经之间间距相对较大,迷走和副神经相距较近,部分小脑下后动脉穿行于其间;舌下神经位于上述颅神经内、下方,形成5~8束较细神经纤维平行分布.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为(8.26±1.05)mm.结论:相较而言,迷路后径路颈静脉孔区内镜手术术野暴露更好且能更好保护小脑,但其操作相对复杂且对术者要求较高;内耳门仍是手术的可靠定位标志.
作者:朱杭军;张建东;王玉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原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ME)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2012-05-2012-12期间需行鼓膜穿刺(置管术)的38例(48耳)OME患儿作为实验组,同期不伴有中耳炎、需行人工耳蜗植入的10例(10耳)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儿中耳灌洗液和血浆样本,运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样本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原Ⅰ浓度.结果:实验组中耳灌洗液中胃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分别为(48.80±415.99)、(676.32±336.7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8.20±4.59)、(77.27±50.33)ng/m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中耳灌洗液胃蛋白酶原Ⅰ浓度高于血浆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ME患儿干耳组其中耳灌洗液胃蛋白酶浓度显著低于浆液组、黏液组(P<0.01),而浆液组和黏液组间胃蛋白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耳组、浆液组、黏液组中耳灌洗液胃蛋白酶原Ⅰ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ME患儿中耳腔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原可能来源于咽喉反流,咽喉反流与儿童OME的发病有关.
作者:罗花南;高滢;马思敬;杨启梅;邵娜;张阿玲;许珉 刊期: 2015年第14期